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昭玲教授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心得(精)

合集下载

尤昭玲运用药对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尤昭玲运用药对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尤昭玲运用药对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孙梦林;尤昭玲;张紫娟;游卉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4(30)5
【摘要】妇科痛证是女性“经、带、胎、产、杂”中有疼痛表现的疾病,是临床上女性就诊的常见原因,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尤昭玲教授认为妇科痛证可分为本经痛经及他经痛证,其病因病机各有所异,但总体多以“肝”为主,肝郁气滞为发病主要,以“调肝”为临证重要一环,配对用药为特色,还强调妇科痛证中医药调治的前提是排除恶变,后根据有无孕求选择不同诊治方案。

对于妇科本经痛证,根据疼痛程度选用不同的药对,重度痛证选五灵脂-蒲黄,中度痛证选醋延胡索-川楝子、桔梗-盐荔枝核,轻度痛证选用佛手-香附。

对于伴随月经周期的其他部位疼痛,如经期头痛、经前乳胀等均有对应药对治之。

【总页数】4页(P161-163)
【作者】孙梦林;尤昭玲;张紫娟;游卉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尤昭玲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浅谈尤昭玲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妇科病特点
2.从象思维角度探析尤昭玲妇科临证用药特点
3.浅析尤昭玲教授妇科临证巧用三七花、人参花的经验
4.尤昭玲巧用药膳治疗不孕症经验介绍
5.尤昭玲教授基于“生殖链”假说运用“生殖五论”治疗妇科生殖疾病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尤昭玲教授对PCOS患者行IVF-ET的中医辅助治疗经验

尤昭玲教授对PCOS患者行IVF-ET的中医辅助治疗经验

尤昭玲教授对PCOS患者行IVF-ET的中医辅助治疗经验杨永琴;尤昭玲【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7【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医辅助治疗;尤昭玲【作者】杨永琴;尤昭玲【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造诣颇深,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对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在囯家名中医传承室——尤昭玲妇科工作室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PCOS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ET)的经验报道如下。

PCOS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5%~10%[1],有研究显示,PCOS是不孕主要因素之一,约占总不孕人数的35%~45%[2]。

文献报道,PCOS患者早期自然流产率高达30%~50%[3]。

PCOS在中医古籍中没有专属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闭经”、“月经过少”、“月经后期”、“不孕”等范畴。

临床上以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和卵巢多囊性改变为主要特征。

尤教授根据中医学理论及个人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肾虚为主,肝郁脾虚,痰瘀为标,与心神失藏有关。

(1)肾虚为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与肾密切相关。

肾主藏精,肾精通过经脉滋养冲任。

临床上较多PCOS患者于青春期月经初潮后即发病,其直系亲属中有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说明该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关。

内异症诊断与治疗

内异症诊断与治疗

【摘要】笔者通过随师临证,总结了尤昭玲教授对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诊疗心得:导师认为内膜异位症病因复杂,以血瘀为要,与心肝相关;以周期性痛、坠、胀、疲、忧、恐为临证特点;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基本***,采用经前、经行、经后期三阶段之周期疗法,自创临床验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疏肝宁心;周期疗法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古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但据内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常常归属在痛经、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等病之中。

尤昭玲教授对妇科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颇有心得,认为内异症乃“离经之血聚于胞宫”,当属中医“血瘕”范畴,诚如《证治准绳》所云:“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

”导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规律,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深受启悟。

现总结如下。

1 病因复杂,血瘀为要,心肝相关内异症为西医病名,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

尤教授认为,异位的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即“体内出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此血及脱落之内膜不能排出体外或及时吸收化解,即成蓄血或瘀血。

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绝大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存在。

或经期、产后或盆腔手术后,调摄不当、劳累伤脾耗气、气虚推动无力、血运缓慢涩滞,而成瘀血;或脾虚不摄,冲任不固、血不循经,久而成瘀;或邪气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房事不节,余血未尽,与邪相搏成瘀;或肝气怫逆,血气不和。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瘀血,一旦凝于胞宫、留于胞脉,均可导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痛经,日久形成癥瘕;瘀血阻滞冲任,冲任不能相资,或瘀阻胞脉,两精不能结合而致不孕。

