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四策”“五事”“五胜”“六败”“七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绝版图

[转]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绝版图
转载自菰獨浪籽转载于2010年06月19日 11:09 阅读(9)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
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
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
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
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
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
计走为上。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转载:修行圈《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每条计谋都负有精简解释(经典收藏版)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每条计谋都负有精简解释(经典收藏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1.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4.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
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孙子兵法精要

“迂直” “患利”
军争篇:争夺有利条件:有力的战地与战机
“将之五危”
“二无侍”
九变篇
“五地” “五利” “二通” “二不能”
“三诸侯”
“二杂”
“二兴”
“三欲” “四因”
用间篇
“三非” “三不可”
“三莫” “三不能”
“五间”
用间篇:先知也
“四处”
“33种相敌” 行军篇
“高下阳阴生实”
“二有”
“二亲附” “二素名”
“一进一退” “二欲”
“三不” “二不知”
虚实篇:强调“虚”、“实”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这普遍规律性问题。 “四火发” “三有一素” “五火” “四不可以” “二可以”
“知彼知己”
“三患” “五胜”
“五全” “一善一非善”
谋攻篇 “五则” “一不若” “辅周辅隙” “三非”
三善战者 一善用兵者
三不为
形篇:主要论述军事实力,积蓄能量,强调“力”,实质就是运动中的物质。
“二一”
远输贵卖急丘役 百姓公家虚于家
二敌
作战篇 “二不” “二贵”
“二久” “二未” “二尽知”
“四千”
作战篇:主要论述备战,战争对于人、财、物三者存在巨大依赖关系。
“四是”
“求势任势” 势篇
“二以” “二如” “二复” “四不过”
“形之予之” “动之待之”
“二疾” “三生于”
势篇:因利而制权也,指有利态势,强调“物质的运动”,强调“运动的能量巨大”
“策之” “作之” “形之” “二知二不知” “角之” “四不救”
“三不能” “二所以”
“三我三敌” “三吾” “五备”
虚实篇
“二避” “二制” “二无常” “二处战” “二至” “三能”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五事七计包括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五事七计包括“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第一讲道,归根结底是统一思想的问题。
要把下级的思想统一到上级,上级的战略方针准确传递到下级,使得大家在根本问题上或者具体任务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儿使;此外要把大家的行动上升到国家民族大义层面,争取更大同盟,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道”是思想层次的,思想上高度统一了,其他方面就会好办很多!不光要做有道义的事情、还要做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
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要在有道德的事上、客观规律内坚持做下去。
第二讲天,阴阳、寒暑、时制也,简单说就是要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天”是多变的,但也是有规律的,比如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我们一要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做到未雨绸缪,在管理中就是要掌握市场变化的一般规律,二要利用天气变化的规律,最好是做到为我所用,巧借东风,呼风唤雨,利用好规律为我服务。
第三讲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地”是不易变化的,它就在那里,但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稳定性,使得其存在稳定的势,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地震。
“地”的特点是“不变则已,一变就是地震”,因为各种原因(或者太适应或者感觉太良好)而没有发现隐患,当有一天它真的动(爆发)的时候,往往让人无法承受。
找出自己周围环境如企业内部形势,判断自己切实面临的风险,不管是黑天鹅、白天鹅亦或是灰犀牛都要能有所察觉,及时作出反应!此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学会“造势”和“因势”,用这种知识差抢夺资源,积极积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四讲的是将,开疆拓土的将领需要具备的五种品格,分别是智、信、仁、勇、严,排到第一的是智,就是说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很高的权衡判断能力,此外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排到第二的是信,一作信念,就是要有必胜的信念、带好队伍的信念和成功的信念,二作信用,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说过的话要负责任,说到做到,这样你奖励才会有人跟着你干,你惩罚别人才会有威慑力,不然你的话就像放屁一样;排到第三的是仁,就是要对部属关心爱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柔软,发自内心的感动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情谊,让他们感到温暖,从心里觉得跟你就像跟着自己家人一样,这也是站在“将”的角度上的“主孰有道”;排到第四的是勇,是说要勇于做决定,果断作出决策,管理者是“民之司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一定要果断——“疾如风”;排到第五的是严,严格、严谨,严格要求,态度严谨,对自己、对手下。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二)F

