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待客礼仪八种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基本礼仪之待客

基本礼仪之待客基本礼仪之待客待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社交场合中的一项重要礼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接待亲友、客人的经历。
而作为主人,如何上好一场客人,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基本礼仪之待客是必须学会的技能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基本礼仪之待客。
一、邀请礼仪在邀请客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邀请时间、地点以及应邀人的身份等,这需要我们运用我们自身所掌握的安排时间、地点、场合等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所想要的内容告诉对方,使对方对我们的邀请产生信任和认同,如此才能迅速达成约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待客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品质水平。
二、接待礼仪当客人来到你的家中,你应该向他们致意,表示欢迎。
如果客人一座,则双手合十,斜身行一礼;如果客人两座,则要行两礼;如果客人三座,则也要行三礼。
同样,当客人离开时,主人也应该告别,并且请客人再来。
三、饮食礼仪作为主人,你需要在餐桌上展现你的所有才能和品味。
饮食文化在西餐中尤为重视,因此在正餐期间要遵循西餐规范。
例如,西餐餐具的使用顺序,应按照从外到内依次使用,不能直接用内部的餐具,也不能在餐具上挖掘食物等。
四、交谈礼仪在主人和客人交流时,要注意言谈举止,维持良好的姿态。
在谈话中,主人应该注重聆听,并留意对方的情感变化。
同时,主人要保持自信心态,不露神色,掌握言辞和嗓音的质量,并以行动来表现自己对客人的尊重。
五、送别礼仪客人离开时,主人要送别,表示自己对这场客人非常重视。
送别礼仪可以包括赠与礼品、亲自送出或者送至门口等。
在送别时,主人要保持礼貌性能言行,要以温馨、体贴的语言表达对客人的感谢和欢迎下次再来。
六、筹备礼仪筹备礼仪是每个人应该有的能力和品德。
主人在接待客人时,应该提前安排所有的准备工作,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以便让客人感受到顺利的安排和优质的服务。
问候、洁净、庆祝气氛、音乐、饮食等方面都需要精心准备。
以上就是几种基本礼仪之待客,不同的环境、文化、社交圈都需要不同的待客方式,所以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待客与做客的礼仪

待客与做客的礼仪小故事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甫弃官以后来到四川,在成都郊外盖了一间草堂。
一天,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来到成都,特地去草堂拜访杜甫。
杜甫与岑参意外相逢,很是高兴,当下取出酒来吩咐家人设宴招待。
可是,杜甫的妻子翻遍了所有的柜子,仅仅找出了两个鸡蛋、一棵葱。
杜甫的妻子很为难。
不料,杜甫却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家中有啥吃啥,咱们拿出所有的食物,以诚相待就是了。
”不一会儿,杜甫家待客的第一道菜便端上来了。
原来,这道菜是两个蛋黄做成的,而蛋黄之间又极巧妙地放了一根葱叶。
杜甫十分热情地举起筷子,轻声吟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久别重逢,岑参见杜甫仍把自己当好朋友,立刻与杜甫举杯畅饮,备觉亲切。
紧接着,第二道菜也端上来了。
这道菜是用两个蛋清做成的,乍一看,让人觉得有点寒酸。
但随着杜甫那“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吟出,这道菜便别有一番情趣了。
第三道菜是杜妻用一大截葱白做的,看起来并不怎样,可它在大诗人眼里却同样也有了生机。
“窗合西岭千秋雪……”“妙啊!妙!”岑参一边品酒,一边赞不绝口。
这时候,杜甫家待客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来了。
岑参见状,惊喜不已,几乎与大诗人同时吟出第四句诗:“门泊东吴万里船。
”原来,这第四道菜是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清水汤,而汤水上面居然漂荡着像船儿一样的两个鸡蛋壳。
诗成酒毕,两人同时开怀大笑。
从此,两个鸡蛋一棵葱一首诗,把两位大诗人的心牵得更近了。
一、待客的一般礼仪(一)待客顺序1.有所分工在家庭中,一般是男主人负责迎来送往,女主人陪同客人。
2.要准备足量的接待品3.要注意客人座次的排列在接待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吃饭用餐,如何给客人安排座次呢?按先来后到的顺序。
在家庭内部招待亲戚时,碰到同辈的叔伯、舅舅、阿姨同桌的情况,最佳的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安排座次。
在常规接待时,无论是方桌还是圆桌,都应记住五句话:(1)面门为上:正对门的座位为上座;(2)以右为上:按中国传统是以左为上,但在国际礼仪中,却是以右为上。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中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
下面是第一给大家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那么。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那么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那么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防止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那么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那么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表达出来,仆人假设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异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景颇族待客礼仪

