武汉地名典故

合集下载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

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

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民国十六年)。

由广州迁武汉的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但三镇市政机构仍分三块,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

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水果湖武汉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其中小编最喜欢的就是水果湖了~那么水果湖到底为什么叫水果湖?那里有没有水果呢?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水果湖相对比较荒凉,沟壑纵横,所有的水道最后都会在今天大概汉秀这个位置汇入东湖,所以会把这一小块湖面叫做水口湖,后来念多了就变成了水果湖!那么水果湖到底有没有水果呢?答案是曾经有,起码是有桃子的!现在的桃山邨,当年就是一座桃山,很多住在水果湖的老一辈人都去那里偷过桃子~六渡桥相传现在的六渡桥以前是个大水坑,有个人的孩子在这里溺水身亡后,怕还有人会吃亏,所以就带人一起筹款修桥,筹到了六斗米修了这个桥,所以就叫它“六斗桥”,即现在的“六渡桥”。

广埠屯在明太祖的时候,要求诸王护卫军都屯田护卫,明成祖的时候更是要发展农业。

楚王积极响应,命令东门外的护卫军置屯耕戍。

明太祖就赐了一个“广”字给诸王的仓库,而楚王的仓库名广埠,所以现在就变成了“广埠屯”。

宗关“宗关”其实就是“上关”,归江汉关管辖,属于过去的征税机构。

硚口硚口这个名字是在汉口出现的时候就有了。

硚口以前有大小两座石桥,一个是明崇祯八年修的玉带河高头的第一座桥,一个是清同治三年修的护城河高头的第一座桥。

“硚口”=“桥口”。

兰陵路现在的兰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属于俄国的租界,所以战争之后就把这些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名字都改了。

而当时的湖北督军和省长“萧耀南”,他的姓氏郡望是浙江兰陵的,所以就变成了“兰陵路”。

集家嘴/南岸嘴/鲍家巷/弹夹巷明武宗朱厚照归天之后,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可以继承皇位的只有在湖北钟祥的一个堂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新皇帝登基要经过汉阳,官员们和百姓都在汉水两岸争相一睹龙颜。

所以这个接驾的地方就被叫做“接驾嘴”,后来谐音就变成了”集家嘴“。

丹水池清朝末期有个老人在江边上舀水,有个人过来问此地地名,老人耳朵不好,以为问他在做什么,就说了一句“端水吃。

”别人听成了“丹水池”,然后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汉阳各地名的由来

汉阳各地名的由来

升官渡
• 传说在清道光年间,蔡甸大集场 有一吴姓举人,进京赶考,走到汉阳 城西一渡口,因无渡船,万分焦急, 深恐误考。适逢一位渔翁在此收网, 见此情景即摇船送他到对岸,吴举人 正要付酬,渔翁不收,说:“这里虽 是南来北往要道,但战乱不断,没人 敢设渡,如他日金榜高中,若能架座 木桥,八方百姓定会感恩于你。”吴 举人听后连连称是。赶考完毕,吴举 人被钦点进士,后几经升迁,至汉阳 府县令。他没有忘记渔翁的话,在此 架了座木桥,百姓方便欢喜,称此地 为升官渡,以表示对吴举人的钦佩。

腰路堤
1954年,武汉发大水, 遂在洲头街修了一条大堤起 到防洪的作用。1954年后, 钟家村一带逐渐繁荣起来, 像桥机厂、中南轧钢厂等一 批企业兴建在此。为了经济 发展的需要,就修建了鹦鹉 大道,把原来的堤岸在道路 经过的地方开了一道闸口, 看起来像是把鹦鹉大道一分 为二,遂把这条堤称为腰路 堤。因年久失修,现在这条 堤已经看不到痕迹了
汉阳各地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 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 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 是重要的古城镇。
•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 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漫 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历史故事的地名。今 天,就让我们第6小组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武汉三镇之汉 阳的一些有故事的地名。
谢谢大家
放鹰台
• 通过考古发掘的研 究表明:位于今天洪 山礼堂和水果湖游泳 池之间的土台地带, 是迄今为止 发现最早 的武汉人的先祖劳动 和生活的地方,时间 为6000年前。因相传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 放鹰,故名放鹰台。
关于汉阳的一些地名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身为大武汉的公民,我们应当多了解我们的 成长和生活的城市。 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可以去寻找关于身边的地 名的历史故事哟!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江夏”一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

