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模式

合集下载

软件研发中的敏捷开发与迭代式开发模式

软件研发中的敏捷开发与迭代式开发模式

软件研发中的敏捷开发与迭代式开发模式在软件研发领域,敏捷开发和迭代式开发模式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它们都旨在提高开发效率和项目成功率。

本文将探讨敏捷开发和迭代式开发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其在软件研发中的应用。

一、敏捷开发模式敏捷开发模式是一种迭代、增量开发方法,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并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项目环境。

敏捷开发模式注重迅速交付可用软件,并通过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及时反馈和调整开发方向。

敏捷开发模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体和互动、工作的软件、客户合作和响应变化。

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如下:1. 需求灵活调整:敏捷开发模式允许在开发过程中灵活调整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先级排序,并及时响应变化。

这使得软件开发能够适应项目的实际需求,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2. 增量交付:敏捷开发模式强调每个迭代周期内交付部分可用软件,以实现快速反馈和客户验收。

这种增量交付的方式使开发团队更容易掌握项目进展,减少风险,并使客户能够尽早使用软件。

3. 高度透明:敏捷开发模式要求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保持密切的协作和沟通,确保需求的准确理解和项目的透明度。

通过日常站会、迭代评审等方式,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减少沟通成本和风险。

敏捷开发模式在软件研发中的应用广泛。

尤其适合需求不明确或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

通过敏捷开发,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减小项目风险,提高软件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迭代式开发模式迭代式开发模式是一种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进行的方法。

每个迭代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开发阶段,并以可交付的软件版本作为迭代结果。

迭代式开发模式注重每次迭代周期内的软件开发和反馈,通过不断迭代,逐步完善和优化软件。

迭代式开发模式的特点如下:1. 渐进开发:迭代式开发模式通过多次迭代循环,逐渐完善软件功能和质量。

每个迭代周期交付一部分功能完整的软件,方便针对用户反馈进行修改和优化。

2. 有限制的规划:迭代式开发模式以一定时间范围的迭代为基本单位,每个迭代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

软件开发模式对比(瀑布、迭代、螺旋、敏捷)

软件开发模式对比(瀑布、迭代、螺旋、敏捷)

软件开发模式对⽐(瀑布、迭代、螺旋、敏捷)1、瀑布模型是由W.W.Royce在1970年最初提出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式开发是⼀种⽼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法。

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的⽅法,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维护的步骤顺序进⾏。

步骤成果作为衡量进度的⽅法,例如需求规格,设计⽂档,测试计划和代码审阅等等。

瀑布式的主要的问题是它的严格分级导致的⾃由度降低,项⽬早期即作出承诺导致对后期需求的变化难以调整,代价⾼昂。

瀑布式⽅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进⾏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的。

2、迭代式开发也被称作迭代增量式开发或迭代进化式开发,是⼀种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反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弥补了传统开发⽅式中的⼀些弱点,具有更⾼的成功率和⽣产率。

什么是迭代式开发?每次只设计和实现这个产品的⼀部分,逐步逐步完成的⽅法叫迭代开发,每次设计和实现⼀个阶段叫做⼀个迭代.在迭代式开发⽅法中,整个开发⼯作被组织为⼀系列的短⼩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项⽬,被称为⼀系列的迭代。

每⼀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

采⽤这种⽅法,开发⼯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并在⼀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作。

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轮的迭代。

迭代式开发的优点: 1、降低风险 2、得到早期⽤户反馈 3、持续的测试和集成 4、使⽤变更 5、提⾼复⽤性螺旋开发,1988年,巴利·玻姆(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刚开始规模很⼩,当项⽬被定义得更好、更稳定时,逐渐展开。

“螺旋模型”的核⼼就在于您不需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定义的清清楚楚。

您轻松上阵,定义最重要的功能,实现它,然后听取客户的意见,之后再进⼊到下⼀个阶段。

软件开发几种模式

软件开发几种模式

软件开发的几种模式2015-05-27彭波模模搭模模搭开发日志057软件开发的几种模式归类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好吧,其实现在许多产品实际都是使用的“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特别是很多小公司产品周期压缩的太短。

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

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和测试等等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边做边改模型的优点毫无疑问就是前期出成效快。

对编写逻辑不需要太严谨的小程序来说还可以对付得过去,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1)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瀑布模型是一种比较老旧的软件开发模型,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都还是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

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优点是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步骤顺序进行,一切按部就班比较严谨。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

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主要问题在于: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3)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有哪些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有哪些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有哪些在软件开发的领域中,设计模式就像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更高效、更优雅地解决常见的问题。

