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可最后为什么把魏征的墓碑砸了呢

唐太宗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可最后为什么把魏征的墓碑砸了呢
唐太宗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可最后为什么把魏征的墓碑砸了呢

魏征辅佐唐太宗将近20年,他给唐太宗的建言大约有200多条,在魏征的监督下,唐太宗过的并不是特别的舒服,很多次魏征都有忤逆犯上的情况,但是唐太宗都非常谦虚的接受了,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唐太宗竟敢说魏征像女人一样妩媚可爱,唐太宗还把自己比作金子,魏征是那一位打造金子的工匠。

在魏征生病的时候,唐太宗多次去看望魏征给他送药,还派太医去给魏征看病,更让魏征高兴的是,唐太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死了以后,唐太宗停止朝会五天,让大臣都来为魏征默哀,一品以上的官员都来为魏征送葬,他还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这种荣耀可是前所未有的,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吧。可是,魏征的结局并不是这样的。

在魏征死的那一年,太子谋反,当时和魏征非常器重的两个人礼部尚书和中书侍郎都被牵扯了进来,这时候的唐太宗非常的生气,竟然说魏征的相国之才,竟然还用在了拉帮结派上串联大臣一起来谋害我,于是唐太宗不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话,解除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姻,还亲自推到了为魏征题写的墓碑。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二轮复习)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届中考江苏无锡卷】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注】①抚按:官职名。 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1

“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魏征,巨鹿人也。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 17.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1分) 18.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雅有经国之才(2)太宗幸九成宫 (3)朕能擢而用之(4)寻以疾乞辞所职 19.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朕方自比于金而况于明哲乎? B寻以疾乞辞所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 C竭其力用其皆出于此乎? D不许我为非未为衰老 2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21.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的方法来刻画魏征、的性格特点。(3

唐太宗事迹

唐太宗事迹 篇一:唐太宗善于用人的故事 各有所长,各尽其能 山东聊城文轩中学张玉英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曾说过:“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这一理论在唐太宗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计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开创了大唐帝国的雄伟基业,更是为后人树立了用其所长的丰碑。 篇二:魏征、马周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死了都要爱VS死了都不放过你 意林20XX年03期“历史碎片” 李世民:死了都要爱VS死了都不放过你 ●马少华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 然而,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 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结果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常何有几斤几两,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2020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

2020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谁有本事就用谁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 “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 “不。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唐太宗这几件事办得好。他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 虚心纳谏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

江汉区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A卷(100分) 一、基础知识(1-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寒噤(jing) 社稷(ji) 豁然惯通良师益友 B.娴(xián)熟深谙(ǎn ) 似是而非器宇轩昂 C 惘然亵渎(dú)胜(kuài)炙人口强词夺理 D.澄(chéng)清后裔(yì)新陈代谢皓首穷经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想象,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欣赏捍卫不学无术 B.观赏保全不学无术 C.欣赏捍卫不务正业 D.观赏保全不务正业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是一篇文章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B.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D.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洛基亚青年教育计划》大型公益活动以“青年创业,成就未来”为宗旨,该计划于2007年2月7日正式启动。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桃花开了,红的像火;梨花开了,白的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课内文言文(5-7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5.下列加点语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欣赏 B.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始:才 D.是金陵人,客此客: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B.相与步于中庭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C.自康乐以来夫不能以游堕事 D.念无与为乐者山峦为晴雪所洗 7.下列对课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B.皆称朕意称:符合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加:超过 D.遂其所尚遂: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以其无礼于晋 B. 便为人所宝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 答案:1.D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2.B项。(都表被动,A介词,从/介词,对;C连词,来/连词,因为;D连词,如果/连词,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 唐代第二位君主, 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世民出生于武功( 今陕西武功西北) , 儿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 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 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615) , 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 今山西代县) , 年仅16 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 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 617) , 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 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 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 天下大乱, 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 积极招兵买马, 准备举兵反隋, 夺取天下。武德九年( 626) 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 发动“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 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 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 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 励精图治, 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 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归结起来,大概有广开才路、用人之长、用人不疑、虚怀若谷这几点是唐太宗的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一、广开才路 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就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的付诸于实际行动。唐初,各种人才盛极一时,贞观一朝人才辈出,并不是说人才是真的多,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关键在于统治者善于发掘和使用人才,使得天下人才为天下所用,帮助天子以创天朝上国。“不

以卑而不用, 不以辱而不尊”, 是唐太宗用人范围的思想基础。他所招揽的人才,不计派别、阶级、亲疏,重用的人才中,既有来自名门世家的李靖,又有曾聚众为盗的薛仁贵;既有从一开始就跟随他打江山的房玄龄,又有从敌人手下吸纳的张玄素;既有出身贫寒的马周、秦叔宝、程咬金,也有曾当过死敌太子建成心腹的魏征、韦庭;还有曾阿谀奉承隋炀帝的裴矩,只要是有用之才,他都乐于启用,结果是这些谋臣学士猛将都在“贞观之治”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干谋略。、 二、用人之长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人中才俊也都会有他自己的缺点,如果有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统治者就要“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在实际用人中, 唐太宗充分体现出了“各取所长”这一原则。在朝廷掌权的大臣中, 各有其特点与长处, 却又都不是全才。唐太宗从不责备, 而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 因人制宜, 分别委以与其长处相适应的职务, 使他们的才智都能得到比较充分 的发挥。用人难,难在善认。唐太宗在这一点却做得恰到好处。例如,唐太宗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搭配起来使用。李世民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谋略,但他不善于选择,很难决定施行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谋划,但精于决断。于是他每次都让两人到自己的居所讨论裁定,房玄龄说:“如果没有杜如晦,我什么也筹划不了。”二人密切合作,同心辅佐太宗,形成了著名的“房谋杜断”的人才结构。 三、用人不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了让人才能够敢于发挥自己

