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论痹病发病机制

沉而弱 , 沉 即主骨 , 弱即主筋 , 沉 即为肾 , 弱即为肝” , 肝主筋 、 肾主骨 , 肝肾同属下焦 , 并存在精血互化 、 藏 泄互用 的 同源关 系 , 不但临床上 , 肝、 肾亏虚之症常常 相伴发生 ,并分别反映到其所主的五体上 ,即筋和 骨。人身之关节 , 为筋与骨交接的部位 , 关节功能的 正常与否 , 能够很好地反映肝。 肾之精的虚实盈亏。 肾 虚则骨弱 , 肝虚则筋缓 , 弛缓不收, 故肝 。 肾 不足 , 关节 虚而无气 , 失其所养 , 则形成了历节病发生的内在 因 素。“ 心布于表 , 主血脉” , 此时如若“ 汗出入水 中, 如 水伤心” , 正虚邪乘 , 复感 于寒湿之邪 , 使表气闭郁 , 血脉不畅 , 失其濡润 , 则内外相感 , 发为历节。
[ 9 ] 森立之. 素 问考注[ M ]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 0 0 2 : 2 2 1 — 2 2 2 .
[ 1 6 】林 绍 志 , 王 振 国. “ 魄门” 辨[ J 】 . 山东 中 医杂 志 , 1 9 9 1 , 1 0
( 3 ) : 6 _ 7 .
【 1 0 】郭 霭春 , 吴仕骥 , 高文铸 , 等. 黄帝 内经素 问校 注[ M 】 . 北
・
4 4 8・
2 0 1 3年 6月 第 3 2卷 第 6期
B e i i i n  ̄J o u m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丛
: 堕 盟, Q 1 : , Q :
从《 金 匮要 略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治》 论痹病发病机制
证、 症状及治法几个方面进行 了详细的阐述 , 形成 了 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金匮要略 ・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 集 中阐述了历节病临床脉证的特点, 现就其脉 证总结痹病发病的病因,分别讨论其病 因中脏腑气 血 所导致 历 节病 的 内在 发病 机制 。 1 肝 肾不足 。 寒湿 内侵 内为肝 肾不足, 外有寒湿侵袭而致痹。“ 寸 口脉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金匮要略课程案例中风历节病

类别 病名
历 节 病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1、多以关节病变和剧烈疼痛为主 1、内因心肝肾之气血不足,外
症。其疼痛常从部分关节开始, 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络
逐渐发展遍历多个关节,甚则造 而留着关节,导致经脉痹阻不
成关节变形肿大、疼痛不可屈伸、 通所致。
身体魁羸。
2、具体病因:有因于汗出入水;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病案一
❖ 王海州医案:王某某,女,23岁,农民。1977年 10月18日就诊。自述天前因挖井下水、又感风邪 而致双膝关节冷痛难忍,不能行走,伸屈痛甚, 关节肿胀,右膝明显,急赴本院求治,服桂枝芍 药知母汤两剂后,痛非减轻 ,反而加重。现症膝 部痛如锥刺,局部发凉,局部发凉,不时呼叫, 屈伸不利,不能坐、立、行,只能取卧位。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2000/mm³,中性75%,血沉 24mm/H,舌质淡,苔白,脉沉紧。(国医论坛, 1990;(1),17~18)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1)侯氏黑散——风痰湿中经络,微有化热之势
(2)风引汤——热盛里实,肝风内动 (3)防已地黄汤——阴虚血热,感受风邪
(4)头风摩散——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寒湿邪,脉络瘀
滞不通
(5) 《古今録验》续命汤——气血两虚,外感风寒即气 血两虚兼风寒之中风偏枯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奔豚气病脉证治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卷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卷下∙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杂疗方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二十∙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二十原文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作者:张仲景(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课件

