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满分借鉴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满分借鉴1. 引言1.1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满分借鉴在2018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中,有一篇满分作文成为了许多考生学习的典范,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而且在表达和结构上也呈现出高超的水平。
该作文题目引人深思,内容丰富,为考生们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这篇满分作文首先在题目选择上具有独特性和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其作文内容让人耳目一新,结合了现实情境和个人观点,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思维深度和文采。
在写作技巧方面,该作文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结构布局严谨有序,层次清晰,使整个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这篇满分作文不仅内容丰富,表达清晰,而且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面也具有很高水平,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备考过程中多加学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 正文2.1 作文题目作文题目:扬帆起航,让梦想照亮人生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扬帆起航,让梦想照亮人生》,这个题目是对学生们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梦想的肯定。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渴望,它是引领我们迈向成功的动力。
而“扬帆起航”则象征着启程、追求和向前的勇气。
这个题目要求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被种种现实的束缚所困扰,在追梦的路上常常迷茫和犹豫。
但是只有坚定自己的梦想,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我们要像勇士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畏惧失败,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尊重和追求。
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价值,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让梦想照亮人生。
《扬帆起航,让梦想照亮人生》这个题目要求我们珍视梦想、坚定信念,勇敢面对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扬帆起航,让梦想照亮我们的人生。
高考作文解读: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读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析以下是江苏卷作文题目解析:一、2018年作文题目呈现江苏卷:生活处处有语言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问题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析此考题与2017的“车”相似,具有生活气息,贴近考生的生活,从考生熟悉的方面,得出感悟。
而且语言的三个角度又做了总结,并且这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所以,审题范围大,写作入口可以小。
1、“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语言丰富生活”这句话是对应于后文的“语言丰富生活”,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如何丰富生活的?可以是有声的,可以是无声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可以阐释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入口可以小:如那令人动容的语言----家人的叮嘱、朋友的关切、老师的关怀2、“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语言诠释生命”这句话对应后面的“语言诠释生命”,是对“丰富生活”进一步的升华,当然,要展示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诠释生命的?这里并不仅仅是生命本体,而可以是生命的意义。
如:邰丽华用她的“行为语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么这种语言诠释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了。
3、“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与后面的“语言传承文明”相对应,这里的语言又进一层,提到艺术、传统工艺、传统礼俗等,他们的语言可以传承文明。
如:雕塑、绘画、书法、戏曲、景泰蓝、春节的礼俗等,都是对文明的传承,都是另一种“语言”。
4、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也可以直接写这三个方向,但是要提升一个中心论点,涵盖这三个之上,然后将这三句作为三个分论点,形成层进结构。
找立意方向1、语言丰富生活:自然风物、人和艺术等语言传递信息、沟通、情感……2、语言诠释生命:自然风物、人或艺术等,诠释生命过程或内在力量如:种子破土而出是一种生命语言、寒风梅花绽放是一种生命语言残荷立于寒秋是一种生命语言、老人将花儿装进玻璃瓶子,这种语言诠释了生命的动人……3、语言传承文明:可以立意为:传统文化的语言,需要传承和发扬可以直接展示:语言传承文明。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一、引言每年的高考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考验。
高考作文是考生表现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二、作文题目解读1. 题目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是:“一位中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请你撰写一篇文章介绍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分享你的心得体会”。
2. 解读该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从题目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注重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三、文章结构对于该作文题目,建议学生在写作时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引言部分可以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引出自己参加该活动的原因。
例如:“暑假即将来临,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决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我希望能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2.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可以介绍自己参加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经历和收获等。
例如:“我选择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我们组织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筹集了一些书籍和学习用品,并前往贫困地区的小学进行捐赠和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思考了教育的重要性。
”3.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可以总结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展望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将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1. 语言表达在写作中要注意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不要使用太过繁琐的句子,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2. 逻辑思维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清晰和连贯性。
2018年江苏高考命题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2018年江苏高考命题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作文题目: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命题人或命题思路分析:这个题目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情感命题”,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等主题。
而且,江苏省也一直重视“情感命题”在高考中的作用,因此,“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这样充满感情和情感的命题,自然也有很大可能成为今年高考命题中的重点之一。
而且,这个题目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化迅速,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着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当下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把更多的关注和付出放在了孩子身上,有时也许忽视了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因此,这个题目也带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文章结构考虑到文学性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将这篇文档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话题,引入下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用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阐述作者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部分:进一步论述,从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性等多方面的角度,去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出文章的主旨思想。
