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测试题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含义,理解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掌握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自学探究的能力;包装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会自信和自强,实现人生梦想。

2、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割裂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关系,自信自强,培养顽强的心理品质。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和宿命论。

3、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案例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合作与讨论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展示来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来让同学们体验成功。

二、教学重点: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四、教方案设计:1、课外和课堂衔接的设计:自习活动设计:预习课首案例和教材知识。

在校园收集通宵上网,违背生命运动规律的现象;收集缺乏执行力,遇到困难就就退缩,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焦虑和郁闷的现象。

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课外和自习有事可做,减少矛盾纠纷,减轻管理压力,也是提高课堂活动效率的前提。

2、育人点的设计:部分同学违背生命运动的规律,通宵上网,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部分同学遇到困难就就退缩,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焦虑和郁闷,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3导入环节设计:第一课时导入设计:教师口述或是投影出示案例故事【猩猩取水】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教师提问: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星星虽然可以模仿人的活动,但这是无意识的、消极的地适应自然的活动,是本能的。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检测题(1)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检测题(1)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1)学号班级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A 物质和意识B 有神论和无神论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为()A静止B运动C矛盾D统一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为()A 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 辩证法4.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是下列哪种思想路线()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形而上学D 辩证法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主要强调规律是()A 发展变化的B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D 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

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 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7.“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

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A 两分法B 两点论C 一点论D 一分为二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D.矛盾观点1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分析方法C.唯物论D.实践论1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14.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A.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B.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D.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斗争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各有差异16.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1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D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 D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5.下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A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④东施效颦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郸学步A.①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6. 鸟能筑巢,人能盖房。

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7.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B.强大和完善的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8.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C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9.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测试题教学教材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测试题教学教材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A、意识B、思想C、实践D、认识2、下列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认识决定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反作用3、“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了8000多次失败,才发明了10000多件新产品。

这说明()A、成功的获得不经过失败是不可能的B、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相互依存C、要获得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D、经过失败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4、下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A、本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B、本质是能被我们的感观和仪器观察到的C、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D、事物的本质隐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5、下列属于现象的是()A、万有引力B、地球的自转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D、植物的新陈代谢6、下列现象中是真相的是()A、晚上看到皓月当空B、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外面看是弯曲的C、军事上的“声东击西”D、太阳是发光的7、下列关于创新能力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创新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C、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是无法提高的D、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实践的特性的是()A、客观性B、目的性C、历史性D、方向性2、“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充分说明()A、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认识就不可能产生C、要想获得正确认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D、实践下田是获得耕田认识的前提3、要想让失败转化为成功,就必须()A、正视失败,承认失败B、回避失败,无视失败C、把失败看作一种财富D、切实加强学习,提升素质4、下列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是()A、现象是表面的特征,本质是根本性质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C、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的东西D、现象和本质没有明显的区别5、科学思维方法()A、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B、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C、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D、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判断正误。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2.doc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2.doc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66分)1.“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此,下列理解不止确的是()A.事物Z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D.任何两个事物Z间都有直接联系2.孩子:“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爸爸:“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我不常吃角,怎么会游泳呢?”孩子:“可是,爸爸你总吃鸡,你会下蛋吗?”这则笑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客观的③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④并不是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Z中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3.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口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牛,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徳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人者不能廨见。

(《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4.由丁•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彩响,特别是延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也必将造成彩响,但只要我们政策对头,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令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1111折性的统一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5.有一位苦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人乐队,名牌人学是乐队里的人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人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C.新事物一定战胜IU事物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6.2008年5月23日至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徳韦杰夫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胡锦涛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区、国际事务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测试(高二政治)姓名_______班级____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2、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3、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①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②量变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事物必然发生质变③只要事物发生量变,就必然引起质变④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5、下列成语与“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C.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D. 审时度势趋利避害6、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7、科普网2009年5月7日发表文章称,太阳表面出现的黑子群引发的地球磁暴现象造成一些地方卫星通讯、地面电信的中断。

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这段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矛盾的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C.矛盾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8、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改动是“点金成铁”。

哲学与人生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卷及答案【篇一:哲学与人生试卷】t>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a.比较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分析综合法d. 类比法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5.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6.理想之所以能激发人们去追求、奋斗,能指导现实的发展,能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是因为( )a.理想属于人的意识 b.理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7.理想信念是一种()a.精神现象b.物质现象c.经济现象d.逻辑现象 8.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 a.最根本的、特有的 b.一般的、非特有的 c.特殊的、短暂的 d.比较常见的 9.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b.人只有首先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10.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的发展。

a.个别人b.大部分人 c.杰出人物 d.全体社会成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最新三校生冲刺“对口高考”强化训练(8)《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的矛盾运动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④祸兮福之所倚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①②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7、“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A、知人知面就行了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9、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
A、意识
B、思想
C、实践
D、认识
2、下列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决定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反作用
3、“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了8000多次失败,才发明了10000多件新产品。

这说明()
A、成功的获得不经过失败是不可能的
B、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相互依存
C、要获得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D、经过失败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4、下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本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B、本质是能被我们的感观和仪器观察到的
C、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D、事物的本质隐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
5、下列属于现象的是()
A、万有引力
B、地球的自转
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D、植物的新陈代谢
6、下列现象中是真相的是()
A、晚上看到皓月当空
B、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外面看是弯曲的
C、军事上的“声东击西”
D、太阳是发光的
7、下列关于创新能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创新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C、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是无法提高的
D、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实践的特性的是()
A、客观性
B、目的性
C、历史性
D、方向性
2、“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充分说明()
A、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C、要想获得正确认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D、实践下田是获得耕田认识的前提
3、要想让失败转化为成功,就必须()
A、正视失败,承认失败
B、回避失败,无视失败
C、把失败看作一种财富
D、切实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4、下列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是()
A、现象是表面的特征,本质是根本性质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C、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的东西
D、现象和本质没有明显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
A、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
B、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C、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D、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判断正误。

1、认识是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
2、从实践到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最高标准()
3、现象与本质是根本对立的,没有统一性()
4、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5、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四、简答题。

1、人生发展是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体验人生的成功。

试回答,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2、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中职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