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江苏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作文解析

浙江卷作文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 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 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
、本大题共2小题,23· · · 24共60分。 • 23、微写作(10分)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 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 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 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 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 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 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 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材料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 度,需要考生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 与高度。
2018上海高考作文详情: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 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 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作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 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 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 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 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 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 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 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 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 “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 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高考作文解读: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读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析以下是江苏卷作文题目解析:一、2018年作文题目呈现江苏卷:生活处处有语言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问题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析此考题与2017的“车”相似,具有生活气息,贴近考生的生活,从考生熟悉的方面,得出感悟。
而且语言的三个角度又做了总结,并且这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所以,审题范围大,写作入口可以小。
1、“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语言丰富生活”这句话是对应于后文的“语言丰富生活”,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如何丰富生活的?可以是有声的,可以是无声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可以阐释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入口可以小:如那令人动容的语言----家人的叮嘱、朋友的关切、老师的关怀2、“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语言诠释生命”这句话对应后面的“语言诠释生命”,是对“丰富生活”进一步的升华,当然,要展示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诠释生命的?这里并不仅仅是生命本体,而可以是生命的意义。
如:邰丽华用她的“行为语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么这种语言诠释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了。
3、“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与后面的“语言传承文明”相对应,这里的语言又进一层,提到艺术、传统工艺、传统礼俗等,他们的语言可以传承文明。
如:雕塑、绘画、书法、戏曲、景泰蓝、春节的礼俗等,都是对文明的传承,都是另一种“语言”。
4、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也可以直接写这三个方向,但是要提升一个中心论点,涵盖这三个之上,然后将这三句作为三个分论点,形成层进结构。
找立意方向1、语言丰富生活:自然风物、人和艺术等语言传递信息、沟通、情感……2、语言诠释生命:自然风物、人或艺术等,诠释生命过程或内在力量如:种子破土而出是一种生命语言、寒风梅花绽放是一种生命语言残荷立于寒秋是一种生命语言、老人将花儿装进玻璃瓶子,这种语言诠释了生命的动人……3、语言传承文明:可以立意为:传统文化的语言,需要传承和发扬可以直接展示: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作者:徐晓彬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9期一、材料解读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
“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辨析的对象。
套句古话,即“舍矢如破”的“的”也,“靶子”也。
因此,切切不可错过关键词,它提示了写作的对象、重点和内容。
与2017年江苏卷相比,今年的材料关键词更为醒目突出。
因为2017年的材料中,“车”字共出现六次,“车来车往”一词只出现了两次,如果误以为“车”是关键词,则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因为不是所有的车都可以“车来车往”,而今年则不存在这样的干扰项。
三句话的语意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对考生既有提醒和强调,又有启发和引导。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第一句话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引出“语言”这一关键词,同时暗示考生除了人类习知习用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它们各自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第二句话阐述了语言的功能,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同时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提醒考生人类创造的其他科学、文化成果,也可以被看作不同语言的结晶。