• •
六(3)班
第一组
景颇族待客礼仪
•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 “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 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 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 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 须招待饭菜。景颇族人民普遍认为: 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 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 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 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 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 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 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很多地区平时 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 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 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 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 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 去。
• 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向客人表示友好、尊重与礼貌的方式。
客人若不抽烟、喝酒,应十分礼貌地加以谢绝。进入景颇族 人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更不能到 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不准外人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 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 屋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主人递来的烟酒, 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 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 几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 把酒筒交给年纪大点的人。把酒筒交给你了,也把心都交给 你了,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 能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老人喝。每个 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然后再传给别 人。主人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 按景颇族习惯,鸡头要用来敬老人或年长者,鸡脚则属于小 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
茶八酒十什么意思

茶八酒十什么意思人际交往对人生发展非常有益处,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重视交往礼节。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要遵守交往礼仪。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礼节,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尤其是对于礼仪之邦而言,如果不懂待客礼节还会很丢人。
我国除了“四大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很多具有不同特色的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之时,朋友或亲属聚会就会特别多。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很多礼节,无论是自己去别人家做客,还是别人来到自己家做客,都应该多掌握一些待客礼节。
“茶七,饭八,酒十分”,就是古人在接待客人时的礼节之一。
大概意思为给客人倒茶时,茶水只需要沒过茶杯的七分高即可。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千万不能将茶杯倒满。
因为在古代人的意识中,茶水一旦倒满,就是送客的意思。
“饭八”则是在给客人盛饭时,千万不要一下子盛满满一碗,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令人特别尴尬。
“酒十分”的讲究非常大,相信大家都听过“满杯酒,半杯茶“的说法。
如果在给客人倒酒的时候,没有倒满,不仅会失了礼节,还可能让客人下不来台。
第一、“茶七”中的处世哲学在古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茶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休闲饮品。
无论是家财万贯的地主,还是只有几亩薄田的农民,日常生活中都以饮茶为乐。
而且很多人都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在家中来客人时也会,在家中来客人的时候也会用茶招待。
“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而在这种茶文化中饮茶礼节,也是爱茶之人比较在意的方面。
在给客人斟茶的时候,千万不能倒太满,最主要是因为茶水的温度比较高,如果从茶杯中溢出来,不仅不方便拿还会烫手。
所以倒茶水时要遵守“茶七”的原则,否则就是在撵客人走的意思。
第二、“饭八”中隐藏的理解客人来家里作客的时候,主人一定会拿出好酒好菜。
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吃点米饭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肠胃,而且还会有解酒的作用。
但是在给客人盛饭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饭八”的标准,简单说就是饭碗不能盛的太满。
中国传统待客礼仪