(十一)九地篇—论不同地域的作战原则 十一)九地篇—
九地之变—合于利而动— 九地之变—合于利而动—兵之情主 速,攻其所不戒—主不可以怒而兴 攻其所不戒— 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九地: 九地:
散地—乡土熟路,士卒易逃散之地(不宜战); 散地—乡土熟路,士卒易逃散之地(不宜战); 轻地—往返比较便利之地(不宜久留); 轻地—往返比较便利之地(不宜久留); 争地—双方必争之地(先敌占领); 争地—双方必争之地(先敌占领);
三、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 学习《孙子兵法》
(一)有利于推动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理论的 发展。 发展。
(二)有利于指导实践: 有利于指导实践: 1、指导军事斗争; 指导军事斗争; 2、指导外交斗争; 指导外交斗争; 3、指导军队建设; 指导军队建设; 4、指导经济管理及其它领域; 指导经济管理及其它领域; 5、指导待人处世。 指导待人处世。
(5)美国:1944 美国: 1944、1953年两次出版了《孙子兵法》 1944、1953年两次出版了《孙子兵法》。 年两次出版了
“第一次得知《孙子》是在1977年,一读之 第一次得知《孙子》是在1977年 1977 后就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愿《孙子》成为我们 我愿《孙子》 官兵、政治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切大学、 官兵、政治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切大学、中学 的必读书” 的必读书”。“每年对官员进行《孙子》的学习考 每年对官员进行《孙子》 试,90分为及格分,不及格者一律自动辞职。 90分为及格分,不及格者一律自动辞职。 分为及格分 —詹姆斯.拉维尔 詹姆斯.
(2)二战前,出版有关《孙子》的专著 二战前,出版有关《孙子》 有 100多种 多种。 100多种。 (3)日战国时代(1476—1573) 3 日战国时代(1476—1573) 名将武田信玄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名将武田信玄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写在军旗上,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写在军旗上,以励 将士。 将士。
孙子兵法五事七计的具体内容

孙子兵法五事七计的具体内容孙子兵法,这可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兵书啊!里面的五事七计,简直就是军事智慧的精华所在。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五事七计的具体内容,看看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我们来说说五事。
五事分别是:谋攻、形胜、兵势、虚实、军争。
哎呀,这五个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啊!其实,它们就是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怎么打仗。
比如说谋攻,就是要我们善于策划,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一举攻破;形胜呢,就是要我们在战场上占据有利地形,让敌人陷入困境;兵势呢,就是要我们掌握好兵力的运用,让敌人无法抵挡;虚实呢,就是要我们善于伪装,让敌人不知道我们的真正实力;军争呢,就是要我们在战争中保持冷静,不被敌人的挑衅所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七计。
七计分别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
哇塞,这七个词听起来就像是在说电影剧情一样激动人心啊!其实,它们就是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怎么用智慧去战胜敌人。
比如说瞒天过海,就是要我们制造假象,让敌人误以为我们的实力强大;围魏救赵呢,就是要我们利用敌人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借刀杀人呢,就是要我们借助外力,让敌人成为我们的棋子;以逸待劳呢,就是要我们在战争中保持体力,等待敌人疲惫不堪;趁火打劫呢,就是要我们抓住敌人的弱点,让他们陷入困境;声东击西呢,就是要我们制造混乱,让敌人无法分辨真假;无中生有呢,就是要我们创造奇迹,让敌人惊叹不已。
当然啦,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它还包含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内容。
比如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才能取得胜利;“兵者诡道也”,告诉我们战争是一场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游戏;“胜败乃兵家常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孙子兵法是一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兵书。
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战争中取胜,还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道理。
所以啊,朋友们,赶紧去读一读孙子兵法吧!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之“四策”“五事”“五胜”“六败”“七计”
四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译: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译: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六败: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卒强吏弱,曰驰。
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军队有六种必败的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灾而是将帅的过错造成的:凡是形势强弱相等而以一击十的叫做“走”;兵卒强横军官软弱的叫做“驰”;军官蛮横兵卒孺弱的叫做“陷”;偏将愤怒而不服从,遇到敌人而心怀不满擅自带领所属部队出战,将帅不了解他们会干甚么的叫做“崩”;将帅儒弱不严,管教不明,官兵没有规矩,出兵列阵时横冲直撞的叫做“乱”;将帅不能判断敌情,用劣势的兵力去对付优势的敌人,用弱兵去打强敌,使用队伍不会选择精锐的叫做“北”。
凡有这六种情况,都是必然要造成失败的,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研究的。
七计: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