《丹溪心法》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

尤昭玲教授运用中医药对宫腔粘连致不孕症的诊疗特色

尤昭玲教授运用中医药对宫腔粘连致不孕症的诊疗特色

尤昭玲教授运用中医药对宫腔粘连致不孕症的诊疗特色汪诗琪;林洁【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10【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宫腔粘连;不孕症;中医药治疗;尤昭玲【作者】汪诗琪;林洁【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研究生班,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宫腔粘连(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是宫腔内膜受损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的现象,90%以上系刮宫损伤子宫内膜所致[1],其他原因致IUA的有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挖除术、诊断性刮宫术等。

其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周期性下腹痛,流产和继发性不孕。

宫腔粘连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影响更大。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经阴道超声检查无创、便捷、费用低,其对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1.7%(33/46)和82.1%(23/28)[2],是宫腔粘连的重要辅助检查。

确诊需依靠宫腔镜检查。

黄露等[3]指出,粘连松解术后1年内妊娠率有明显改善,但随着时间延长,妊娠率明显下降。

尤昭玲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对宫腔粘连导致流产、不孕的病症,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思路和系统的治疗方案。

本人有幸跟随尤师门诊数月,现将尤师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与个人领悟总结如下。

1.1 诊宫腔粘连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此病并不困难。

本病患者多有宫腔操作手术史,临床多表现为月经量少、闭经、流产或不孕(排除其他引起流产、不孕的原因)。

临床辅助检查常选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

尤师总结宫腔粘连阴道超声有如下特点:(1)最佳阴道B超检测的时间为月经第10~14天;(2)非经期宫腔内有积液影像;(3)内膜薄、三线不均匀、不清晰;(4)内膜线不连续/上下厚薄不均匀。

宫腔镜是目前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4]。

不仅能直观显示宫腔粘连部位、范围和性质,对宫腔粘连进行分类和分度,而且能对病灶部位直接予以切除,恢复宫腔形态。

尤昭玲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尤昭玲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逐瘀汤。 2 组 方用药 特色
路, 越积越 重 , 疼 痛 渐进 性 加 重 。月 经 过后 , 辨 证 故 应 审 因治其 本 , 以温 通 宣痹 , 予 推运 冲任 的方 法 , 经 有 使 所源 , 除结散 。 中药分 三 个 阶 段 主次 有 序地 辨 证 施 瘀 治 。经前 ( 月经前 5~ 日) 经前 阳气 偏 盛 , 7 : 肝气 易 于
病名 , 于对 《 治准绳 》 基 证 中妇人 腹 痛独 特 的描 述 : 血 “ 瘕之 聚 ……腰痛 不可俯 仰 ……小 腹里 急痛 , 背膂疼 , 深 达腰 腹 ……此病 令人 无 子 ” 其 候 同 内异症 , 教 授 认 , 尤 为 内异症 当属 中 医 “ 瘕 ” 血 的范 畴 。其 病 因 为 瘀 血 占
据血 室 , 血 不得 归经 而 成 “ 经之 血 ” 或 逆 流 于 胞 致 离 , 宫之 外 , 蕴结 于肠膜 脉络 肌 肉之 问 , 或 积成 血 瘕 , 经 离
此 乃邪气 内伏 或精 血素 亏 , 值 经期 前 后 冲任 二脉 气 更
血 的生理 变化 急骤 , 宫 的 气 血运 行 不 畅所 致 。胞 宫 胞
脉弦 涩 。因此 , 教授认 为瘀 血是 内异症 的基本 病理 。 尤 瘀血成 因又 有虚实 寒热 的不 同 , 临床 表 现有气 虚血瘀 、
胞脉瘀 阻 , 不通 则痛 , 在 调 血 止痛 治 其标 , 重 故经 期 施
治 时应 以祛瘀 为法 , 强 “ 痛 ” “ ” 药 物 的 药 加 止 及 通 类 性, 使药力 持续 , 挫 病势 , 顿 缓解 疼 痛 。而 经 净后 冲任
气血趋 于平 和 , 平 时 无 腹 痛 ; 因 离 经之 血 去 无 出 故 但
气滞 血瘀 、 凝血瘀 三 种证 型 , 寒 坠痛 难忍 、 胀痛 难忍 、 冷 痛难 忍是 临床证 型辨证 的 主要 标 志 。临 床三 型治疗 基 本 方依 次为 四君子 汤加 少腹逐 瘀 汤 、 血府 逐瘀 汤 、 腹 少

