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 风
中风历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证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 风
中风方治
侯氏黑散(绿矾):组方较全面,注意服法 祛风除湿,补虚下痰 风引汤: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癫痫、 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官能症、 脊髓炎截瘫 下热清火,除痰熄风 防己地黄汤: 养血祛风 头风摩散:头痛 散寒止痛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病主要内容 •成因 •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阴血不足,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原文第6条) 讨论: 1.少阴脉:手少阴神门、足少阴太溪 2.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可用防己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 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第7条) 词解:盛人 讨论:略
历节与湿痹的鉴别
项 病 症 治 预 目 因 状 法 后 历 节 湿 痹 内因为主 关节痛 祛邪与扶正 难愈 外因为主 身烦疼 祛邪为主 易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 概念。 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2条(第二段)、8、10 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目的要求】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合篇的意义。

2.掌握中风的脉证与辨证。

3.掌握历节病的脉因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重点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也论述了瘾疹、胸满、痫、狂、头风、脚气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这些疾病,多属风邪或湿邪引起的疾患,多有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的病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所论的中风,属内伤杂病,故与《伤寒论》所述中风不同。

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其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故称中风。

证候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历节病是病邪遍历关节,有关节肿大疼痛等症。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而发病。

若日久不愈,又有邪气闭郁肢体关节,郁而化热,停湿留瘀等复杂病变。

【原文讲解】【中风证治】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

第1条第2条第3条第1条【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痹: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

【释义】中风者正气已虚,肝肾阴血亏损,阳气不足,故脉来微弱。

阴血不足,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或五志化火,故脉数。

火热灼液为痰,痹阻脉络,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病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中风的辨证。

【按语】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

阴不涵阳之阳,阴虚所生之热,五志所化之火,皆可上行于头,故临证多见寸脉大于尺脉。

可知数脉是言其火热上行,多见头痛而晕,头目皆胀,足飘无力,所以脉微而数是中风病病机定音之词。

第2条【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A.舌即难言,口吐涎B.肌肤不仁C.重不胜D.不识人E.骨节疼烦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A.血痹重证B.虚劳干血C.风湿历节D.寒湿历节E.风湿表里阳虚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A.肌肤不仁B.重不胜C.不识人D.舌即难言,口吐涎E.但臂不遂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D.大乌头煎 E.乌头汤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乌头B.附子C.麻黄D.桂枝E.白蜜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脚肿如脱2.肌肤不仁3.重不胜4.僻不遂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李某,女,52岁。

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

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炮,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汤方在临床上做的时候,专门治疗膝盖的风湿痛,如果说一个病人手拿出来,手指头关节变形,阳溪,合谷,三间这些地方关节变形,肿得很大,西医说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对这种手关节病一点用都没有。

临床上用,如果是膝盖的风湿,一剂就知。

很多病人膝盖痛,首先膝五针扎下去,然后再开桂枝芍药知母汤。

开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时候,桂枝开五钱的话,白芍开四钱,一般,桂枝的量比白芍稍多一点点,后面的甘草,麻黄,炮附子这三味药是等量的,一般开三钱。

然后,白术,知母,防风这三味药也是等量的,一般开五钱,最后生姜来收尾,开两片三片都可以。

临床上看的时候,有的人是风湿,在中医的观念里面就是节气改变了,比如说,突然要下雨了,病人会感觉到很酸痛,这就是风湿。

膝盖痛风,肿起来,红肿,这就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也在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一共四味药,桂枝,白术,附子,甘草。

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

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就包含了甘草附子汤。

有的人风湿和痛风同时都有,膝盖很痛,踝关节红肿,这就可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了,你千万不要说膝盖风湿痛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再开一个痛风的甘草附子汤,这样就显得有点外行了,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就包含了甘草附子汤。

开这个方之前可以先做针灸,这样针药并施,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桂枝芍药知母汤里去痛的应该是防风,炮附子就是专门祛寒湿,里面有寒湿堵在里面,炮附子祛寒湿的同时也是可以治痛。

所以,真正能把痛去掉就是防风和炮附子。

就象我们前面讲的头风摩散,炮附子与青盐,可以止头痛。

我们一定要记得,寒痛出现的时候,用热药。

炮附子就可以治寒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风引汤:治除热瘫痫中医的观念是寒则缩,热则纵。

寒证的人,手腕都会弯起来,使劲扳又扳不开,好不容易扳开了,结果又弯回去了,这就是寒。

中风的病人90%都是寒,10%是热。

都是中风,躺在那里手是摊开的,握拳又没有办法握拳,握拳又没有力气,这就是热,是纵。

中风的病人绝大多数都寒证。

如果是热,就可以用到风引汤。

风引汤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我们看这个处方很有意思,前面是大黄,后面又是石头,赤石脂我们在经方里有一个方子叫赤石脂禹余粮丸,是用在下利不止,一个病人跑厕所一天跑十几二十次,就要用到赤石脂去收敛它,赤石脂是涩剂。

