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详细版)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详细版)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详细版)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

(详细版)

1、细胞多样性

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600多种。在同一个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用显微镜观察的几种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这就反映了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认为器官由组织组成。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了植物木栓组织,看到了死亡的细胞,并命名。

荷兰人列文虎克和意大利的马尔比基分别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结合施莱登的观点,建立了细胞学说。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蛋白质多样性

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8种必需氨基酸(甲缬赖异苯亮色苏)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蛋白质是由肽链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立体结构,多肽具有一定的功能,但多肽不是

蛋白质。关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理解时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分析"歌曲"的谱写情况(7个基本的音符可以谱写出无数的歌曲)来帮助理解。尽管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20种,但是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组成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从4个层次加以理解:一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四是由于前三项造成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实际是由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

(2)蛋白质功能多样性

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蛋白质功能多样性从根本来讲是由DNA(多样性)决定的。在高中生物教材上将其归纳为2点:一是有些蛋白质分子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人和动物肌肉中的蛋白质,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等;二是有些蛋白质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物质,如调节生命活动的许多激素是蛋白质,催化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是蛋白质等。

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总结出蛋白质的功能有下列五点:

①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如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染色体中的蛋白质,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

②运输功能:如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等;

③催化功能:如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等;

④调节功能: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激素;

⑤免疫功能:如效应B细胞(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是蛋白质,具有与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从而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3、酶多样性

酶是蛋白质,也是催化剂。酶作为催化剂具有一般无机催化剂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如只改变反应速度,不改变反应平衡,能够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但自身不被消耗掉等。酶是生物催化剂,除了具有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的特点外,还具有生物催化剂所特有的特点,如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和易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物质或同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酶促反应的专一性与酶是蛋白质的结构有关,每种蛋白质都有特定的空间结构,酶催化反应时,酶蛋白分子首先与底物分子结合,但酶分子与底物分子能否结合,取决于酶分子的活性部位与底物分子在空间构象上是否对应,如下图。蛋自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所以酶也具有多样性,在生物

体内存在着许许多多酶,催化着生物体内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所以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酶—底物相互作用的“钥匙与锁”模型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酶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状态要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温度对酶的影响是:在较低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也逐渐提高,达到最适温度时,酶的催化能力最高,但高于最适温度后酶的催化能力会迅速下降,最后完全失去催化能力,其原因是低温不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发生热变性,而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如下图A所示,所以在最适温度两侧的曲线是不对称的。

pH对酶的影响是:酶的催化能力的发挥有一个最适pH,在低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催化能力也相应升高,高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下降,在最适pH两侧的曲线基本是对称的,如下图B。

酶的催化能力与时间也有关系:即使在最适温度和pH的条件下,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钝化现象,即催化能力开始下降,最后失去催化能力,因为任何蛋白质分子都有一定的寿命,如下图C。这些严重钝化或失去催化能力的酶在细胞中水解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可以再度合成蛋白质。酶促反应的速度与底物的浓度也有关系:在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

但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也就不再增加了,原因是酶饱和了,如下图D曲线所示。

有些酶纯粹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称为单酶,如胃蛋白酶。有些酶除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部分,或者还需要一些其他物质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这样的酶称为复酶,其中非蛋白部分称为辅助因子。辅助因子有一些是简单的离子,如:Cl-是唾液淀粉酶的辅助因子;Mg2+是参与葡萄糖降解的一些酶的辅助因子;Fe2+是氧化物酶的辅助因子;Cu2+是细胞色素酶等的辅助因子等。有些离子与底物和酶结合起来使酶分子的构象稳定,从而保持其活性;有些离子是酶促反应的作用中心。有些辅助因子是有机化合物,特称为辅酶,如B族维生素就是一种羧化酶的辅酶等。

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细胞代谢作用条件温和特性

专一性多样性

高效性

另外固氮酶具有底物多样性的特点,除能够催化N2还原成NH3以外,还能催化乙炔还原成乙烯等。

4、生殖方式多样性

生物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表现在生殖的种类和方式上也同样如此。课本中列举的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及配子生殖或卵式生殖,仅仅是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中的主要方式。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生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进化发展形成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