尤昭玲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尤昭玲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尤昭玲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经验郭晓虹1,尤昭玲2(1.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摘要]介绍尤昭玲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

金银花清冲任瘀热,常佐雪莲花治疗妇科炎症,用月季花配代代花以活血调经,用绿梅花和玫瑰花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各种妇科疾病,百合花、木槿花、鸡冠花则用于各种妇科血热之症,红花祛瘀通经之力强,临床使用需谨慎,胎菊、野菊清热可以去痘疮,三七、辛夷花祛斑美容。

[关键词]妇科疾病;中医药疗法;花类药物;名医经验;尤昭玲[中图分类号]R2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05(2013)06-0024-02导师尤昭玲从医40余载,临床诊病用药多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结合现代病理、药理知识,发古人所未发,赋古药于新意,颇具“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革新精神。

她认为,女人如花,盛衰变化非常明显,需要细心呵护,切忌燥、热、寒[1]。

而花类药物的药性多轻飘柔和,因此尤教授多用花类药物来治疗妇科疾病,独具特色,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金银花清冲任瘀热,佐雪莲花温而不燥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味甘,性寒,气味芳香。

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多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发热、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等疾病,鲜有医家阐述其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尤昭玲教授根据其“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将其应用于治疗瘀血留滞、瘀热内结所致的月经不调,头面项背生痘疮者多获良效。

基于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将其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积水、带下病等往往也是药到病除。

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为了拓宽其运用范围,增强其功效,尤教授往往将金银花与一些特定药配伍使用,如与连翘配伍,运用更加广泛,功效更加强大;病情较重则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带下量多、色黄,则伍萆薢、木槿花、鸡冠花;如有盆腔脓肿形成则加白芷、皂角刺。

浅谈尤昭玲教授对“宫腔粘连”中医病机的认识

浅谈尤昭玲教授对“宫腔粘连”中医病机的认识

浅谈尤昭玲教授对“宫腔粘连”中医病机的认识【摘要】尤昭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专家,在中医妇科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望。

其中,尤昭玲教授对于“宫腔粘连”中医病机方面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在妇科疾病中,任何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破坏的因素最后都有可能导致“宫腔粘连”,尤其是妊娠过程最容易引发“宫腔粘连”。

常见于行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后。

由于妊娠子宫壁较软,刮宫时不易控制深度,或过度搔刮宫腔,吸宫时负压过大,时间过长,将子宫内膜基底层刮掉,产生术后宫腔粘连;吸头、刮匙反复进出宫口,不正规扩张宫颈等均能加重损伤,增加术后宫腔粘连的机会;非妊娠引起的宫腔粘连约占9%,如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肌瘤挖除术,诊断性刮宫术等。

因此,“宫腔粘连”的治愈对于患者来说,将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后证明,尤昭玲教授的结论对于治疗“宫腔粘连”这类较为复杂的妇科疾病来说,有很明显的疗效。

因此,对尤昭玲教授的论著做出一定的分析,对于治疗妇科疾病来说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尤昭玲教授对于“宫腔粘连”中医病机的原因,导致“宫腔粘连”的重要的病理性环节以及肾虚血瘀和“宫腔粘连”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详细的总结和论述,最后对于治愈“宫腔粘连”的重要手段——补肾通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尤昭玲;宫腔粘连;妇科疾病正常情况下,子宫腔的前后壁紧贴,但由于内膜完整,即使月经时子宫内膜剥脱,也不会发生粘连。

