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生产管理---猪场批次化生产
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优点

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优点猪场的养猪场批次生就是让猪场母猪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配种,然后下个时间段分娩接着统一断奶,这样的仔猪也好一起管理,对猪场管理帮助提高非常巨大。
不过对猪场养殖技术要求也是比较多的,那么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其优点。
简言之批次生产是相对于连续生产而言,使原有的几乎每天都并使有配种、分娩和断奶等的其他工作,相继在一个时点经营方式内完成的生产方式,通常一周为一批。
批次生产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多方面:一是改善猪场的健康度,批次生产的猪只日龄较连续生产更为,可以很大程度提升猪群免疫的整齐度,可以实现更加严格的全进全出管理。
二提高劳动效率,因为批次生产最显著的特性是把出去原先分散的工作集中起来;以配种为例,连续生产需要每天均衡天天的配种,而改为邹批次化生产之后,可以或使将配种工作集中至3天以内进行完成,从而减少了人员或者部门之间的协调等,使员工的工作内容非常很清晰和聚焦。
猪场批次生产能力有什么优点?养殖场批次生产的优点三是提高饲养管理效率,还是因为批次内猪只细歧须较为集中,可以更加容易的把控环境和营养;同时便于监控猪群饮水、采食量等的变化,进而预警疾病,再者可以提高出栏猪只的整齐度等等;同时由于批次之间一般以周为景气周期,那么对于猪舍硬件的检修、保养、清洗以及定时定量的补充后备等的实现提供天数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四是化小核算单位精准核算。
(育成段)有利于问题分析、成本控制及绩效管理工作。
如用料、用药、用水、用电、搞清各类消耗,能够精准计算批次料重比,日增重,成活率等各项主要指标,清晰找出+-差异因子,不断持续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批次化生产可以使原先相对分散的工作内容以及猪群状态相对集中,使员工的工作内容来得相对聚焦和使到清洗,进而提高猪场的管理效率和猪群运转效率。
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500头母猪的猪场,实行批次化供货后,每年可实现99.7万元的额外盈利,对于1000头母猪的猪场,实行批次化供货后,每年可实现199.5万元的额外盈利,也即每头猪的净收益可以增加约90.7元。
母猪批次化生产及管理新技术

猪场批次化生产具有工业化特征,母猪批次化生产由“批次分娩”发展而来,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母猪批次化繁殖生产,从而实现猪场生长猪的“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非洲猪瘟暴发后,随着散养户退出和规模猪场急剧扩张,传统的连续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生猪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安全、可控的“批次化生产”理念得到养猪人的认可,并在生猪养殖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批次化生产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套完整、高效、可控的技术体系,涉及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同期发情、同步排卵、定时输精及同步分娩等繁殖调控技术。
目前,根据批次化生产所采用的繁殖调控技术种类和数量,形成以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式母猪批次化生产”和“简约式母猪批次化生产”两种类型。
1 批次化生产模式基于批次生产时间间隔不同,批次化生产模式主要分为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整母猪批次化生产及管理新技术秦玉圣,庞明月,蔡家宝,白佳桦,刘 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BAIC05-202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230218)作者简介:秦玉圣,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通信作者:刘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周批次和9 d 、11 d 、18 d 、36 d 等非整周批次。
不同生产模式各具不同优势,但均可有效阻断疫病在不同批次猪只间的交叉感染,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猪只免疫水平、营养状态和出栏的整齐度。
2 批次化生产新技术批次化生产的核心是母猪定时输精技术,随着对批次化生产效率的要求提高,定时输精精准性随之升高,文章总结盘点批次化生产定时输精技术主要环节的新进展,为高效精准批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1 发情周期同步化烯丙孕素是批次化生产的主要激素之一,饲喂烯丙孕素可抑制母猪卵泡发育从而抑制发情,停止饲喂后解除了对卵泡发育的抑制作用,卵泡启动生长,该激素被广泛地用于定时输精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
国内外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总结与比较

