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地理论文-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主讲人宋国瑛前言国际贸易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主要分成两个阶段:1、伟大的地理大发现;2、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瓜分世界。

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形成。

人类第一次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部落崩溃奴隶社会兴起之初的年代。

由于生产的进步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国家形成,使人们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集团之间的贸易,最终越出国界,发展成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初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从地中海的东岸腓尼基和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大西洋、太平洋。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个国家(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是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

1、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所起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因素。

2、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地理格局。

因为国际商品的流向和流量及结构的变化是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

二、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肯定的讲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边缘学科)。

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关系上即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的分支又是国际贸易的分支。

但国际贸易是以地理为基础。

第二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一、研究的内容(一)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诸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发展的素质、社会综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等。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进出口商品市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所以对商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地理研究是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经济地理特点:七年级地理教案

美国经济地理特点:七年级地理教案

美国经济地理特点美国是全球经济体中最强大的之一,其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

美国地理位置独特,其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

一、美国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与加拿大毗邻。

这个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美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美国毗邻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美国与欧洲和亚洲市场距离也非常近。

此外,美国还有着广阔的内陆市场,这使得美国的市场规模更大,能够容纳更多的生产和消费。

二、美国的土地利用美国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约有面积为9.8亿英亩的农业用地。

美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土地和气候条件。

此外,美国也有许多森林、草地和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这为美国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提供了机会。

三、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随着工业在城市间不断扩散,市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中心。

此外,美国的交通网络发达,这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便利。

现在,美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70%。

四、美国的经济结构美国的经济结构非常多样化,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采矿业等。

农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国提供了食品和原材料。

工业是美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服务业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部分,包括医疗、教育、金融和旅游业等。

采矿业也是美国经济的一部分,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

五、美国的贸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国际贸易额占据全球贸易总额的约13%。

美国的贸易主要涉及到农产品、制造品、高科技产品和能源产品等。

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墨西哥、加拿大、欧洲和亚洲等。

六、美国的独立性美国经济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自主的研究发展能力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这些机构和大学培养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终年高温, 赤道低压 干湿两季, 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 7001000mm 制 副高和信 风带交替 控制
热带草原
畜牧业为 主,种植 业以小麦 为主,湿 播旱收 绿洲农业、 畜牧业
北非、阿 终年高温 拉伯半岛、 少雨, 澳大利亚 250mm 等 以下
热带沙漠
热带 季风 地中 海 温带 海洋 性 亚热 带季 风
水稻、茶叶、 甘蔗、小麦, 湿播旱收
南北纬 30-40度 大陆西 岸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
灌溉农业, 水果蔬菜, 小麦、玉米、 葡萄、柑橘、 无花果等
南北纬 40-60度 大陆西 岸 南北纬 20-25度 大陆东 岸
终年温和多 欧洲西部、 雨,降水季 终年受中 澳大利亚南 节分配均匀, 纬西风控 部、南北美 制 700洲西部等 1000mm 夏季高温多 亚洲东部、 雨,冬季温 澳大利亚、 和少雨, 南北美洲均 800有分布 1500mm 季风环流 控制
二、地形与气候
(二)气候 1. 气候分类 类型: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 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域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 性 季节性:气温、降水、风向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地区、特点、成因、植被及农业生产方式 类型 分布 规律 分布 地区 主要 特点
终年高温 多雨, 2000mm 以上
3、在已经城市化国家——包括大多数拉丁 美洲国家和许多东欧、中亚国家,农业对于 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低,平均为5%;贫困 人口更多集中在城市,同时仍然有45%的贫困 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能使小农成为现 代食品市场的直接供给商、通过区域综合发 展在农业和农村工业部门创造适宜的就业机 会,农业能够帮助减少农村中残存的贫困人 口。
(3)盆地、洼地对环境的影响 一些盆地、洼地等地势低洼的地形区, 由于周围有山脉的阻挡,往往是空气对流不 畅,工业烟尘的排放十分困难,从而造成了 酸雨、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降低了产品的 竞争能力。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下的贸易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一、引言一国的对外联系往往是其国内发生变化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在经济层面,一国的开放主要体现为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其过程即是对外经济一体化进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全球或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能够给本国带来好处,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一体化中。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基础的内容当属贸易的开放(如取消关税壁垒)。

以贸易开放为特征的对外一体化对国内的经济地理有着复杂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到国内产业的空间分布,还会对国内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造成影响,甚至会作用到国内的政策或政治格局(孙哲和刘建华,2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贸易开放与国内经济地理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目前已有的关于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理论文献而言,多集中于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经济学这三个领域。

