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白
蜜--制乌头之毒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黄芪三钱,半夏三钱,独活两钱,防风两钱,生姜二片党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红枣十枚,炙甘草两钱中风的先兆:第一个,没原因的失眠,持续半年,血不够。
人会睡觉是因有三个条件,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当血够时,血会归肝,人就可睡得很好。
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半夜就醒过来;心脏里的血不够,神没办法呆在心脏里,这个神出去了,神游,就会造成失眠也是血虚的状态之下;脾藏意,脑筋没办法停下来。
第二个,手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麻(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代表大概三个月之内就会有中风的机会。
第三个,足胫骨麻,足三里下来到解溪的地方麻,这个是大概两个礼拜以内就会中风。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
脉微(阳之微)而数(风之数),中风使然。
(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阳)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风寒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络脉空虚,(无以御邪)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络邪病表)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身肢偏重,斜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病九窍闭);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血脉如稍微跳快一点点,数时,都是有风在身体里。
正气会把邪气拉过来,如脸部中风,嘴巴会偏到健侧来歪掉。
正气会引邪拉过来,健侧会口歪眼斜,针右边时,可扎左边的合谷、左边的合谷扎右边的脸。
久病为虚,所以久病时两边都治。
因正气也会虚掉。
脸歪过去,一个月后右边又中风,脸永远是拉扯的样子,因拉得很紧。
冒大汗,侧一边脸对着冷气,第二天脸部就歪掉了。
桂枝汤是解肌的,把肌肉里的寒水要提升出来,加葛根就好了。
所以桂枝汤加葛根就是非常好的治疗面部中风的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片,红枣十枚,炙甘草三钱,葛根五钱、六钱,头痛时加川芎三钱,勾陈(也是可止头痛,同时勾陈可让一个人情绪会比较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2020/6/3
中风
• 概念:猝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
• 病因:正气不足,感受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
脉,和中祛邪
2020/6/3
头风摩散方
• 头风——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 外治法——药物涂擦局部,效捷便利 • 治则:散寒通经止痛 附子——味辛大热,散经络风寒,通经止痛 盐——味咸微辛,入血分祛皮肤风毒 • 本方可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
2020/6/3
第4条(了解)
•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
病历节——辨病
•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
2020/6/3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的历节病机
沉——肾气不足,骨易受侵
寸口脉
导致历节病之内因
弱——肝血不足,筋易受损
汗出入冷水—腠理开泄,寒湿乘虚内侵—导致历节病之外因
浸淫筋骨,流入关节,痹阻血脉—关节疼痛
湿热郁滞
历节
湿热交蒸—气血郁阻—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知母:滋阴清热, 润燥除烦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2020/6/3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佐─知
─生 使─甘
2020/6/3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白芍:养血柔肝, 和血止痛,敛阴止汗。
姜─和胃止呕
名甘草与白芍相配: 缓急止痛之力彰显,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内外合邪——历节
2020/6/3
病因
•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 先虚 (4)
•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内伤肝肾 (9)
•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 “(脉)弱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短气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 气机不利 【病机】湿阻中焦
胃失和降
2020/6/3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 脉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温经行痹以助阳
臣─麻 ─白
黄、防 风─祛风除湿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第1条(掌握)
•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 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020/6/3
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仅一侧肢臂不遂——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
加以注意。
2020/6/3
“此为痹”的理解
1、鉴别 •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握,病重
。 •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病轻。 2、病机 中风:经脉痹阻。
2020/6/3
第2条(掌握)
•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 僻不遂。
2020/6/3
大风
• 古代的证候名称,从其症状及其用药来看,应是 阳虚血虚之体,风邪由外入内,直中脏腑经络, 病变迅速的病证。
1、卒倒后中风证。 2、麻风。
2020/6/3
风引汤 除热癫痫
