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教学大纲第二版教材

老年医学教学大纲第二版教材
老年医学教学大纲第二版教材

《老年医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20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科

一、课程简介

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学科。老年医学与内科学专业的其他三级学科不同之处,在于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多病老人、衰弱老人、高龄老人。当今临床医学存在过度专业的现象,传统的以“各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非常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作为多学科交叉的老年医学应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识到老年过程本身造成的生理改变,多种疾病的相互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经济背景、生活环境、宗教精神生活等众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注重功能恢复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国家,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的行列,仅用了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老年健康,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促进健康老龄化。因此老年医学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亟待大力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体系,老年医学必将成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

二、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通过现代老年医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内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学习老年人合理用药、营养干预、老年综合征、老年病康复、临终关怀与和缓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老年医学学科的特点,对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大纲所列内容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提问、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大纲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老年病学》第二版(李法琦、司良毅主编)配套使用,部分内

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用“掌握”、“熟悉”和“了解”来说明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总学时为20学时,均为理论课。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老年医学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基本概念;掌握老年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2.熟悉衰老的器官与生理功能变化特点;

3.了解中国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基本概念;

3.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4.衰老的器官与生理功能变化;

5.老年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老年人合理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掌握老年人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2.熟悉老年人常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教学内容】

1.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

2.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

3.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

4.药物相互作用;

5.老年人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三章老年人营养

【目的要求】

1. 掌握老年常见病的营养防治原则;

2. 熟悉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生理和环境因素;

3. 了解老年人的营养需要特点。

【教学内容】

1.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生理和环境因素;

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3.与营养相关的常见老年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

尿病、肥胖、老年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便秘;

4.与营养相关常见老年病的营养防治。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章老年人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感染性疾病的特点与临床特征;掌握老年人抗感染药物

的使用原则;

2.熟悉常见老年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了解老年人感染的常见致病

菌。

【教学内容】

1.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

2.老年感染性疾病的特点与临床特征;

3.老年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原则;

4.常见老年感染性疾病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败血

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胆道感染、病毒性肝炎;

5.老年人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6.常见老年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章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定义;掌握MODSE

的治疗原则;

2.熟悉MODSE的诱发因素和发病机制;熟悉MODSE的临床特征;

3.了解MOESE的预防原则与影响预后的因素。

【教学内容】

1.MODSE的定义;

2.MODSE的诱发因素;

3.MODSE的发病机制;

4.MODSE的临床特征;

5.MODSE的治疗;

6.MODSE的预防原则;

7.影响MODSE预后的因素。【计划学时】2学时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信息工程系 教研室:应用教研室 日期:2010年01月12日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36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0411104 2、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无 5、面向对象:广告媒体开发/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专科生 6、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平面构成》主编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系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室内装潢设计和广告媒体设计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 《平面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从事广告媒体开发与室内装潢设计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内容: 1.1构成的概念 1.2平面构成的定义 1.3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1.4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1.5平面构成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2: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内容: 2.1对比与统一 2.2对称与均衡 2.3节奏与韵律 2.4比例与权衡 教学重点:本章的四节内容均为重点. 教学难点:本章四节内容的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教学内容: 3.1点 3.2线 3.3面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性格及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点,线,面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4: 基本形与骨骼 教学内容: 4.1基本形 4.2骨骼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态关系,骨骼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5:分割构成法 教学内容:

(完整版)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教学大纲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教材,按照专科老年护理 专业培养目标,老年常见病预防与照护教学要求和目的,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护理人才,适应新 世纪护理发展的大趋势而制定的。 老年常见病预防与照护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的教学可通过采用讲授、演示、讨论、和实验课等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逐步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及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本学科学习内容、发展和任务。 【教学内容】 1、老年常见病预防与照护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老年常见病预防与照护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措施。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征。 3、熟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提供有关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 2、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护理诊断及相关因素: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 焦虑、知识缺乏、低效性呼吸型态、有窒息的危险等。 3、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4、有效排痰的护理: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 机械吸痰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2、熟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3、熟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的。 4、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保健指导。

