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溶洞教案

六年级科学溶洞教案

《溶洞》教案武胜关镇中心小学黄金鑫教学目标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形成进行推测。

2、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

3、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石灰石、鹅卵石等。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溶洞的形成。

【二】出示教学目标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师: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得靠大家动手动脑。

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三】看一看师: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的特点。

【四】、猜一猜师:这些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溶洞、钟乳石,清幽而奇特,润泽而多姿,可谓是大自然的杰作。

哪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分组讨论:我推测溶洞是形成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有什么依据吗?师板书学生的推论。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

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五】做一做:师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3)师生交流。

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六】议一议: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学生发言交流:我得到的结论是。

观看溶洞形成的视频。

师小结:石灰岩层在山中,酸性雨水来刷冲。

岩层溶解就松动,天长日久成溶洞。

【七】当堂检测:1、下列不是溶洞奇特景观的是()A、石柱B、石花C、珊瑚D、钟乳石2、溶洞的形成就具备哪些条件?3、家里的热水瓶内壁里常有一种白色的物质(俗称水垢,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同学们可以用什么物质将它除去?【八】教师总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

六年级科学溶洞教案

六年级科学溶洞教案

六年级科学溶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探索溶洞中的地质景观。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洞的形成原因:地表水溶解岩石,矿物质沉积和生物作用等。

2. 溶洞的特点:地下空间、奇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等。

3. 溶洞的分类:天然溶洞、人工溶洞等。

4. 我国著名的溶洞景观:桂林山水、重庆武隆溶洞等。

5. 溶洞探险活动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洞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类。

2. 教学难点:溶洞形成的过程及其地质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溶洞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洞的地质景观。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洞探险的乐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展示溶洞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溶洞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原理。

3. 探索溶洞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溶洞及其特点。

4. 欣赏我国著名的溶洞景观:介绍桂林山水、重庆武隆溶洞等景点,感受溶洞的魅力。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溶洞探险的见解和经验,讨论探险活动的注意事项。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溶洞探险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洞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身边的溶洞景观,下节课分享。

9. 板书设计:溶洞的形成原因:地表水溶解岩石矿物质沉积生物作用溶洞的特点:地下空间奇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溶洞的分类:天然溶洞人工溶洞注意事项:探险装备安全防护团队协作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溶洞形成原因、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2.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溶洞;3.学会如何保护溶洞资源。

二、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溶洞。

三、教学难点如何保护溶洞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溶洞的图片,让学生发表对图片的感受和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出示溶洞相关的问题,进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让学生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2.介绍不同类型的溶洞,并辨别其特点和区别;3.让学生学习如何保护溶洞资源。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教师让学生进行溶洞生态系统模拟实验,观察和体验溶洞生态环境;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做一个简要的实验报告。

(四)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表现情况,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五)课堂练习(20分钟)1.让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进行关于溶洞的知识问答;2.让学生根据知识点,完成习题。

(六)总结(5分钟)1.询问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2.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

五、教学设计1.引入部分:采用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部分:语言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图示并茂。

3.实验操作部分: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溶洞生态环境,对溶洞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

4.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部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5.总结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及重点难点,并能关注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课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验操作部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溶洞生态系统,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溶洞资源。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增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讲解,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溶洞的形成初中化学教案

溶洞的形成初中化学教案

溶洞的形成初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在实践中观察溶洞形成的过程。

材料:白醋、小砂糖、碗、眼镜。

引言:今天我们要学习溶洞的形成原因。

溶洞是地下水在溶解石灰岩或石膏等溶岩岩石时形成的。

通过盐酸和白醋实验,我们可以模拟这一过程。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白醋倒入碗中。

2. 加入适量的小砂糖,搅拌均匀。

3. 将碗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小砂糖逐渐消失的情况。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小砂糖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白醋中的醋酸与砂糖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溶解了砂糖。

在地壳中,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溶解了的物质会与溶解的石灰岩或石膏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溶洞形成的原因。

再次强调地下水对石灰岩等溶岩岩石的溶解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地质现象的认识。

延伸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采石灰岩或石膏的溶解实验,观察溶洞形成的过程,并做实地考察,深化对溶洞形成原因的理解。

结束语:通过这次实验,希望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并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地质奇观的形成过程。

愿大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溶洞 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溶洞 教学设计

《溶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溶洞》是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的范畴。

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课以溶洞为研究对象,在学习了《卵石的形成》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

第二部分、溶洞的形成。

第三部分:钟乳石及石笋石柱的形成。

因时间关系,只选取了一、二两个部分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为《溶洞》的第一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此常见地形并不陌生。

