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 风
中风历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证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 风
中风方治
侯氏黑散(绿矾):组方较全面,注意服法 祛风除湿,补虚下痰 风引汤: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癫痫、 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官能症、 脊髓炎截瘫 下热清火,除痰熄风 防己地黄汤: 养血祛风 头风摩散:头痛 散寒止痛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病主要内容 •成因 •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阴血不足,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原文第6条) 讨论: 1.少阴脉:手少阴神门、足少阴太溪 2.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可用防己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 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第7条) 词解:盛人 讨论:略
历节与湿痹的鉴别
项 病 症 治 预 目 因 状 法 后 历 节 湿 痹 内因为主 关节痛 祛邪与扶正 难愈 外因为主 身烦疼 祛邪为主 易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 概念。 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2条(第二段)、8、10 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A.舌即难言,口吐涎B.肌肤不仁C.重不胜D.不识人E.骨节疼烦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A.血痹重证B.虚劳干血C.风湿历节D.寒湿历节E.风湿表里阳虚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A.肌肤不仁B.重不胜C.不识人D.舌即难言,口吐涎E.但臂不遂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D.大乌头煎 E.乌头汤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乌头B.附子C.麻黄D.桂枝E.白蜜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脚肿如脱2.肌肤不仁3.重不胜4.僻不遂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李某,女,52岁。

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

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 病机:风湿外袭,化热伤阴,筋脉痹阻 • 治法:祛风除湿,通阳宣痹,佐以养阴清 热 •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原文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 主之。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
• 趺阳脉:候脾胃 • 浮而滑——胃有蕴热 • 汗自出——胃热熏蒸,津液外泄,腠理空 疏
• 当风或汗出入水,内热与外邪搏结 节 历
• [原文6]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 [提要] 阴血虚外受风邪可致历节
• 少阴脉:候心肾 • 脉弱——心肾阴血不足 • 脉浮——外有风邪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治第五
金匮教研室
概述
• 1、病名含义 中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以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继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特点。 历节——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以疼痛遍历 关节,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为特征。
• 2、合篇意义 • 3、与西医学的关系
中风病
一、成因与辨证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 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 [提要] 论述中风的病机和脉证
正邪搏结 经脉痹阻
历节
• [原文7]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 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 [提要] 盛人历节的病机与证候
• 盛人——外形肥胖的人 • 脉涩小——内已不足
形盛气 衰之体
饮酒汗出当风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黄芪三钱,半夏三钱,独活两钱,防风两钱,生姜二片党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红枣十枚,炙甘草两钱中风的先兆:第一个,没原因的失眠,持续半年,血不够。

人会睡觉是因有三个条件,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当血够时,血会归肝,人就可睡得很好。

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半夜就醒过来;心脏里的血不够,神没办法呆在心脏里,这个神出去了,神游,就会造成失眠也是血虚的状态之下;脾藏意,脑筋没办法停下来。

第二个,手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麻(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代表大概三个月之内就会有中风的机会。

第三个,足胫骨麻,足三里下来到解溪的地方麻,这个是大概两个礼拜以内就会中风。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

脉微(阳之微)而数(风之数),中风使然。

(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阳)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风寒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络脉空虚,(无以御邪)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络邪病表)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身肢偏重,斜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病九窍闭);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血脉如稍微跳快一点点,数时,都是有风在身体里。

正气会把邪气拉过来,如脸部中风,嘴巴会偏到健侧来歪掉。

正气会引邪拉过来,健侧会口歪眼斜,针右边时,可扎左边的合谷、左边的合谷扎右边的脸。

久病为虚,所以久病时两边都治。

因正气也会虚掉。

脸歪过去,一个月后右边又中风,脸永远是拉扯的样子,因拉得很紧。

冒大汗,侧一边脸对着冷气,第二天脸部就歪掉了。

桂枝汤是解肌的,把肌肉里的寒水要提升出来,加葛根就好了。

所以桂枝汤加葛根就是非常好的治疗面部中风的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片,红枣十枚,炙甘草三钱,葛根五钱、六钱,头痛时加川芎三钱,勾陈(也是可止头痛,同时勾陈可让一个人情绪会比较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鉴别
桂枝芍药知母证
病机 风寒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
症状 关节疼、肿大、可伴发热
治疗 祛风逐湿、兼以清热
乌头汤证
寒湿痹着关节,损伤阳气 关节疼剧、 伴 畏 寒 温经散寒,益气逐湿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
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 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 节。 (4)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条文分析
1、内因:
寸口脉:
沉---肾气不足,骨失其养 弱---肝血不足,筋失其养
肝肾不足,筋骨失养
2、外因:
汗出入水中---寒湿浸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 了解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 熟悉中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中风
与痹证的鉴别。 ❖ 掌握中风的辨证及历节病的证治。 ❖ 掌握条文:2、8、10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合篇意义:
1、两病同属广义风的范畴:具有风的 特点,善行数变, (中风发病急骤, 变化快;历节病疼痛呈游走性。
2、两病均以正气虚为发病内因,以复 感外邪为诱因。
3、都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鉴别两病之特点, 故合为一篇。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中风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一.脉症与鉴别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 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 使然。(1)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1、用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 浮─气血不足 紧─感受风寒
经络空虚,外邪内中 虚寒相搏, 贼邪不泄 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2、中风的临床表现
❖ 邪在于络 ❖ 邪在于经 ❖ 邪入脏腑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邪在于络
络脉痹阻,或左或右 (1)邪客之处,血不能运行肌表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病机与症状
肝肾气血不足 寒湿浸淫筋骨关节
(1)伤及血脉,气血痹阻不畅---关节肿痛 (2)阻遏阳气,寒湿郁久化热---历节黄汗出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历节黄汗与黄汗病的鉴别
▪ 历节--汗出色黄---黄汗在局部,
关节疼痛,脚肿如脱,两胫热。
▪ 黄汗--汗出色黄---黄汗在全身,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2.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
头汤主之。(10)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寒湿痹阻关节,损伤阳气 症状: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遇寒加重, 痛处不热,无关节红肿,畏寒、脉沉、舌 苔白等。
乌头汤:
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逐湿
黄芪、芍、草--益气和营缓急
温经散寒,益气除湿
中阻脾胃,气机不畅,胃气上逆─短气,欲吐 流注于下─脚肿如脱
化热伤阴──发热
病久不解 正气日衰
身体魁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麻,防风 ---祛风散寒 白术,附子---温经逐湿 痹宣络通 知母,芍药---滋阴清热 热去阴复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肌肤不仁 (2)正急邪缓 ---口眼歪斜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邪在于经
经脉痹阻,筋骨肌肉失养,弛缓不用 --- 即重不胜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邪入脏腑
气血逆乱,上蒙清窍 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一.病因病机: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