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精讲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精讲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精讲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精讲二  历

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下面,我要讲的是历节病,历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历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随着病热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历节病。这讲的就是,在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的疾病,他的认识水平。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从第4条开始,4条、5条、6条、7条,来论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首先,我们来看第4条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三类)第4条,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不足、肝肾先虚。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从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的禀赋,后天失养有直接关系。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说明病在里,为什么涉及到肝、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就讲的是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历节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在2002年

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本着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为肝肾先虚。外因,他讲的是“汗出入水中”,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浸,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所以,它的病位也是在,筋、骨、关节之间,那么,搏结在关节之间,它也影响关节周围的气血周流,所以它这是遍历关节的疼痛。后面要讲到“诸肢节疼痛”,“诸”,也是范围副词,来解释为什么叫遍历和递历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从小关节开始,侵犯的是小关节,所以,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侵袭是为标,是为外因,故内外合邪。这个条文里面,比较难解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历节黄汗出”的问题,这黄汗,在临床上少见,这儿提及黄汗了,十四篇讲水气病,还要提到黄汗,而且对黄汗有治疗,有方,这“黄汗”怎么解释,请大家看[词解],这里是指的历节病中的并发症状,是关节痛处溢出黄水,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有所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临床问过一些类风湿病的患者,它还是表现在骨关节本身疼痛剧烈,屈伸不利,“黄汗出”很少有人来表述的,我感觉他是从病机上认识,反正从现在的临床症状,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的书上,这是仲景的命名,他表示关节的局部疼痛,有黄汗溢出。咱们看出汗,有

色汗,得是,很少有黄汗如柏汁,就是黄疸病人,他出汗,可能床单有点黄色,也不是说黄染的象柏汁一样。我特别注意观察这个问题,我觉得,“黄汗”还是提示,和湿热相关的病因病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咱们的汗,都是无色透明的汗,要说是红汗,也得是指血,衄血可以叫“红汗出”。中、西医的认识上,我觉得这是值得参考研究的,因为仲景他在文字表述上都有寓意的,后面十四篇里讲黄汗,它还是从湿热来论述,因此,我觉得,这是提示病因、病机。外邪上,“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怎么理解?他认为,是湿邪伤及血脉之意,还是源于心主血脉,原来有的人,特别是西学中的人说,这能不能是风心病啊?这意思是说,患了风湿病,这湿邪就侵犯到心了,这一条文,咱们必定看到,他是讲历节病的成因,讲肝肾先虚是它的“本虚”,这儿点到要害之处了,就现在中、西医认识,我认为是一致的,他们也强调在遗传基因上,或者是说易感的体质上,至少有考虑。比方说,我们来看这个[选注],《编注》,他讲,“此肝肾虚而伤水,病历节黄汗之因也”,你看,这就等于提示你,黄汗,是和病因湿邪,或者是湿邪化热、湿热搏结有关,要是硬去追究,关节出没出黄汗,好象没有,我认为是这样。所以,咱们学习经文,也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是推断病因、病机的。还有就是《补正》,唐容川,你再看这个[选注],唐容川说,“汗出入水,水从孔入”,就是从汗孔侵入了,“是入膜

腠膏油之间,蒸发脾土之色,则为黄汗,不为历节也”,这就是要进行鉴别,“以水居气分之间,不干血分,故不发病,惟水伤血分,血凝而气不得通,始发痛,故此云如水伤心历节痛”,“心主血脉,血分阻而不通,则历节病与黄汗之水入膜腠者不同,虽亦有兼黄汗者,然使火不伤血分,决不作痛,黄汗之与历节,其分别处,正在血分气分之不同也……”,这就等于一个是理解成,历节病自身关节处出黄汗,再一个,他也是从文义上来说,历节和黄汗应该有区别。我们要讲这条原文,实际就是揭示本病内因肝肾先虚,外因“汗出入水中”,对本科生就要求理解这个,刚才我讲这些,是从注家的认识,帮助理解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含义,这是第4条。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三类)这是讲的一个病因,属于实证的病因,趺阳脉候脾胃,胃有蕴热,或者说胃有热盛的表现,当然也得有外感风湿,它是造成历节病的又一个病因,这是属于实证范围里的,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造成历节病的发作,具体来解释,就象书上讲的,“谷气实”,因为是标志胃热盛,而脉浮为风象,风性疏泄,那么腠理易于升发,所以内热盛,腠理开泄,就汗自出了,汗自出就容易,招致外邪(风寒之邪)的侵袭。所以,也成为历节病发病,内、外因的一种情况。这里,他没写[按语],直接从[释义]里解释一下,就好像这个语气没完似的,他

