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简介social medicine

一、学时: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34学时;实践教学(社会卫生调查):14学时。学分数:3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

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亦与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或医学模式,认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为培养正确的医学思维模式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社会医学的性质和定义,掌握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的概念,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掌握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3.掌握现代社会病基本概念以及性病(包括艾滋病)、自杀等的社会危险因素和社会防治措施;

4.掌握PHC的概念和HFA的含义,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

5.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内容、实施的意义;

6.掌握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生命质量评价方法及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基本技能

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

2.掌握分析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基本思路;

3.掌握生命质量评价、人群健康状况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

5.掌握几种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五、必须选修学习的课程:医学基础课

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教材: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七、考试成绩的折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理论成绩占80%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1.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

2.熟悉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过程;

3.了解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医学家及其对社会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贡献,国内外社会医学发展简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

2.难点:社会医学的性质。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社会医学的定义;

2.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策略及措施;

3.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

4.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管理学、社区医学;

5.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医学是将医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相连接的“桥”;

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拓视野,培养立体思维方式;

加深对医学发展和卫生政策的理解。

6.社会医学发展简史: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三个时期、社会医学国内外发展现状。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课外阅读:《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等书籍,明确这些学科与社会医学的区别及联系。

五、外文词汇

Social medicine Community medicine Medical sociology

Preventive medicine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Hippocrates

Guerin Virchow

六、复习思考题

1.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学习社会医学的意义。

2.如何理解魏尔啸的名言“医学是门社会科学,而政治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医学罢了”。(课堂讨论)

3.什么是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医学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健康新概念、疾病谱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2.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历史上的几种主要医学模式,Dever氏病因(健康危险因素)分类法,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3.了解国际及国内疾病谱及致病因子的变化情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2.难点:医学模式的解释及转变原因。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医学模式与医学观;

2.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课外阅读有关医学史及医学方法论的书籍,自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五、外文词汇

Medical Model 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Bio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六、复习思考题

1.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区别及特点是什么?

2.研究医学模式及其转变有何现实意义?

3.你认为现代医学是何种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适当的医学模式是什么?理由何在?(课堂讨论)

第三章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主要方面;

2.熟悉运用社会医学基本理论分析社会卫生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卫生事业与社会同步发展,社会大卫生观;

2.难点:卫生事业的性质。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1.ASHA公式与指标的意义

2.卫生事业的性质

(二)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

(三)医学模式转变与保健水平的相关性

(四)发病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主导性

(五)社会诊断与社会处方

(六)社会大卫生观

1.社会大卫生观的含义:卫生事业是发展的一部分,卫生服务内容的综合性,卫生保健工作的社会性;

2.社会大卫生观对卫生工作的指导作用。

(七)高危险性观

1.高危险性环境;

2.高危险性反应;

3.高危险性人群。

(八)医学的社会功能

1.提高生产力水平;

2.卫生事业属于第三产业;

3.保障基本人权;

4.维护社会安定;

5.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课外阅读有关政治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书籍,重点学习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参考书籍和文献

1.杜乐勋:《卫生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2.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3.Rick Carllson:Issues and Trends in Health, The C.V. Mpsby Company, 1987

六、外文词汇

ASHA(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Disease

goals of medicine, GOM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health risk index,HR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Illness

Malady responsiveness social capital theory

七、复习思考题

1.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自始至终贯彻什么思想原则?

2.试述卫生事业性质定位及其意义。

3.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大卫生观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指导作用(课堂讨论)。

第四章社会卫生状况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卫生状况的内容,常用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人均GNP、期望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

2.熟悉常用人口统计指标、疾病和死亡统计指标;

3.了解世界及我国目前的社会卫生状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

2.难点:各类评价指标的意义和区别。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社会卫生状况的涵义、研究意义及资料来源

2.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卫生政策指标、与卫生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卫生保健指标、卫生资源指标、卫生行为指标及人群健康状况

3.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具体指标

4.世界及我国社会卫生状况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查阅《世界卫生报告》等相关资料,了解当今世界社会卫生状况及具体衡量指标

五、外文词汇

GNP per capita GDP per capita

Income per capita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LEFD 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Years of Life Lost,YLLs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 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ASHA

六、复习思考题

1.社会卫生状况的内容有哪些?