5、DNA多样性

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是指组成DNA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总结为4n (4的n次方)种,指具有n对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不同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数量也不尽相同,这样就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有三个结构特征: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1)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体现在:一是分子骨架中脱氧核糖和磷酸的交替排列方式固定不变;二是每个DNA分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将易分解的含氮碱基排列在内侧;三是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严格不变。

(2)其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是指组成DNA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总结为4n种,指具有n对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不同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数量也不尽相同,这样就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组成DNA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由于在不同的DNA分子中所含有的碱基对的数量不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具有4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44000种,44000是多大呢?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设:N=44000

对上式取对数:lgN=lg44000=lg (22)4000=lg 28000=8000lg 2

根据常用对数可知:lg2≈0.3010

∴1gN≈8000×0.3010=2408

由常用对数的意义可以得到:N=102408

∴44000=102408即102408种。

(3)DNA的多样性决定了DNA的特异性。DNA的特异性是指不同的DNA分子所具有的独特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的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N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基本骨架部分的两条长链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二是空间结构一般都是右旋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的多样性是由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DNA分子的特异性是指对于控制某一特定性状的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如控制合成唾液淀粉酶的基因中,不论是何人,这段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

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6、RNA多样性

没有RNA的多样性,就没有蛋白质的多样性。

7、生物多样性

(1)含义

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等各不相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特定环境自然选择的定向性和不同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共同形成的。多样的环境必然对生物进行多方向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是由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其多样性就可以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上,进而反映出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由于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把那些微小、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又由于环境条件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这样,由同一祖先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于水生和陆生等不同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从而组成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就等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2)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

药用价值:青蒿素、五灵脂、蝉蜕

工业原料:霍霍巴(润滑)

科研价值:转基因、发明创造启发(生物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美学价值(旅游)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②间接使用价值: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功能)

③潜在使用价值:目前不清楚的使用价值

(3)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

外来种入侵

8、群落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是群落中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构成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表示方法。一个群落中如有多个物种,而且各物种的数量较均匀,则该群落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如果一个群落中物种少,而且各物种的数量不均匀,则该群落的多样性较低。所以群落多样性是把物种数和均匀度结合起来考虑的统计量。但有时出现一个物种数少而均匀度高的群落,其多样性可能与另一物种数多而均匀度低的群落的多样性相似。群落多样性是比较群落稳定性的一种指标,在评价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相似性都是反映群落特征的一种标志。

(1)群落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是群落中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构成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表示方法。一个群落中如有多个物种,而且各物种的数量较均匀,则该群落具有高的多样性;如果一个群落中物种少,而且各物种的数量不均匀,则该群落的多样性较低。所以群落多样性是把物种数和均匀度结合起来考虑的统计量。但有时出现一个物种数少而均匀度高的群落,其多样性可能与另一物种数多而均匀度低的群落的多样性相似。群落多样性是比较群落稳定性的一种指标,在评价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群落稳定性

群落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它包括群落现状稳定性、时间过程稳定性、抗扰动能力稳定性和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等4种情况。

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所谓抵抗力即抗变能力,表示群落抵抗扰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如森林与草原相比,前者更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动,也较能抵抗干旱和病虫危害,而后者受到低温、干旱、病虫等灾害扰动时,其结构和功能就容易遭到破坏。所谓恢复力,表示群落在遭受扰动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故从恢复力考虑,草原的受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又较森林为高。群落稳定性这两个相互排斥的方面,表明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群落,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具有高恢复力稳定性的群落,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在研究各种群落的稳定性时,应予以辩证分析。

一般认为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高,群落也越为稳定,并把群落多样性作为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如用香农一维纳多样性指数表示群落的稳定性。但部分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在更多样化的系统中,一个生态关系复杂的网络,可导致种群急剧波动,而不是使种群更加稳定,所以复杂的系统比简单的系统更不稳定。但总的趋势仍然认为,高度多样性是稳定自然系统的特征之一。