当各种原因导致子宫内膜纤维化及疤痕化、不同程度缺失、内膜变薄、增生及分泌不足、子宫前后壁粘连、宫腔容积缩小时,便容易形成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即Asherman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周期性下腹疼痛,流产和继发性不孕。

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

随着年轻女性人流、药流等宫腔操作增多,IUA已成为临床常见疑难病证之一。

是不孕、流产、早产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1 ]。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关键词】名医经验;尤昭玲;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疗法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造诣颇深,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内异症经验介绍如下。

1 对病名的认识中医文献无内异症的专门记载,散见于“无子”、“痛经”、“癥瘕”等有关资料中。

尤师基于《证治准绳》中“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诸病源候论·瘕候》“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挛,阴里若生风冷,子门僻,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

疗之,瘕当下,即愈”及《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瘕”等论述,认为内异症当属中医“血瘕”范畴。

2 辨治2.1 化瘀为主,贯穿始终内异症的基本病理以血瘀为主,滞留之血蕴结于脉络肌肉之间积成血瘕,如唐容川所说“离经之血即是瘀血”、“血不归经为血瘀”,故治疗立法以化瘀为首要。

2.2 脾肾为主,心肝相关尤师认为,在内异症的病机中,脾肾两脏最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但心肝两脏在内异症的发病中亦有重要的作用,因“痛脉多弦,弦脉属肝”、“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诊治时亦应充分考虑其发病与肝、心的关系,或疏肝理气,或宁心安神。

2.3 气血互及,治血调气妇人以血为本,但血赖气以行,“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

因气有一息息不通,则血有一息息不行。

而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因此,内异症的治疗要重视通过行气解邪,提气缓堕而达到止痛、止堕的目的。

2.4 循血之性,温肾通络血瘕之血亦为血,得温则行,得热则溢,“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胞脉系于肾,故处方中宜加肉桂、桂枝、吴茱萸等温肾通达、温热通络之品,则有利于内异结节的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昭玲教授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心得
[ 09-04-21 13:12:00 ] 作者:杨硕,尤昭
玲编辑:studa20
【摘要】笔者通过随师临证,总结了尤昭玲教授对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诊疗心得:导师认为内膜异位症病因复杂,以血瘀为要,与心肝相关;以周期性痛、坠、胀、疲、忧、恐为临证特点;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采用经前、经行、经后期三阶段之周期疗法,自创临床验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疏肝宁心;周期疗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古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但据内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常常归属在痛经、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等病之中。

尤昭玲教授对妇科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颇有心得,认为内异症乃“离经之血聚于胞宫”,当属中医“血瘕”范畴,诚如《证治准绳》所云:“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

”导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规律,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深受启悟。

现总结如下。

1 病因复杂,血瘀为要,心肝相关
内异症为西医病名,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

尤教授认为,异位的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即“体内出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此血及脱落之内膜不能排出体外或及时吸收化解,即成蓄血或瘀血。

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绝大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存在。

或经期、产后或盆腔手术后,调摄不当、劳累伤脾耗气、气虚推动无力、血运缓慢涩滞,而成瘀血;或脾虚不摄,冲任不固、血不循经,久而成瘀;或邪气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房事不节,余血未尽,与邪相搏成瘀;或肝气怫逆,血气不和。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瘀血,一旦凝于胞宫、留于胞脉,均可导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痛经,日久形成癥瘕;瘀血阻滞冲任,冲任不能相资,或瘀阻胞脉,两精不能结合而致不孕。

《丹溪心法》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

临行时腰腹疼痛,乃是郁滞,有瘀血。

”《傅青主女科》曰:“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证治准绳》曰:“妇人癥瘕,并属血病……宿血停凝,结位痞块。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或因突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观察过程中以气滞血瘀之证型最多见。