教学大纲对本册教材的总体要求

五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上丰小学赵锦兴 教学大纲对本册教材的总体要求:1、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体,初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简单方法和评价身体锻炼效果的基本方法,能够用所学的知识锻炼身体2、掌握所学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技能,进一步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3、提高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初步树立公正、协作负责的观念,在团体中能够注意协调自己与同半的关系各单元教材简析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跳跃教材单项蹲踞式跳远1、学习助跑技术,重心高,有节奏,助跑快速,踏板准确2、蹭跳有力,髋、膝、踝三个关节快而有力地蹬伸3、腾空时两腿屈膝上提成蹲踞状,抬头、挺胸、伸臂,保持身体平衡4、落地时屈膝缓冲,双臂主动向后压,伸小腿,双脚同时落地,身体向前前倾5、完整动作,从跑到跳的动作衔接,助跑由近到远,步点准,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高整体成绩1、固定第一步距离,最后一步要稍小,速度逐渐加快,自测助跑距离2、起跳时充分蹬直三个关节,用全脚掌积极蹭板,迅速过渡到前脚掌3、腾空时双腿尽量靠拢胸部,有一定的起跳高度,身体平衡4、在空中积极伸小腿,双臂向后压,重心向前倾,双脚同时落地5、快速助跑结合起跳为关键,要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跑教材单项蹲踞式起跑1、熟悉起跑口令,学习起跑动作2、按口令完成起跑动作,起动重心的变化,手臂动作和脚掌变化1、重点学习起跑动作,按顺序检查动作2、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弯道跑学习弯道跑技术,感受弯道跑身体重心的变化,手臂动作和脚掌变化弯道跑时身体向内侧倾斜,右臂幅度大于左臂,左脚外侧和右脚内侧着地耐久跑1、正确的呼吸方法,有节奏呼吸2、合理分配体力,弯道时稍慢,直道时稍快3、锻炼意志,坚持到底的精神1、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2、摆臂动作正确合理3、弯道技术4、培养意志品质各单元教材简析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投掷教材单项双手向前、向后抛实心球1、学会两脚用力蹬地,动作连贯2、在头上方出手,出手速度要快1、何双手同时用力,出手角度、方向及速度2、动作连贯,利用腰腹肌原地侧向投掷“管状物” 1、会蹬地,转体、挥臂过肩的动作2、出手时有鞭打动作1、协调用力,出手迅速,注意角度、方向原地侧向投掷垒球1、提高蹬地、转体、挥臂动作2、听教师安排、有顺序地投掷3、连贯、协调地完成动作1、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2、强调安全教育武术教材单项学习组合动作(三)1、学习1上步搂手击掌2弓步双摆掌3弓步勾手撩掌4弹踢推掌5马步击掌6收势2、记住各个动作的名称及要领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学习成套动作,70%以上独立完成1、熟记各动作的名称,要领2、动作要尽量标准,到位3、动作连贯、协调4、成套动作的节奏学习组合动作(四)1、学习1插步双摆掌2弓步勾手击掌3提膝穿掌4仆步穿掌5弓步架掌、冲拳6插步双摆掌和收势1、进上步提高步型、手型、马步的动作质量2、

《社区治理》教学大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放专科) 《社会工作行政》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区治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材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该教材采用娄成武、孙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区管理学》(第三版)。 《社区治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主要涉及到社会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该课程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历史逻辑,有目的地从管理学角度切入,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对社区现实问题的探讨,并勾画了社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力争体现“创新”与“精品”的时代要求。 《社区治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目前现状出发,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社区发展进行了理论性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凝练上升为理论。因此,本课程不仅是对于“社区”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于其各个具体环节的描述,二者兼顾是本课程作为应用学科实践性强的特征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切实掌握认识和研究社区管理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社区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 无特殊要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⑴理解并掌握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⑵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了解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轨时期所出现的“社区”,到深入探讨社区管理领域的具体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务实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构成》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开放专科) 《构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构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广告”专业(专科)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必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2008年春季开课。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和设计观念,了解并掌握构成的原理、方式以及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培养造型能力及多种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广告设计的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广告设计专业, 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活动进行广告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同类型课程。 二、先修课要求 本课程体现了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色彩》与《素描》是本课程的基础。其区别是:《色彩》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具体教授,《素描》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