国内外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总结与比较国内外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总结与比较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逐渐成为猪场管理的重要手段。
批次化生产技术对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益、促进种猪优良品质的传递以及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进行总结与比较。
国内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年两胎模式,即母猪每年产仔两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母猪的生产潜力和衔接胜率,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益。
但同时也存在着增加母猪的繁殖压力和饲养成本的问题。
第二种是年三胎模式,即母猪每年产仔三次。
这种模式相对于年两胎模式来说,对母猪的繁殖压力更大,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和饲养措施来保证母猪的生产效益。
同时,由于母猪需要更短的间隔时间进行繁殖,也会增加母猪的营养需求,增加饲养成本。
第三种是季节模式,即按照季节进行配种和分娩,一年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养殖管理措施。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减少季节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但同时也需要猪场有更强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否则容易影响季节模式的实施效果。
国外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相对较先进,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
首先是全年生产模式,即母猪一年内可以随时怀孕和分娩。
这种模式相比于国内模式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利用母猪的生产潜力,并且更容易实现生产目标。
但是,这种模式需要猪场有更强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是传统的季节生产模式,即按照季节进行配种和分娩。
这种模式在国外仍然被广泛采用,主要是由于其相对简单的养殖管理和饲养措施。
同时,对于那些环境条件较差或技术水平较低的猪场来说,季节生产模式更为适合。
最后是半年生产模式,即母猪每年只生产一次。
这种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来说,繁殖压力较小,管理上也更加方便。
但同时也会增加母猪的空窗期和生产效益,需要更加细致地管理和控制。
猪场内部资料!批次化生产全套方案,操作流程和细则都有!

猪场基本情况
某猪场目前存栏生产母猪约804头
其栏舍基本数据如下:
定位栏:6间:100+98+98+96+204+174=770栏;另有大栏1间可存栏70头;合计可用栏位840个;
产床:16床/单元*2单元/栋*4栋+40(24+20)床/栋*1栋+48(24+24)床/栋*1栋+12床/单元*5单元/栋*1栋,共280个产床;
若以2.3胎每头母猪计,则需要994头母猪--定位栏不足;
若以2.4胎每头母猪计,则需要953头母猪--使用大栏补充,可以运转;
B 考虑猪场定位栏情况,存栏950头母猪比较合适:
以950头生产母猪计,年产胎次初设为2.3胎次,猪场母猪全年分娩950*2.3=2185窝,周均分娩42头,考虑生产波动,产房栏舍可以充足保障待产母猪转入。
A 将产房分为6部分:每部分床位数分别为:48、44、48、48、44、48,具体图解如下:
产房后期周批次生产,每周转入一组母猪,以44头为基准;
B 保育舍按450头断奶仔猪分群,全进全出模式生产,保育舍需简单改造,改造后栏舍可以保障6批断奶猪使用,即理论上为6周断奶母猪使用,如能保证保育猪保育饲养6周(42天)后转出,保育舍洗消空栏一周,即需要新建或改建出1间保育舍(存栏450/舍),如保育需要7周(49天),则仍需要新建或改建2间保育舍(存栏450头/舍);
前期如当批生产安排母猪数高于此数字较多时,需调整断奶母猪头数以使生产逐步均衡;
高温季节或后备母猪补充数量较多的批次分娩率会有所降低,建议多配种1-2头,保证产房的充分利用;
工艺方法——猪批次化生产模式

工艺方法——猪批次化生产模式工艺简介猪批次化生产模式是借鉴早期的工业化批次式生产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转变为猪等畜禽批次生产模式。
此模式利用了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将生产阶段或日龄在同一批次的猪只圈养在一起,又同一批次转群或出栏,使猪群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增重速度、饲料报酬及上市日龄等)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做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模式可以使传统连续饲养方式造成的疾病散播得到阻断。
猪群生产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饲养,所有生产阶段虽处在同一猪场内,但实施批次化生产,不同批次猪只不混养,每栋猪舍或每个单元饲养一批猪只,视猪场规模可采取1周、2周、3周或5周一个批次生产,各栋猪舍或各单元间严格执行隔离防疫措施。
不同生产阶段(如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仔猪保育、生长肥育等分段方式)的猪只各自处于不同的猪舍或单元内,而且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可以阻断疫病在猪只间的水平感染。
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所采用的分点式饲养模式,更能够做到批次化和全进全出式生产,使养猪的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控制点1、母猪发情配种控制点后备母猪和乏情母猪如果饲养管理和处置不当,就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发情配种;相反,如果发情配种失控,怀孕母猪过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两者都会影响到批次化生产目标的实现。
因此,母猪的发情配种是最重要的关键控制点,这就需要提前做好配种目标生产计划。
关于后备母猪的利用,本周配种工作结束后,根据这一批次配种数的多少,可以预测20周后这批次的猪群到底需要多少后备猪来补充,并提前做好后备猪的引种或选留计划。
在后备猪配种前3周,采用同期发情措施处理后备母猪,以满足周的批次配种计划。
2、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决定每一批次母猪群数量,也关系到整场在养母猪群数量,不同批次的分娩舍间应该有明显隔离饲养措施。
此外,需要安排好至少12周的分娩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产房的周转,以及下游保育的栏舍周转。
3、分娩率的及时调整不同猪场的配种分娩率不尽相同,冬夏季的成绩也会有所差异。
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技术与管理要点

