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沿革
• 1、《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 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邪实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辨治要领与思路】
鉴别诊断,保证辨病与辨证的正确,是张 仲景诊治疾病重要特色之一。本条指出半身 不遂属于中风,反之仅局限于某关节肌肉疼 痛、活动不利的,则为痹证。同时以强调四 诊合参才能保证辨病与辨证的准确性,故原 文又指出中风的脉象是脉微数。
名词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 湿伤及血脉。
▲黄汗: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 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 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提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 历节病的一种成因。
讲解
1、病因: 内因:寸口脉 沉-主骨病-肾亏 弱-主筋病-肝虚 ———— 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外因: 汗出――腠理开,卫气不固 入水中――寒水之邪内侵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第1条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名词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 及与痹证的鉴别。
讲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致 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 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 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唐宋以前:认为“正虚 邪中”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金元:刘河间:“心 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 风”、“类中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 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立补阳还 五汤治疗偏瘫。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 是因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犯脑。
讲解
★2.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肌肉 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 常,筋 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的紧张拘急; ――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 出现
在左。
分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病位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此处“汗出入水中”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其它如居住潮湿,淋雨受寒,长 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致水湿内侵,为病之标。 2、病机: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
节,影响气血运行。 3、症状:周身关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辨治要领与思路】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 机,即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 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 密切,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提要
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 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讲解
1.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紧”
浮Biblioteka Baidu―气血亏虚,非指表证
寸口脉
寒虚(邪正)相搏,
紧――风寒侵袭
邪在皮肤
------在皮肤即为邪在浅表。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 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以致筋脉肌肉失 养,废而不用。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第6、7条
原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原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 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另一成因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痹证――主证:但臂不遂,疼痛。
讲解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病因病机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痹证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合篇意义: 1)、范围:皆属广义风病范畴。 2)、病机:内虚邪中,内外合邪的病机特点。(联系湿痹之候) 3)、主证:肢体经脉证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