《构成》是对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顺序上应在学习素描和色彩的基础上学习构成. 参考书: 教科书:《构成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贾京生主编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 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 2.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3.结合其它材料和技法完成作品的能力。 4.本课程注重练习,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形成性考核高度结合。学生的作业至少需将16张留在个人成绩档案中(按学习的单元进度同步完成),这16张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并在设计训练中不断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结合。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教学大纲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课程教学大纲(20学时)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lnyx 2、课程名称(英文):Geriatric Medicine 3、课程类别:必修课 4、学时/学分:20学时/ 1学分(理论20学时,实验0学时) 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总等 6、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医学及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生 7、开课教研室:内科教研室 8、开课系(部):临床医学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 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学科。老年医学与内科学专业的其他三级学科不同之处,在于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多病老人、衰弱老人、高龄老人。当今临床医学存在过度专业的现象,传统的以“各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非常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作为多学科交叉的老年医学应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识到老年过程本身造成的生理改变,多种疾病的相互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经济背景、生活环境、宗教精神生活等众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注重功能恢复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国家,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的行列,仅用了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老年健康,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促进健康老龄化。因此老年医学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亟待大力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体系,老年医学必将成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及所用教材

《助理物流师》课程教学大纲 一、(一)《助理物流师》课程性质: 《助理物流师》是一门研究有关物流科学的课程,是连锁物流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有关货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货运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英语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国家组织的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物流师基础》,应在开本课程之前先修读《物流师基础》。 (二)教学目标: 学生应当在修读完本课程之后掌握有关货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货运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英语等物流知识,能够通过国家组织的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具备助理物流师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本课程主要教授货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货运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英语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①掌握物品需求调查技术及采购谈判技巧、供应商管理等相关知识; ②掌握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运营方案的实施、库存管理,编制配送计划及组织配送计划; ③能够进行运输商务运作,对运输过程的控制及运输合理化; ④掌握生产物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相关知识; ⑤初步掌握国际货运中的集装箱运输和班轮货运及代理业务等知识; 2、实践教学 在有条件下,通过上机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对物流信息管理中的仓储、运输、货运代理信息系统进行熟练地操作。 (四)学时数及具体分配 学时数:72 学时 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第一章10 10 第二章8 8 第三章10 10 第四章10 10 第五章8 8 第六章10 10 第七章10 10 第八章 6 6

《城市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城市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城市数字化管理 英文名称:Digital City Management 编号:13053706 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 总学分:2 理论学时:32 适用学院及专业:城市管理 先修课程:城市管理学、城市发展史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开课学院、部、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城市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也逐渐突显,如何运用时代发展的新技术管理城市、服务社会是城市管理极富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数字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和热点,将深刻地影响甚至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因此,了解和学习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摆在城市管理相关专业面前的一项紧迫的历史性任务。本课程详细介绍了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将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宽带网络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对掌握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数字城市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其能够将数字城市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城市管理上去。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数字城市的现状与发展,理解数字城市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和地理空间框架,熟悉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应用系统等,并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实例,加深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理解。 四、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数字城市的现状与发展,理解数字城市的概念,掌握数字城市的作用及框架体系。

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老年康复与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老年康复与保健》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老年康复与保健是介绍养老护理员如何对残疾、慢性病患的老年人进行日常康复与保健的学科,预防继发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使他们重返社会的一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老年康复保健的概念、目标、基本原则,现代康复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常见老年基本的康复治疗。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了解老年康复与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老年现代康复与中医传统保健的措施,熟练掌握老年康复保健的操作技能。使学习者具备初步开展老年康复保健服务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养老机构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坚持突出养老护理员的康复保健专业特点,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基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养老服务工作者综合职业能力为准绳,以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为依据,以养老机构实际工作任务为顺序,以学习典型个案和项目为载体,设计最佳的学习情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使课程贴近养老职业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能干、会干、能干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预期目标。考核方式基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涵。 三、课程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 本课程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适合于老年人的康复保健的目的、基本原则,掌握一些常用的现代康复技术及传统康复技艺,期待日后在老年机构将这些技能熟练地应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照护,从而减少老年人因疾病所导致的残疾程度,减轻并发症,缓解因衰老、病痛所导致的身体不适,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运动、作业、物理因子等治疗技术,同时掌握一些中医传统保健知识,如:针灸、推拿、养生技术,并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糖尿病、肺病、冠心病等进行日常的康复保健,达到协助医生缓解病痛、降低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能力的目的。 素质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养老事业、献身养老事业的远大理想;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老年人具有高度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具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能与同事合作共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既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 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 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 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 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