2.试述我国目前的社会卫生状况。

3.试述人口金字塔的变化趋势及其意义。

第五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因素的概念、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熟悉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熟悉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熟悉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3.了解应激的概念和影响健康的应急源。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会因素作用于健康的途径及特点;

2.难点:社会制度与健康,文化因素与健康。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社会因素的含义,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特点及机制

2.社会经济与健康:

分析不同经济水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与人群健康的双向性关系。

社会阶层、社会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3.社会发展与健康:

政治制度与健康:不同政治制度影响社会人群健康的区别

经济制度与健康:分配形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社会关系与健康:社会支持的涵义

人口发展与健康:人口性比例、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其与卫生的关系

人口再发展、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与健康的关系

卫生事业发展与健康

科技进步与健康

城市化与健康

4.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文化的特征,文化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文化诸现象(教育、风俗习惯与宗教等)对健康的影响

5.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心理特征主要内容,不同气质类型与健康的关系,性格的分类,不同性格对健康的影响。情绪与疾病、生活事件的概念,生活事件量表的使用及评分标准;应激与健康。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课外阅读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心理学书籍,了解卫生法规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康投资效益计量分析方法,卫生费用控制措施,个性心理特征、情绪等的概念。

五、外文词汇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voluntary insurance social insurance

compulsory insurance provider payer

stress life change unites, LCU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2.我国经济水平低,而居民健康明显好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何在?(课堂讨论)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何文化、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我国居民的营养问题何在?适宜的社会措施有哪些?(课堂讨论)

5.家庭的功能及家庭功能失调对健康的影响。

6.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7.什么叫应激?影响健康的应激源有哪些?

第六章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及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2.熟悉危害健康的行为;熟悉促进健康的行为;

3.了解行为改变干预方法的类型和内容。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及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熟悉危害健康的行为。

2.难点:了解行为改变干预方法的类型和内容。

三、讲授内容

(一)行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类型,以及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

1.不健康饮食行为

2.吸烟

3.不健康的饮酒行为

4.生活不规律

5.冒险行为

6.A和C型行为模式

(三)促进健康的行为

①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积极休息、适量运动、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等;

②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接受预防接种、有病主动求医、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遵循医嘱等;

③预防性行为:避免导致健康损害的环境和事件,如避免环境中危害物质的侵入,系安全带预防车祸对健康地损害,安全的性行为等;

④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四)行为改变干预

1.行为治疗:(1)厌恶疗法;(2)阳性强化法;(3)自我控制法;(4)模仿法。

2.认知疗法

3.健康信念模式

4.跨理论阶段变化模式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

危害健康行为与健康之间关系及关系强度。

五、外文词汇

fixed-action behavior instinctive behavior socialization

maladaptive behavior risk behavior health behavior

disease producing pattern type A behavior type C behavior

alcoholism psychosocial stress risk-taking /risk-seeking behavior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behaviorism

classic conditioning operant conditioning aversion therapy

covert sensitizatio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ognitive therapy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coping skills rational emotional therapy, RET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SIT cognitive 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he three column technique Taoistic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value expectancy self-efficacy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stages of change,TTM

六、复习思考

1.试述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2.试述危害健康的行为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程度。

3.简述行为干预方法的类型和要点。

第七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掌握社会医学调查的基本程序;

2.熟悉问卷设计的类型和步骤;熟悉问卷信度、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熟悉专题组讨论、选题组讨论、观察法和德尔非法等常用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主要步骤;

3.了解随机应答技术和快速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会医学调查设计;问卷信度、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专题组讨论、选题组讨论、观察法和德尔非法等常用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主要步骤。

2.难点:调查表的设计,几种新的社会医学调查研究方法;问卷信度、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讲授内容

(一)概述:社会医学研究范围、特点及类型;

(二)社会医学调查

1.选题:基本原则

2.抽样设计:基本方法

3.调查表的设计

4.预调查

5.现场调查

6.统计分析

(三)信度和效度:定义和关系

(四)几种新的社会医学调查研究方法

1.专题组讨论法: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

2.观察法:类型、原则、应用范围和特点;

3.德尔菲评价法:特点、应用范围及工作程序;