中国传统待客礼仪1.“来客人啦,咱可得热情招待呀!”就像上次家里来了远方亲戚,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在门口迎接,一见面就笑着打招呼,然后请他们进屋坐下,赶紧端上水果和点心,这就是咱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呀!比如过年的时候,亲戚们来拜年,不也是这样热情接待的吗?2.“客人来了要以礼相待呀!”那次同学来我家玩,我一开门就说欢迎欢迎,然后给他拿拖鞋,还给他倒了杯水,和他愉快地聊天玩耍,这就是有礼貌地待客嘛!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人家也会这样对我们呀,这多好呀!3.“得让客人感觉到咱的真诚呀!”记得有一次爷爷的老朋友来家里,爸爸妈妈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氛围特别温馨,这就是真诚待客的表现呀!不就像我们去好朋友家,他们也会真心实意地招待我们吗?4.“要尊重客人的意愿呢!”那次有客人说不想喝茶,妈妈就赶紧换了果汁,这就是尊重呀!就好像我们去别人家,人家问我们想喝什么吃什么,也是一种尊重呀,对不对?5.“让客人舒舒服服的才好呢!”上次家里来客人住,我帮忙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新的毛巾和洗漱用品,让客人住得很舒适,这就是传统的待客礼仪呀!就像我们住到亲戚朋友家,他们也会这样照顾我们呀!6.“对客人要细心周到呀!”有一回客人有点咳嗽,爸爸马上找药给他,还关心地问他要不要去看医生,这多周到呀!这不就跟我们在别人家,人家也会关心我们的小不适一样吗?7.“要给客人留下好印象呀!”那次家里请客,我表现得很有礼貌,说话也轻声细语的,客人都夸我呢,这就是为了给客人留下好印象呀!就好像我们去别人家,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呀!8.“客人走的时候也要热情相送呀!”有一次客人要走了,我们全家都送到门口,还说欢迎下次再来,这就是送客的礼貌呀!想想我们离开别人家的时候,不也希望人家这样热情相送吗?9.“给客人准备礼物表示心意呀!”那次去亲戚家做客,我们带了一些特产过去,他们可高兴了,这就是用礼物表达我们的心意呀!这不就跟客人来我们家,我们也会送点小礼物一样吗?10.“中国传统待客礼仪可不能忘呀!”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这些礼仪传承下去,让大家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和真诚呀!就像我们的先辈们一直做的那样,这是多么宝贵的传统呀!我们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古代宴礼礼节举例

古代宴礼礼节举例首先,宴会的邀请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主人在举办宴会之前会派人专门前去邀请客人,邀请函经常由手工制作,写着主人的姓名和宴会的时间地点。
收到邀请后,客人若不能前去,也需要立即回复。
在接受邀请后,客人还需要在宴会当日准时到达,并要避免迟到。
宴会开始时,主人会在大堂迎接客人。
客人抵达后,需要先在门口敬贺主人,然后才能进入客厅。
在入场时,要遵循先辈门第高低的次序入席,身份高的先入,身份低的后入。
如果遇到不同门第的客人,要礼让先入。
同时还要注意与座位相同的客人打招呼,表示尊重。
在宴会中,客人需要遵守一些用餐礼节。
首先是关注服饰,穿着要得体,不能穿太随便或太暴露的衣服。
其次是进餐时要有分寸,不能大口吃肉或咀嚼声太大,要注意礼貌。
另外,酒令也是宴会中的一项重要礼节,主人会提出酒令,客人需要饮尽。
但要注意节制,不可贪杯或醉酒。
在宴会进行中,主人还会安排一些文艺表演,如歌舞、琴棋书画等。
客人需要注意文艺表演的礼仪,不可打断演出或随意离席。
同时要尊重表演者,鼓掌或起立欢呼表示赞赏。
宴会结束后,主人会再次送客,客人要表达感谢并表示下次会再来。
在离开时,可以适当提些礼物表示感谢,但不可太贵或过多。
另外,送客时要注意车马的安排,保证客人回家的安全。
总的来说,古代宴会的礼节是非常讲究的。
客人需要遵循一系列礼仪,以示尊重和礼貌。
通过宴会的礼节,人们可以彰显自己的风度和修养,也可以促进友谊和社交关系。
愿今人学习古代宴会的礼节,也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一种尊重和礼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