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十大攻略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十大攻略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十大攻略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十大攻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多可怕?据WTO统计,糖尿病并发症是继癌症和心脑血管病之后,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三大杀手!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依然发生了慢性并发症。面对如此可怕的情况是不是让你有些灰心丧气?先别急着放弃,这些慢性并发症到底能不能预防?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延缓它们的发生?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我们总结了以下10个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要素,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十大攻略 1.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预警指标的监测

定期检测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预警指标,以便及时祛除这些致病因子,早期发现并力争逆转并发症。其中包括:(1)血压、体重、腰围,足背动脉搏动和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肢体末端痛、温、触觉,眼底检查,心电图和大血管超声,肌电图

等; (2)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等; (3)尿微量白蛋白或微量转铁蛋白排泄率。

推荐一个专业的糖尿病知识博客给大家。里面有很多相关知识,相信一定可以帮助到大家。。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1480047.html,/u/2750612592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精神紧张、控制体重、锻炼、低盐和低脂肪饮食、戒烟、限量饮酒可以预防高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证实,低热量、低脂肪、较高纤维的饮食可延缓血糖的吸收,减轻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定期和有规律的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

3.消除胰岛素抵抗作用

胰岛素抵抗也就是周围组织如肌肉、肝脏和脂肪等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被认为是

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共同“土壤”。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浆胰岛素水平代偿性升高,从而可促使血栓形成,促使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动脉平滑肌增殖,促使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因此消除胰岛素抵抗,使血浆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有助于防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4.控制血压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事件危险性高4倍!有试验证实,控制血压比控制血糖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更有益。2003年美国JNC7的报告建议糖尿病患者降血压治疗应达到的目标为130/80mmHg。但对有脑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可根据患者的脑供血状况适当上调。降血压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心率、心肝肾功能、患者的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

5.调整血脂

血脂紊乱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紊乱表现为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调整血脂就是要把高的有害脂质即甘油三酯、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至理想水平,把低的有益脂质即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到正常的水平。临床研究证明,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调整血脂治疗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6.阻断蛋白质的非酶糖化

蛋白质非酶糖化是指葡萄糖的醛基与蛋白质分子中赖氨酸或羟赖氨酸的ε-氨基结合形成糖基化蛋白质的反应过程,最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血糖的水平、蛋白质的半衰期及蛋白质中赖氨酸和羟赖氨酸含量是影响糖基化的主要因素。蛋白质糖化后,造成蛋白质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等发生改变。糖尿病的每种慢性并发症都与蛋白质糖化密切相关。所以,采取各种措施,控制

糖基化过程,减少AGE形成,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并适当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有效阻断蛋白质的非酶糖化。

7.消除过度产生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团或分子、原子;通俗一点讲,就是组织和细胞中的“垃圾”和“污染物”。由于单个不配对电子具有与其他电子构成电子对的强烈倾向,反应活性很高,可引起某些化合物聚合。糖尿病患者中,高葡萄糖血症伴有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同时体内存在的清除自由基系统均明显降低。脂质氧化增加,又反过来刺激糖的自身氧化,其结果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基底膜增厚以及组织器官的损伤。应用天然的抗氧化剂,捕获活性极高且瞬间即逝的自由基,来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辅酶Q10(泛醌)的摄入以及适当补充硒元素可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体内“垃圾”,减少或避免细胞污染。

8.抑制多元醇途径的过度活化

由醛糖还原酶(AR)及山梨醇脱氢酶(SDH)共同构成多元醇通路,又称山梨醇通路。在糖尿病的高葡萄糖血症状态下,葡萄糖酵解达极限,AR活性增加,通过多元醇通路的葡萄糖代谢量可达正常时的4倍,结果细胞合成大量的山梨醇和果糖。由于山梨醇是一种极性很强的化合物,不能自由进出细胞,细胞内山梨醇的堆积,产生高渗,大量细胞外液渗入,造成了细胞水肿、破裂;山梨醇的堆积又损坏了细胞膜,使肌醇大量丢失。另一方面葡萄糖和肌醇的立体构型相似,在高血糖时,葡萄糖与肌醇竞争,抑制神经对肌醇的摄取。而肌醇是神经磷脂代谢的重要成分。神经中肌醇含量下降,干扰了神经磷脂的代谢,降低了Na—K —ATP酶活性,继而造成了神经传导速度、轴突运输减慢等。由此可见,抑制AR活性十分重要。目前所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以下2种:(1)依帕司他片(是目前国内唯一上市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2)水飞蓟宾(经体外试验证明有较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作

用)。

9.纠正体内高凝状态

糖尿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当合并微血管病变时,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明显增高,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则仅轻度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容易活化、粘附、聚集和释放介质。由于血小板膜磷脂酶活化的增加,造成了血管内皮的损伤。2型糖尿病患者还常常伴有内源性纤溶酶活性减弱,因此而促发血栓形成和大血管病变。临床常用的抗糖尿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华法令、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降纤酶(如蚓激酶,蝮蛇抗栓酶)、噻氯吡啶。