4.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随机应答技术:概念、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现场调查设计除课堂讲述外,还需课外阅读参考书籍进一步理解,几种新的社会医学调查方法,课堂讲授为辅,课外学习为主。

五、外文词汇

Survey Meta-analysis Field trial

Questionnaires Reliability Validity

Focus group discussion Nominal group discussion Observation

Delphi 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

Method of rapid epidemiologic assessment, MREA Standard cluster sample survey

Lot quality assurance sampling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讨论)

2.试述社会医学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3.试述现场调查方式的种类及特点。

4.试比较专题组讨论法与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5.试述Delphi方法的应用范围。

第八章生命质量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

2.掌握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3.掌握信度、效度的概念和作用

4.了解常用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命质量评价的概念、基本步骤和应用范围;

2.难点:生命质量评价测量工具的建立。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1.生命质量的概念;2.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1.身体状态;2.心理状态;3.社会功能状态;4.一般性感觉;5.其他内容。

(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1.分类;2.常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

(四)生命质量量表的量化:1.选择评价量表;2.生命质量评价的量化技术。

(五)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1.评价卫生服务;2.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案;3.综合评价健康相关因素;4.分析成本-效益:(1)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法;(2)健康相关因素综合评价;(3)成本─效益分析。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课外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量量表。

五、外文词汇

Quality of lif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quant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 Evaluation

Well-being role-physical, RP social functioning, SF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生命质量评价对临床(预防、卫生管理等)工作的影响。(课堂讨论)

2.生命质量包括哪些内容?

3.怎样建立生命质量评价的测量工具?

第九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熟悉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的含义及三者之间关系,评价类型;

3.了解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的查法。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特点,基本思想和方法;

2.难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特点及进展

2.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分类

3.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和特点

4.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5.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思路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的制订方法,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五、外文词汇

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 Additive action

Synergistic action Antagonistic action

六、复习思考题

1.危险因素的概念及危险因素评价的原理是什么?

2.常用的危险因素分类方法是什么?

3.危险因素评价的实际应用价值何在?(讨论)

4.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关系何在?

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医疗需要量的概念,需要与需求的区别和联系,卫生服务评价的意义;

2.熟悉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卫生服务评价的内容,医疗需要量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卫生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新进展(ENHR、卫生服务总调查、CHSS)。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难点:医疗需要和医疗需求的含义,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原理。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1.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目的和意义;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二)卫生服务研究国内外进展:

1.国家卫生服务纲要(ENHR)的内涵、目的及要素;

2.我国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目的及内容

3.中国健康监测项目的基本内容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指标

1.医疗需要量评价:

(1)医疗需要量的涵义:从医疗需求和医疗需要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理解医疗需要量的涵义及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实质;

(2)医疗需要量指标:居民健康状况指标、疾病发生频率指标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3)医疗需要量的应用:

①进行科学预测;②计算疾病的经济损失;③为卫生工作计划决策提供依据;

(4)影响医疗需要量的因素:

①人口的数量及构成;②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③文化教育;④气候地理条件;⑤家庭。

2.卫生资源评价:

(1)卫生人力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以及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和适合程度,卫生人力的地区分布;

(2)卫生费用评价:

①卫生费用的投入量及适合度: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②卫生费用的增加比例及适合度;

③卫生费用的控制:卫生费用上涨的全球概况,卫生费用控制方法。

(3)卫生设施评价:①卫生设施的配置及分布;②卫生设施的功能及管理。

3.卫生服务利用评价

(1)卫生服务利用的概念、卫生服务利用评价与医疗需要量评价的关系;

(2)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评价:反映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

(3)其它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

4.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模式、分型及各类型的特点。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卫生服务研究及卫生服务评价的现场调查程序,包括基本步骤、组织管理工作等。

五、外文词汇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health care assessment provider

consumer demand need

Long-term Disability Handicap cost-benefit analysi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health expenditure maintain

六、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原理。

2. 国家卫生研究纲要(ENHR)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 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指标有哪些?