有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概念就是概念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联系物理基础知识的纽带,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力、速度等,这类概念的要求比较高,要多花力气多给课时,多安排实验,多做练习。使学生能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概念不能太多,多了“重”不了。有些概念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在重点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概念,它们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概念,如雷达、激光等只能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就重点概念来说,也应进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课中电场强度的要求更高些,应重点教学,但在选修教材中,由于电势对理解电荷的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学好整个电学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须把电势作为重点概念加以重视。 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 所谓概念中的难点,就是指那些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比较难于建立的概念。对于难点要通过钻研教材和大纲找出难点难在那里?是难在理论上过于抽象、物理过程比较复杂,还是难在运用中的灵活多变?是由于学生不熟悉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是所需的基础知识没有建立起来?等等。再研究教材中,只有对难点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化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2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Social Work Practice 课程代码:B3052023 学分:3 总学时数:48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学习的目的 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具体介绍了在介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的技能与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是从事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工作人员只有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案主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课程学习目的 了解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树立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重点掌握在助人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实务按其工作对象可划分为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三个不同的层次。 2.理解: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些理论如系统论、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 3.掌握:系统论的主要概念如整体性、关系和自动平衡,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在整个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促成案主变化过程的程序是怎样的,同时还要意识到为案主提供咨询也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简介 老年护理学(gerontological nursing)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老年人(包括患病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老年护理学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其研究内容也由单纯注重延长生命,发展到比较注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对医疗保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视老年护理学的研究,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是老年护理学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用护理程序对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和个性的护理,维持老人最佳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本课程可通过讲授、讨论、多媒体、实训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考核方式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目的要求】 (一)掌握我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二)熟悉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三)了解人的寿命、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与评价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二)重点讲解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三)一般介绍人的寿命、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与评价。 (四)一般介绍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老年护理学概论

【目的要求】 (一)熟悉老年护理学的研究范围、老年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了解老年护理学的起源。 【教学内容】 (一)自学老年护理学的起源。 (二)重点讲解老年护理学的研究范围。 (三)重点讲解老年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 第一节躯体健康的评估 【目的要求】 (一)掌握老年人躯体健康评估的主要内容、疾病史的范围: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二)掌握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日常生活功能指数(Katz)评价表的使用方法及量表结果分析。 (三)熟悉功能状态评估的目标、注意事项和评估工具。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老年人躯体健康评估。 (二)重点讲解功能状态评估。 (三)练习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表的使用。第二节心理健康的评估【目的要求】 (一)掌握汉密顿焦虑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使用。 (二)掌握认知的评估内容,老年人常用的认知状态评估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三)熟悉抑郁自评量表的使用。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焦虑状态的评估。 (二)重点讲解抑郁的评估。 (三)详细讲解认知状态的评估。 第三节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的评估 【目的要求】 (一)熟悉社会功能评估的方法。 (二)熟悉角色的概念及社会适应评估。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社会功能的评估。 (二)重点讲解社会适应评估。 第三章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健康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一)掌握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思维和人格的特点。 (二)熟悉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的特点。