这里列举了四种,前两者是文艺语言,后两者是科学语言。
当然省略号之中还可以填进其他内容:文学、数字、建筑、影视等。
这样第一句话中的“生活”就兼指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了。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从生活、生命、文明三个角度,指出语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其中,“丰富生活”较易理解,“传承文明”不乏佐证,“演绎生命”可以意会。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导读:本文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样的作文题目该从哪个方面来写呢?高考频道第一时间整理出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这个题,我觉得出题老师有可能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从现代汉语释义上来看,语言是什么,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表达的主要方式。
同学们看到这个作文材料的时候,不要将语言局限于我们平时说的话,因为语言可以分为肢体语言和符号形式,口语不过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罢了。
如果能突破关于语言的定义,我想这篇作文你一定就有话说了。
高考英语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解析版)

2018年高考英语满分作文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假定你是李华,你的新西兰朋友Terry将去中国朋友家做客,发邮件向你询问有关习俗。
请你回复邮件,内容包括:1.到达时间;2.合适的礼物;3.餐桌礼仪。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书面表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给予考生畅所欲言的空间,摆脱单一方法,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在展示多彩思维活动的同时,真正考查了考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让考生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与魅力,突出英语学科的独有特征。
2018高考作文全国卷Ⅱ解析

2018高考作文全国卷Ⅱ解析2018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的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位置,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飞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此作文回归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在完整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材料立意。
2.材料叙述一反传统的人文关怀、感性认知,而选择军事题材理性思考,突出科学性和思辨性,要求写作更具思辨性。
3.材料中“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因此沃德的推理分析为正面立意,而材料中“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的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常规思维,综合材料来看是反面立意。
4.材料中“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位置,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飞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启发考生分析未返航的飞机坠落与弹孔位置的关联性,有较高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求。
5.作文要求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综合”二字提醒考生必须全面分析解读理解材料,而不能只抓只言片语。
开放性1.材料中“英美军方”、“沃德”不同的判断处置,“幸存飞机”、“力排众议”、“数据被忽略”、“事实证明”,就可以从多角度立意,思维的丰富性让更多的考生有话可说。
2.要求中“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对文体不做硬性限制,只要文体特点分明即可,自拟题目也给考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3.作为材料作文,没有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限制,考生思维可以更为灵活,有了较大的自由写作度。
解题在分析材料题目中,我们要善于抓住题目的矛盾所在。
题目中的矛盾双方非常明确,即英美军方和沃德的观点冲突。
2018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分析梳理

【2018省考试院试题分析例文1】野芳虽晚不须嗟高考前放假回家,手机传来提示音,老爸发来了一条微信:“儿子,我为你打cll!"不禁哑然失笑。
和许多高中生一样,我和母亲在学校旁租房住,老爸一个人住,不仅地理上的距离带来了疏离感,热衷于网络新词的我,更是和从不使用新语言的父亲,有了淡淡的心理上的疏离感。
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语言上曾经有过光辉岁月,为领导写的材料,屡次被表扬,喜爱舞文弄墨的他,演讲得过奖,偶尔在报纸的豆腐块儿也会发现他的文章。
但是现在,父亲的语言已经过时了,他与时代脱节了,已经是一个“油腻男”了。
我开始质疑他的高谈阔论,在我看来,他偶尔使用的流行语都是老古董,我开始嘲笑他的自视清高,我....父..亲没有反驳,只是沉默。
高考誓师。
放假回家,为了避免和父亲尬聊,我急匆匆地往书房赶,谁知一进门,“毛头,我为你打call!",这吓了我一跳,词汇水平还停在十年前流行语的父亲竟学会了新词儿,“打call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就随便用!”“不就是加油助威吗?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就好这一口!”父亲炫耀似的晃晃手机,有股淡淡的自豪感。
“你啊,学了两个新词儿就瞎炫,我和你在一块儿只能尬聊,”看见父亲希冀的眼神,我一顿。
我总想,和一个总是痴迷于七八十年代的品质低劣的武侠电影的父亲,又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呢?父亲的眼神黯淡下来,搓搓手,他尴尬地笑笑,小心翼翼地走出了书房。
放下书包,书桌上的一个小本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本子已被翻得发皱起角,打开一看,题为“疑难生词本”,上面书写着父亲工工整整的字迹.... ....信手翻阅,“怼”,心里抵触反抗;“打cal!",加油助威:“老铁”,对哥们的别称;“杠精”,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我鼻头发酸,却又哭笑不得,父亲把我谈论的网络新词都工工整整地抄了下来,想象着那带着一千度近视镜的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一边握着手机,一边瞪大了眼抄写的苍老背影,心中竟五味杂陈。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口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一、作文题解读与评价作文材料由三段话组成,以“花解语,鸟自鸣”引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从“生活语言”拓展到“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进而提升到“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