(3)群落相似性

群落相似性是指不同群落结构特征的相似程度。常用群落相似性系数表示,以比较不同空间昆虫群落结构的异同。

①共有种相似

根据不同群落中共有种的多少,比较其相似程度。如A、B、C三个群落的种类数基本一致,但群落A与B的共有种数多,群落B与C的共有种数少,则可以认为群落A与B的相似性较大,群落B与C的相似性较小。

②物种组成相似

在物种构成相近似的群落中,宜用物种总数和共有种数的综合性指标,即群落相似性系数,表示种组成相似程度。常用方法有:

a.杰卡特(Jaccad)群落相似性系数,其公式为:CJ=j/(a+b-j)

b.索雷申(So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其公式为:CS=2j/(a+b)

c.芒福德(Mountford)群落相似性系数,其公式为:CM=2j/[2ab-(a+b)j]

(以上各式中,j为群落a与b的共有种数;a为群落a含有的全部种数,3b为群落b 含有的全部种数)

上述杰卡特群落相似性系数(CJ)和索雷申群落相似性系数(CS)的最大值均为1;芒福德群落相似性系数(CM)的最大值为∞。当两个群落所含有的种完全相同时,其系数为最大值;当两个群落所含有的种完全不同时,其系数为0;系数自0至最大值之间,顺次表示两个群落相似程度的大小。

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案 教学教案: [目标]: 1.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难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结构]: 一.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拖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 过通过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 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 镜与标本相撞)。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 加清晰。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结论: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表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①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DNA, 说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能详尽地介绍,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拓展。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认可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为以后投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光荣使命埋下种子。 二、学生分析 在学生已经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与调查相关的信息资料,了解现在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以及对环保的重大意义,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面临威胁的原因, 能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 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首先使用视频剪辑及配音技术,将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的重要性”进行剪辑、整合,并进行音乐和解说的配音,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2.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已灭绝或濒临灭绝动植物的图片展示,并配以相关音乐,自动播放,点燃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欲望。 3.使用电子遥控设备对多媒体进行操控,既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又能使课堂进度紧跟自己的思路,使课堂更加连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 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 持(资源、 方法、手段 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点评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评课稿 东湖镇中陈志海 李燕老师上的这节课符合新课改理念。整个课堂上,李燕老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主要亮点如下: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李老师以“数青蛙”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 2.互动性。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 3.过程性。科学探究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追求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和谐统一。注重在学习过程潜在的教育因素,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式、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隐含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前人的智慧能力和科学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超越性。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现实,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大胆地猜疑,进行假设猜测;大胆地质疑尝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超越课本,不被教材内容要求所禁锢,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信息。能够敢于超越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学习,不被教师的教学要求框架禁锢。能够敢于超越自我,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己。 5、合理性。李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突破本节中的重难点。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得很好。整节课让人听得舒服,体现了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仪态教学确实很稳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讲解技能过硬。虽然现在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最基本的讲解还是必要的,缺乏不了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关于“蝎子白天为什么要躲到数厘米深的沙子里面”的实验设计方面,李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充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在进行开展练习使用温度计实验操作方面,能力目标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体现不足。本节课中演示实验属于较简单的实验,可提前布置学生在家先做一做,再让学生到课堂上来展开讨论,让他们谈谈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中的能力目标;而且能有效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