《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6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社区护理是适应大众保健需求,与医学、护理、社会、康复、预防医学、人文等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的一门应用型护理学科。它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社区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通过讨论课,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社区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属于本科护理学专业必修课,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明确综合性社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掌握社区护理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理解社区护理“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恢复健康”的内涵,树立“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观念以及为个人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服务的意识,并能把前期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指导后期的社区护理实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体系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社区护理概述,主要介绍社区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社区护理工作方法,主要介绍社区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等方法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社区护理实践,主要介绍社区、家庭及社区中儿童和青少年、妇女、中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护理。 第一章概述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区的概念及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的组织与机构,社区护理发展史与发展现状,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熟悉社区护理的特点,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掌握社区、社区护理的概念。 2.学时分配: 理论课:4学时 3.教学重点: 社区的概念及功能,社区护理的特点,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 4.教学难点: 社区护理的任务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完整版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课程理论的讲 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构成、空间构成 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资料及艺术展览 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2014年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老年护理学》 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 审核人: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老年护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老年护理学学分数:1学分 学时数:16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 执笔人: 讨论参加人: 审核人: 适应专业:护理专业、助产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健康问题反应的学科,它是护理学与老年医学交叉融合而成的应用性学科。老年护理对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它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基本的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该课程知识和技能对在家庭、临床以及社区,开展老年人护理服务及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老年人护理的基本工作过程,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并能在家庭、临床以及社区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维持老年人最佳的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护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爱岗敬业、关爱老人的精神。 (二)重点: 老年保健、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常见问题的护理、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跌倒、压疮、长期卧床等)的护理、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的护理、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的健康问题及护理、老年人用药的护理、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 (三)难点: 老年人的健康评估、各系统的老年性变化、老年人安全用药的特点、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及护理、老年保健、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的健康问题及护理、老年期痴呆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老年人的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教 学大纲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院(系):应用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方向) 课程名称:风景区管理/Scenic Spot service and management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代码: 开课学期:秋 学时/学分:32学时/学分(课内教学32学时,实验上机0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饭店管理原理、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数学Ⅲ、饭店客房管理、饭店前台管理、饭店设备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英语Ⅱ、导游业务、饭店餐饮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经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旅游景区服务及管理具体内容的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以下方面熟悉并掌握相应的技能: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解说服务、娱乐服务、购物服务、辅助服务;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区管理、标准化管理。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2学时 (1)掌握旅游景区的定义、要点、分类及特征; (2)掌握旅游景区服务的概念及要素; (3)理解旅游景区管理与景区服务的关系; (4)了解教材的内容构建思路; (5)能够运用旅游景区的基本知识,对各种旅游景区进行区分。 重点:景区的分级分类;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难点: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注意:提示学生去查阅《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2.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 2学时 (1)了解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2)熟悉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内容; (3)明确旅游景区游客投诉的原因及心理; (4)掌握旅游景区游客投诉的处理方法; (5)能根据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基础知识,通过模拟实训从特殊到一般,掌握现实中的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方法。 重点:游客投诉与抱怨受理服务。 难点:处理游客投诉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注意:旅游景区入门接待服务可请同学进行现场模拟。

视觉传达专业《装置空间艺术设计》本科 课程教学大纲

《装置空间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装置空间艺术设计/ Device Space Art Design 2.课程代码 163Y097 3.课程类别 专业课 4.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5.学时/学分 64(16+48)/4 6.先修课程 包装设计、POP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CIS设计 7.适用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从装置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出发,重点讲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装置空间艺术设计课程,掌握运用各种装饰材料和互动设计方法,将技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刨意潜能,开发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装置设计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与制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艺术运动开始了自身的发展历程。在

教学中以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四个内容的研究:根据对装置艺术的历史渊源回顾,综述了装置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理论渊源、观念源头等;基于对装置空间艺术所根植的艺术语言组合的讨论,论述了其观念语义与形式语言;通过对置艺术的设计与训练,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技巧;通过对装置空间设计作品的个案研究,总结了装置艺术中的观念与形式建构的一个有别于传统审美的审美体系。 第一章装置的出现(16学时,含12学时实验) 了解:装置的由来。 理解:装置艺术的兴起。 掌握: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重点内容:1.装置艺术的兴起。 2.装置艺术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装置艺术视觉语言的组合。 第一节:装置的由来。 知识点:装置的原生态,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第二节: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知识点:现代装置艺术设计的特征与表现。 第二章装置的语言组合(16学时,含12学时实验) 了解: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 理解:装置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掌握:装置的空间构成形式。 重点内容:1.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 2.装置图形语言。 3.装置的空间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1.装置的图形、文字语言和空间构成形式的运用。 2.装置材料的选择与表现。 第一节: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 知识点:装置与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与文字设计的结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