10.拮抗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

临床观察发现,生长激素(GH)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密切,如糖尿病患者垂体卒中后,GH水平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好转。研究表明,糖尿病伴有GH单独缺乏者罕见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也较少见。而伴有视网膜病变者GH水平明显高于不伴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细胞内能源底物缺乏,从而刺激GH 分泌增加。GH分泌的增加,促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产生过多,进而使微小动脉基底膜糖化蛋白合成,并使之增厚,这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肥大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低GH分泌水平,减少IGF-I的产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血管病变的发生。应用GH拮抗制剂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尚待临床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己酮可可碱等,可间接抑制组织中生长因子的表达。

以上所述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10个基本要素,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预警指标的监测、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消除胰岛素抵抗作用以及阻断蛋白质的非酶糖化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采取的措施。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护理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治疗及护理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是对应器官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只是肾,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心脏是以中血管为主,但其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直接原因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的血脂多少,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多少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下简称Ox-LDL)状况。 糖尿病足病 1.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目前,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已出现“中青年化”,临床显示,发生糖尿病七年以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平时注意血糖的变化之外,还要留意身体的其它变化,如:体温、皮肤脱皮、挠痒、伤口不能愈合等现象。临床中,一部分是来看皮肤溃疡时被诊断出是并发症的开始。 糖尿病友平时对坏疽现象不太熟悉,坏疽现在往往发生在足部、小腿,开始会出现皮肤冰凉,脱皮,然后逐渐开始起水泡,当水泡破裂后,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一但出现上述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做好创伤处理。 治疗 对于糖尿病湿性坏疽 (1)对于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创面处理是比较费事的,湿性坏疽患者易感染,出脓,臭味十足,给护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对于糖尿病足来说,创面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2)对于干性坏疽 第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稳定。第二、根据伤口状况进行创面切开引流、清创、消炎、止疼。第三、服用中药调理脏腑、恢复体质、止血生肌、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伤口愈合。中药对治疗糖尿病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有以下病症 一、糖尿病足病 1、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胞移植手术,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年岁糖尿病并发症分解图已高,术手创伤面大,伤口很难愈合,很容易感染和复发,而且患者截肢后,两年内死亡率为51%,内对侧肢体截肢率大于50%,因此,“糖足”病的传统治疗风险非常高,许多患者得了此病后,很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已出现“中青年化”,最年轻的患者只有38岁。临床显示,发生糖尿病七年以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在日常生活中,糖友们,除了平时注意血糖的变化之外,还要留意身体的其它变化,如:体温、皮肤脱皮、挠痒、伤口不能愈合等现象。临床中,一部分是来看皮肤溃疡时被诊断出是并发症的开始。糖尿病友们平时对坏疽现象不太熟悉,坏疽现在往往发生在足部、小腿,开始会出现皮肤冰凉,脱皮,然后逐渐开始起水泡,当水泡破裂后,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一但出象上述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做好创伤处理。另外,糖友们若不小心受伤,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创伤处理,时时留意伤口的感染和愈合程度。

糖尿病足病又分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 (1)、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2)、干性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分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由于坏死组织比较干燥,故既可防止细菌的入侵,也可阻抑坏死组织的自溶分解。因而干性坏疽的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 (3)、混合性坏疽也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这些病人同时会出现流脓感染和干性坏疽,这些坏疽病人在治疗时更须要细心和周到,本来坏疽患者心理都很脆弱,需要更大的关怀和给予信心,但是这种种混合性坏疽病人他们甚至会因为病理的不断变化而认为是坏疽的加重或复发。混合性坏疽病人常见于糖尿病2型患者。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及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及败血症发生。肢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二)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填√,错误填×,每题2分) 1、通过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糖尿病的发生()。 2、糖耐量受损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3、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基本因素()。 4、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5、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重要防治方法,而药物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方法()。 6、糖尿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并随病情的进展而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 7、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糖尿病保健食品或药品,一部分含有降糖药或激素,长期服用对糖尿病有好处,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应多吃糖尿病保健食品()。 8、糖尿病管理是全科医师的重要职责,其管理和教育应是连续和全面的()。 9、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0、1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 11、糖尿病的筛查首先要进行检测胰岛素和C肽()。 1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个体化()。 13、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统一化()。 14、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主要由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来完成()。

