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测试题教学教材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检测题(1)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1)学号班级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A 物质和意识B 有神论和无神论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为()A静止B运动C矛盾D统一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为()A 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 辩证法4.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是下列哪种思想路线()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形而上学D 辩证法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主要强调规律是()A 发展变化的B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D 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
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 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7.“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
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A 两分法B 两点论C 一点论D 一分为二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D.矛盾观点1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分析方法C.唯物论D.实践论1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14.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A.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B.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D.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斗争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各有差异16.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1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判断题
1、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 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 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 (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
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 Nhomakorabea)
3、假象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
A、培养求知欲 B、培养好奇心 C、培养创造欲 D、培养质疑精神
多项选择
2.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
引力”的哲学寓意是( )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现象和本质有区别,认识了现象,不等于 认识了本质 C、本质总是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不是本质的 表现 D、事物的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靠人 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水有三态: 液态、 气态、 和 固态, 但都是氢和氧原子结合成的, 其分子式都是都是 H2O。 这一自然 科学常识包括的哲学道理是( ) 。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多项选择题 1.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
)
开发区职校
张荣霞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本单元要求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透 过现象看本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开拓创新,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1、实践①含义②特点 2、实践与认识 3、P70案例分析:①失败与成功的联 系②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4、怎样做到知行统一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现象、本质①含义②关系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领 3、明辨是非的积极作用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单项选择
1、“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讲:在知行统一中体验人生快乐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教学目的:1. 了解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理解成功需要知行统一的支持。
2. 掌握成功追寻的方法,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课时分配: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教学重点:知行统一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经验。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如何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3. 教学关键: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行统一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PPT演示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知行统一的概念和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4. 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知行统一的思考和探讨。
2. 讲授:讲解知行统一的概念和方法,重点强调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行统一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5. 总结:总结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知行统一-概念-方法-实践经验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知行统一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2. 分析自己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知行分离的问题,思考如何做到知行统一,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掌握了成功追寻的方法,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生们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知行统一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2015.3(第5次授课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第七、八、九课)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一、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
提问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怎么形成的?
参考答案:P83
能力——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不是天生形成的,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出真知
提问2:什么是实践?什么是认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2.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的。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理解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能力
培养点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德育
渗透点
2.科学思维方法特点及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类无数次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3.提高人生发展能力需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提问2: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哪几种常见的辩证思维方法
参考答案:P112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分析和综合,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2.doc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66分)1.“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此,下列理解不止确的是()A.事物Z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D.任何两个事物Z间都有直接联系2.孩子:“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爸爸:“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我不常吃角,怎么会游泳呢?”孩子:“可是,爸爸你总吃鸡,你会下蛋吗?”这则笑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客观的③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④并不是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Z中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3.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口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牛,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徳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人者不能廨见。
(《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4.由丁•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彩响,特别是延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也必将造成彩响,但只要我们政策对头,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令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1111折性的统一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5.有一位苦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人乐队,名牌人学是乐队里的人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人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C.新事物一定战胜IU事物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6.2008年5月23日至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徳韦杰夫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胡锦涛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区、国际事务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哲学与人生 第三、四单元练习题

哲学与人生第三、四单元练习题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一、单选(30题,2分、每题,共60分)1.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说明() [单选题] *A.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B.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C.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正确答案)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单选题]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答案)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正确答案)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这说明了()的重要性。
[单选题] *A 知识B 实践C 知行统一(正确答案)D 认识5、“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单选题] *A 知人知面就行了B 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C 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D 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正确答案)6、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说明了()的重要性。
[单选题] *A 知识B 认识C 实践(正确答案)D 发展7、“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单选题]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也指导实践(正确答案)C、有时候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重要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8、“饮水江水”是北方几代人的梦想。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论证以及综合国力的的不断增强,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兴建。
思修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A. 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核心是()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信仰3、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是()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信仰4、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A. 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B. 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C.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5、人生价值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A. 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B.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C. 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D.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值得终身践行的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是()A. 享乐主义的人生观B. 拜金主义的人生观C. 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D.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7、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这意味着在人生价值中()A. 个人价值就是社会价值B. 社会价值就是个人价值C.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第一位的8、“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生活和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新课标 人教版

生活和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新课标人教版第Ⅰ卷(客观题共51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36分.1.200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多头管理,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当地群众在湿地过度放牧,造成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
上述事实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A体现了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离开了身体的手就失去了手的作用。
这段话反映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B.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C.事物是绝对运动的D.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4.刘禹锡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目春。
”体现的哲理是()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挡不住新事物的成长D事务的内部矛盾是催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5.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形势的发展,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③办事情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6.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中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
测试题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
A、意识
B、思想
C、实践
D、认识
2、下列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决定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反作用
3、“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了8000多次失败,才发明了10000多件新产品。
这说明()
A、成功的获得不经过失败是不可能的
B、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相互依存
C、要获得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D、经过失败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4、下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本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B、本质是能被我们的感观和仪器观察到的
C、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D、事物的本质隐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
5、下列属于现象的是()
A、万有引力
B、地球的自转
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D、植物的新陈代谢
6、下列现象中是真相的是()
A、晚上看到皓月当空
B、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外面看是弯曲的
C、军事上的“声东击西”
D、太阳是发光的
7、下列关于创新能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创新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C、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是无法提高的
D、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实践的特性的是()
A、客观性
B、目的性
C、历史性
D、方向性
2、“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充分说明()
A、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C、要想获得正确认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D、实践下田是获得耕田认识的前提
3、要想让失败转化为成功,就必须()
A、正视失败,承认失败
B、回避失败,无视失败
C、把失败看作一种财富
D、切实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4、下列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是()
A、现象是表面的特征,本质是根本性质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C、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的东西
D、现象和本质没有明显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
A、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
B、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C、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D、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判断正误。
1、认识是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
2、从实践到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最高标准()
3、现象与本质是根本对立的,没有统一性()
4、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5、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四、简答题。
1、人生发展是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体验人生的成功。
试回答,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2、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中职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