• 病机——肝阳亢盛,热极动风 • 治则: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 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泻风化之火 ❖ 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 ❖ 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阴固脱 ❖ 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 ❖ 干姜、桂枝——通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
2020/6/3
第6条(了解)
•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 搏,即疼痛如掣。
2020/6/3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的历节病机
• 少阴脉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 阴血不足,风邪入侵,筋脉痹阻,疼痛如掣
2020/6/3
第7条(了解)
•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2020/6/3
第3条(自学)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 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养而瘾疹 ;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020/6/3
中风和瘾疹的发病机制
迟——属寒 缓——正虚
营卫气血不足,风寒乘虚侵入
轻者瘾疹(在络) 重则中风(在经) 胸满短气(及脏)
2020/6/3
2020/6/3
黄汗病与厉节病的鉴别
黄汗病
厉节病
• 黄汗部位:全身性,
关节黄汗出,
以上半身为主
他处无
• 关节肿痛:无
有
• 病机: 湿热郁于肌肤, 湿热困郁关节,
不得不宣泄
熏蒸而成
2020/6/3
临床应用
• 由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之一。
• 故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 者,常用熟地、牛膝、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药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2020/6/3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的历节病机
脉见涩小——里虚湿郁 盛人
饮酒汗出——风邪入侵
风湿相搏——历节疼痛
2020/6/3
第9条(了解)
•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 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 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2020/6/3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的历节, 及其与黄汗的鉴别
• 酸—适量—入肝补肝 —过食—反伤肝损筋—筋伤则缓,运动失常—名曰泄
• 咸—适量—入肾补肾 —过食—反伤肾损骨—痿弱不能行立—名曰枯
• 历节—恣食酸咸——伤肝肾—精伤血虚—谓之断泄 —肝肾不足—营卫俱虚—三焦失统—羸瘦,四肢失养 —湿浊下注—两脚肿大 —胫热、身热、关节痛
2020/6/3
病机
(6) “风血相搏” ——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邪 气久恋
(9) “枯泄相搏”——气血、肝肾更虚,筋骨、关 节、肌肉失养
2020/6/3
辨治要领与思路
•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乃肝肾先虚,气血不足为 病之本;风寒湿邪外侵为病之标。
• 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见示意图。 • 临证治疗当注意攻邪不可伤正,扶正不可留邪
【病机】风湿合邪,流注关节
特点: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疼痛
• 身体魁羸——临床特征
肢体关节肿大、变形。
身体羸瘦:《金鉴》“尪羸”
【病机】
湿流关节,风湿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渐次化热伤阴
2020/6/3
日久伤正,气血俱虚
鼓槌风 鹤膝风 白虎历节 骨痹、顽痹、尪痹
2020/6/3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兼 症 头眩
•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正常
向左喎者,病反在右
喎僻不遂
向右喎者,病反在左
2020/6/3
• 邪中络脉(浅)——营气受阻,肌肤失养——麻 痹不仁(感觉障碍)
• 邪在于经(重)——血气阻滞,经脉不畅——肢 体沉重 (运动障碍)
• 邪入于腑——腑热盛,神明扰——病不识人(意 识障碍)
• 邪入于脏——邪并于心,神明无主——舌即难言 ,口吐涎(语言障碍)
亦为仲景著经方。
•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 本方由麻黄汤、桂枝汤、附子甘草汤加减而成。 • 但本方药性偏燥,重在祛邪,若病久气血不足,
肝肾亏损,不宜使用。
2020/6/3
临床应用
• 本方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 • 其症可见发热恶寒,遍身关节疼痛、肿大并伴有
灼热,或全身表现虚寒而局部有热者。 • 若掣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者,倍加麻黄、附子
• 黄汗病—胫冷、不发热、遍身出黄汗
2020/6/3
徐忠可 • 厉节病两胫发热:湿阻关节则热 • 黄汗病两胫发冷:湿邪阻于膈间,阳气下行不利
。
2020/6/3
第5条(了解)
•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2020/6/3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的历节病机
跗阳脉
浮—中风—腠理疏松—汗自出 滑—胃热盛—外邪易入里化热
斜,半身不遂等。 •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
特征。
2020/6/3
历节
• 概念:遍历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不可屈伸, 身体羸瘦为特征。
•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 而发病。
•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 传变:日久不愈
邪气闭郁肢体关节
郁而化热 停湿留瘀。
2020/6/3
2020/6/3
第10条(掌握)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川乌五枚(呋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即出乌头)
上五味,呋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 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