它们是软件开发中的宝贵经验总结,为构建可维护、可扩展和灵活的软件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软件开发中常见的设计模式。

一、创建型设计模式1、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存在,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来获取该实例。

这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比如一个系统中只需要一个数据库连接池或者一个日志记录器。

想象一下,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创建多个数据库连接池实例,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可能导致混乱。

通过单例模式,我们可以保证只有一个实例存在,有效地管理资源。

2、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当我们需要创建对象,但又不想让客户端直接与具体的类进行交互时,工厂模式就派上用场了。

它定义了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

比如,在一个汽车生产厂中,有不同类型的汽车(轿车、SUV 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工厂类根据需求来创建相应类型的汽车对象,而客户端只需要向工厂请求即可,无需关心具体的创建细节。

3、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了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例如,一个家具厂可能生产多种风格的家具(现代风格、古典风格),每种风格都有配套的椅子、桌子和沙发。

通过抽象工厂模式,我们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风格创建一整套家具,保证了风格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4、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比如构建一个电脑配置,我们可以有不同的 CPU、内存、硬盘等组件选择,通过建造者模式,可以清晰地定义构建的步骤和顺序,同时能够灵活地组合不同的组件来创建出各种不同配置的电脑。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

软件开发中的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设计模式是一种使用经过验证的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的可复用解决方案。

它是由四个基本元素组成:模式名称、问题描述、解决方案和效果。

一、单例模式单例模式是一种限制创建类实例个数的设计模式。

其特点是在整个系统中只存在一个实例,可以实现全局共享访问。

在软件开发中,当需要确保某个类只有一个实例,且该实例在系统中共享时,可以使用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的常见应用场景包括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等。

二、工厂模式工厂模式是一种通过工厂方法创建对象的设计模式。

其特点是将对象的具体创建过程封装在工厂类中,客户端无需关心具体的创建过程,只需通过工厂类获取所需的对象。

在软件开发中,当需要创建一系列相关的对象时,可以使用工厂模式。

它提供了一种扩展性较好的对象创建方式,可以根据需求添加新的具体产品类,而无需修改已有代码。

三、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之间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所有依赖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在软件开发中,当需要实现对象之间的松耦合关系,以及当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需要影响其他相关对象时,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的常见应用场景包括事件监听器、消息订阅发布系统等。

四、策略模式策略模式是一种定义一系列算法,并将其封装成独立的可互换的策略的设计模式,使得算法的变化独立于调用者。

在软件开发中,当需要实现一系列算法,并且这些算法可以相互替换时,可以使用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的常见应用场景包括支付方式选择、排序算法等。

五、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是一种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种接口的设计模式。

它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在软件开发中,当需要使用已有的类,但其接口与所需接口不一致时,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的常见应用场景包括系统间接口的适配、新旧系统的接口适配等。

六、装饰器模式装饰器模式是一种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额外的职责的设计模式。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软件开发方法是指在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针对软件项目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来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的方式。

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瀑布模型、迭代与增量模型、敏捷开发、融合模式等。

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方法,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明确的阶段。

各个阶段顺序执行,前一阶段的输出成果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每个阶段的完成标志后不可返回。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适合于简单、小型的项目,能够很好地控制进度和资源;但缺点是不利于变更和风险管理。

2. 迭代与增量模型(Iterative and Incremental Model)是一种反复迭代、不断增量的软件开发方法。

在项目开始时,先完成一个基本的功能版本(增量1),然后反馈用户意见进行改进,再增加新的功能版本(增量2),重复该过程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迭代与增量模型的优点是快速交付可用软件,利于用户参与和反馈,但需要灵活的规划和设计,避免功能重复或遗漏。

3.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是一种注重团队合作、快速反应变化的软件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每个迭代周期(一般为2-4周)内重点完成一部分功能,并通过团队协作、持续反馈和紧密沟通来不断改进软件质量和推动开发进程。

敏捷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体和互动、工作的软件、客户合作和响应变化。

敏捷开发的优点是适应变化需求、降低项目风险,但需要高度自组织和协作的团队。

4. 融合模式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的开发方法和流程。

例如,采用瀑布模型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然后改用迭代与增量模型进行编码和测试,最后通过敏捷开发的方式不断交付和改进软件。

融合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根据特定的项目需求来选择和组合不同的开发方法,兼顾项目规模、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

除了瀑布模型、迭代与增量模型、敏捷开发和融合模式外,还有其他的软件开发方法,例如快速原型开发、螺旋模型、精细化软件过程等。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设计和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设计和开发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设计和开发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工程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软件工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软件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