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学生:分析图表。[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 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 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 共8种。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学生2: 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 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 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 是……14.96%。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 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永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永续利用 摘要:通过阐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念,探讨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分析生物资源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机制、长效保护策略研究,为重点物种保护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研发,推动新兴生物产业升级,对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寻求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保护,永续利用,生物产业 经典的生物资源是指当前人类已知的有利用价值的生物材料,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病毒等资源。泛义而论,对人类具有直接、间接或具潜在的经济、科研价值的生命有机体都可称之为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等。作为地球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和水圈。当然,目前发现的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各圈层的交界处,这是生物圈的核心。地球表面结构千差万别气候各异且错综复杂,既有平原、丘陵、高山、荒漠等地形地貌,也有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还有寒带、温带、热带等气候带,生境的差异造成生物多样性丰度极高。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约有200 万种,据估计,在地球上存活着的生物约有2 000—5 000 万种。早期的生物多样性概念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是遗传多样性存在的基础。过去20 多年据此开展的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生命有机体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物质基础,同时必须有保障生命存在的环境支撑系统,生命和生境两者并存,若缺其一,生物多样性将不复存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病毒等生命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生境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合;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紧密围绕国家对新兴生物产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需求,提炼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针对特定区域重要生物类群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生物、非生物因子,从基因、蛋白、细胞、个体至群落等各层次,通过各种组学及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1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地球生命经过亿万年的演化,由最初的简单形式发展为现在的纷繁复杂,不同生物物种之间都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从简单互助到互生、共生和寄生等多种生命形态。人类的发展,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绝大部分依赖于各种生物资源的供给。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人类的食物几乎全部取自生物资源。人类历史上约有3 000 种植物被用作食物,另有75 000种可食性植物,当前被人类种植的约有150 种。现在,全世界的食物蛋白质来源于牛、羊、猪、鸡、鸭等几种畜禽。全世界生产的水产品一半以上来源于天然捕捞,这些产品有的直接上市供人类食用,有的作为养殖饲料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质。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人们还相当依赖获取野生动植物作为食物。加纳人所需蛋白质的75%来源于野生鱼类、昆虫和蜗牛等;在博茨瓦纳某些地区,食物总量的40%取自于

高中生物考点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考点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巧学助记 巧记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常见原核生物的“一、二、三”: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2)易与原核生物混淆的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的多样性 ①表现:细胞的形态、大小、种类等各不相同。 ②直接原因: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分子不同。 ③根本原因:DNA的多样性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统一性的表现 ①成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②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③遗传: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④能量:一般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⑤增殖方式: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增殖。 3.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连线) 答案:①—b—Ⅱ②—c—Ⅰ③—a—Ⅲ (2)基本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易错提醒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而不是“一切生物”,即不包括病毒和大部分原核生物;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没有明确是通过分裂方式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统一性而非多样性。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一定都是原核细胞。(×) 2.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通过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 3.发菜、颤藻和绿藻的变异来源都只有基因突变。(×) 4.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6.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 7.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的有氧呼吸过程。(×) 观察下图请思考: (1)图甲属于原核细胞,图乙属于真核细胞(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 (2)图甲代表的细胞与图乙代表的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图甲代表的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写出图甲细菌细胞中下列结构的名称: ①拟核;③细胞壁;⑤核糖体;⑥鞭毛。 (4)图甲蓝藻细胞中无图乙细胞中的⑥叶绿体,但它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深挖教材】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能改为“一切生物”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 1.通过不同种类的常见动植物的观察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物种的知识。 2.懂得不同自然环境下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地理位置下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对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 3.知道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使地球绚丽多彩,生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4.要求自觉地树立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怎样确定生物物种: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相似性、能否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后代要有生育能力 2)物种多样性:物种是多的、造成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由于地理隔离产生了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明显变化,不能再相互交配,因此形成不同的物种。教学过程: 自然界多姿多态的生物体难以记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生物体与它们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个综合体,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而我们主要了解的是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包括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生物的物种是多样的。那么,什么是物种?如何来确定生物的种? 板书:一、生物的种 观察图7.1.1毛色不同的猫和狗,对这些动物的归类不能根据它们的毛色归类,而是分成猫和狗两个种。说明,不能根据动物的毛色来确定种,而要根据生物间是否能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来确定种。 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能交配,产生灰色幼猫,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狗不能交配,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同种生物是很相象的,它们能够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 观察图7.1.2有时不同种的动物也能交配,并生出后代,如公驴和母马交配,能生出骡。 幼骡能正常生长,并发育成成年骡,但骡不能繁殖后代。因此,骡不是一个种;马和驴也不是同一个种,而是两个种。 说明不仅要能相互交配,还要能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来确定种。 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过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都是唯一的,一旦丧失就无法挽回。 板书:物种是指相互间很相象,能相互交配,并在交配后能产生有生殖能力后代的一群生物。 二、物种多样性 板书: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我们自然界的物种是很多的。目前已认识的有200多万种,加上未认识的估计有500多万种以上。从种类上来说是多样性的。 那么,物种的多样性是怎么造成的?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从周围的生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前面几节的学习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3),本节课注重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可得性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等能力,并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因而,本节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 1,练习使用温度计 情感目标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科学特点,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因而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教材中,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动物典型的形态适应性特征,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又很抽象.我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配合有关录像片和图片资料讲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以及造成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深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 2,探究教学法: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探究问题,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思维方法及观察思考,实验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3,观察讨论法: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谈话中交流看法,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提议学生进行植物向光性实验,鼓励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数据,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形式和生命进程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 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 质基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 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 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 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 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 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 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 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 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 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 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 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 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 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 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 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 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 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 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 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Ch2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四)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桥梁 (五)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2.具有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3.具有相同的遗传装置,以DNA储存遗传信息,以RNA转录遗传信息,以核糖体翻译遗传信息。 4.采取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第二节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原核细胞→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界) 细胞古核细胞→古核生物(古核生物界) 真核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整个生物界有3类细胞,3类生物,6个生物界。 一、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的基本特点 (1)没有细胞核,基因组小,为一“裸露”的环状DNA,基因表达调控简单,无细胞分化,为单细胞生物。 (2)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3)没有细胞骨架体系。 主要代表: 支原体(mycoplast)——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细菌 蓝藻/蓝细菌(Cyanobacteria) (一)支原体(mycoplast,霉形体) 无细胞壁,细胞形态可变。 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二)细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1.细胞壁 共同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膜/细胞膜 是典型的单位膜结构,某些革兰氏阴性菌还具有细胞外膜。 通常不形成内膜系统。 3.细胞质与核质体 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膜,DNA集中在细胞质中的低电子密度区,称为核区或核质体(nuclear body),与真核细胞典型的细胞核相区分,又称为拟核或类核。 核质体是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可编码2000~3000种蛋白质,空间构建十分精简,没有内含子。