材料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厚,发人思考;材料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学科本质和使命。
第一段由自然的、人类的语言引出了核心概念“语言”,写作对象明确。
“花解语,鸟自鸣”,花鸟美好可人,这是“引子”;写鸟鸣、写花语当然可以,而且也能写得好。
在这一点上,老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可称范本,多年后邂逅江苏高考!但是,无论鸟鸣还是花语,都离不开人,正如矛盾的《风景谈》所言“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材料有意将考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提示考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
那么,生活中的“语言”是什么?材料引领考生思考生活,认识未知,在思考和辩证中使考生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处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强调了语言的广泛性。
由此可见命题具有生本意识,把考生作为认识“语言”的主体,引导考生思考生活语言的丰富意蕴。
对考生来说,读第一段犹如宝黛初会,大有“这个妹妹我认识”之感。
第二段由有声到无声点明“语言”的功能和种类。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生活的“语言”丰富多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江苏卷)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审美情趣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
【审题】
限制性
1.整体限制较少,但必须围绕关键词“语言”来写,这里的语言指“生活中处处有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的语言。
2.继2017年的“车”,2018年文体继续选择“话题”的形式,但话题的大方向材料给了限定。
3.“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允许写诗歌。
开放性
1.写作维度宽,关键词“语言”的多样化解读带来写作的自由,“语言”的理解可虚可实,除了人类使用的真正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以及网络语言、鸟类语言等实性语言之外,材料中也给出了虚化的引导,这一类更具开放性:雕塑、绘画、电影等,以及基因、气象等,可以由此谈到更广阔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层面。
2.主题方向宽泛,“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对这些引导语,可以围绕其一认真思考或综合来写。
3.体裁不限,除了可以用记叙文写生活中某种语言帮助我们交流沟通,表达情感,展示丰富的生活,也可以写议论文,可用的素材十分广泛,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积淀(素材)表达自己的理解。
【解题】
命题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的一贯原则:材料阐述、给关键词、立意方向提示。
把关键词与立意方向合在一起就是写作的主旨:语言丰富了生活,语言在特定情境中演绎生命,给我们生命的感悟,语言可以传承文化,表达文学艺术的诉求等。
与2017年相比,2018年江苏命题更加温和宽厚,“雕塑”作为一种艺术都是语言了,那么多数我们平时知道的艺术形式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语言,由此可以自由选择要叙写的那种语言:雕塑、建筑、电影、音乐、基因、气象(变化)等。
注意写作切口要小,角度新,深入专精,避免浮泛空洞,最好是选出自己独家所有的“语言”,或某种语言的独特的点。
【参考立意】
1.语言传递生活之美。
2.多种语言(有声的、无声的、自然的、人类的)丰富了生活。
3.个性的语言表达传递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4.语言带来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感悟。
5.特定情境下,语言体现亲情友情等。
6.文学语言(诗歌、戏剧、小说)传承了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
7.艺术语言(雕塑、电影、绘画)表达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对艺术的坚守。
……
【优秀范文】
江湖寂夜的弦语
十八年后再看一次《卧虎藏龙》,最动人的不再是竹梢对决、舒展飘逸的武打动作,也不再是“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的经典台词,而是“一种很深的寂静”和这寂夜里的弦声。
粉墙黛瓦,板桥流水,一个祥和安静的江南水乡,舒缓的大提琴音乐节奏之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忧伤,为观影者建起一个暂时远离血雨腥风的清平世界,在此后故事的诸层进程中,大提琴和竹笛、二胡、琵琶、马头琴等渐次响起,乐声为我们演绎了清代中晚期那段诗意江湖的故事:竹笛配《南行》;葫芦丝配《丝绸之路》;《闹婚》开端即为紧凑的短拍,最适合紧张的剧情;《夜斗》手鼓、京鼓、各种鼓,联想夜行人互相追逐的脚步,和无声的过招、缠斗,精准狠……最爱这段《夜斗》和《交锋》,没有了人声,再用鼓点和青筝的乐音直接替换了金属兵器相交的声音,讲述白日和暗夜里惊心动魄的打斗。
原来,弦语可以绘画面,说故事。
想说说箫和二胡。
中国的传统乐器——箫被引进影片中,它的幽远萧瑟的声音,似乎为这江湖纷争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一袭白色长衣,垂辫负手的李慕白背执青冥剑伫立在竹梢之上,似乎抱着一种看破红尘、超然脱俗的心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
说起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纠结牵绊的爱,那真的要感谢二胡,当大提琴缓慢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暗淡的空间,声调更显凄凉和伤感,观众也为他们的爱情唏嘘不已的时候,马晓晖的二胡突然来了一个二度滑音,哽咽凄楚,而又抑扬顿挫,几根弦瞬间道出了人类情感中那份最无法言说的痛。
是的,弦语道出了人心人情。
还想说说李安、谭盾。
看似中西合璧的李安,骨子里仍然是东方的文化传统,他试图讲述道家的“退隐”的无奈,用剧中李慕白的话就是表现了人“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
”深谙李安之心的谭盾大胆地在音乐上中西合璧,把这种道家情怀表现的非常精彩。
华裔马友友的大提琴,马晓晖的二胡,这两种极具中西特色的乐器对话,更让观众沉浸在一种苍凉的东方式的江湖氛围中:“卧”与“藏”表达了对于人在江湖的无奈,李安要的是一种无尽的寂寞与怅然,谭盾的音乐紧扣整个电影的脉博,也是如此贯穿电影始终。
“一种很深的寂静”,音乐在说着江湖,更是在演绎文化的忧伤。
“人即是江湖……我们能触摸的没有永远。
”剧中人深深的伤感,随提琴与二胡回荡在江湖的暗夜,这弦语细听来却又分明寂然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