在这四个方面中,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环节,因为软件设计和开发是完成一项软件工程项目的前提和基础。

软件设计模式软件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软件设计模式是指通过观察现实世界中已有的系统和对象,将其归纳成一些通用的设计模式,以此来解决某些软件工程问题。

软件设计模式的出现,使得软件设计变得更加简单、清晰、高效,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设计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1. 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是指用于创建对象的模式,包括单例模式、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等。

这些设计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灵活地创建对象。

2. 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是指用于组合类和对象以形成更大的结构的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等。

这些设计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组合不同的类和对象。

3. 行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是指用于组织类和对象之间的通信的模式,包括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等。

这些设计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不同类和对象之间的通信。

软件开发模式软件开发模式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的一种框架,以便能够有更高效、更系统的方法来管理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开发模式和敏捷开发模式。

1. 传统开发模式传统开发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也是一种水晶开发模式。

该开发模式是被客户供应商分为开发者和客户类别的。

通常情况下,传统开发模式的软件开发过程是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步骤:计划-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

介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式

介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式

介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市场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很多人的职业选择。

而要进行软件开发,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术,而且还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式,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早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开发流程线性、一次性、单向执行,每个阶段完成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瀑布模型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

这种模型适用于对需求完全明确、开发流程规范的项目。

但如果需求变化或需求不清,则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

二、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对瀑布模型的改进,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阶段,每个迭代阶段都会产生可执行版本,以便及时检验并修正需求和设计。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稳定、变化频繁的项目。

但因为每个迭代阶段都承载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可能会导致开发效率低、成本高。

三、原型模型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变化快、难以准确捕捉和描述用户需求的开发项目。

它允许开发人员以创建简单的原型为基础,以便更好地描绘需要开发的系统。

本模型的开发过程包括原型制作、用户评估、系统修改、再次评估等步骤。

但原型模型的风险在于若过分强调原型,则会导致代码重构和大量重复投入。

四、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在迭代开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改进,可以更好的适应需求变化、管理风险和提高软件的质量。

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增量部分,每个增量部分都是一次迭代开发过程,每个增量开发部分都包含了完整的软件功能,并且可以单独测试和实现。

通过不断累加增量,最终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增量模型可以有效缓解软件开发中的问题并提高开发质量,但也存在开发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等缺点。

五、螺旋模型螺旋模型采用迭代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

每一个迭代包含四个步骤:计划、风险分析、开发和评审。

螺旋模型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开发,它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提高质量,但需要时间和成本比其他模型都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同的开发模式,选用于不同情况的系统开发。
软件开发模式
? 编码与修正模式 ? 阶段模式 ? 瀑布模式 ? 渐增模式 ? 雏型模式 ? 螺旋模式 ? 同步模式 ? RUP模式
各种开发模式之演进
编码与修正模式
? 无方法论可言,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 先写部分程序, ? 再修正程序中之问题。
编码与修正模式 (c.2)
? 再利用该雏型与使用者沟通以确定、修改和扩充需求, 并藉以做为下一周期雏型演进之依据,
? 该周期不断的反复进行,一直到雏型系统符合双方约 定为止。
演进式雏型策略 (c.8) 週期N