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以疼痛为主证——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加以注意。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中风病和历节病总的病因病机。 2.掌握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的主证、病机、治法和方药。 3.背诵原文8、10条。
第2页,共53页。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先虚 (4)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内伤肝肾 (9)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脉)弱则血不足” ――血虚 (6) “(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此三药合用: 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第35页,共53页。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第8页,共53页。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握,病重。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病轻。
第9页,共53页。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半身不遂,口角斜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为主) 痹证 风寒湿杂至,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神志清楚,脉涩 (邪实为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黄
牡 蛎各 二两 石英
除热 瘫痫 。 干姜 龙 骨各 四两 桂 枝三两 甘 草 寒 水 石 滑 石 赤 石 脂 白 石 脂 紫
方议
侯 氏黑散 用大量菊 花祛 风清热 .为君药 ,
石 膏 各 六 两
《 本经》 谓其 治“ 风 , 诸 头眩肿 痛 , 目欲脱 , 泪出 。” 防风 为 臣药 , 本经 》 《 谓其 治 “ 风 , 眩痛恶 风 , 邪 目盲 大 头 风 无 所见” 。菊花配防 风 , 则善 驱表里 之风 。 病 以胃气 为本 。 之所凑 , 邪 其气必 虚 , 以人参 故 茯苓 益气健脾 , 培土宁风 ; 气通 于肺 。用 当归 、川芎养肝 血且搜肝 风 气; 气虚湿 盛必 生痰 , 又有 白术益 气祛 湿 , 梗开肺祛 桔
维普资讯
撕 江 中 医 学靛 学 粗 20 年 4妈第 2 卷 第 2期 02 1 5
中风历 节 病 脉 证 并 治
连 建伟
浙 江 中 医 学院
关键 词 中风
杭 州 30 5 10 3
历节 侯 氏黑散 垒 匮要 略
1 侯 氏 黑 散
痰, 矾石 善化风痰 ; 者 . 风 善行 而数变 , 夹寒 亦能夹热 , 故 用桂枝 、 干姜 、 细辛 以祛寒 , 黄芩 以清热 ; 牡蛎 潜 阳 , 寓降 于升 。 以温牺 , 使 以其能 引诸药 至 于周 身经络 。 禁 切鱼 肉大蒜 者 , 其动风助 热也 。总之 , 恐 本方祛 风 、 除热 、 补虚 、 下痰 之法 具备 , 足以抵御大 风 。
4 宿 邪 缓 攻 。 阳 补 虚 温
上十二昧 , , 杵 粗筛 , 以韦囊盛 之 , 三指撮 , 花 取 井 水 三升 , 煮三 沸 , 温服 一升 。 方议 风 I即风痫 掣引之谓 。汤名风引 , , 重在熄 风 。故 方 中汇集六种石 药 f 石膏 、 滑石 、 寒水石 、 石 赤 脂、 白石脂 、 紫石英 ) 清热重镇熄 风 . 共为君药 ; 臣以大 黄泄热 , 、 龙 牡潜阳 ; 以干姜守 中, 热于寒 , 佐 寓 使寒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 湿伤及血脉。
▲黄汗: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 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 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提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 历节病的一种成因。
讲解
1、病因: 内因:寸口脉 沉-主骨病-肾亏 弱-主筋病-肝虚 ———— 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外因: 汗出――腠理开,卫气不固 入水中――寒水之邪内侵
(邪实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辨治要领与思路】
鉴别诊断,保证辨病与辨证的正确,是张 仲景诊治疾病重要特色之一。本条指出半身 不遂属于中风,反之仅局限于某关节肌肉疼 痛、活动不利的,则为痹证。同时以强调四 诊合参才能保证辨病与辨证的准确性,故原 文又指出中风的脉象是脉微数。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痹证――主证:但臂不遂,疼痛。
讲解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病因病机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痹证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第6、7条
原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原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 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另一成因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提要
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 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讲解
1.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紧”
浮――气血亏虚,非指表证
寸口脉
寒虚(邪正)相搏,
紧――风寒侵袭
邪在皮肤
------在皮肤即为邪在浅表。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 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以致筋脉肌肉失 养,废而不用。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此处“汗出入水中”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其它如居住潮湿,淋雨受寒,长 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致水湿内侵,为病之标。 2、病机: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
节,影响气血运行。 3、症状:周身关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辨治要领与思路】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 机,即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 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 密切,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合篇意义: 1)、范围:皆属广义风病范畴。 2)、病机:内虚邪中,内外合邪的病机特点。(联系湿痹之候) 3)、主证:肢体经脉证状。
肌肤
筋骨
脑
心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讲解
★2.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肌肉 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 常,筋 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的紧张拘急; ――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 出现
在左。
分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病位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唐宋以前:认为“正虚 邪中”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金元:刘河间:“心 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 风”、“类中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 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立补阳还 五汤治疗偏瘫。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 是因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犯脑。
中风沿革
• 1、《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 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致 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 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 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第1条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名词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 及与痹证的鉴别。
讲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