也没说再感风邪,就用脉象“浮”,来表示有外感的因素,用“滑”来表示胃有蕴热。所以它《讲义》说,本来语气未完,疑有脱简,似“浮则汗自”之下,当有汗出入水中,或者汗出当风,历节痛,不可屈伸等语,这样才能完整说内因、外因,怎么造成历节病。这个,我们就通过,“脉浮而滑”来理解,滑则为胃中蕴热,浮则外感风寒之邪,是造成历节病的病因,这还是可以理解的。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三类)趺阳脉,我们讲候脾胃,少阴脉是指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从手少阴的穴位上来讲,神门,在掌后的锐骨端凹陷中,足少阴是太溪脉,在足内踝后五分凹陷中,这是讲的少阴脉,一个是手少阴的神门,一个是足少阴的太溪,这两个脉穴标识什么呢?来看气血是不是充足。特别是少阴心、肾脉,少阴脉弱,阴血不足,脉浮为风邪外袭,这个又是讲了一个内、外因,内因阴血不足,外因风邪乘袭,乘虚侵袭,导致经脉闭阻,筋脉失养,所以关节掣痛,不能屈伸,和我们讲外湿的湿病,风湿为患相似,它不就是掣痛不能转侧吗?一个是像风驰电掣那种牵拉,筋急的疼痛,再一个,也可以理解成游走性疼痛,这蹿、那蹿,也可以说,飕地一下,这痛、那痛,就这样,关节有时候突然针刺样疼痛,也可以叫作“掣痛”,是这样理解的。第7条的病因,又是讲了个内因、外因,而且涉及到体质,“盛人脉涩

小”,什么叫“盛人”?盛于外而虚于中,形体上看肥胖,但是肝肾不足,或者是脾虚湿盛,痰盛之体也是盛人:“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三类)肥胖的体质,痰湿之体,过度嗜酒,确实生痰、生热,它书上讲了,一个是内因,有个体质因素,是“盛人”,“脉涩小”就是因为它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是外盛而中干,正虚。所以,他病人不耐劳作,稍事活动,稍事劳动就气短,汗出,这也证明他腠理不固、空虚,也容易招致外邪,所以说,“自汗出,饮酒当风”,说外因是这样,那么,又把历节病的主症拿出来,叫做“历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变形的特征,这没有说,说的是“不可屈伸”,肢体运动障碍。归纳起来,这么四个方面,其实条文还有第9条,我再给补充一下,在近几年来,西医学里面也注意了,就是说,有的类风湿病发病的地方偏多,就是发病率偏高,他们研究当地的水土,饮食结构,或者饮水方面有问题。象我们东北地区,有大骨节病,现在基本上已经得到克服了,就是在改水的问题上,比方它那里面,什么矿物质偏多了,大骨节病和类风湿是一回事,但是,它确实关节肿大,全是在主要关节上,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粗大,影响他的生长发育,都比较矮小,关节粗大,行动困难,也疼痛,特别是怕雨季,寒湿的气候,他就行动非常困难,疼痛不得屈伸。那就是在东北地区地方病的表现,