第一部分:引出话题生命中最珍贵的亲情,是什么?或许很多人会选择答案是“父母之爱”。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关爱是一种无私的感情,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和回报。
在这个高压的社会中,我们能从父母身上得到最纯粹的爱,这种感情是那么的珍贵和宝贵,也是我们构建生命的重要支撑。
第二部分:用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阐述作者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感受在我小时候,我和母亲的关系总是那么亲近而甜蜜。
每天放学回家,她总是会为我准备好一杯热水,同时还会给我准备一些小点心,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欢乐。
虽然母亲有时候脾气会很暴躁,但是她却有着一颗默默付出的心。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考试焦虑,还是生活的苦难,她总是在我身边默默支持和鼓励我,在我感到难过和孤单的时候,她总是耐心地陪伴我,给我温暖和力量。
亲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最为珍贵和温暖的糖果。
我们和父母之间无需多言,只需要每天相处得真诚自然,便能成就一段深情厚谊的友情,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方式,会让我们从心底里学习感恩和爱护。
2018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

2018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阅卷者说】命题评价2018年的江苏作文试题依然为“新材料作文”,命题风格和去年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现象+观点罗列。
但2018年的考题更具有开放性,更注重发散思维能力。
命题人在题面中罗列的“现象”似乎可以“无限”拓展,考生似乎都可以有入手点。
今年所选的话题——“语言”本身就很宽泛,再加上材料对“语言”这个词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使得文章的立意和内涵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材料中的“语言”有实和虚之分,实的就是人们日常交际运用的语言,也就是话语或者书面文字;虚的就是“规则”或“属性”,也就是特定的事物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我们遵循这些规则,去理解它们,如题面中提到的音乐、雕塑、程序等。
细思题面最后三句关键句,命题人不仅注重命题的“接地气”,还紧跟热点。
近年来,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扬弃受到强烈关注。
考纲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考查的力度。
命题人这一次没有选择远离“人间烟火”。
相比于其他考区,江苏的高考作文试题更有内蕴,更有“嚼头”,有助于选拔有灵性、有创新的考生,是一道十分出色的作文题。
对于一些好读书、好接触生活、好奇思妙想的学生而言,本道试题带来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此次评分标准,仍是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凡是能紧扣“语言”展开理性的分析和论证,由一般经验而灵动地上升或升华到美妙,结构严密,表述清楚的,应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判为一类卷(63分以上);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有清晰的说理思路,说理有一定思考,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56~62分);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流于肤浅,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42~55分);如果只扣住“语言”现象,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做入题的理性分析,原则上判为五类卷(28~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28分以下)。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作者:徐晓彬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9期一、材料解读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
“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辨析的对象。
套句古话,即“舍矢如破”的“的”也,“靶子”也。
因此,切切不可错过关键词,它提示了写作的对象、重点和内容。
与2017年江苏卷相比,今年的材料关键词更为醒目突出。
因为2017年的材料中,“车”字共出现六次,“车来车往”一词只出现了两次,如果误以为“车”是关键词,则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因为不是所有的车都可以“车来车往”,而今年则不存在这样的干扰项。
三句话的语意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对考生既有提醒和强调,又有启发和引导。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第一句话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引出“语言”这一关键词,同时暗示考生除了人类习知习用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它们各自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第二句话阐述了语言的功能,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同时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提醒考生人类创造的其他科学、文化成果,也可以被看作不同语言的结晶。
这里列举了四种,前两者是文艺语言,后两者是科学语言。
当然省略号之中还可以填进其他内容:文学、数字、建筑、影视等。
这样第一句话中的“生活”就兼指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了。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从生活、生命、文明三个角度,指出语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其中,“丰富生活”较易理解,“传承文明”不乏佐证,“演绎生命”可以意会。
2018江苏高考语文解析(教师解析版)

8.把文中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 驱。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 (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8.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 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 同前往。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 者乎?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 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第二句中得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 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 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 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 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以五 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 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 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 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试题分析: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 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 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⑥讲“这个利 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它要向分享经济 转变必须有条件,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 化剂的作用下”就是发生变化的条件。即③⑥ 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项。 ⑤“在新兴的 互联网平台上”又是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 有2与4的结果。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 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 以排除A项,选B项。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导读:本文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样的作文题目该从哪个方面来写呢?高考频道第一时间整理出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这个题,我觉得出题老师有可能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从现代汉语释义上来看,语言是什么,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表达的主要方式。
同学们看到这个作文材料的时候,不要将语言局限于我们平时说的话,因为语言可以分为肢体语言和符号形式,口语不过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罢了。
如果能突破关于语言的定义,我想这篇作文你一定就有话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口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一、作文题解读与评价作文材料由三段话组成,以“花解语,鸟自鸣”引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从“生活语言”拓展到“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进而提升到“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
材料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厚,发人思考;材料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学科本质和使命。
第一段由自然的、人类的语言引出了核心概念“语言”,写作对象明确。
“花解语,鸟自鸣”,花鸟美好可人,这是“引子”;写鸟鸣、写花语当然可以,而且也能写得好。