4. 试述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及其相互关系。

5.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卫生技术评估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卫生技术评估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

2. 熟悉卫生技术评估的程序;熟悉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

3. 了解卫生技术产生和发展以及卫生技术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卫生技术评估概念和内容。

2、难点:卫生技术评估的有关方法。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

1、产生的原因:

(1)、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新的生物技术、材料应用,需要建立准入机制。

(2)、卫生费用的过度增长,很大程度上与卫生技术的滥用有关,需要遏止,建立使用标准。

(3)、陈旧技术的淘汰,需要选择适宜技术来替代。

2、相关概念:(1)卫生技术(health technology);(2)卫生技术评估(HTA)

3、卫生技术评估类型

4、卫生技术评估目的

5、卫生技术评估意义

(二)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和程序

1、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1)卫生技术的功效评价;(2)卫生技术的安全性评价;(3)卫生技术的经济性评价;(4)卫生技术的社会影响评价。

2、卫生技术评估的程序

(三)常用的卫生技术评估方法

1、需求评估;

2、过程评估;

3、成本评估;

4、经济评估;

5、结果评估;

6、病人满意度评估与反应性评估:(1)病人满意度评估;(2)反应性评估。

7、绩效评估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卫生技术评估发展历史和目的意义等。

五、外文词汇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needs assessment

mortality-based prevalence models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capture-recapture models coverage

process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

pre-post design patient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responsiveness assessment responsiveness

client orientation dignity

autonomy confidentiality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六、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卫生技术?

2、卫生技术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试述卫生技术评估的程序。

4、常用的卫生技术评估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社会卫生政策分析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政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掌握政策分析框架和要素;掌握利益相关集团分析概念和步骤。

2. 熟悉政策图解法、政策网络分析、场力分析和SWOT分析的内容。

3. 了解政策分析理论、原则和模型。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卫生政策分析概念、要素、功能

2、难点:利益相关者分析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

1、政策的本质与功能:利益倾向、目标取向、合法性、权威性、功能多样性、价值取向、过程及阶段性。2.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利益分配功能

(二)政策分析理论和原则

1.公共选择理论

2.政策分析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多样性原则、分解综合原则、民主原则。

(三)政策分析的框架和要素:1.政策分析的框架;2.政策分析的要素。

(四)政治决策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2.渐进决策模型、3.精英决策模型、4.集团决策模型、5.系统决策模型。

(五)卫生政策分析方法

1、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4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利益相关集团。

第二步,估计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以及政策目标对其利益的可能影响。

第三步,评价利益相关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

第四步,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

2、政策图解法

3、微观政策图解

4、政策网络分析

5、场力分析

6、SWOT分析:SWOT分析就是把组织内外影响成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

(六)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提出卫生政策问题;2、卫生政策的制定;3、卫生政策的实施;4、卫生政策的评价。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卫生政策制定和实施,清楚卫生问题的构建标准和政策执行模型。

五、外文词汇

stakeholder analysis political mapping policy network analysis

force-field analysis SWOT analysi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national treatment political feasibility political skills

political analysis political strategies legitimation

六、复习思考题

1、政策的概念及政策的功能是什么?

2、政策分析的要素是什么?

3、试述本章中常用政策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和区别。

4、假如你是一个私营药店的经营管理者,希望通过降低所有销售药品的价格来竞争更多的市场份额。请用政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此项策略。

第十三章社会卫生策略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卫生策略的概念和制定程序;掌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掌握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内容。

2. 了解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策略;熟悉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

二、重点和难点

1.社会卫生策略的概念。

2.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内容。

三、讲授内容

(一)概念:1.策略2.社会卫生策略

(二)社会卫生策略的制定:1.发现健康问题;2.寻找健康问题的原因;3.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制定社会卫生策略。

二、全球卫生策略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策略:

1.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含义;

2.“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产生的背景。

(1)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不令人满意

(2)社会医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卫生事业的促进作用: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奋斗的目标,要开发领导层,政府对人民的健康要负责,要树立“社会大卫生”的概念。

(3)中国卫生保健成功经验的启发

(二)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具体指标

(三)初级卫生保健:1.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3.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社会基本任务、基本要素、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

三、中国社会卫生策略

(一)中国卫生工作方针:1.建国后中国卫生工作方针;2.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方针。

(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策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的制定、组织与实施和成就;进一步发展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策略

(三)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1.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中国“十五”期间卫生发展总目标;3.中国卫生发展战略。

(四)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政策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初级卫生保健的计划与评价,“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规划的制订方法。

五、外文词汇

Primary Health Care(PHC)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

Health Promotion social health strategy

Political Commitment Expand Planned Immunization(EPI)

六、复习思考题

1.WHO提出HFA的背景是什么?

