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逐字稿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文讲稿

《再别康桥》课文讲稿

《再别康桥》课文讲稿《再别康桥》课文讲稿《再别康桥》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下面是《再别康桥》课文讲稿,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逐字稿1、首尾朗读2、分析作者感情1、知识与技能:找到诗中意象并分析其特点最后背诵诗歌;2、过程与方法:通过名家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体会诗歌情感基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老师引导下,体会诗人情感并增强对现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高中语文组x号考生,我的试讲篇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好,上课,请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送别诗句短小精悍,充满离别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年的康桥,浪漫诗人徐志摩,即将离开母校,他会怎样表达离愁情绪呢?让我们一同感受。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名家范读,标注节奏,特别注意首尾两端,听完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开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听诗歌朗诵,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仿佛置身康桥,陶醉在诗人描述的美景之中,在平静宁和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离别愁绪缓缓流淌。

这首诗不仅画面美,还具有韵律感,我们首先来看诗歌的首尾两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有什么发现吗?我看李华若有所思,请你来试试。

嗯,你观察地很仔细,请坐。

李华说这两节诗格式相似,形成呼应。

“轻轻的、悄悄的,来、彩”听我重读这些字词,给你们怎样的感受?韩梅梅请试着说一说。

不错,分析的很到位,请坐。

韩梅梅从发音和内容的角度出来,轻和悄声母部分相同,有一种反复演唱的音乐效果,并突出诗人道别时的轻柔,不忍惊动康桥的宁静祥和;来和彩是韵母部分相同,体现了韵律感。

听了同学们的理解,我相信大家对这两节的情感基调十分有把握,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一定要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请同学们开始。

我听朗读声渐渐小了。

我们再来赏析诗歌内容,描写了哪些意象,如何描写,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思考讨论,记录要点,结束之后进行分享。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一、教学过程1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同学们,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师:徐志摩是谁?有同学能介绍下他吗?生1: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生2:他写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师:大家预习的都很好!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正音断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读)师: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反复诵读去感受它的美呢?接下来,咱们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这首诗,女生读前四个小节,请读出诗作的温柔,男生读后三个小节,读出诗作的多情。

(生读)师: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

3.了解内容。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生: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师:嗯!总结得真不错!基本概括了本诗的内容。

4.感知画面。

师: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请大家概述一下诗歌描述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

(生各抒己见)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所以,我先展示一下我的答案,大家看看,觉得怎么样?——“挥手告别图”“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撑篙寻梦图”。

接下来,我们就一幅画一幅画地去欣赏一下吧!3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第一,绘画美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诗歌中,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生:金柳、青荇、潭水。

再别康桥说课稿6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6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6篇再别康桥说课稿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教学理念】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⑴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⑶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⑴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高中语文组4号考生,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说到离别,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

关于这个话题,同学们都记得有哪些名篇佳句是描绘离别的?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师还听到还有同学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看来同学们对于之前的内容掌握的非常到位,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这首诗歌的录音,同学们认真听,在听的过程当中,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认为不太容易读好的字词,勾画出来。

同学们都听的非常认真,那么大家一起来告诉老师,在这首诗当中,哪个字比较容易读错?有同学们说,这个字容易读错--篙,这个字念gao,我们很容易把它读成hao,同学们一定要额外注意。

(板书篙拼音)听完这首诗歌之后,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歌主要讲的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读完了,那谁能来试着概括一下?我们中间这位女生,你来说一说:这首诗歌主要是描绘离别康桥时候的一系列情景,包括作者的心情。

请坐,你概括的非常到位。

这首诗歌主要是一首离别诗,其实这首诗歌是一首新格律诗,它非常讲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此为原则,来探究一下这首诗到底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

大家再次快速浏览,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都有几行。

大家都已经浏览完了,那么告诉老师,一共有几节,对七节诗,每节四行,同学们都数的非常的清楚。

那么老师就要问一问大家,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这首诗,觉得这样的布局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好处?来,我们这边的这位同学举手了,你来说一说: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

那除了整齐之外还有其他的吗?对,每两句错开排列,这样在整体当中又有一种参差感。

好,请坐。

你观察很仔细,那么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布局形式,能够发现,这首诗歌体现了三美原则当中的哪一美?好同学们说的非常对,就是建筑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聘双语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现在我从以八个方面来完成我这次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安排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和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爱、美、自由”的理想。

抒发了作者眷恋、伤感和惆怅之情,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画面丰富。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以要训练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2、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过程和方法目标: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法有:1诵读法。