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从小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能力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的形成进行推测。

四、教学方法、策略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的教学指导思想,简约的说就是“引探一合作”教学法。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

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

溶洞教学设计

溶洞教学设计

溶洞教学设计溶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溶洞的形成过程2、对家乡的溶洞的了解。

教学重点:1、理解溶洞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一个地方,要探秘神秘的美景。

(播放一些溶洞的图片和视频)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你都是看到了什么呢?生:溶洞师:大家见过溶洞吗?你对溶洞有哪些了解,全班进行交流。

师:(出示太极洞照片)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一下我们家乡的太极洞二.探究学习新课1.通过出示太极洞的图片,入口处,洞里面的晶莹剔透的各种美景,我们一起欣赏。

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形容太极洞的美丽。

生:鬼斧神工生:美轮美奂生:精彩绝伦生:赏心悦目生:。

2.整体感知、了解溶洞及世界上最大的溶洞。

学生汇报: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千米,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千米。

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米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3.探究原因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神奇美丽的景观,你知道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溶洞是在石灰岩地区经过漫长地质时期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而溶于水。

石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

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会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概括,从整体上说了一些溶洞形成的原因,那么溶洞中钟乳石、石笋、石柱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一部分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的举手回答生:钟乳石是。

溶洞-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溶洞-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溶洞-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洞的形成过程和特征;2.掌握溶洞的形态类型;3.掌握溶洞的危害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1.溶洞的形成过程和特征;2.溶洞的形态类型。

三、教学难点1.溶洞的危害和利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有哪些地貌特征?有哪些地貌是由什么形成的?(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

2. 讲解1.讲解溶洞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等溶蚀岩石遇到介质发生溶解作用,形成扩大后的空洞。

–溶洞的特征:通常具有较大的深度和高度、地表以上可呈壁立形、在阴暗处有钟乳石和石笋、地下常有河道等。

2.讲解溶洞的形态类型。

–地下溶洞:地表以下形成的空洞,分为洞穴和岩溶裂隙。

–地表溶洞:地表上露出的岩体、表土、冰、雪等溶蚀而成的凹凸不平的地形,如蚀洞、天坑、岩柱和喀斯特丘陵等。

3. 展示1.展示各种形态的溶洞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和描述。

2.展示溶洞的危害和利用。

–溶洞的利用:取得地暖、地下水、石灰等。

–溶洞的危害:可能引起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等。

4. 检查1.通过让学生描述某种形态的溶洞及其危害和利用情况来检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总结1.总结今天所学的溶洞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形态类型、危害和利用的相关知识点;2.强调学生需要爱护地球资源,不随意破坏或污染地质环境,同时也要掌握地质环境的利用方式,从而建设美好的家园。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检查环节,应让学生回答的问题更具有启示性和深度,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评价能力。

11《溶洞》科学鄂教版

11《溶洞》科学鄂教版

练习;
一,填空:
1.用管子往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逐渐变 ____.再继续往里面吹气浑浊的水又会慢慢变_____.静置 一段时间待周围温度发生变化后,杯底就会出现细小的乳 白色的__________.因为人呼出的气中含有__________. 2.溶洞都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用一滴盐酸滴到石灰岩上, 就会猛烈地冒出气泡.可见,石灰岩能被___________溶蚀.
溶Hale Waihona Puke 洞二、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1.你们知道溶洞产生什
么岩石构成的山中?
2.我们来做下面实验:
实验1:探究溶洞是怎样形 成的?(教材40页)
1.你们知道溶洞产生什么岩石构成的山中?
(溶洞都形成在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2.我们来做下面实验; 用滴管往石灰岩上滴盐酸,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 了什么问题?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 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 量形成的?在短时间能 形成吗?
7.想一想:钟乳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
钟乳石的形成 : 自然界的石灰岩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雨水 和地下水溶解后,慢慢成含有石灰岩物质的 水,这种水从溶洞顶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 化,水的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而使水中的石灰 岩物质又沉淀出来,并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 成钟乳石.
二.简答:
1.为什么溶洞都形成在石灰岩质的山中? 2.石笋是怎样形成的? 3.写出你知道的溶洞名称和溶洞所在的地方.
曲别针、线绳、两 只烧杯或玻璃瓶、 一个碟子、苏达晶 体、蒸馏水。
复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 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 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 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 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 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这种现象在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 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 称之喀斯特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洞》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能力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

(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的视频或者动画。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

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

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将石灰水搁置一段时间,在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视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坐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水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