2.PHC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不同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4.试述目前我国卫生工作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及任务。(讨论)

第十四章社区卫生服务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社区的定义,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

2.熟悉社区的要素,WHO对社区的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任务以及基本工作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及运作;

3.了解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运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定义、内容、意义;

2.难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运作。

三、讲授内容

1.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2.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特征、内容、开展的意义;

3.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与发展、组织形式、筹资渠道,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形式;

四、自学内容:课外阅读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书籍资料,了解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情况。

五、外文词汇

Community Community health care General practitioner

Health education World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

Academies and Academic Association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Family Physicians,WONCA

六、复习思考题

1. 试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2. 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对象和任务。

3. 试述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

第十五章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掌握妇女保健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掌握健康老龄化的措施;掌握残疾人专业

康复的概念,掌握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和社会康复的主要内容。

2. 熟悉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环境因素;熟悉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熟悉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评价方法;熟悉

残疾人的社会保健。

3. 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变化及其行为特征;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了解残疾的概念和分类。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残疾人专业康复的概念;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妇女保健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2.难点:健康老龄化的措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

三、讲授内容

(一)儿童青少年社会医学

1、儿童青少年(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定义;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

2、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1)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卫生保健;(2)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3)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

(二)妇女社会医学:1、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2、妇女社会保健:青春期保健;孕产期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3、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三)老年社会医学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划分标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

3、提高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社会卫生措施

(四)残疾人社会医学:1、残疾的概念及分类;2、残疾人的社会医学问题;3、残疾人的社会保健:残疾人康复服务:(1)专业康复(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2)社区康复(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3)社会康复: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教育康复(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阅读有关青少年保健、妇幼保健和老年人保健的书籍;《老年医学》

五、英文词汇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olescence,puberty neural tube defects,NTD

aging cumulative impairment score,CIS disability

impairment disabilities handicaps

the disabled persons 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

family based rehabilitation,FB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 social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六、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

2.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 简述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4. 简述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第十六章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社会病的概念,了解社会病的特点。

2. 熟悉自杀的社会根源,掌握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

3. 了解吸毒的定义,了解吸毒的社会根源,掌握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4. 掌握意外伤害的定义及其干预理论,了解影响车祸发生的因素、车祸的控制和预防;了解意外中毒类型和预防措施;了解溺水的预防措施。

5. 掌握性传播性疾病的定义,熟悉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6. 了解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社会病的概念和自杀、性病、吸毒、意外伤害的社会流行因素和防治措施;

2.难点:掌握社会病的概念;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意外伤害的干预理论;的社会危害及社会防治措施。

三、讲授内容

(一)社会病的概念和社会病防治原则

(二)自杀:1.社会危害;2.社会因素;3.社会防治措施

(三)吸毒:1.社会危害;2.社会危险因素;3.社会预防措施:三级预防。

(四)意外伤害:1.社会危害;2.社会危险因素;3.社会防治措施

(五)性传播疾病:1.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发生率、死亡率、伤残率;2.社会危险因素;3.社会预防措施。

(六)精神疾病:1.社会危害;2.社会危险因素;3.社会预防措施。

四、自学内容和要点:本章重点讲授性病、吸毒、青少年妊娠,其它疾病课堂讲授为辅,自学为主。着重了解现代社会病的社会危害、影响因素及社会防治措施。

五、外文词汇

sociopathy deviant behavior drugs dependence

withdrawal symptoms tolerance detoxification injury

unintentional injury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venereal disease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commercial sexual worker

六、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

2. 简述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3. 试述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七章国际卫生保健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的定义,医疗保健制度的概念、几种基本模式;

2.熟悉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和职能;熟悉加入WTO对我国药卫生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3.了解WHO与其它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医疗保健制度的概念;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2.难点: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

三、讲授内容

1.健康的含义;

2.医疗保健制度的概念、要素,自费医疗、公费医疗、集资医疗三种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形式、优缺点;

3.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组织结构、基本职能、主要任务及与其它它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4.加入WTO对我国药卫生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四、自学内容

查阅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文献资料、书籍,了解当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医疗保健基本模式。