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技术与管理要点1.环境设计和管理: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前提是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必须建立合适的饲养场地,确保供水、通风、照明等设施满足母猪的需求。
同时,要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场地的清洁和卫生。
2.母猪选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的母猪品种进行选配,以提高生产性能。
在选配时应考虑母猪的生产性能、遗传背景、遗传缺陷等因素,选择优质母猪进行繁殖。
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育种间隔,避免连续配种导致母猪生产性能下降。
3.配种管理:配种是母猪批次化生产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母猪的性发育情况和排卵期,合理安排配种时间。
可以采用自然配种或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配种,确保配种的成功率。
此外,要进行配种记录,及时记录母猪的配种时间和配种公猪的相关信息。
4.妊娠管理:母猪进入妊娠期后,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要注意饲养和管理妊娠母猪的饲料营养,保证其身体健康和健康胎仔的发育。
同时,要进行妊娠检查,及时排除受孕失败或异常妊娠的母猪,以保证健康胎仔的出生。
5.分娩和断奶:母猪进入产仔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分娩和断奶管理。
在分娩前应做好产房的准备,确保母猪的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分娩后,要及时对新生仔猪进行断脐处理、保暖和护理。
在断奶时要注意逐渐减少仔猪对母猪的依赖程度,合理调整饲喂方式和饲喂量。
6.猪群管理:母猪批次化生产中,必须合理划分猪群,根据母猪的生产周期进行分批管理。
每批猪群的规模要适中,以便保证饲养管理的效果和管理人员的操作便利。
同时,要进行猪群的血统登记和健康检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等防疫措施。
7.数据记录和分析:母猪批次化生产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便了解猪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要记录母猪的配种、妊娠、分娩以及仔猪的成长发育等相关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8.疾病防控:母猪批次化生产中,要注意对猪群的疾病防控。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控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测,确保猪群的健康。
生猪批次化生产技术

生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生猪批次化生产技术,这可像是一场生猪界的超级大计划呢。
你想啊,传统的生猪生产就像是一群小混混各自为政,乱哄哄的。
但这批次化生产技术一上场,那简直就是把生猪生产变成了一场整齐划一的阅兵式。
每一头猪都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按照批次,规规矩矩地出生、成长、出栏。
这技术就像一个超级魔法棒。
以前养猪户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小蚂蚁,全凭感觉和经验。
有了这个技术,那就是给了他们一双透视眼。
他们能精准地控制母猪的发情、配种、分娩,就像在指挥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
母猪呢,在这个技术下就像被上了发条的小机器,什么时候该发情就发情,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地想啥时候就啥时候。
而且啊,这批次化生产就像是给生猪们建了一个个专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同一批次的小猪们一起吃、一起玩、一起长大。
它们的生长过程就像坐火车,一节车厢就是一个批次,沿着既定的轨道稳步前进。
这个技术还特别像一个超级大厨在做菜。
养猪户就像大厨,他们把不同阶段的猪当成不同的食材,按照批次这个神奇的菜谱,精准地添加“饲料调料”,什么时候加营养,什么时候预防疾病,那是一清二楚。
再看看仔猪们,在批次化生产下,就像被保护在一个坚固城堡里的小宝贝。
它们的健康状况更好,因为整个批次就像一个紧密的大家庭,大家相互扶持,一起抵御疾病的入侵。
这批次化生产技术对于养猪户来说,就像是一把打开财富宝藏的金钥匙。
以前可能是辛辛苦苦一整年,只能赚点辛苦钱。
现在呢,就像坐在金山上数钱一样,效益蹭蹭往上涨。
从猪场管理的角度看,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表演。
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猪群的流动就像舞蹈的步伐,流畅而有序。
而且这技术就像一个魔法结界,让猪场的生物安全更有保障。
不同批次之间就像被隔离开的小世界,一个批次出了问题,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下子把整个猪场都拖下水。
总的来说,生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就是养猪界的一场大变革,把以前那种乱糟糟的养猪模式变得像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一样高效、有序、充满活力。
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流程

