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练习题

合集下载

语文高一练习再别康桥训练题

语文高一练习再别康桥训练题

语文高一练习再别康桥训练题再别康桥训练题一、基础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四、类文阅读题(10分)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2分)翩( ) 麓(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3.文中反复出现“ 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2分)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五、中考题(18分)雨巷戴望舒1.给加粗字注音。

《再别康桥》练习题有答案

《再别康桥》练习题有答案

《再别康桥》练习题有答案《再别康桥》练习题有答案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河畔揣靡云彩神采飞扬B.斑谰漪轮诚恳开肯土地C.溶解融化悲愤奋勇向前D.家圆山峦犹郁犹豫不决2.下列音节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C.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下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B.我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C.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4.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í)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xiào)C.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D.在星光斑斓里放歌(bān làn)5.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使用倒装句,请把没用倒装的一句找出来。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6.对《再别康桥》一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放歌破坏这宁静的美景B.因为我不是歌唱家,我只是个诗人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D.因为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7.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一句运用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过程。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一句通过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结果。

C.“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珍珠般的水珠由小变大的过程。

D.“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这沟死水已成为肮脏污浊的乐园,蚊子肆虐的天堂。

8.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阴护住。

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再别康桥考试题目及答案

再别康桥考试题目及答案

再别康桥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象征着________。

2. 诗中“软泥上的青荇”所描述的是________。

3.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的“水草”比喻的是________。

4. 诗中“那榆荫下的一潭”中的“榆荫”指的是________。

5. “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象征着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再别康桥》中所描绘的景象?A. 金柳B. 青荇C. 星辉D. 雪峰2. “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A. 财富B. 爱情C. 离别D. 希望3. “软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指的是什么?A. 一种植物B. 一种动物C. 一种昆虫D. 一种鸟类4.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的“水草”比喻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的爱人D. 诗人的故乡5. “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象征着什么?A. 知识B. 爱情C. 理想D. 财富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所表达的情感。

2. 描述《再别康桥》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所蕴含的意境。

四、论述题(25分)请结合《再别康桥》全文,分析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阐述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答案:一、填空题1. 离别2. 康河的水面3. 诗人自己4. 榆树的阴影5. 诗人的理想和梦想二、选择题1. D2. C3. A4. A5. C三、简答题1. “那河畔的金柳”在诗中象征着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和对即将离去的深深留恋。

2.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所蕴含的意境是诗人愿意沉浸在康河的美景中,甘愿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无奈。

四、论述题《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和离别的哀愁。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反复)B.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排比)C.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对偶,反复)D.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呼告)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上面所选的是全诗的二三节,这两节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无比爱恋之情。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

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

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

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

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

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

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中考语文总复习《再别康桥》练习题 (2)

中考语文总复习《再别康桥》练习题 (2)

再别康桥(2)
(满分30分,时间15分钟)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对这段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5分)(C层)
A.这段诗用了反复的手法,三次用了“轻轻的”,既增加了诗的语言美,也体现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感情。

B.这段诗除了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外,还用了拟人——“作别西天的云彩”。

C.首句“轻轻的”修饰“走”,与下一句的“轻轻的来”中的“轻轻的”用法一样。

D.这段诗写出了诗人轻快、欢乐的心绪。

2、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C层)
A.这首诗结构整齐,节奏和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乐的波动和旋律美。

B.诗人抓住“金柳”“艳影”“青荇”“柔波”等意象来写,充分表现了作者难以拂去的情思。

C.《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却又如一幅画,作者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描绘出具有淡雅美的画面。

D.全诗的思想情绪起伏变化,第一至第四小节低缓,第五、第六小节昂扬,第七节又回到低缓。

3.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10分)(B层)
选做题:(10分)(A层)
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的妙处?。

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练习题再别康桥练习题《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 笙箫( )解析:平时需注意积累字词知识。

答案:xìng gāo sù shēng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1)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3)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初步感知能力,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感知把握。

参考答案:(1)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解析: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并没有多少欣喜乃至礼赞的意思。

答案:A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阅读训练题再别康桥及答案

阅读训练题再别康桥及答案

阅读训练题再别康桥及答案阅读训练题再别康桥及答案「篇一」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细细品味一下,“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2分)2.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与他的“梦”有什么联系?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轻轻的的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高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2、诗人去寻梦,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这里既有他昔日斑谰多彩的生活,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理想与梦幻,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的着恋和深深的爱。

阅读训练题再别康桥及答案「篇二」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60分钟80分)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2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2分)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中考题(18分)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给加粗字注音。

(4分)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7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

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

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小幽默
夺权
有一个妇女,看到警察在大声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对警察说:“请你说话留神些,向他大声吆喝的,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


参考答案
一、1.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 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四、1.piān lù 2.自由、美好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

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五、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
象征。

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六、作文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

……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

(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

(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桂明)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垿,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
维)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

其诗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集有《落叶》、《秋》等。

点拨:同学们可分组到图书馆查阅,或向有关老师请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