五、外文词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assembly

United nations children foundation(UNICEF)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Voluntary insurance Social insurance

Compulsory insurance Health care system

word bank free enterprise

underdeveloped country global health budgets,GHB

managed care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HM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六、复习思考题

1.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

2.请你谈谈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发展历史。

3.试述自费、公费、集资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健制度的特点。

4.试述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和职责。

试述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在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社会医学(第二版龚幼龙主审李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教研室编制 2004年12月

《社会医学》课程简介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他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本学科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交叉边缘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主要从社会角度研究与人群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医学问题,在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和提高生命质量三个不同阶段中研究社会因素发挥的综合作用,研究卫生保健和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为保障人群健康制订相应的卫生目标、政策、策略与措施。社会医学运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学和医学心理学及医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状况制订综合性卫生策略。其研究的内容有: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本学科主要的任务是: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3、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

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权。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九章临床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 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内容。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原则。危险因素的概念及特点*;临床场所如何收集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人文与社会医学

人文与社会医学模块课程大纲 中文名称:人文与社会医学 英文名称:Humanities and Social Medicine 学时:288学时【其中:理论232学时,PBL教学48学时,临床技能8学时】 学分:14学分 适用对象:八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五年制卓越创新班 授课学科: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健康教育学,社会医学,医患沟通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 授课方式:包含理论授课、课堂讨论及问题导向学习(PBL)和临床见习(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 参与学科: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社区护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社会医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医学心理学》: (1)姚树桥杨彦春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14 (2)潘芳, 吉峰.心身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美)利文森著,吕秋云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医学伦理学》: (4)邱仁宗著.生命伦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郑明华主译. 医生该如何思考:临床决策与医学实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Karen Judson, Carlene Harrison. Law & Ethics for the Health Professions. 6th ed. McGraw-Hill Science/Engineering/Math, 2012 (7)王明旭主编. 医学伦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8)尹梅主编. 医患沟通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健康教育学》: 马骁主编.健康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黄敬亨,邢育健主编. 健康教育学.第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Karen Glanz, Barbara K. Rimer, K. Viswanath.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4th ed. San Franciscl: 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8. 《社区护理学》: 张开金主编.社区卫生服务导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Frances A. Maurer, Claudia M. Smith.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practice: health for families and populations. 5th ed. St. Louis, Mo.: Elsevier, c2013. 《预防医学》: 凌文华主编. 预防医学.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Park K. Preventive and Social Medicine. 21th ed. Banarsidas Bhanot Publishers , 2011 《流行病学》: 沈红兵,齐秀英主编. 流行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Porta M. 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 5th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Gordis L. Epidemiology.4th ed.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 2008 《生物统计学》: 方积乾主编. 卫生统计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孙振球主编. 医学统计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可暂缺) 课程名称:社会医学 英文名称:Social Medicin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54 学分:3 理论课学时:54 讨论课学时:0 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社会医学是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性医学问题和医学的社会学方面的问题。现代医学模式己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耍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通过社会医学理论课教学使医学生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了解社会诸多因素对人群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作用,了解当代社会卫生状况及医学所面临的重要社会医学问题,了解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学习并掌握社会更学调查、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和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基本方法,学习高危人群保健及主要社会病的防治措施,使之能更有效地应用医学科学技术,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提髙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社会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的目的。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医学绪论 第一节社会医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掌握】社会医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自学】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医学的发展历史 【了解】社会医学的发展历史。 思考题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54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学会有关急救的一般概念 2.学会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和常用的急救救护技术。 3.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以处理的能力。 4.认识和珍爱生命,初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观念与行为意识,爱岗敬业,具有协作精神。 5.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6.有学习、尝试临床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护理实训室、教学医院急诊病房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1、采用讲授、多媒体、录像、示教、讨论、角色扮演、见习、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2、本课程系理论教学课,兼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具

有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采用期中考试、书写见习报告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期中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25%;见习报告两份占学期总成绩的25%;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 中国医科大学 二○一○年十月