改水使他的后代,没有大骨节病了,而且身材也开始高大,也没有行动困难,甚至影响劳动力的情况了,所以,我觉得,第9条提到了:“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三类)作为本科生,我就要求在这个条文里面,注意“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是历节病的特征之一,可以把它在第8条,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以及第10条乌头汤证的基础上,从第9条里面的症状补出,“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关节肿大以后,他身体赢瘦,结果脚和手看上去显得就长了,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有的青少年,当整个身体僵硬,包括骨节肿大变形以后,不能运动,长期卧床,或者是,就在那一个位置,那么坐着,象一个骷髅一样,我看过那样的病人,觉得真是令人悲痛,你说那家长也不舍得,就叫他那么看着,采取很多措施,治疗无效,西医就是用抗菌素和激素疗法,激素又不能常用,常用的话,副作用也挺可怕,象骰骨头的坏死,诱发出血等,所以,他不能坚持治疗,西药没有特效,中药还是有探索中,因此,作为西医称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历节病,仍然是国际范围内的攻克项目。再一个就是,“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这个“发热”是怎么来的?历节病的发热,有的是早期伴有的,有的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湿邪偏盛容易化热,这一条重点讲了几个概念,而且讲的是鉴别诊断。值得注意的就是,因为酸入肝,咸入肾,我们讲了,肝不足的话,应该是“酸入肝”,补其肝体,养其肝阴。现在要讲的是,过则为灾,你若嗜食过酸则伤肝,过咸则伤肾,实际上我们说,不一定就是吃醋吃多了,吃咸盐吃多了,就筋骨脆弱了,这说的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说,饮水或者食物,或者是当地的环境气候,有不利于筋骨的生长发育,或者导致历节病易发的因素,是这个问题。所以,不要拘泥,是过食酸、咸而伤了筋骨,他讲的“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这个“筋缓”,它就是表示弛缓,所以,《讲义》照着原义来解释,就显得有点偏颇了,如果嗜酸太过,反能伤人,这是肯定的,酸味补肝,过食酸则反伤肝,肝主筋,藏血,肝伤则筋伤血泄,所以弛缓不用,不能随意运动,“名曰泄”。咸味本能益肾,比方说我们东北人,偏于咸食,象寒冷季节,冬季,为肾所主,食感能够强骨,所以这就是说,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有适宜的饮食、居处。过食咸则伤肾,肾主骨而生髓,所以,肾伤则骨伤髓枯,骨伤则痿弱不能行立,“名为枯”。这就是把“泄”和“枯”的概念,落实在伤及肝、肾,筋骨脆弱,筋缓骨弱不能站立为痿病。总的来说,嗜食酸咸味,太过而无节制,势必损伤肝肾,这就是“枯泄相搏”,谓之“断泄”。若是肝肾俱伤,就叫作“枯泄相搏”。至今为止,我所见的资料,也是日本报道,

在历节病发病较多的地区,他认为,一是饮食上不合适,比如它环境用水有问题,现在,我觉得回到我们这一条原文,与张仲景的认识有吻合之处。只不过,他把什么叫“泄”,什么叫“枯”,什么叫“断泄”,还是从筋骨被伤来说明的。那么“营气不能,卫气独行”,怎么理解呢?就是由于肝肾俱伤以后,精血也被伤,肝本来是一个藏血之脏,肾为先天之根,是为元气之根,所以肝肾俱虚,气血也随之衰弱,元气不能够运行于三焦,肢体失去营养,所以日渐羸瘦,这等于解释了身体羸瘦,与肝肾精血的关系,将来咱们要学《虚劳病》篇,包括讲到慢性虚损最终要累及于肾。为什么说补后天,还利于补先天,脾为气血生化的源泉,肾精也和肝血相关,精血同源,乙癸同治,就是肝肾同治。现在要讲的,“胫冷”的问题,就是“黄汗出,胫冷”,“胫冷”若是不发热,变成出黄汗了,没有痛处的话,这就是黄汗病,黄汗和历节病的鉴别,上一条说了一下,没说太深,这儿又说了一下,是属于下肢胫前部有冷的感觉,但是,全身不发热,遍身出黄汗,不疼痛,就是黄汗病。如果胫前不冷,有发热,有关节疼痛,即使有关节局部出现黄汗,它也是历节病,是历节黄汗,而不是黄汗病,这是鉴别诊断。我认为,本科生要认识到,第一,过食酸咸,不利于肝、肾的精血,容易造成筋缓和骨痿,还有就是“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假令发热”,为历节病的一个补出症状,再一个,就是注意黄

汗和历节病的鉴别。这是有关历节病的部分,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在最后小结的时候,给大家作一个图表的解释,今天就不占用时间,要给大家归纳,在病因里面,包括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从各个条文里面给大家摘取出来,然后归结病机是什么。现在来讲第8条,第8条是一类条文,重点掌握的,是对风湿历节的证治,第4条一直到第7条,间隔了一个第8条,第9条,刚才讲是过食酸咸,整个论述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以及鉴别诊断。这个鉴别诊断,一个要和外湿的疾病鉴别,都是关节疼痛,历节病“独足肿大”,“身体羸瘦”,甚至于不可屈伸如掣痛,这在这些条文里面,全都给说出来了。鉴别诊断,主要是历节病和黄汗病的鉴别,包括历节病局部的黄汗出,什么意思,我也说出来了。现在讲证治,风湿历节证治,辨证施治部分,它实际是讲了两种证型,一种是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一种是寒湿历节,“乌头汤主之”,这两张方子在临床上,仍然是基础方,常用方,而且现在从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上,也都是基础方,临床再变方,起商品名,从经方辨证或者化裁成自拟方,都是这两个方子为基础方的。首先看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一类)温温,不能念[wen wen]欲吐,念[yun yun]欲吐。“诸”字,和上次讲外湿病的“尽”字,同属范围副词,“诸肢节”就是肢体的各个关