这个方剂怎么会又到了大黄,大黄是泻下。

一个是收敛,一个是泻下,原因主是在大便的时候,把不要的东西排出去,把好的东西留下来。

风引汤就是病人没有办法控制大小便。

因为是纵,什么都纵的,尿道口也是开的,小便就失禁,肛门也是开的,大便也失禁,手也没有力气握起来。

所以,这种很特殊的现象,才会有这个风引汤的处方。

平常我们用药,涩剂和攻下剂是不会用在一起的。

用到金石类的药,药性都是比较沉,比较重,希望到脏腑比较深的地方去。

风引汤,倪海厦老师也用的不多。

风引汤这些平常放一点到诊所,万一碰到了一个可以用,这种病人不多。

风引汤是专治热瘫痫,就是热症中风,完全是里热症,里面很热的时候,又遇到表风。

里面本身就虚,虚久后产生的虚热,此时表又受到风。

我们除了开补虚的药,还要同时开去热的药,也还要再开去表风的药,药力一定区分为这三种,你看大黄是去里热实的,像干姜、龙骨、桂枝、牡蛎这种都是补里虚的,还要加上去热的药,像石膏,就是去热的药。

为什么要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这种涩剂,一般我们使用石剂时,是因为石头的药都是比较涩,而病人身体里面有虚热的时候,大便时会有下利,肚子会痛,像肠鸣下利般,食物是不会停在肠胃里面。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难点 ]
1、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病机。 、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2、《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对第 条原文“或”字分析。 条原文“ 字分析。 、对第1条原文 4、历节病病机如何理解内因为肝肾不足气 、 血先虚? 血先虚? 5、风湿历节为什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风湿历节为什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6、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鉴别? 、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鉴别?
中风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 中风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中 脏、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外邪主要 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 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 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中風歷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
[ 目的要求 ]
【掌握】中风病辨证与历节病的证治。 【熟悉】中风病、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与痹症的区别。 【了解】中风病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 意义。 【背诵】条文:2(下段)、8、10。
[ 重点 ]
1、中风在络、在经、在脏、在腑的不 、中风在络、在经、在脏、 同表现。 同表现。 2、历节病概念、病因病机。 、历节病概念、病因病机。 3、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证治。 、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证治。
【原文】( ):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 原文】(7): 】( ):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 及证候。 及证候。 【原文】( ):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 】( ):论述过食酸咸饮食 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 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 黄汗病鉴别。 黄汗病鉴别。
分型 症状 病位 病势 预后
在络 肌肤不 仁 肌肤 较轻 尚可
在经
入腑
入脏
舌即难 言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筋骨 加重 脑 更重 较差 心 危笃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中 风 病
二、辨证
【原文】( ):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 原文】(1): 】( ):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 的鉴别。 的鉴别。 原文】( 】(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 【原文】( )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 轻重不同。 轻重不同。
历 节 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 ):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 ):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 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历 节 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原文】 ) 论述肝肾不足, 的历节病机。 的历节病机。 原文】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 论述胃有蕴热, 的历节病机。 的历节病机。 原文】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 论述阴血不足, 之历节病机。 之历节病机。
【概述】 概述】
含义: 含义:
中风 历节病
沿革: 沿革:
唐宋以前: 外风”学说,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唐宋以后: 内风”立论。
合篇意义
【原文讲解】 原文讲解】
中 风 病
一、成因
【原文】( )上段:从脉 原文】(2)上段: 】( 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机。 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空 风 中 脉 。 原文】( 】(3) 【原文】( )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中风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为主) 风寒湿杂至, 痹证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邪实为主) (邪实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口角 半身不遂,口角斜 甚则神志不清,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 神志清楚,脉涩


乌头汤
寒湿在表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 痹阻日久 病因 渐次化热伤阴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痛 诸肢节疼痛 ,身体 处不移 不可屈 证候 魁羸,脚肿如脱,头 魁羸,脚肿如脱, 伸 眩短气, 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治法
【小 结】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瞑眩’’反应 是有效之征。 瞑眩’’反应,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则为中毒反应。
思考题
(1)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2)历节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是怎样起病 的? (3)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 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4)历节病的病机如何?乌头汤与桂枝芍药 知母汤如何区别使用? (5)历节与黄汗其相同症状与不同症状何在?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 节 病
【原文】( ):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 ):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