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

”中国历史上本地两次命名为江夏。

江:以长江流经此地而而命名,夏:三国时期今武昌城称为夏口,吴国在此建筑夏口城,“取对夏口之备”,昔日夏口城建于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

江夏历史悠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治今武汉市新洲区),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

晋太元三年(378年)改称汝南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江夏县,九年(589年)迁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素有“楚天首县”之誉。

1926年析城区置武昌市。

1960年县治移http://于纸坊镇。

1975年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江夏区现辖纸坊、金口、乌龙泉、流芳、郑店、五里界6街道。

是:安山、法泗、豹澥、湖泗4镇;山坡、舒安2乡。

纸坊街道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故名纸坊。

1949年设纸坊乡,1952年改为纸坊区,1958年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1979年设纸坊镇,1998年撤镇设纸坊街道,2001年,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入。

金口街道古称涂口,因处涂水(今金水)入江口得名。

唐宋之际因在涂口发现金矿改今名。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

因其地多沙滩而得名。

为武昌建县之始。

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堪称武汉最早的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县治北迁夏口(今武昌区),至此,金口曾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近800年。

因水陆畅通,百货聚集,一向有“黄金口岸”之称。

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金口镇。

1996年撤镇设金口街道至今。

乌龙泉街道清末建龙王庙,庙前两眼泉井色乌似龙眼,故称乌龙泉。

武汉地名的风俗演义

武汉地名的风俗演义

武汉地名的风俗演义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缅怀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某种深意。

不信请看——“古琴台”千年知音诉情谊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

因而,武汉地名成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古琴台,让记者想起1000多年前的一天,在晋国做官的楚人俞伯牙行舟至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尾,兴之所至,抚琴而弹。

突然,鼓琴音戛然而止,弦断了!俞走出船舱,见一人正在岸边聆听。

此人正是钟子期。

俞重整琴弦,与钟同赏,两人竟心心相通。

俞喜不自胜:“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遂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在钟家再相会。

一年过去了,俞伯牙如期而至,不见故人,却见一座新坟,原来子期已故。

俞伯牙悲痛万分,割断琴弦,举琴摔碎,从此罢琴不抚,不久也郁郁而终。

为纪念这两位情谊之深的朋友,人们在俞伯牙鼓琴的地方修建了一个琴台,“古琴台”由此而得名。

而提起知音,人们便会想起俞伯牙、钟子期这对深情厚谊的友人,进而想起武汉,后“知音”也被广泛用作了地名,如知音路、知音西村、知音东村等。

“九女墩”:百年巾帼铸忠魂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它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点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距东湖渔光村约600米,但“九女”从何而来?缘何命名“墩”字?据记载,这个“墩”字正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

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

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

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关于武汉的19条冷知识你不一定都知道!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1、武汉地名的历史仅有90年武汉建城虽然已有3500年的历史,是我国建城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

但是从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才开始总称为武汉,开三镇合并之先河。

2、武昌曾经的名字是江夏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3、汉口曾是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4、汉阳的地理位置不是阳面汉阳,汉水之阳。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起初汉阳确实是位于汉水北面,明成化年间,汉水改由龟山北面注入长江,汉阳跑到了汉水的南面,但汉阳这个名字已经沿用很久了,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延伸阅读:20强房企在武汉大展拳脚那些准地王都开张了吗?国家中心城市数量或为12个还有4城紧追武汉不算不知道!闯北上广很贵留武汉这么划算5、武汉火车站为何不以方位命名汉口站建站1896年,武昌站在二十年后1916年建成,而直到十年后的1926年国民政府迁都汉口,将汉口特别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合并为武汉。

武昌和汉口在1949年之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地区。

有武昌站、汉口站的时候,还没有“武汉市”这个称呼。

6、武汉曾有九座城门武昌城墙始筑于明代,全长约10公里。

全城原设九座城门,清初重新命名,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

7、道路以别的城市命名1862 年,上海原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大家都想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命名道路,妥协的结果就是——大家全都用中国地名。

武汉地名来历

武汉地名来历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2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为便交通,多处建桥。

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

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3宗关·水厂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

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

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

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

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

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

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

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

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

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

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

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

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

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

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

此街的41号是毛泽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

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

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

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

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

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

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

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

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

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

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

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琴园路成秦园路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湖的风光,遂在*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

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

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

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

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

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

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

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

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

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

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

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采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

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

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

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

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假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

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激情,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

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回到钟家村。

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

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

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

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风骚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

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

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