节,正好是和我刚才讲的那个概念,遍历关节、递历关节,多个关节相符合。一个“诸”字代表了病位遍历,或者是叫作递历多个关节,以疼痛为主症,所以,这个主症点出来了,先说范围,然后再说病位在关节,在骨关节,疼痛为主症。这在病因、病机上,我刚才已经通过这个解释,大家也能够理解,“枯泄相搏”,风水相搏,再加上风、寒、湿邪的搏结,在关节处阻遏了气血的流通,筋骨失养,因为它伤肝肾,肝肾先虚,为什么疼痛剧烈?有的书上讲,“白虎历节”,形容疼痛如虎咬,叫“白虎历节”。我们老师们开玩笑,说谁叫虎咬了,什么滋味?谁也没被虎咬,但是,证明疼痛的难忍,疼痛剧烈。作为风湿历节,它毕竟得有风湿性特点,那就是游走性,它叫“痛掣”,也可以说,掣痛这个意思。所以,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的区别,一定得是疼痛剧烈者为寒湿历节,而风湿历节者一定得有游走性。另外一个,既然是风湿历节,它是在关节的局部,症状非常突出,局部也有肿胀感觉,因为是风、湿合邪,关节不仅疼痛,而且有肿胀感,这个在临床上,我觉得,尤其在没有关节变形的情况下,疼痛为主症的时候,病人因为行动上也受局限了,他也感觉有肿胀感,这是临床常见的。下面说“身体魁羸”,这是两层意思,第一指的身体的羸瘦,第二“魁”字,是指大了,大家想,哪大了呢?一定是病位在骨关节,因此,是关节肿大变形。请大家看一下这个[词解],第一个就是“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关节肿大叫“魁”,沈是沈自南,尤,尤在泾,《金鉴》吴谦等人的注,不是写的“魁羸”,大家看是个什么字啊?叫“尩羸”,这个“尩”字也是形容,关节肿在的意思。因此讲《绪言》的时候,我也讲到,像尩痹冲剂,辽宁省本溪出产的尩痹冲剂,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来的,把它做成冲剂,因为类风湿也不是一天,两天得的,它得总服药,为了服药方便,他把它做成冲剂,实际冲剂的含量就很小了,因为它赋形剂占一半,影响疗效,所以临床反映,它那个冲剂不如汤剂好使。另外,一推销是中成药,大家也不会辨证,什么证型都去吃,结果把我们这好方都给糟践了,这个,一定得是辨为风湿性历节有效,寒湿性历节不好使,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招标课题,它就写的“尩痹”,你拿出你的研究计划来,拿出你的标书来,这就是指历节病,或者说类风湿性关节炎。“羸”字,什么叫“羸”啊?身体羸瘦。在刚才我们复习的病因、病机,那几条原文里,已经说出了,不仅“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是历节病的特征,他再一次重复“身体羸瘦”的问题,“独足肿大”还应该添进来,关节肿大的话,也就是出现了独足肿大的征象,独足肿大伴随着身体羸瘦,就是我形容,我见到的那些青少年,因为已经在家里好多年了,不能够运动,所有的肌肉都萎缩了,就象一个骷髅一样,我一看,他那手脚就象猿似的,特别长大,细长、细长的,我觉得他这个形容,太真实了,“独

足肿大”,你比方说,关节肿大变形的问题,西医里面叫“梭状指”,象纺织里面用的,那个象梭子似的,中间大,两边细,这是一个,他讲脚趾变形是“竹节趾”,象竹子那样的,又是中间肿大,在我们历代的中医文献上,这对这个病也有认识,你比方说,形容患关节肿大变形的病证,为“鼓槌风”,“鼓槌”,敲鼓用的那个槌,那个末端大不大?大,“鼓槌风”,因膝关节肿大,叫作“鹤膝风”,象鹤的腿,那个肢节的地方,粗大了,另外,肿大变形的话,我觉得我念书的时候,《西医基础诊断学》,它后面有照片,一看,叫“鹰爪”,肿大变形以后,屈伸不利了,而且,形状变异了,象鹰爪子一样,叫“鹰爪”。咱们原文里面,它提到“不可屈伸”,不可屈伸是一点也动弹不了,僵直的一种表现,这在西医学里面,它也非常注意,病人能告诉你,你问他疼痛到什么程度,他早晨起床以后,得多长时间长能站起来,或者是能迈开步?轻的话,也得半小时,这是轻的,得慢慢挪,痛得不得了,这才叫“不可屈伸”,屈仲不利了,痛啊,得一点点挪,不能象咱们,一骨碌就起床了,一站起来,就下地开始走路了,他办不到。所以,西医在“晨僵”的标准上,有三级分类,就是说,超过两、三小时,那晨僵就严重了,那病人真就是残废了,生活自理都有困难,怎么参加劳动和工作啊?因此这个病,不应该说它不能死人,就比中风轻多少,它致残率很高的,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生活水平低

