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一)

合集下载

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既看经济总量, 也要看经济结构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
里,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什 么与中国的 GD P
排 名相 去甚远? 原因可能是 多方 面的,如 果仅 仅从经济的角度 看,则与中国当时 的
G DP结 构同其他大国迥异有 关。
近化 大国地 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 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 炬的覆辙。 交通运输。《 大国的兴衰 一书认为 : 经济 产量可以使 50万工人的产 量相形失色, 0 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 数亿农民的物质 GD 远高于日 约为日 “ P 本, 本的1 倍至2 倍, . 9 . 8
不 得 不 向中国人 支付 白银 ,这 也 确 实 表 现
为商 业 上的 ‘ 纳贡 ’ 。 ”中国贸易造 成的经
济和金融后果 是, 中国凭 借 着 丝绸 、瓷器
等方 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 和出口,与任何
国家 贸 易 都 是 顺 差 ,是 最 重 要 的白银 净 进 口国, 进 口美 洲 白银 来 满 足 它 的 通 货 用
从磊 耋
需求。美洲白银或者通 过欧洲、西亚、印 度、东南 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 阿卡普 尔 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 接运往中国。 虽然学者 们在具 体的统 计数 字上还 有微 小的分歧,但 都认 为至少在 12 8 0年 以前,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是综合国力最
强的国家 。
但 是,从 l世 纪 6 8 o年代开 始,英国 率先进 行工业革命, 并扩展 到法美等国, 而中国仍停 留在农业 和手工业 时代, 经济 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他 的研 究 成 果 。
15 年, 90 在经历 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 中 国的 G P仍然仅 次于美国、苏联、英国、 D

1840年的中国和现在中国的异同

1840年的中国和现在中国的异同

1840年的中国和现在中国的异同1840年前的中国,是世界最富足的国家。

连年对外贸易赚足了白银。

但是,却因鸦片输入,栽倒在万里之遥的小小岛国的几千人军队手上。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因此,1840年,对中国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这个转折,并非向光明面,而是从一个独立、富裕的大国,转向割地赔款、失去独立地位、并沦落衰败国家了,此时间长达109年之久。

那么1840年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对比究竟有哪些异同点呢?本文将对比两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说明其异同之处。

一、1840年中国经济与现在经济之比较从1700年到1840年,中国的GDP世界第一,占世界的32.9%,人口占世界总量36.6%,是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1895年,中国经济总量被美国超越,我们常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但近代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

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1700年到184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但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与之相同,现在的中国GDP总量先后超越了德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一直被誉为“世界工厂”,也不失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

但是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经济的是开放型的经济,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现在的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而1840年中国几乎是一个经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国家,很多生产主要依赖于手工业。

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力量与中国自信

中国力量与中国自信

中国力量与中国自信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10期9 月,注定不平凡。

9 月3 日~ 5 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美丽的海岛城市厦门举行,中国的主场峰会外交再次绽放光彩。

相信那一刻,中国人的内心都是激动的,是扬眉吐气的。

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独占人类历史舞台只是一个特殊时期,21 世纪以中国再兴为标志,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全球格局变迁,只不过是把人类带回历史的常态。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虽然也深受其害,但影响力却在不断增强,对世界的贡献在加大,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9 年形成的G20 正式取代G8 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代表发达国家已无法独自决定全球治理议题,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正在持续上升。

不仅在制度层面,在具体的经济层面,中国也正在主导变革,引领世界的发展。

过去,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指责中国侵害他们的知识产权,模仿他们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在,西方社会突然发现,他们的不少科技公司,开始山寨中国企业了。

中国的OFO 和摩拜单车首次推出共享自行车的商业模式后,美国硅谷的公司很快就将其复制,应用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更新的iMessage 即时通信,其中增加了支付功能,就是效仿了腾讯的做法。