週期2
開 發

週期1




系 統 開 發 各
開 發 各 階 段


版本1
版本2
使用者
最終版本
雏型模式
? 此方法先针对使用者需求较清楚的部分或信息人员较能掌 握之部份,依分析、设计与实施等步骤快速进行雏型系统 开发。
? 过程中,强调尽早以雏型系统做为使用者与信息人员需求 沟通与学习之工具,双方透过雏型之操作与回馈,以厘清、 修改及扩充需求,并藉以修改与扩充雏型系统。
? 上述步骤反复进行,直到系统符合双方约定为止。
? 主要之问题:
? 过程中没有规划(plan)、分析及设计,故经过几次修正 之后,程序代码的逻辑变得难以理解。
? 无使用者需求分析与确认,软件虽设计得很好,但可能 并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阶段模式
? 具有方法论之雏型。 ? 改善了编码与修正模式之问题,强调
? 系统开发前要有规划(plan), ? 程序编码(coding)前要有分析与设计, ? 系统上线前要有测试(testing)等。
? 特色:
? 系统被分成几个子系统或功能,各子系统可独立依序或 平行开发。
? 系统开发可由多个周期完成,每个周期均有分析设计、 程序编辑及测试,每个周期完成不同版本之系统。
? 使用者参与程度高,每个周期均参与,故相较于瀑布模 式,渐增模式之风险较低。
渐增模式 (c.4)
? 渐增模式适用之情况:
? (1) 目标与需求可完全与清楚描述。 ? (2) 预算需分期编列。 ? (3) 需要时间来熟悉和接受新科技。
瀑布模式
? 开发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且划分上较有弹性。
? 每个阶段清楚定义要做那些工作及交付那些文件,使 系统开发之工作更明确及容易掌握。
? 可允许阶段间之回馈,若在各阶段发现错误,能尽早 修正以减少系统修改或重做之成本。
? 各阶段循序的执行且仅循环一次。
瀑布模式 (c.2)
? 当系统较小或较单纯,划分的阶段可能少至三个,例 如分析、设计、实作(Implementation) 等阶段。
阶段模式 (c.2) 作業規劃 作業規格描述 程式規格描述 編碼 參數測試 整合測試 上線測試 系統評估
阶段模式 (c.3)
? 虽已改善了编码与修正模式之问题,但使用上仍衍生 以下之问题:
? 不论系统之大小或复杂程度均需经历八阶段, ? 各阶段之进行是循序的且阶段间没有回馈, ? 各阶段均需考虑完整的系统范围,不可仅考虑部份系统, ? 假设使用者需求可完整且清楚的描述。
软件开发模式
内容大纲
? 导论 ? 编码与修正模式 ? 阶段模式 ? 瀑布模式 ? 渐增模式 ? 原型模式 ? 螺旋模式 ? 同步模式 ? RUP模式 ? 第四代技术 ? 快速应用软体开发 ? 结论
导论
? 「软件开发模式」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步骤 及其执行程序。
? 开发的过程依循系统化、逻辑化的步骤进行时,将有 利于标准、规范与政策之推行和建立,而且开发过程 将更有效率,更能确保品质量,也更容易管理。
? 因缺乏整体之规划、分析与设计,故较不适合于大型及 多人参与之系统开发项目。
雏型模式 (c.6)
? 有两种常见之应用策略:
? 演进式雏型 (Evolutionary Prototyping) ? 用后丢弃雏型 (Rapid Throwaway Prototyping)
演进式雏型策略(c.7)
? 将所有需求看成一个整体,从需求最清楚的部分快速 的经历一开发周期,以完成初版雏型系统,
瀑布模式 (c.3)
分析 設計 實作
瀑布模式 (c.4)
? 若面对较大或复杂之系统时,其阶段可再被细分成更 多个阶段:
瀑布模式 (c.5)
可行性分析 需求分析
教育訓練 操作與維護
瀑布模式 (c.6)
? 瀑布模式的一些问题:
? 假设在项目开始时,需求可完整且清楚描述,
? 所有需求在各阶段均需同时考虑,且系统开发在一个周 期内完成,
? 每个周期之阶段清楚定义要做那些工作及交付那些文 件,
? 每个周期内,各阶段循序进行且仅循环一次。
渐增模式 (c.2) 需求分析
漸增開發規劃
週期1
其他 發展 階段
週期2
其他 發展 階段
漸增系統 1
:新發展的
:再使用的
漸增系統2 :未完成的
使用者
週期n
其他 發展 階段
最終系統
渐增模式 (c.3)
? 雏型系统有时是一个:只有使用者界面,而没有核心部分 的软件。
雏型模式(c.2)
主要參與人員
開發程序
雙方
需求擷取∕分析
資訊人員
雛型開發

雙方操作及檢討雛型 和需求 Nhomakorabea雙方
是否 完全符合雙方
約定

結束
雏型模式 (c.3)
? 主要特性与原则:
? 强调雏型之尽早开发及使用者高度的参与。
? 强调以雏型作为使用者及系统开发者之需求沟通与学习 机制。
? 从需求最清楚部分着手开发雏型,并透过使用者对雏型 之操作与回馈,反复修改与扩充,每次反复之周期要尽 可能缩短。
雏型模式 (c.4)
? 其它适用情形:
? 当无法立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 当软/硬件之技术与支持不确定。
雏型模式 (c.5)
? 雏型模式的潜在问题:
? 系统文件较不完备,程序亦较难维护。短期可能较能满 足使用者需求,但长期而言系统较易失败。
? 在程序编辑前过于强调完整的分析与设计文件,故一但 需求变更,文件需大幅修改,
? 程序编辑于系统开发周期之后段才开始,故风险较高, 且失败之成本亦较高,
瀑布模式 (c.7)
? (5)系统开发周期较长且过程中使用者参与不足。
明確的、 完整的 需求
使用者
最終系統 使用者
渐增模式
? 把需求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需求之开发 订为一个开发周期,每个周期可依序或平行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