八年级上册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信息量能力。 2.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胆魄、开发思维、认识到只有深入实际生活,处理调整好各种关系,才是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了决策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使同学们建立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增强保护动植物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 2.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和宣传有关保护措施的意识。 3.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学生接近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学习,增强和完善学生法制观念,弘扬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有关“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情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卡、学习指导卡、学习反馈卡、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聆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入课题:这个小女孩用实际行动,甚至用生命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2、请看摘自《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的内容:“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

7.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7 生物的多样性 姓名:日期: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如沙漠地区的植物根深而叶小或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环境;热带地区的植物,阔叶常绿、板状根适应多雨高温坏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一致,有利于隐藏自己,便于捕食或逃避敌害。如变色龙、青蛙的体色。 (2)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与周围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细竹枝就是典型的拟态。 (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另外,动物在防御方面还有静止不动(假死)、转移攻击部位、释放化学物质等适应性行为。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之间互相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桃树为蜜蜂提供密源食物,蜜蜂为桃树传粉以便繁殖。 2.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存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协同进化,如,草→羊→狼,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物种的诞生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给人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4.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大熊猫、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等。 注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丢失,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善待生物,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作业部分】 1.青蛙背部皮肤是色,腹部是色,这种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大致相同,称为,有利于青蛙捕捉昆虫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对的适应。你还知道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吗?举两个例子:。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八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本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不分节,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种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达到的目标: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生物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和讨论,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引导分析。 在深化课堂的氛围下,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并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优势,让学