这些不仅仅是个案,中国企业在如互联网金融、社交媒体、人工智能、VR、AR、智能交通等许多领域都已处于领先地位。

9 月还有一件大事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4名常委破天荒地与之会见,规格很高。

有学者评论说,李显龙此举仍然是实用主义哲学。

本来,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让民众津津乐道的并不仅仅于此,还有在访华前传播到国内的一段视频。

8 月20 日晚,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盛赞中国在电子支付领域的成就,并自嘲新加坡成为“乡巴佬”了。

李显龙意识到自己国家在某些领域的落后,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治理过程中的反思。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作者:韦恩·莫里森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影响。

本部分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源于高储蓄推动的大规模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以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约相当于美国的80%,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美国。

关键词:中国;美国;经济增长;购买力平价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48-05在过去的34年中,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快速崛起,成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

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约有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时间里,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不过,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中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从1980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360亿美元。

现在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业务,这些业务帮助美国企业使其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低成本商品。

中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债券(约为1.3万亿美元)有助于美国政府为预算赤字融资,从而保持低利率政策。

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政府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

有人提出,中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比如,估值偏低的人民币汇率给国内企业补贴,增强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使大量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威胁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1、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及浩然丰富的中国古典经济思想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代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取得了工业革命以前的1、2千年里,世界上最为丰硕的经济成就。

相继出现了秦汉、隋唐等文明鼎盛时期。

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大量增加,贸易繁荣,手工业、轮船运输、造船业都开始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古代中国所创造的鼎盛的文明成就都为世界所景仰和赞叹。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

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的能力方面都比欧洲出色。

”“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了。

”植根于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中国的古代先哲们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经济思想。

先辈们基于他们的观察,或针对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先秦时期,宗周势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着中国宗法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由领主所有制变为地主所有制,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

迅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孕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系统的经济思想,而且他本人凭借其经济智慧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对于供需反应和价格变化基本机制的认识,无出范蠡“积著之理”之右:“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书评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书评

摘要:本文对作者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商榷性的错误,引发了新的想法。

关键词:书评;内容;错误;想法本书作者安格斯•麦迪森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的荣誉退休教授。

他曾在1953-1978年间担任OECD和OEEC(OECD的前身)多个高级职务。

他也是巴西、加纳、希腊、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政府的经济顾问。

他迄今在国际经济比较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表现的领域发表了20多本专著,并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网络。

安格斯•麦迪森现为英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员以及剑桥大学塞尔温学院的荣誉院士。

本书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

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本书应用OECD国家所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和技术,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在比较经济史方面有着大量的著作,也是OECD发展中心四部畅销书的作者。

对于所有希望了解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的读者,这是一本必读书。

一、本书主要内容本书为我们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线索,影响中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因素。

此外,作者预测了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所能达到的经济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全书把中国经济按时间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宋朝,明清时期(1840前),清末到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至今,未来20年。

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中国为应对人口增加的压力,采取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其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欧洲18世纪休耕地消失,中国宋朝时期就已经没有休耕地了)。

中国明朝时期的农业进步是一种被动型革新:这种革新是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为生活所迫,而自发进行农作物多季种植;民间从美洲无意识引进的玉米马铃薯因为易活产量大的特点,客观造成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量的增加;人口,动物因为食物的增加而增加,由此造成所产生的农业肥料的增加而使粮食的总产量增加。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

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每一章的概括一、引言《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一本由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撰写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涵盖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从公元前的古代文明到现在。

本书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详细分析了全球各地的经济发展历程,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

每一章都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个时期的经济概况。

二、第一章:远古时代至公元前的经济本章主要讨论了远古时代至公元前各个文明的经济状况。

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经济制度、贸易、农业生产等方面。

作者强调了这些古代文明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方面。

三、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经济本章主要分析了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状况。

作者讨论了封建制度、庄园经济、城市兴起与贸易发展等方面。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黑死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变革。

四、第三章:近代欧洲经济崛起本章重点讨论了近代欧洲经济的崛起过程。

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等方面。

作者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欧洲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位上升。