前言 《临床医学导论》是我校实施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子项目中的一个成果,是为顺应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早期接触临床”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分为三篇,即第一篇医学篇,第二篇医生篇,第三篇临床篇,共33章内容。共讲授28学时,实习1周。在五年制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以及七年制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此门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症状,初步了解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知识,掌握正确临床思维的方法,特别是从症状学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并通过1周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 本门课程主要由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学校有关学科教师承担理论授课,实习由各临床学院组织实施。本门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习成绩即要求学生写两份病志,其成绩占30%。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间实习方式。理论讲授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课间实习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并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有1-2周时间去家乡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汇编成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篇医学篇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希波克拉底誓词。 2.熟悉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教学内容] 学习医学发展史,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拓宽知识面和科学思路,树立为医学献身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二章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 2.熟悉临床医学进展。 3.了解基础医学进展。 [教学内容] 从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及重要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有初步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医学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授课学时] 1.2学时 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熟悉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与条件。 3.了解医学模式的特征。 [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各种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其转变的背景与条件,让学生对现代医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1学时

社会医学-教学大纲

《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简介social medicine 一、学时: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34学时;实践教学(社会卫生调查):14学时。学分数:3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 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亦与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或医学模式,认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为培养正确的医学思维模式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社会医学的性质和定义,掌握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的概念,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掌握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3.掌握现代社会病基本概念以及性病(包括艾滋病)、自杀等的社会危险因素和社会防治措施; 4.掌握PHC的概念和HFA的含义,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 5.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内容、实施的意义; 6.掌握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生命质量评价方法及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基本技能 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 2.掌握分析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基本思路; 3.掌握生命质量评价、人群健康状况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 5.掌握几种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五、必须选修学习的课程:医学基础课 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教材: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七、考试成绩的折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理论成绩占80%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1.社会医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 2.熟悉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医学产生及发展的过程; 3.了解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医学家及其对社会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贡献,国内外社会医学发展简况。 二、重点和难点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传染病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 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 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 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 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 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 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15%,有5%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用) 一、课程简介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根据教学计划本大纲安排理论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合计32学时。 二、学时分配 ~

三、正文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 二、掌握现代急诊服务体系的组成 课程内容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范畴;急诊医学发展史;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BLS、ALS的概念和内容 二、掌握BLS的操作步骤 三、掌握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 四、熟悉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课程内容 。 心脏、呼吸停止的原因和诊断;成人和小儿BLS、ALS的步骤;脑缺血损伤和脑复苏;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 第三章休克(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三、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 自学内容 】 休克的病理生理;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各种休克的急救方法 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自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SIRS的诊断和治疗 二、掌握MODS的诊断和治疗 三、掌握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