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流程
答案:
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子宫炎症控制。
这包括产程监控、产后卫生处理、清宫处理、长
效消炎和三级评估。
2.集中筛查。
对母猪进行异常四段式筛查,包括后备母猪在情期管
理中的筛查、断奶当天在产房的筛查、超期猪在断奶后的筛查、妊娠舍在平常巡栏孕检后的筛查。
3.短期优饲。
这包括营养优、环境优和管理优,如调整母猪的膘情
和健康状况。
4.合理使用公猪。
在母猪断奶后第二天和后备母猪停药后第二天诱
情,确保每头母猪和公猪的诱情时间接触超过30秒。
5.精液检查。
对每批次精液、每头公猪精液、每个包装内精液和冰
箱每层精液进行抽检,以评估精液活力。
6.适时输精。
最佳配种时间以静立反射为标准。
7.规范配种操作。
运用常规仿生七字诀和深部流水线式输精。
8.强化异常母猪管理。
原则是早发现、早记录、早处理。
9.数据分析改进。
做好标记系统表、批次分析表、清单式检查表、
改进措施分工推进表等的分析、改进。
以上步骤构成了猪场批次化生产操作的基本流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生产管理 ---猪场批次化生产
 
前言由图1、图2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繁殖母猪群的生产力是不均衡的,图1尤其表现在每年6、7、8月份所处的高温季节。
那么,想在这个时间段做好猪场的均衡生产,必须做对批次化生产,即做好后备母猪及时入群配种。
一、批次生产的定义
批次生产:将原有连续式管理模式(即每天或每配种、分娩、断奶、销售肥猪)的工作,改为在很短的时间段将生产工作间隔分明且有规则的完成,可以阻断疾病传播。
二、批次化生产--管理措施:
1.改变饲养管理模式:猪场使用全进全出的批次生产饲养管理模式。
2.清洗消毒:进行批次化生产,空栏可以彻底清洗、消毒及干燥空栏;
3.母猪产前清洗体表及驱虫:将产前15-20天怀孕母猪进行体表外寄生虫驱虫;对产前3-7天怀孕母猪,体表彻底清洗并消毒合格后可进入产床待产,保持分娩舍干净状态。
4.保证仔猪寄养母源抗体高:母猪产后为了仔猪能有效寄养,24小时吃上足够的初乳后可进行,以保证仔猪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5.增加饲养空间:让每头断奶仔猪有0.3㎡以上之觅食空间,每日增加喂食次数3次以上,早期教槽(15日龄)让断奶仔猪提前适应颗粒饲料。
6.改善空气质量:使用自动环境控制器,将温度设定在一个合适的围(保育刚断奶仔猪28度左右)保证猪舍有一个良好的空气质量环境。
7.合适的疫苗、保健计划:减少不必要的疫苗免疫或推迟疫苗免疫的时间,生长期使用保健药物添加在饲料中,提高仔猪机体免疫力。
三、批次生产的关键:
批次生产的关键是--猪场白板批次化管理。
根据猪场产床等栏舍的数量,确定一个全年的生产目标。
然后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个月、每个。
大部分传统猪场生产计划都是按月进行的,假如有一个月目标没有完成,那么它会在下月完成的基础上补上上月未完成的目标,这就会导致部分月份产仔少,栏舍空置一大半;部分月份产仔多,栏舍不够用。
猪场白板批次化管理就是构建一记录全年每个生产期的成绩表。
XXXX场45-1配种计划序号
次
千日历
每批断奶头数
每断奶头数可配种
配种目标
实际配种
还需补充母猪(空怀母猪+后备母猪补入)备注1
45
105-111
105(48)、106(48)、108(48)、109(48)163
2941312
46
112-118
..
112(48)、113(48)、116(39)、117(48)
2941383
47
119-125
120(48)、121(48)124(48)、125(47)2941324
48
126-132
126(48)、127(48)、129(48)、130(48)163
2941315
49
-
(48)、134(48)、136(48)、137(48)、(48)
204
294906
50
140-146
140(30)、142(48)、143(48)、145(48)、146(48)
2941057
51
147-
149(48)、150(48)、151(48)、(48)、(48)204
294908
52
154-160
154(48)、157(48)、158(28)、160(48)
146
2941489
1
161-
161(48)、163(48)、164(48)、165(48)、166(48)204
2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