五、第四章:亚洲经济的崛起与挑战本章主要关注了亚洲经济的崛起及其面临的挑战。

作者讨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战后重建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等方面。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六、第五章: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与困境本章重点分析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包括殖民时代的影响、独立运动后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等方面。

作者强调了拉丁美洲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七、第六章:非洲经济的探索与机遇本章主要讨论了非洲经济的探索与机遇。

作者分析了非洲的殖民历史、独立运动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状况。

此外,本章还关注了非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机遇与挑战。

八、第七章: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未来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一)
安格斯·麦迪森着,楚序平、吴湘松译《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

该书卷首有“总结与结论”。

下分四章:第一章“封建帝国时期中国经济的纵横向发展”,第二章“经济衰退与外来侮辱时期,1820—1849”,第三章“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活力”,第四章“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展望”。

在这以后有6个附录。

本文是该书“总结与结论”部分和第一章的摘录、香港学者梁格力的评论摘录,并附以摘录者的一些意见。

一、一千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摘自“总结与结论”)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

它在科学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方面都比欧洲出色。

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欧洲在实际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逐渐超过了中国。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期,当世界范围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时,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却衰退了。

(P11)在1820年至1952年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

世界产值增加了八倍,世界人均收入增加了2.6倍。

美国人均收入增加了8倍,欧洲人均收入增加了4倍,日本增加了3倍。

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而在中国,人均产值实际上还下降了。

中国在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比例从三分之一下降到二十分之一,它的实际人均收入已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P14—15)从1952年到1978年,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明显,国内生产单位增加了三倍,人均收入增加了80%。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由10%增加到35%。

经济活动的加快主要是因为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资本总额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劳动力投入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还要快。

由于教育和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改善。

然而,整个生产力的水平面还是不容乐观。

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尤其在欧洲和日本,这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中国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当时整个世界经济相比,还是显得慢了一些。

(P16—17)由于改革时期的成功政策,中国的人均收入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这比其他任何亚洲国家(除韩国外)都要增长得快,比欧美国家每年1.5%的速度好多了,是世界平均速度的六倍。

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它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5%上升到10%,这使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国。

(P18)……预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放慢,由每年7.5%降到6%,而它的人均增长率将降到大约4.5%。

……以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到2015年时可能会达到美国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7%,人均收入大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到时,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P19)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但是,它在世界经济中以及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无疑将大大提高。

二、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摘自第一章)从八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大的变迁,其重心移到了南方。

在八世纪,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北方,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小米。

到了十三世纪末,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长江以南地区,农作物主要是水稻。

(P23)一般认为宋朝是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而在宋以后的五百年里(除了有某些间断外),主要特征是横向发展。

(P24)在该章第二节“经济发展的特征”中,作者认为,在宋朝,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为:(1)人口在大幅度的增长,从初期的5500万左右上升到末期的1亿左右。

(2)地区经济中心的转移,长江以南水稻种植区的人口大幅度上升,而北方干旱农业地区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3)木板印刷术和纸的发明使带有插图的书籍从十世纪开始就能够大范围地传播开来。

(4)国内贸易繁荣,销往市场的农副产品增多。

(5)南宋开始改进轮船运输业和造船业。

作者认为以下一些观点夸大了宋朝所取得的成就:1、认为南宋时城市人口已上升到总人口的1/5;2、宋朝发生了“早期工业革命”;3、宋朝出现了一个“全国性大米市场”;4、更南的地区两季或三季水稻已相当普遍。

(P32—36)作者的结论是:……假定欧洲和中国公元一世纪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到了宋朝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欧洲已大大落后于中国的水平了。

我认为宋朝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3。

从十
四世纪到十一世纪,极有可能又降了下来。

而在明清两朝的漫长的年代里,可能大致保持了平稳。

做出明清时中国的人均经济收入平稳的判断的根据:一是Perkens对农业经济中人均收入稳定的猜想(见下表1—6),二是Rozman的评估,他认为从唐朝到清朝早期城市人口的比例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见表1—7)。