生带着展示的自豪感和讨论的收获感。通过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探究,加深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了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 2、使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 四、教学重点 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难点 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六、课前准备: 认真钻研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从学生常见的生物物种入手,积极开展探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加强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认知。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科学事实说明了人类活动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过度采伐、捕杀、破坏栖息地、污染环境正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福社,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教材还安排了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验,可帮助学生增加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感性认识,供学生选做。 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知道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后。进一步了解人类有哪些公约、哪些有效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帮助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觉形成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是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共同责任约定。教材介绍了世界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将环保愿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在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增强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生物栖息 地、污染环境,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知道污染物质会通过富集作用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知道人类活动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2)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3)举例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应对垃圾危机,你能做什么”等活动,提高环境保护实践能力。 2)通过对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归纳,提高主动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以小组对上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课堂交流,加强学生间的彼此沟通,提高和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物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导学案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物多样性、统一性的实例 a a 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 b b 课时要求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2.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中国神话里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也有上帝七天创世说。 现在我们知道,神创论是不正确的,地球上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生物的进化。一、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相互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后代的一种自然生物类群。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后代的现象。2.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生物的多样性:已知现存物种的总数在200万种以上,它们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2)生物的统一性 有很多生物具有能够飞行的“翅”,如昆虫的翅、鸟类的翅、蝙蝠的翅等,据此分析: 1.这些能飞行的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何判断?

答案不是同一物种,判断物种要看不同类群的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有,则是不同物种;若没有,则是同一物种。 2.这些“翅”虽然功能相似,却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从分子水平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3.这些生物个体之间虽然有一定差别,但是细胞的结构却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具有统一性。 知识整合判断物种要看不同类群的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有,则是不同物种;若没有,则是同一物种。生物具有统一性,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1.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 A稀有性B.适应性C.统一性D.竞争性 答案 C 解析生物界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是在生物体层次上的统一模式。 2.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 A.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B.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C.在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 D.人类与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 答案 C 解析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知,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这说明人类与大猩猩在生物体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方法链接判断两群生物个体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观看光盘中不同环境中的几种生物图片, 引言:刚才,我们同学看到的有动物、植物,它们分别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和周围的环境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的多姿多彩,它们又是如何适应它们所生存的环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引出课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讲:许多同学家里可能都种过花,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如果我们把房间里的一 盘花移到窗台边,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向光性”。 2、问: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学生回答:(预习书本或查资料了解到的知识) 介绍:动物的“伪装”: (1)图片:青蛙、变色龙、白熊、蝗虫、雷鸟等,录象:昆虫的保护色。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或躲避天敌,从而适应环 境,称为保护色。 (2)图片:竹节虫,了解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它生物或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称为拟态。 问:保护色或拟态,对动物的生存有何好处?——以便捕食或躲避天敌等。 问:你还能举例说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吗? 如:骆驼,壁虎的爬行,猎豹的奔跑等。 讲: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保护色等,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后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的,虽然它们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讲: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生物,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科学家的统计也只能给我们一个近似的答案(约500万种)。而当今世界的生物物种正在一天天减少却是确凿无疑的。一直以来,人们在不停的利用各种生物资源,来享受生活、保持健康和方便生活。地球上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物种永远告别我们这个星球。一个物种灭绝不仅对那个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1章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 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⑵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⑴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⑵激起同学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 品质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学习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 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所以要把基础打好。 ②分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是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殊体现。 ③细胞学说的内容。这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2、教学难点: ①区分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理解什么是细胞学说。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

考虑到高一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是由于初三一年都没有接触,难免会遗忘。而这又只是高中生物的第二节课,学生还未能投入生物课程的学习中,针对这个情况,本课将采取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以图片、模型展示,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利于知识的巩固。[导入新课]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结合课本P7,添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讨论: (1)请说出上图各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 神经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等。 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 在生物体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板书标题] 一观察细胞 学生自学,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师生一起学习 1.有关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⑴目镜与物镜、低倍镜与高倍镜 ⑵有关放大倍数问题Array ①是长度或宽度的放 大,②放大倍数(160×)= 物 镜(16×)×目镜(10×) ⑶低倍镜与高倍镜的比 2.高倍镜的使用: ⑴以一个大组为单位,分别制作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装片。 ⑵使用步骤: *取镜与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