2提问点拨法3情景再现法。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3、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4、作业设计①背诵课文②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出国留学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正如诗人自己说:“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再加上当时日益暴露出来的民族危机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后的一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诗人先前炽热的颂赞与热烈的向往了诗人只是说“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悄然抒发着自己那种内心的苦闷、彷徨的“绝对孤独感”在这一首诗中作者表面上也倾心于康桥的景致仍然关注着“柳影”“榆荫”“星辉”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异那杨柳“波光里的艳彩”虽“在我的心头荡漾”但作者所寻得的梦已是破碎的这康桥上眼前所寻得的不再是过去能产生愉悦感的灵芝草了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只想“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于水底了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辉饮酒纵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现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声是没有的了那离别的笙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骊歌”只是过去的事甚至那连日聒噪的“夏虫”也突然间沉默下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般情景无论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游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诗人满脑尽是苍凉的离意与黯然的哀伤对于这西方文明象征的康桥作者不得不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诗歌形式看无论就用词用句还是结构押韵这首诗都彰显了十足的飘逸超脱而实质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失望诗人自以为很可怜孤独得不得了似乎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踯躅徘徊不知道来何自去何从于是滚下满脸热泪用诗人的话讲:“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无意的来到生疏的人间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只记从来处草青日丽”这无法排遣的黯然伤怀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灭后无法逃脱的结果试想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与民族危机已十分的严峻诗人再去追求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在悲剧的大时代里“破灭”是必然的《再别康桥》作为诗的一个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直抒自己的“破灭”之感相反笔调显得更飘逸自然作者于全诗中照样画出了康河之美景调子开始是低沉了一点不过诗人还是于挥手间撩开了这沉重的气氛显示了深邃的艺术境界此外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不费力的发现这首诗一反作者原先“浓得化不开”的风格全诗笼罩了一层平淡的色彩这正符合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导入:
《再别康桥》如一首清新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飘逸洒脱的性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出色的离别诗。

说到离别,自古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

那么,诗人是怎样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的呢?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灵动的文字,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学们,在听过夏青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并整体感知作品后,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再别康桥》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共同分析一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过这些诗,我们发现传统的离别诗送别的对象多事人物,而《再别康桥》中则是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彩告别。

本诗中,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捶胸顿足的模式。

那么同学们,不禁会问,诗人为什么会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
彩告别呢?
这个问题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他对是个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相对论、民约论的兴趣。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正如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的水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帮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帮我胚胎的。

”作者阔别六年,重游故地,与康桥告别,就如同与自己难得的自己告别,如与自己的生命源泉,精神依恋的故乡告别。

同学们,再想本诗的营造的离别氛围有什么特点?
正如同学们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时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于绘景而不摹声,却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意境中少了许多沉重,多了几分飘逸。

接下来,同学们创设一种情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即将奔赴异国他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留恋,做一个vcr视频,拿着摄像机,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同学会拍摄师生告别的画面,以及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

而这首诗歌中却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等看似与告别并无关系的自然景物,并赋予这些景物以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营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诗歌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在离别对象、离别氛围、离别意象三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周易系辞上》中,孔子说“圣人立象已尽意设卦已尽情伪”,本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呈现出杯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清代王国维大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情景交融,融情入境的创作手法抒发着自己的离别之情。

陆机在《文赋》中提到了“诗缘情而绮迷”的观点,的确在清新飘逸的诗歌氛围中,真正打动我们的就是作者对康桥那种浓浓的惜别之情。

接下来,我们探究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

第一节.重游故地的学子与康桥告别时,难以名状的惆怅。

诗中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与西天的云彩告别,表达
了诗人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让我们仿佛感受到诗
人掂着足尖,如清风般来又悄无声息般荡去,为全
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同时也感受到诗人
在怅然如失中对美好事物难以挽留的依恋。

第二节.作者将浓郁的情感寄托在独特的作别对象中,把河
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表达了诗人情感上的
欢喜与眷恋。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
的金黄色,诗人将其比喻为美丽的新娘,把无生命
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寄托了情思。

“波光里的
艳影,在我心头荡漾”此句,由实景转虚景,借用
通感的手法将金柳流光溢彩的倩影留住在主观感
受之中,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凸显了作者
对康桥美景的无限赞誉和喜爱。

第三节.第三诗人在意乱情迷之际,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甘心在康桥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一句,
是作者言由心生,热切地道出康桥是孕育灵性的地
方,作者似襁褓中的婴儿,允吸着康桥的滋养,把
自己的生命植入其中,表达了对康桥永远的眷恋。

第四节.是对前三节的照应和深化。

诗人融情入境,将情感全部融入到康桥之中,这一节是情感上的蓄势待
发。

第五节.诗歌呈现出新的意境,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只长篙,在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斑斓一词渲染了此时诗人溢满身心的喜悦,放歌则
是诗人自由闲适高亢的表达。

第六节.诗人在情感高潮即将涌起迸发之时,以一个但字一句转折。

在幡然回味不能放歌中戛然而止。

诗人从
幻想回到现实,最终放弃了跌足放歌。

就像悉心呵
护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最终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第七节.诗人轻轻的来,悄悄的走。

回环往复首节,恰是作者无声的叹息。

情绪在压抑中得以舒缓,康桥是作
者难以割舍的情素。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作者情思凝结压抑之时,心扉洞然打开,把不
能带走的对象和由此产生的忧怨,从挥一挥衣袖这
个洒脱的动作中拂落,把哀怨剔除得干净,把离别
时难以言状的痴情回归到平和。

与首段的依依惜别
回环相扣。

同学们,以上是本节课的两个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三美作为同学们的课下思考。

特别是本诗的绘画美,同学们要仔细品读。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是中有画”同学们看看这首《再别康桥》中是否有这种诗画之美,下节课我们一同探究。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首诗歌中,有全面的体现。

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体会诗人的这种大爱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