的国家,这个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因此,值得重视,值得研究。下面来讲“脚肿如脱”,这个认识,我认为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外观上的确是肿胀,关节肿大,再加上风湿,湿邪如果偏盛,真就是外观上肿大。第二,就是自觉症状,肿胀到什么程度呢?好像这个脚,和自己的身体都脱离了一样,肿胀的程度严重的话,他感觉上也不那么灵了,他自己形容象脱离一样,我们的[词解]也是这么解释,你若去问病人,他就是觉得肿胀,感觉不那么灵,实际上是这样的,这个关节影响到整个下肢,大家看看这个[词解],它说:“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我认为从两个方面,不管是医生看,还是他本人看,外观上确实是肿胀了,第二,就是他自觉,一种麻木和肿胀感,条文多出来的这几个说法,比方这“脚肿如脱”是自觉症状,或者是外观上能看到肿胀。还有就是“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学原文也有好处,有一次我也很惊讶,来了一位女患者,快40岁那样的一位女患者,她得类风湿病已经长达8条之久了,她也是第一次到我这里来,我还当一个初得一样的对待,我就特别要注意她关节肿大的问题,她就是腕关节变粗,再就是踝关节变粗,疼痛的时候,她说她确实行走困难,早晨得半天才能起来,我就要问问她,你头晕不晕啊?有没有想吐?胃不好受的感觉?她说,大夫,你怎么知道呢?我说,我就想问问你这个临床表现,和我们

讲课的原文,有没有相吻合处。她说,我看了这么多年,接触那么多西医大夫,没有人问我这些症状的,就是说,在西医学里面,它研究类风湿,它就注意了关节,比方X线,他的那个骨骼的情况,从局部上去观察,从来没有看过整体的变化,这个原文它讲了,局部是关节的肿大变形,甚至于身体羸瘦了,现在“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兼有症,还是由于这个疾病整个的病因,病机引起的全身的变化。我觉得,在这一条原文里面,它给的启示是很大的,这也就是中医和西医,在观念上根本的区别,就是咱们是从整体入手,四诊合参,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西医呢,它就注意局部,特别是在找到阳性的诊断依据,才能够来确定应该是什么治法,咱们中医,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更能发挥优势,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在观念上,一定要确立的。现在我要解释,怎么会出现“头眩短气”,怎么会出现”温温欲吐“呢?短气和欲吐都是影响到脾、脾,都得从湿邪上来考虑,认为风湿相搏,特别是慢性病程以后,湿邪为重,而风邪是外因诱发,这样的一个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当天气变化了,或者过度劳累了,他得风湿(历节病),关节疼痛,而且随着气候也有变化的,所以,风湿相合的时候,湿邪上犯就会出现“温温欲吐”,湿邪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那么,胃气上逆或者影响肺胃的气机,就出现“短气”和“欲吐”,这样的情况。下面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什么是其主方,

这个方子功效是什么?为了帮助记忆,我想提出,这个方子的组成里面,有甘草附子汤的成分,我上次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就把它有关的药物全都列在一起,以甘草为主药就是甘草附子汤了,这里有桂枝、甘草、白术、炮附子。当时,我讲的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风湿俱盛,这儿讲的是风湿历节,因此,取甘草附子汤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的作用,这样就容易把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主要功效,为什么能够治风湿历节就把把握了,取甘草附子汤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的作用。再要说的,就是麻黄配防风,这个祛风而温散表湿的作用,芍药和甘草配合,缓急止痛,但是,这里面要突出芍药和知母,益阴清热的作用。如果说有芍药和知母,要益阴清热,显而易见,有风湿化热倾向,或者说为了预防湿邪化热,病情加重,因此,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芍药配知母,益阴清热,尽管没有说,它是不是有化热、化燥的倾向,我们说,它这个方子,为什么对风湿历节有效,既有甘草附子汤的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实际上又是从脾论治的,祛湿为主的,兼表的话,就是麻黄、防风,祛风、温散表湿,为防止化热,或者说化热以后,这个方子要有芍药、知母益阴清热,芍药和甘草在这里面,又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因此,这个方子对于化热伤阴,就是防止风湿渐次化热,或者已经化热,它都是基础方,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临床上,我觉得,还应该考虑,