Perkens认为,按人均标准来看,谷物产量一直比较稳定,而且在畜牧业经济中也没有多少变化的迹象。

Perkens的观点比Chao的的观点更有史料说服力,后者认为宋朝到十九世纪早期人均谷物产量和消费量有大幅度的下降。

(P38)在第三节“农业经济活动”中,作者认为帝国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1、定形的农业环境。

作者认为从宋起,中国农业获得定形的秩序:农业的生产权和经营权都掌握在农民身份的业主和佃农手里,他们可以非常随便地买卖土地,并在当地市场上卖掉一些产品。

2、土地短缺。

3、侧重农作物而非畜牧业。

4、对粪便的广泛利用。

5、灌溉系统的大量使用。

6、官方对新品种庄稼、多品种轮作法和高产出的鼓励及对优良耕作技术的传播。

本节最后一段“对农业经济活动”的量化分析,主要引用Perkens的数据列为下表:表1:中国农业的一些主要数据(公元1400—1952年)年份—人口(百万)—谷物总产(千吨)—谷物种植面积(百万公顷)—耕地面积(百万公顷)—谷物单产(公斤/公顷)1400—72—20520—19.8—24.7—1038
1650—123—35055—32.0—40.0—1095
1750—260—74100—48.0—60.0—1544
1820—381—108585—59.0—73.7—1840
1952—569—162139—86.3—107.9—1879(此表据该书表1—6,对中译本不确切处作了修正)在这表中,谷物总产量从1400年到1820年增长了5.3个系数,即跟人口增长的比例是一样的。

耕地面积增长了3倍,单位产量增长了大约3/4。

三、梁柏力的评论香港学者梁柏力在《信报财经月刊》1999年9月总270期对麦氏的估计进行评论,文章题目为《汉朝至二十一世纪中国和西方经济发展的比较》。

梁氏根据麦氏的估计列出下表:表2:中国和欧洲经济力量比较(公元50——1820年)公元—50—960—1280—1400—1500—1600—1700—1820 中国总产值(十亿)—18—25—60—43—62—96—83—229
中国人口(百万)—40—55—100—72—103—160—138—381
中国人均产值—450—450—600—600—600—600—600—600
欧洲总产值(十亿)—15—16—34—27—45—83—84—189
欧洲人口(百万)—34—40—68—50—72—112—96—167
欧洲人均产值—450—400—500—500—601—723—870—1129说明:1、产值数字以1900年相等购买力国际货币为单位;2、欧洲不包括俄罗斯和土耳其。

梁氏修正意见如下:1、罗马帝国版图包括南欧、西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却不包括中欧、东欧和北欧,而埃及则是交还最富庶的省份。

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之人均产值可能峎汉帝国相若,但中欧、东欧和北欧在当时是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因此,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均产值应低于汉朝。

2、汉代是单流域(黄河)帝国,唐代是双流域帝国,两代人口接近,故唐代总产值和人均产值都应该高于汉代。

北宋立国的960年,人均产值不及盛唐,但应高于汉代。

3、梁氏大致同意麦氏对宋代经济增长的估计,但对明清人均产值数字提出异议。

“我们相仿中国的人均产值,自元朝以来一直在一个中位数字附近徘徊,达到高峰点之期,应是十八世纪的前半期(康熙后期,雍正和乾隆前期),继而受到人口大幅度膨胀的压力而逐渐下降,虽然总值仍然不断增加。

到了乾隆后期,国家已呈乱象。

及至1820年(嘉庆末年),清帝国已从高峰点持续下降了大半个世纪,而动乱亦相继发生。

因此,我们相信,清朝在十八世纪前期的人均产值,较1820年的600国际货币单位为高,而中国自元至清中后期的人均产值,也应较这个数字为高。

”与此相联系,梁氏又认为“欧洲人均产值超过中国之期,应该在1500年之后,最可能是17世纪,即明末清初之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