老年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老年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近五十年来人口老龄化来势极为迅猛,数量为世界之冠。衰老、陋习、废用、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当代老年病,使在寿终前毁去老年人部分或全部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对于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是保护好功能,既要防治疾病和老化相关性疾病,又要防治老化无关疾病和残疾恶化,使老年人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保健的模式已由专科式的医疗服务向以连续性、多科性、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的完整性转化。 衰老的机制比较复杂,衰老很可能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些是独立起作用,有些则可能是相互依存的。基因衰老理论认为衰老、寿命之长短是生物种类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生存条件、养护条件再理想,再完美,也不会长生不老,只生不死。统计各国的人群生存曲线可看出,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最高寿命仍停留在90-100岁之间。大部分与人类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在30岁前达到顶峰,然后以直线方式逐渐减退,尽管随后的衰退在应激状态可成为危象,但造成老年人功能丧失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疾病而不是正常衰老。某些疾病几乎只发生在老年人中,有些可发生在各个年龄,但在老年人中却要常见得多。老年医疗保健需求有质方面的不同,老年病多发病隐匿,且存在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迁延难愈,容易发生并发症等等,都对临床医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老年医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 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2.掌握老年流行病学和衰老变化及老年人用药。 3.掌握老年常见疾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具体疾病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时数分配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学大纲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和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预防医学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维模式,客观评价健康及其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系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预防医学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注重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实施有效的公共卫生防制对策与措施,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医学领域客观规律的一种工具。 (二)环境和健康概论 1.人类与环境 预防医学所研究的人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所接触到的自然环境。构成这些环境(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和生物性的)生物圈。 环境和人体对立统一的关系:外界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外环境的影响。生态系和生态平衡。人体和环境对立统一的破坏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和公害。环境污染的原因、种类和常见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动的反应过程。决定人体反应的主要因素,剂量反应规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急性及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和致敏作用。 环境和疾病:公害病,职业病、地质化学性疾病、营养缺乏病、食物中毒和其他疾病。 3.环境的卫生防护 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及农药污染及残毒的防护原则。卫生学是环境卫生防护工作的理论基础。 环境卫生标准及质量评价:卫生标准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制订卫生标准的理论根据,卫生标准和卫生临督,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三)生活环境与健康 1.大气 空气环境及其卫生意义 空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及空气离子等。气象条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四院)、 (附属延安医院)、(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 I 总学时:32 学时(理论授课:30 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I》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 通过《急诊医学I》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 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 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 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 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 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 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重点突 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 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急诊医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 该课程目前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指定选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急症和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规律。掌握常见急、危重症,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急诊医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 (1)使学生了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急诊医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有其特有的临床认识方法和要求。 (2)使学生明白善于发现和预测病人的危急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抢救生命是急诊的主要任务。 (3)使学生精熟各种常见危重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判断及正确的处理。 (4)使学生掌握为抢救危重病人而必须进行的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5)使学生能全面的评估不同阶段的危重病人的病情,并会合理的分流病人。 2、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各种急救技术和危重症监测技术将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实地操作,并通过录像、幻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另外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急诊抢救室和EICU。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题下,观摩急救现场,感受紧张气氛,见习危重症的救治方法 3、院前急救部分的学习是先通过课堂讲解,重点介绍什么是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意义,国际、国内、上海地区急救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然后安排学生参加“120”急救工作来达到熟悉了解院前急救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急诊医学总论 1、急诊医学的概述。 2、急诊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4、急诊医学特点,急诊思维方法,急救原则,急诊医生的素质要求。学习急诊医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临床死亡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死亡的分期。 2、心跳骤停的诊断。 3、心肺复苏。 4、脑复苏。 5、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方法。 第三章、休克 1、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分期和动向的判断。 2、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诊治方法。 第四章、MOSF 1、MOSF的概念和发病机理探讨。 2、MOSF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3、MOSF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第五章、昏迷的诊治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030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导论 学分:1学分 总学时:18学时 理论课:1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教材: 1.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1; 参考教材 1.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学的起源与进展,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那么、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操纵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二】课程差不多要求 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那么、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操纵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作业〔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20%、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考勤、平时作业、调查报告等〕。 【五】课程差不多内容 第一篇医学篇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和进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进展史线索图; 2.了解希波克拉底誓词,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3.了解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史前医学、古代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汉莫拉比法典〕、古典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希波克拉底、盖伦及其贡献〕; 2.中世纪医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重点维萨里、哈维及其贡献〕; 3.明清时期中国医学〔重点本草纲目〕、对中世纪以后至20世纪世界医学的差不多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责任、医学目的的概念; 2.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的历史作用,新的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产生的条件、医学模式的特征。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医学模式〔重点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医学目的;医学责任。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医生篇 第一章医生角色 [目的要求] 1.掌握医生应具备的精神、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2.熟悉医生的权利、义务与使命;了解医生的角色与特点、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须经历的过程以及实习医生的工作程序。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医生角色的社会期待; 2.医生角色的职业精神〔重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正精神、合作精神〕; 3.医生角色的实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医学道德、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了解医学伦理学与医生职业素质的历史进展; 2.了解《希波拉克底誓言内容》、《日内瓦宣言》; 3.熟悉医生的人文素养内容,人文的定义,掌握医生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的内涵和任务,掌握医学人文精神; 4.了解医生的职业素质; 5.了解职业价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掌握其中的内容。

《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全科医学概论 Course:Introduction to General Practice 课程编号: 03137 适用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Course Number:03137 Designed for: clinical medicine 学分:2 总学时:34 Credit: 2 Class hour: 34 预修课程:社区保健及护理实验学时:0 Preparatory Courses: Community Health Care Experiment hour: 0 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 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学概论》主要介绍了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Cours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oks) 1.推荐教材: 《全科医学概论》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Practice》,4th Ed,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参考书目: ①励建安主编.康复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②季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第4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Reference Books: ①Li jiana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02. ②Ji jianlin Medical Psychology 4th Ed [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20 05.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