它不是有“温温欲吐”吗?是胃失和降所致,因为湿阻中焦以后,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就呕,肺失和降,肺失宣发就短气。根据这些兼症,它有生姜配合甘草来和胃、止呕,这个方子功效分析的结果,是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我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就是讲桂枝芍药知汤里,有甘草附子汤的作用,咱们已经再三强调,他是有正虚而受邪,邪侵是因为正虚,是肝肾先虚,但是,这里并没有补益肝肾的药,那就是说,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从脾化湿这个方面去考虑的,还是从脾、肺来湿散化湿,你看炮附子、桂枝、麻黄,这个方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为风湿最易化热,所以对于早期疼痛为重,而且又兼有湿邪,对于上、中、下三焦的阻遏程度,不仅是看在关节上,且看到对周身的影响,这个方子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那么,当急性期,或者是这个症状表现为,风湿化热的倾向时,是选用这个方的时机,当缓解期的时候,就按照我们分析的,应该以补益肝肾为主,临床的时候,我觉得配合西药的,比方说抗菌素加激素的疗法,或者是对激素疗法敏感的人,副作用反应大的,要以这个方为主,代替它的激素疗法,就是中药里的穿山龙,可不是地龙,穿山龙,根入药,它在生长过程中,根蔓延的,一下能长成一片,而且是匍匐的,现在药理的研究证明,它有激素样的作用,却没有激素那种副作用。因此,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是原方打底,就加30克穿山龙,还介绍一味药,徐长卿,名字

叫“徐长卿”,药名,徐长卿对于关节疼痛,不管是风湿性,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我认为这两个药配合在一起,对于止痛效果很好,这个徐长卿就是20克~30克之间,少了也不行。《中医杂志》是,2001年的(8.9.10.)期,连续三期,发表徐长卿的临床治疗作用,举了那么多的病例,我从学了中药以后,我就觉得,徐长卿就是一个通络止痛的作用,叫它《中医杂志》一说,全身好多病都能治,那分析得可好了,所以,我建议你们,就是从对关节疼痛的疗效上,请大家去看,内科、妇科、包括口腔科,它应用得很多。所以,徐长卿这个药,我在这里讲,就是对风湿或者类风湿,这两个药都应该用,加进去以后,很有作用的。我们《讲义》上,它这个[按语]说了,风湿历节反复发作,多出现身体瘦弱,关节肿大或者变形,剧烈疼痛,或者发热不解等症,治疗方法,需要祛风除、温经宣痹,滋阴清热并用,风湿去、虚热除、阴血生,则病自愈,这还是进一步来强调桂枝芍药知母汤,在配伍上切中病机,考虑比较全面。但是,我认为,真要达到身体魁羸的话,这个方子作用力不够,为什么他要把这个条文说完了以后,说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我认为,它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包括全身兼有的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这是历节病的典型证候,是历节病发展到什么主症都体现出来的时候,这是一个具体描述。而这个方子,最适合是初起,就是你看他得了这个历

节病了,而且有风湿偏重,也影响到全身,有湿邪上犯,有中阻和下注的情况,马上就用这个方,或者再加上我说的一些有效药物,也可以在它症状缓解之后,用补益肝肾、调畅气血,或者通络止痛的药,就是说这个方子,不是针对,身体魁羸这样严重的证候,就象我形容,3个小时都站不起来,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行,因为,它不是从肝肾治,到严重的时候,这个方子不适宜。因此,我说尩痹冲剂一定得辨证,属于风湿历节,而且是初起、渐次化热这种历节病,是有效方剂。这堂课到此。