15、糖尿病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主要在一级医院完成;二级预防在二级医院完成;三级预防在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完成()。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 1、中国人糖耐量受损每年有约()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A:5%;B:10%;C:15%;D:20%。 2、糖尿病的筛查主要是针对()。 A:1型糖尿病;B:2型糖尿病;C:妊娠糖尿病;D:特殊类型糖尿病。 3、通过筛查检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 A:30%;B:40%;C:50%;D:60%。 4、糖尿病筛查的重点人群不包括()。 A:儿童;B:≥45岁的人,体质指数≥24;C:空腹血糖受损;D:糖尿病的一级亲属或有巨大胎儿出生史的妇女。 5、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要利用医院的资源,而且要尽量利用()资源。 A:国际;B:国家;C:社会;D:家庭。 6、1型糖尿病的筛查主张()。 A:推荐筛查;B:推荐高危人群筛查;C:不推荐筛查;D:推荐儿童筛查。 7、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在()完成。 A:医院;B:家庭;C:社区;D:专科医院。 8、糖尿病防治管理和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是()。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 护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摘要】近10年来,糖尿病发病逐年上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3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终身性疾病。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糖尿病一经确诊,便需终身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因此,患者的负面情感非常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和健康指导,可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过早死亡[1]。为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现将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及糖尿病教育进展情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护理措施预防 前言 糖尿病专家解释,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并发症主要是、高渗性和。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大血管病变如、脑梗塞、下肢动脉闭塞、等;还有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2]。 1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内分泌代谢异常[3]。 2 糖尿病现状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4]。 因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除了心、脑、肾、眼、神经等重灾区以

糖尿病并发症分级法#精选、

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法 分级临床表现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级全足坏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型六期,即单纯型和增殖型两大类,又根据眼底病变性质和程度分为6期。 1期即微血管瘤和出血点。 2期硬性渗出及出血斑。 3期软性渗出及出血斑。 4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或玻璃体出血。 5期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见纤维增殖。 6期在上述基础上视网膜剥离。 糖尿病肾病分期: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可分五期: ①Ⅰ期:为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 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 ②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如 运动后、应激状态),GFR轻度增高; ③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正常<10μg/min), GFR仍高于正常或正常; ④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 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GFR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 ⑤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UAER降低,血肌肝升高,血压升岛。肾脏血流动力学 异常是本病早期的重要特点,表现为高灌注(肾血浆流量过高)状态,可促进病情进展。

甲状腺肿大可分三度: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 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损害: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 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 低血糖:当血糖降至2.8~3.3毫摩尔/升(50~60毫克/分升)时,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症状,但也有例外,如胰岛素瘤的病人由于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即使血糖降至 1.7~2.8毫摩尔/升(30~50毫克/分升)也可没有症状,甚至血糖低至1.1毫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持续时间短暂也可能没有症状.

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二、引发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三、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1、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包括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3、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尤其是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季节转化,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对要低,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有心脑血管等疾病基础,继发感染后病情相对严重,给糖

尿病患者带来重大伤害。 4、糖尿病慢性的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所并发的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甚至剧烈的胸痛、呼吸短促、出汗、踝部肿胀等症状。糖尿病并发症多样,而每一种糖尿病并发症,都会给患者带来沉重伤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预防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保护。 引发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1、缺少维生素 人体缺少维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芬兰的研究小组对健康中年男子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观察。在观察期间内,其中体内维生素e含量低的男子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4倍。 2、水果当饭 天热的时候,即使可口的饭菜摆在面前,也不容易引起食欲,有些人就以水果和饮料为主食,常常以西瓜、桃子等一大堆水果来应付一顿饭。医生说,各类瓜果饮料中,很大一部分水果和饮料所含糖分偏高,对一些本来血糖就偏高的中年人来说,不加节制 地进食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从而引发糖尿病症。 3、睡眠不好 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瑞典的研究人员在对8000名没有糖尿病病史的中年瑞典人跟踪长达10年后发现,这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文章目录*一、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1.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2. 2型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3. 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二、2型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如何饮食*三、2型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食疗方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1、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一直做好血糖的控制,则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反之患并发症的几率就会高出很多。 2、2型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2.1、心血管病变 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可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坏疽。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原性休克而猝死。 2.2、肾脏病变 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前者主要表现为间歇蛋白尿、浮肿,晚期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严重反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腰痛、血尿等肾乳头坏死症状。 2.3、神经病变

多见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小腿或 下肢疼痛。以后累及运动神经,肌张力常降低。早期腱反射亢进,晚期减低而消失。植物神经累及后可有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顽固性腹泻、瞳孔异常改变等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状。 2.4、眼病变 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晚期呈增生性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 2.5、感染 常见皮肤化脓性和真菌感染,其次为结核、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 3、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 3.1、情绪稳定 过度的喜、怒和悲伤,使情绪出现波动,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内在联系,因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 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故病人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负性情绪影响,保持情绪稳定。 3.2、适度锻炼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舞剑等健身锻炼,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

(完整版)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项目

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项目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造成本病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所在。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的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等有关。常见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它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肾病 约30%-40%的1型和20%左右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20ug/min或30mg/24h可诊断。 3、心脏病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另外,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监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神经损害表现,包括周围

神经病变、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感觉减退、丧失,或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尿失禁,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客观金标准诊断方法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而进行早期防治。 6、微循环异常 糖尿病微血管病主要累及眼底、肾脏,也可以通过对甲襞进行微循环检查,间接推断全身微循环状况。 以牙周病最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牙周病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齿槽骨萎缩,久而久之,造成牙齿松动脱枯。因此糖尿病患者体检时还应该进行口腔科体检。 糖尿病病人很多,这部分人除了一直监测血糖,还要当心很多并发症的出现,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等均要留心。因此糖尿病体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发现很多并发症的早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