在这一点上,老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可称范本,多年后邂逅江苏高考!但是,无论鸟鸣还是花语,都离不开人,正如矛盾的《风景谈》所言“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材料有意将考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提示考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
那么,生活中的“语言”是什么?材料引领考生思考生活,认识未知,在思考和辩证中使考生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处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强调了语言的广泛性。
由此可见命题具有生本意识,把考生作为认识“语言”的主体,引导考生思考生活语言的丰富意蕴。
对考生来说,读第一段犹如宝黛初会,大有“这个妹妹我认识”之感。
第二段由有声到无声点明“语言”的功能和种类。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生活的“语言”丰富多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
语言与世界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这个“世界”就是某一具体的“语言”关联的对象。
“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这是材料提供的对“语言”的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也是给考生架梯子,帮助考生展开联想,让考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体现江苏高考作文“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的一贯传统,让考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考和表达上,突出作文考查的重点一语言的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要求,思维、审美、文化都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省略号前面内容从有声到无声、从无形到有形、从艺术到科技,例举了音乐的语言、雕塑的语言、程序的语言、基因的语言等人类文明创造的优秀的语言形式,从自然界的语言到人类的语言,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或者艺术生,都有话可说。
大家熟悉的,上面提到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又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又如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又如梁祝、高山流水,还有“一个人”“一本书”,等等,能引导考生找到适于自己发挥的“语言”。
“总有一款适合他”,对考生而言只是不知“你是否依然记得我”。
第三段上升到无声无形的语言,揭示“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自然形成三个角度、三个层次、三个高度,由实到虚,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是对写作的限制,引导考生从生活、生命、文化等角度思考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好写不等于能写好,这是表达的分水岭,立意高下立显,“想说爱你不容易”!以上三段话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含义丰富,能有效引发考生思考,有丰富的写作资源可供挖掘,考生可根据个人的经历、感悟、思考选择长于发挥自己优势的素材和文体来展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明成果。
材料和写作都以语言为核心,审题难度较低,立意方向广,切入角度多,对于考场写作和平时作为教学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命题紧跟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体现时代特征,是立足现实的好题材。
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是便于学生选择和发挥的好材料。
话题开放,思维灵活,以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为重点,体现课标精神,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命题即问题,突出立意和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考查,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
写作强调目的和问题意识,写作就是要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这个原点。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实思考,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才能以事实说明事理。
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恰当表达是真实写作的前提条件和最高追求。
二、立意与写作建议关于核心概念"语言”的解释,权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版本。
1.①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②话语。
(第7版(观代汉语词典》)2.关于表达和交际的术语。
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构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人类借助语言表达思想、记载经验,并把它看作适应环境的手段。
语言本身也是人们(尤其是儿童)学习的对象。
应用于交际过程的语言,称言语。
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形式等语言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特征,是语言学的任务。
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言语离不开语言,否则人们既无法表达思想,也无法进行交流。
同样,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否则,它将得不到发展。
有些语言就是由于人们不使用,变成“死语”而被自然淘汰的。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3.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的符号体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
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从以上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看,语言是“交际工具”,用以“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是“言语、口语、话语”;是“民族的特征”;“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有些语言……不使用,被自然淘汰”。
所以,“交际”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和特点,行文注意扣住“交际”这一关键词,突出交际、交流、表达的“主动性”。
语言有真有假,如何对待“假言”;语言有谦有敬,你能说出多少;如何看待当下语言附着的视听因素;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你是怎样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等等。
作为“民族的特征”,学生一定会想到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懂得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这种现象学生最易想到的是网络语言和广告用语,学生应该最有话说。
“有些语言……不使用,被自然淘汰”,这一点,学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容易想到贺知章的“乡音”。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依据材料第二段“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拓展开来。
“语言”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有哪些?材料作了很好的提示,“音乐、雕塑、程序、基因……”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
雕塑语言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
程序语言包括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指令类型和指令控制、调用机制和库函数等。
行文注意所选“语言”与相应的“世界”的关联,突出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这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基因”后的省略号是留给考生的,前面有例子引路,后面有发挥的空间,降低了难度。
你可以说语言,也可以说文化,可以说审美,也可以说思维,可以说艺术,也可以说科技……各显其能!比如,除了音乐和雕塑,你还了解哪种艺术形式;再比如淮扬菜,你最喜欢那一道,你有故事吗。
考场作文不同于创作文,也不同于竞赛文。
它要求在规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符合规定的作文来。
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是精准审题,其次是立意。
审题对不对是能不能拿分的问题,立意高下是得分高低的问题。
你的见识,你的才情,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写作素养的直接体现。
所以,你得清楚明白地显示你的观点和态度。
考场作文一定要突出两个关键点:一是围绕“话题”,把“话题”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二是立足“考场”,把文章写清楚,让人看明白。
论述文要有思考,要有真实的感受、感悟。
对具体的“语言”能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说出点道理来。
想法人人都有,人人都有,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没有。
所以,你得用心思考,形成主见,哪怕是偏见;虽然也许显得浅薄,但毕竟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得出来的观点。
观点真、有共鸣、合逻辑、有条理,才能让人接受。
叙述文要有生活味,要有烟火气。
有形象、有语言、有情节、有场面,才有可读性,情才能动人。
考场作文要易于“上手”,角度宜小不宜大,切口一定要小,小才可能有“痛感”,才可能让心“动”一下、“抖”一下。
切口小,议论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接地气,避免华而不实。
切口小,记叙才有可能巧妙,给人现场感和真实感。
考场作文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味,你选的必须是你熟悉的生活;熟悉,才可能说“内行话”。
考场作文拟题要有点题意识,不着痕迹是真风流。
行文紧扣“语言”,显示强烈的扣题意识,哪怕来点“硬扣”。
另外,要营造一个好的开头,第一印象很重要,不玩深沉,不故作高深。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