伤寒论(4.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少阳经系的组成部分: A.手足少阳经脉 B.腠理 C.手足厥阴经 D.三焦腑 E.胆腑 2.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3.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 4.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 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 5.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 6.柴胡证往來寒热,休作有時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血弱氣盡,腠理開 B.藏府相連,邪高痛下 C.邪氣与正氣相搏於胁下 E.正邪分爭于表里之间 7.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 A.头汗出 B.大便鞕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 8.小柴胡汤 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伴小便不利者 D.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 9.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发黄 A.伴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 B.伴腹微胀满,口渴,小便不利者 C.伴胁腹不满,发热无汗者 D.伴胁下满痛,心烦喜呕者 E.伴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者 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人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11.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 12.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应为 A.去半夏加重人参、麦冬 B.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括萎根四两 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括蒌实 D.去半夏、黄芩,加括篓根 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括篓根 13.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 A.太阳少阳合病 B.少阳夹表证 C.少阳兼外寒证 D.太阳少阳并病 E.太阳未罢,始入 少阳 14.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 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 1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 A.上热下寒 B.上火下水 C.胃热脾寒 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E.膀胱气化 不利 16.柴胡加龍骨牡蠣汤证出现胸满烦驚、讝語的原因与下列那项机制无关? A.胃热上蒸 B.心阳不宣 C.胃热上蒸 D.热扰心包 E.热郁少阳 17.热入血室证出现谵语的特点是: 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谵语 D.神昏谵语 E.动血谵语 18.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 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茵陈蒿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 A.舌即难言,口吐涎 B.肌肤不仁 C.重不胜 D.不识人 E.骨节疼烦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 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 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 A.血痹重证 B.虚劳干血 C.风湿历节 D.寒湿历节 E.风湿表里阳虚 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 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肌肤不仁 B.重不胜 C.不识人 D.舌即难言,口吐涎 E.但臂不遂 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 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 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 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 D.大乌头煎 E.乌头汤 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乌头 B.附子 C.麻黄 D.桂枝 E.白蜜 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脚肿如脱 2.肌肤不仁 3.重不胜 4.僻不遂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 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 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李某,女,52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要求写出:1.病名 2.证型 3.病机 4.治法 5.方药 答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 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兼夹证:随证加减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 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 灼伤津液——-咽干 循经上扰清窍——-目眩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少阳病的证治 病程:五六日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 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 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 心烦——胆郁,胆热扰心 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 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 渴——津液不足 腹中痛——脾虚肝旺 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 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

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 咳——寒饮伤肺 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辨治要点】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提要】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97) 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 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 结果: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 治疗: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 处理:以法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 【提要】论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及柴胡证误下后的证治与机转。 伤寒或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说明病程的曲折性 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提要】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提要】辨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证治。 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 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 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说Introduction 一少阳的生理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 (一)少阳病的成因 太阳表邪内传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本经受邪 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 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 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 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少阳病提纲 [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同意提纲之说。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高级教育)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 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了,其身必重,脉迟、身重都是代表病邪往里面走了,病邪往里面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要攻里以前,要先确定病人有没有外证,如果病人有汗出,可是不恶寒,桂枝汤是有汗但怕冷,阳明热也是有汗,麻黄汤无汗怕冷有喘,这喘和腹满而喘的喘不一样,这几项讲的就是病人没有表证,且病人有潮热;病人有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这腹满是大便堵到的腹满,这四项就是阳明证的主证,为确定腹满要做腹诊,如果是实则拒按,譬如在胃的地方,喜按就是虚的,这虚证的腹满是脾脏的关系,属于太阴证。 手足濈然而汗出,如果手脚汗已经出来了,就是胃的津液已经快完了,阳明证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胃的津液快没了的时候,剩一点点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脚上出汗,然后病人有潮热,又没有恶寒,肚子又胀满,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已经干掉硬掉了,从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来,大肠里面被燥屎堵到了,这时候就是「大承气汤证」。 阳明证本来应该全身有汗,到后来只有手脚有汗,这时候胃已经燥化了,肠胃里面极燥,张仲景在用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是要等到肠胃里面的津液完全没了,造成大便干燥在里面,才会用到「大承气汤」,如果只是大便不通不会用到「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很峻很强,如果「大承气汤」吃了还不大便,就是得到大肠癌,除非是寒实,否则没有不下的。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注释】 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译文】 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评析】 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

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译文】 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背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0.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10.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10.3】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10.4】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方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10.5】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10.6】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中与也。 【10.7】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10.8】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10.9】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10.10】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也。 【10.11】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0.1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10.13】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10.14】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10.1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10.1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10.17】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18】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10.19】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白术三两枳实一两半干姜一两白蜜二两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第二节;少阳病证 一,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二,小柴胡汤禁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伤寒论(4.1.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