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肝、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女子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而女性在生理上又经常处于“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的状态,容易出
现肝郁不舒,气机不畅的情况;况内伤于心,或五志火动,上扰心神,血气不和,以致气滞血瘀阻滞胞中,恶血久积而致痛,积瘀可渐成癥。

2 体会
2.1 临症特点导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呈周期性的痛、坠、胀、疲、忧、恐。

具体来说是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肛门坠胀、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或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常伴有易感疲劳,寐欠安,易醒,以及难治性的经前期点滴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

临床发现内异症患者常伴有低热,基础体温(BBT)有两种表现:一种是BBT基线上移,高温常在37 ℃以上,一种是BBT高温相常在月经第1~3天降至低温相的基线。

应特别指出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均为导致不孕症的原因,且部分内异症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要注意与之鉴别;内异症这种随月经呈周期性盆腔疼痛,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应当属于血瘕而非痛经的范畴,临床诊治时对反复下腹痛及痛经应充分考虑和重视是否有内异症的潜在,此类病人的误诊率高达40%~80%,需注意鉴别。

2.2 周期疗法由于异位之子宫内膜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可出现增生、分泌、脱落、出血等周期性变化,中医也认为胞宫气血由经前充盈到经期泻溢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易受病邪干扰,邪气阻滞气机,使气血运行障碍,经血泻而不畅,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积久成癥。

因此治疗上除抓住内异症瘀血这一病机特点外,还应结合妇女月经周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导师常采用经前、经行、经后期三阶段疗法:(1)经前期(经前5~7天),冲任胞宫气血偏实,异位内膜呈增殖状态,瘀象已成,重点在“防”,以泻实为主,故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之品,使瘀未成之前内消,以免瘀成后而难于消散。

(2)经期(月经第1~5天),异位内膜脱落出血,盆腔组织呈明显瘀血状态,重点在“治”,针对痛、堕、胀等主症,运用活血化瘀、散结消癥之品因势利导,以保证经水通畅。

此期宜用虫类走窜之品,如水蛭,据《本草纲目》记载:“水蛭味咸,苦平,有毒,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其最擅攻逐瘀血,促使癥瘕内瘀血溶解吸收,但由于水蛭粉对胃肠道有不良刺激,宜装入胶囊服用为妥。

用量控制在15 g以内为宜。

常用经期止痛方(经验方):丹参20 g,水蛭5 g,土鳖虫10 g,三棱15 g,台乌10 g,生山楂15 g,青皮10 g,生大黄(后下)5 g,橘核15 g,荔核15 g,路路通10 g,血竭粉(冲服)5 g,甘草5 g等。

(3)经后期(月经第6~14天),气血冲任亏虚,但异位内膜脱落出血不能及时消散吸收,故重点在“固”,治以攻补兼施,以补肾疏肝宁心为主,配以温通宣痹、软坚散结之品,促使癥瘕积聚渐消缓散。

常用补肾疏肝宁心之品口服,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显著。

由于异位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通过肠壁吸收,通过渗透作用而到达盆腔,并使病灶局部保持较高的药液浓度,促进盆腔内气血运行,使盆腔内微环境直接得以改善,有利于减轻症状和消除病灶,同时又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以保留灌肠方(三棱20 g,莪术20 g,红藤20 g,双花藤20 g,夏枯草20 g,败酱草20 g,透骨草20 g,马鞭草20 g,石打穿20g,白芷15 g,皂刺15 g)浓煎灌肠,每天1次。

灌肠后配合微波照腹部、骶部各20 min,连续3~4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通过直肠直接给药,对控制病灶,消除疼痛,增加病变部位的
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及对炎症增生组织的吸收和转化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

破瘀散结应遵循“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切忌猛攻峻伐,以免损伤正气。

这样不仅痛经可除,而且月经调理正常,冲任二脉相资,胎孕自然而成。

因此内异症虽病情复杂,但以瘀血为主,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又当结合内异症与月经周期的特点以及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和病之久暂,遣方用药,无不取得显著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