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终极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以民族为单位,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一种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
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即便是口味干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
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
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上搭配来区别了。
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a49d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3.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第一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
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
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
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
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
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
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总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总结写1000字中西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饮食文化系统,它们在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下面将从食物种类、烹饪方式、餐桌礼仪、饮食观念等几个方面来总结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首先,在食物种类方面,中西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餐以米、面、菜为主食,主要食物包括米饭、面条、豆浆、豆腐、蔬菜、肉类等,以及各种调料和食材的搭配。
西餐则以面包、肉类、奶制品和蔬果为主要食物,如意式面食、烤鸡、奶酪、沙拉等。
中餐的特点是荤素搭配,西餐则更注重肉类和主食的搭配。
其次,在烹饪方式方面,中西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餐的烹饪方式包括炒、蒸、煮、炖、烤等多种方法,充分展现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餐的烹饪方式则更多样化,包括煎、炸、烤、炖、煮等,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使食物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餐注重家庭聚餐和团圆,强调吃饭的和谐氛围。
餐桌礼仪主要包括筷子使用、尊敬长辈、吃饭不发出声音等。
西餐则注重餐桌文化和用餐仪式,刀叉用法复杂,正餐的用餐顺序也有一定的规定。
最后,在饮食观念方面,中西饮食文化存在一些不同。
中餐注重饮食的营养平衡,追求“饮食谓素,荤则宜小”,强调食物的五味调和和荤素搭配。
西餐则注重个人口味和独特性,强调用餐时享受美食的感受和味觉的刺激。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文化在食物种类、烹饪方式、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饮食的不同认知和追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和观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桌礼仪更注重个人行为和自由。在西方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 具和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强调礼貌和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享受食物和饮料。此外 ,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强调不要浪费食物和酒水,但相比之下,节约食物的意识比中国略低
餐桌礼仪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环境和餐饮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
1
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
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
4
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 动全球餐饮文化的多元
化发展
3
## 8. 餐饮体验
5
结论
中国餐饮体验
在中国,餐饮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善于把情 感和哲理融入食物中,因此很多菜肴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此外,中国人对食 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追求新鲜、天然、有机等
西方餐饮环境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饮环境更注重的是一种轻松、开放的氛围。在西方餐厅中,可以看到 更多的小型聚餐,通常是朋友或情侣。西方的餐饮环境也注重简洁和现代,装修通常以现 代简约风格为主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中国餐饮习俗
在中国,餐饮习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节日 都有其特定的食物和习俗。例如,中秋节吃 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等。这些 习俗代表着人们对节日的庆祝和尊重。同时 ,在一些地方,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俗, 如广东的早茶文化、四川的火锅文化等
餐饮观念
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
中国饮食器具
中国传统的饮食器具主要包括筷子、碗、盘、盅、杯等。筷子是主要的餐具之一,用 于夹取食物;碗是用来盛装主食和菜肴;盘是用来盛装菜肴;盅是用来熬汤或者炖菜 ;杯是用来喝酒或者喝茶。这些器具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陶瓷、金属、木制品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
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
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 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研究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餐桌,作为一个通用的交际平台,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对餐桌文化底蕴进行探究,不仅提高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对中西方餐桌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也有助减少或避免在用餐桌平台进行交流时的失礼。
在比较中,我们能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如下:1.餐桌礼仪上的差距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尤其是圆形桌。
且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
而西方则不然,没有主次,随机而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汇、碰撞、融合,所以有了共通点,比如不在餐桌上化妆,用餐时忌打嗝,取不到的食物不能站起来等。
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讲究热闹,而西方的餐桌上讲究安静。
中国人平日里是安静的,但坐上餐桌后,就开始热闹起来,滔滔不绝地大声说话、劝酒、让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西方人,平日里是好动、喧闹的,坐上餐桌便安静下来,沉默地切割着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气氛的不同,根源在于饮食观念的不同。
笼统的来说,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感性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
后文有对饮食观念差异的具体论述。
3.餐具上的差异餐具上差异的代表就是中国的筷子与西方的刀叉了。
中国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相比而言,刀叉的历史就很短了,西方人在大约十六,十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
中国使的用筷子,是有易经的风水学说来支持的。
使用筷子的四根手指,有分别的象征意义,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思想:“和”与“合”。
故中餐里大多数是不实行分餐的。
而西餐就不同,为了追求科学的饮食,保证自身的健康,严格执行分餐制度。
中西方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餐具,是因为最初生活习惯的不同。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
西方代表:欧洲,则是以畜牧业为主,主食当然是牛羊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割完肉送进口里,很方便。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精品多篇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精品多篇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篇一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
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宗教信仰的差异篇二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
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
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
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
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
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
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结论篇三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间的往来交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并且对此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使人们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还能让人们更好的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能够增长中西方各国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中西方各国人民在交际时,避免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造成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场面。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民族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西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流饮食文化的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整理和探讨。
首先,中西饮食文化在饮食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食往往是由面包、意面、土豆等谷类或淀粉类食物构成。
而在中国,米饭则是主食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差异源于人们的不同的主食消费习惯。
在西方国家,主食一般以面包为主,而在中国,米饭作为传统主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饮食文化在菜肴风味上存在差异。
在中餐中,讲究的是“五味调和”,追求的是口感的丰富和菜肴的层次感。
中餐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炒、炸、煮、炖等多种烹调方式。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追求食材的新鲜和简洁的烹调方法。
西餐菜肴的味道更加单一,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
再次,中西饮食文化在用餐礼仪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吃饭时注重团结与亲情,通常采取共餐的方式,将各种菜肴摆放在中央,大家一起分享。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私人空间,在用餐时每个人独自享受自己的餐点。
此外,西方国家注重刀叉的使用,而中国则多使用筷子。
此外,餐后的饮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要饮品为咖啡、红茶、果汁等。
而中国则注重茶文化,茶被视为国饮,喝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和文化的体现。
最后,中西饮食文化在餐桌礼仪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用双手拿碗,将饭或面放入口中。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人们习惯将餐具放在特定的地方,采用刀叉将食物切分,并用刀叉送入口中。
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整理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味觉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推动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
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
两者在饮食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是否适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
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种饮食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四、饮食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
西方的菜从不用炒的或者炸的,他们的正餐中的肉类都会先剔去骨头,这样更容易切。
中国的食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品种最多,样式最复杂的美食。
这是别的国家学不去的,可是其中有许多菜都好吃但不健康,比如太油腻,太辛辣等等。
五,饮食环境的不同
中国人比较注重排场。
中国人好面子,他们把请客吃饭看作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以前,打包甚至是一种丢人的行为,反之,排场越大,就越好,因此,在中国喜欢把在外吃饭请客叫做“饭局”
西方饮食比较注重精致,从现在流入中国的西餐我们就可以看出。
西方饮食注重精致,他们认为,吃饭是一件优雅的事,进入西餐厅必须着装正式,以示对他人的尊敬,通常,穿着不整洁或是不正式是不许进西餐厅的。
而且,吃西餐有着严格的用餐礼仪及要求,不当的用餐礼仪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象征。
六、饮食口味的不同
西方人吃甜食,而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中国注重口味,西方注重营养。
参考文献:
世界饮食文化作者赵红群等编著
西方饮食文化作者杜莉,孙俊秀主编
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作者(英国)(Roberts.J.A.G)罗伯茨译者杨东平
当筷子遇上刀叉:看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作者杜莉、孙俊秀、高海薇、李云云
中国饮食文化作者吴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