文言文范雎者,魏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范雎者,魏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③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黥徒:受过墨刑的人,引申为囚徒、罪犯。黥刑,就是在犯罪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罪犯的标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唐太宗反腐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

《魏征传》阅读练习二

《魏征传》阅读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工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以及对必修四古文单元涉及的古文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有“合从缔交,相举为一”的表述,“合从”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政策。 C.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就要“谨庠序之教”,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元史·王结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大德十一年,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大夫。近侍以徘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迁扬州,又迁宁国,以从弟绅佥江东廉访司事,辞不赴。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 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 ...事。时拜柱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 韩镛等十余人。中宫 ..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闻者谓其得体。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节选自《元史 ..·王结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B.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C.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D.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倶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俳优,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载自司马迁《滑稽列传》中著名的俳优有优孟、优旃、郭舍人。俳优和相声有许多相似之处。 B.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一、《明史·于谦传》 1.B (延:邀请) 2.B(因为。A为:第一个“对”;第二个“成为”。C乃:第一个“于是,就”;第二个“才”。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的”。) 3.C(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4.B(A和尚没有向朝廷作推荐,而是于谦自己考上了进士;C于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不是因为受到王振的器重;D向皇上请示不是体现于谦处事谨慎,为是爱护百姓。) 5.①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②等到英宗(宣德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对他很惊奇,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到北京,给于谦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担此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各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都全部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个姓杨的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复,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冒犯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承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少卿。 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上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等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临时处理国事,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立即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要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各路将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面的部众斩前面退下来的部众。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从命令。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他的归路,也先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

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世民的故事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4岁那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好弄弓矢,机智果敢。他还熟读兵法,经常引用《孙子兵法》里的话和父亲讨论排兵布阵的策略。由于李世民年轻有谋,所以结交和网罗了不少英雄豪杰。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情势万分危急,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16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年),李渊就任太原留守,18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建立了唐王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10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同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3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一举将其击败。 接着,李世民又以3500人战胜窦建德的10万大军,获虏5万余人。22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贞观之治 公元627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帝位,开始了对唐朝为时23年的统治。他在位时,年号贞观。 贞观年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B.寻以疾乞辞所职寻:不久。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加:超过。 D.遂其所尚遂:于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以其无礼于晋 B.便为人所宝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1.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唐太宗

听课笔记和启示 缘起和破题 泱泱大国、悠悠文明,当我们打开一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看到的却不是花团锦簇,听到的也不是琴瑟相鸣。我们在寻找着欢乐、寻找着光明、寻找着和谐、寻找着宁静,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找到的,更多的却是刀光剑影、悲声凄切,更多的却是黑暗、争斗、喧闹,给我们更多的沉重、甚至更多的 痛苦。 俗话说:“读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我们感到的沉重和痛苦,也是为古人担忧吗?明显不是!今天 复读历史,我们是进入、是体验、是感悟! 唐太宗在缅怀魏征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走近贞观之治,就是在找一面镜子,不能指望唐太宗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更不能期待在唐太宗的故事里找到我们企业的出路或者盈利模式,但很有可能有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物甚至某一个瞬间,会对我们作出提示、给予警示,会给我们一种感悟、一种启发,甚至是一种感动。 唐太宗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堪称千古一帝,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年代,其中必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走进贞观之年的全部理由。 启示和感悟 孟教授所讲的“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很多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例如以民为本、从我做起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等等,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一,不拘小节、临机果断: 史书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不能测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聪明绝顶,有远见,果断,打破常规,深不可测。这些品质或性格,可以说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 规矩,是法度和准则。循规蹈矩是君子所为,不守规矩就是无赖和小人,但是打破规矩并建立新的规矩的人却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不能中规中矩的人,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往往是不在乎一般制度的人。按所有的制度办事的人,可能就是什么事也没有做成的人。 企业家的创业,有几个可以循规蹈矩?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张家港有句名言,印象及其深刻:遇到红灯绕道走。准确的含义是:只要没有明令禁止的事,都可以去做;即使是明令禁止的事,也可以换个方法去做!所以成为了全国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不打破旧规矩,怎能建立新秩序?怎能有企业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处在发展中的企业,每每都会面临挑战和抉择,实际上就是在挑战规矩,挑战自己。 孟教授评介唐太宗说:“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夜的临机果断,整个唐朝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将会彻底的改写。李世民面对的是最高权利之争,只有唯一,没有共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用暴力夺取政权的事件,世界上屡见不鲜,史不绝书。我们不需要去评论夺权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历史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