追溯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对区位、地理、空间等问题的研究,一直都与贸易理论密切相关,体现贸易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贸易成本(tradecost)”也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变量(Fujitaetal.,1999);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劳动力流动的假设上构建了“中心—外围”模型,将贸易成本与运输成本结合,考察企业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或分散;最近的城市经济学开始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城市规模,其关键的切入点也是以运输成本为表现的贸易成本。

传统贸易理论和早期的城市经济学关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等“先天因素”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目前的城市经济学则主要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存在运输成本的框架下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

实证方面,学者多关注于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地理的变化及其对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包括原有城市结构的变迁、区域政策的转向等问题。

本文拟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特征表现(即城市经济)和福利涵义这三个经济学维度对贸易开放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并分析对外贸易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地理的影响,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院系:国际教育学院班级:国际商务086班姓名:***学号:************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就为我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

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

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大,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

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最南端的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58度的漠河,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畴,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充沛水源充足,生物多样化特征明显。

从最东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会处的主航道中心线到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差约60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国际贸易地理是融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并且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篇1试谈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改革【摘要】以XX高职院校为例,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地理国际贸易高职措施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目前,XX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

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

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

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空间经济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位、空间、克鲁格曼正文:一、空间经济学的历史演进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而空间经济学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空间经济”一词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的传统则可以追溯到经济学最初时期。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理论,认为国富源泉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都应当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其成本最低、最有价格优势的产品,通过同质产品价格差,即以廉价谋天下进行双赢的国际分工和交换。

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提出相对成本和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拥有其比较优势,就是同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机会成本差异,这样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享。

1867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Das Kapital)第三卷中论述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时,提到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即是从土地的空间区位与地租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的。

国际贸易地理——美国

国际贸易地理——美国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 略湖,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
(四)气候

由于幅员辽阔和众多的地理特征,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 型,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区属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 或周淑贞气候分类法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 冷空气影响,冬季较冷,夏季较温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 米左右;

速增长。

非裔美国人遍布全美,不过南方的黑人区为最大,合计 3,500 万人 (12.12%)。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在19世纪以前以奴隶身份贩卖过来的。
来源国家族群分布
(二)人口

美国人口约3.15亿,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 口第三大国,人口增长率为0.59%。其中,白人占64%, 其余分别为拉美裔、非洲裔、亚裔等。从各州情况来看,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怀俄明州 人口最少,只有56.4万;得克萨斯州人口绝对数量增长最 多,比2000年增加430万,达到2510万。

参 考 : 全 球 主 要 城 市 时 区 时 差 转 换 计 算 表 /tools/shicha.htm
(二)地形条件

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
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
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 的最高峰到达 4270 米。在
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
美国
目录

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政治发展历程 当代美国 社会生活习惯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分析
一、美国简介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缩写:USA、The US), 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 共和立宪制国家。此外,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 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位居世界第三名(依水域面积 定义而有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姓名:课程:国际贸易地理班级:国贸1102班学号: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摘要: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

全国国土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

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

海岸线22,680公里。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本文就其地理环境对美国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并介绍美国的三大产业及于中国的贸易关系。

关键词:美国,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三大产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美国的主要产业特点(一)、农业美国农业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

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81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中最大的一个项目。

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全国共有217.3万个农场。

农业用地4.3亿hm2。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和高科技化。

现代化的大农业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最大需求量,为此,美国农业必须向海外市场出口大量农产品。

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

因此,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

美国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务农人口在1870 年占52%,1910 年为32%,2001 年已经下降到了3.2%。

美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

如:北部平原以生产小麦为主,中部平原以生产玉米为主,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以养牛、羊为主,大湖地区以生产乳品为主,太平洋沿岸地区以生产水果和蔬菜为主。

美国东北部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主产区为耗粮型的养殖业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玉米、豆饼等饲料,使该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奶牛、生猪、肉鸡主产区。

美国西部的“草原带”以放牧为主,以饲养牛、羊、马等为主。

(二)工业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

这一工业密集的东西狭长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

其面积只约占全国的8%,但却集中了美国1/2以上的制造业,成为全国工业最集中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州,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造船、飞机、导弹、电子、汽车装配等得到巨大发展。

南部得克萨斯等州的产油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

70年代以来,经济和人口出现南移现象。

被称为“阳光地带”的南部和西部工业发展较快,其速度大大超过东北部地区。

美国工业生产的特点:第一,工业生产规模大。

第二,部门齐全,体系完整。

第三,新兴部门和尖端技术发达。

第四,工业生产分布不平衡。

在东北部,所属十四个州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8﹪,却集中了50﹪制造业,80﹪的刚产量和90﹪的汽车产量。