伤寒论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 答案: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柴胡湯组方特点的掌握。 (二)A2型题 1.患者,女,42岁。素体较弱,受凉感冒后,出现身热不高,惡风,手足温温发热,口干渴,項强连頸,胁下微胀满,脉弦,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 A.桂枝加葛根汤 B.五苓散 C.桂枝汤加柴胡 D.小柴胡汤 E.先与桂枝汤,后与小柴胡汤 答案:D。答案分析:此题描述与第(99)条吻合,属三阳兼证,故用小柴胡汤,中取少阳和解、以兼顾表里之法。 (三)B型题 A.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B.真武汤 C.白虎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 1.身重,发热烦渴,汗出腹满者,宜用: 2.身重,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宜用: 答案1:C。 答案2:A。 分析:此题审察对不同汤证身重辨证的掌握。 (四)X型题

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反映其水饮内停的主要表现有: A.胸胁满微结 B.往来寒热 C.小便不利而渴 D.不呕 E.但头汗出 答案: ABCD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147)条少阳兼饮结证基本证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往来寒热。 答案: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填空题 1.婦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______有时,______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疟狀,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答案:發作,經水。 (三)判断说明题 1.大柴胡汤证既可有大便难,也可有下利。 答案:正确。大柴胡汤证大便异常的机理是少阳阳明并病,气滞而热壅肠间,若少阳热气壅阻较甚,影响阳明腑气不降则大便难,若少阳热气下迫肠间,以致迫津下泄,则反下利,但其利必污浊臭秽,下利不爽。 (四)简答题 1.少阳病坏病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处理原则如何? 答案: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温针之法,导致正虚邪犯所致。由于少阳病机复杂,故变证变化多端,然仍应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原则处理。 (五)论述题 1.试比较阳微结与纯阴结、纯阳结的证候表现及其病证机理。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编辑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

伤寒论原文方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甘草干姜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桂枝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调胃承气汤 五苓散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 四逆汤 调胃承气汤 桂枝汤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消汤 调胃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调胃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大柴胡汤 小陷汤 三物小陷胸汤白散方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十枣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五苓散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旋复代赭汤 桂枝人参汤 大柴胡汤 瓜蒂散 白虎加人参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汤 炙甘草汤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白虎汤 栀子豉汤 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 四逆汤 栀子豉汤 小柴胡汤 麻黄汤 蜜煎方 桂枝汤 茵陈蒿汤 抵当汤 大承气汤 五苓散 麻子仁丸 调胃承气汤 抵当汤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小柴胡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桂枝汤四逆辈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3.1.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习题

伤寒论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C.小肠 D.膀胱 E.阳明经 2.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B.脾阴虚心火旺 C.脾气虚失运 D.肠胃气滞邪结 E.血虚肠胃失润 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 A.汗出不畅 B.大汗淋漓 C.汗出连绵 D.目合则汗 E.但头汗出 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 A.身热 B.汗自出 C.恶热 D.大便硬 E.不恶寒 5.阳明病的主脉是: A.浮脉 B.大脉 C.洪大脉 D.浮滑脉 E.沉脉 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石膏、黄芩 B.石膏、黄连 C.知母、黄柏 D.知母、黄芩 E.粳米、甘草 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A.发热 B.口渴 C.汗出 D.脉滑 E.不大便 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 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B.口不仁,面垢 C.讝语,遗尿 D.脉浮滑 E.背微恶寒 9.栀子豉汤证见“但头汗出”的病机是: A.里热亢盛 B.湿热蕴结 C.虚阳上越 D.郁热上蒸 E.热扰清空 10.白虎汤证的治法是: A.苦寒清热 B.辛寒清热 C.苦燥清热 D.滋阴清热 E.凉血清热 11.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知母六两 B.人参二两 C.石膏半斤 D.甘草二两 E.粳米六合 12.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 A.肢冷,胸腹灼热 B.发热无汗,脉浮 C.遗尿 D.腹满,身重 E. 讝语 13.下列哪项是猪苓汤的治禁: A.发热,汗出多而渴 B.口渴,小便不利 C.脉浮发热 D.下利 E.心烦不得眠 14.下列哪味药不属于猪苓汤药物组成: A.茯苓 B.泽泻 C.白术 D.阿胶 E.滑石 15.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 的机理是: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D.里热外蒸 E.燥结外发 16.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甘草、枳实 D.甘草、厚朴 E.甘草、芒硝 17.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8.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 A.蒸蒸发热 B.心烦 C.讝语 D.心下硬满 E.潮热 20.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 A.潮热 B.下利 C.呕吐 D.讝语 E.微烦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急下证的见症: A.大便难 B.发热汗多 C.腹满痛 D.身微热 E.燥屎 22.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D.土虚木旺 E.有宿食 23.下列有关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大黄、甘草 D.芒硝、厚朴 E.芒硝、大黄 24.发热、恶寒、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治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