在西部工业带,航空、造船、电子和导弹等工业部门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0﹪。

在南部工业带,石油、化工、造船和军工等工业部门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0﹪。

美国工业以技术先进、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生产实力雄厚、劳动生产率高而著称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长取得巨大进展,工业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都大大超过世界其它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目前,美国的主要工业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铜、铝、硫酸、乙烯、汽车、飞机等的产量,以及微电子工业、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领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轿车、家用电器、通讯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芯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则在近年内落到了日本、德国等国后面。

(三)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目前美国的支柱产业,2005年美国运输仓储业、信息服务业、金融及房地产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及商务支持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48%,在美国服务业总量中的所占比例超过70%。

同时,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如2005年5月IBM将其旗下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卖给了中国联想集团,表明了IBM向服务商转型的战略正在逐步实施。

近年来,技术、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在美国日益受到重视,也是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的一个明证。

(2)、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等,开始出现成规模地向具有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浪潮。

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1DC)提供的资料,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业外包支出已从2000年的560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突破1000亿美元。

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测,今后5年内,美国白领工作岗位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

(3)、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加速发展。

在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全面渗透,服务业开始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开始成为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

2000年至2005年的5年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总体增长17.3%,而同期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2.15%,健康服务业增长20.84%;2005年美国专业服务业增长5.9%,高于总体服务业增长率1.3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向大城市加速集聚。

美国纽约等大城市的服务业都占其当地GDP的90%左右。

纽约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

纽约金融中心的衍生金融工具成交量、外汇交易量、外国债券发行量分别占全球的14%、16%和34%。

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对于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美国的对外贸易(一)、主要贸易伙伴 2000年,美国十大贸易伙伴分别是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中国、德国、英国、韩国、中国台湾、法国和新加坡。

美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达13777亿美元,占美贸易总额的67.6%。

由于与美国有传统的国家关系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加拿大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保持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受1994年开始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优惠措施的刺激,墨西哥对美贸易增长迅速,从1999年开始已取代日本成为美第二大贸易伙伴。

自1996(二)、主要进口来源国家或地区 2000年美国进口的十大来源国家或地区分别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中国、德国、英国、中国台湾、韩国、法国和马来西亚。

美国自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为8501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进口总额的近70%。

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进口贸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30%。

其中加拿大对美出口2308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8%,墨西哥对美出口1359亿美元,占美国总进口的11.2%。

(三)、进口货物构成制成品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以上,其次分别为矿物原料、农产品和其它物品。

2000年美国制成品进口额为10129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83.16%,矿物原料进口1354亿美元,占11.12%,农产品进口392亿美元,占3.22%,其它物品进口306亿美元,占2.51%。

按最终用途看,不包括汽车在内的资本货物、工业用原材料、消费品(不包括汽车)和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进口占据了美国进口总额的绝大部分。

2000年资本货物(不包括汽车)进口3467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8.46%,工业用原材料进口2998亿美元,占24.61%,消费品(不包括汽车)进口2814亿美元,占23.l%,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进口1959亿美元,占16.08%,食品饮料进口460亿美元,占3.78%,其它商品483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值的3.97%。

各类商品的进口在美国总进口中的比重变化不大,但食品饮料进口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8年和1999年工业用原材料进口所占比重相对较。

三、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中美贸易发展的五个阶段自1949 年10 月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发展和两国政治关系进程息息相关。

受此影响,我们可以将两国贸易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停止阶段(1949 年~1971 年) 。

在这一阶段,由于两国政治关系僵硬,人员往来不多,贸易量处在相当低的水平。

第二阶段:缓步发展阶段 (1972 年~1978 年) 。

72 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两国经贸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拉开帷幕。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1979 年~1989 年) 。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双方相互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两国经贸合作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2001 年) 。

该阶段,美国国会于2000 年 5 月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性贸易最惠国待遇法案”,扫除了美国每年对中美贸易情况进行单方面审议的障碍,进一步促进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第五阶段超常发展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两国贸易发展开辟了新篇章。

(二)、中美贸易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措施增多,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方制造贸易摩擦的新手段。

目前中美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加强了对其国内产业的保护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

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只要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2)、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美国一些利益集团从冷战的角度看待中国,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 2015 年前后,不论其政治制度如何,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都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威胁。

美国时不时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其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国。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我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太差,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