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5.中风历节第五

5.中风历节第五

胃失和降
发热
以方测证——风湿化热伤阴
口干
关节红肿
病机:风湿化热伤阴,经脉痹阻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益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
桂枝
炮附子二枚
炮附子
麻黄二两
麻黄
祛 风 除 湿 散 寒
防风四两
防风
白术五两
白术
健脾除湿和胃止呕 生姜五两
生姜
辛甘化阳 甘草二两 缓急止痛 芍药三两 酸甘化阴
甘草
芍药
益阴清热 知母四两
知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临床应用
1. 肩关节周围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关节型银屑病 4.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5.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6. 肺心病合并心衰 7. 血管炎 8. 其他,如痛经、坐骨神经 痛、腰痛等
实验研究
有类肾上腺皮质激 素样作用,可以抗 风湿性关节炎、发 汗、解热、镇痛
弱——阴血不足
(3)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原文】盛人脉涩小,短气,自
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 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7)
【解析】
体质——盛人——肥人多湿
脉象——脉涩小——中气虚
短气——阳气虚弱 症状
外虚内盛
自汗——卫气不固
历节病
风湿留滞 筋骨关节 经脉痹阻
不可屈伸疼痛
外 因
(4)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概念:
1 中风病:因正气亏虚,或偶受
外邪诱发。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识 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因肝肾气血不足, 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致骨节疼痛,遍 历全身,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 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好,今天我们开始介绍第五篇......中风还有历节(《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这一篇呢就是专门在谈怎么样去预防中风,怎么样治疗中风,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那诸位了解了以后呢就应该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那你哪一天到了五六十岁就中风,其实代表这一篇没有了解,哦,所以要重新再回来读,所以你不幸中风赶快想办法来找到我或者是找师兄弟,我们再把你救回来。

那当你如果很了解的话,不会中风的。

这个呢,中风基本上的一个,还没开始看之前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哦,气和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呢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的观念。

我们在讲中医的时候,你不要去想说啊高血压会中风,不要去想这些哦,那一般高血压,老师,这个血压很高,怎么会虚啊?应该是实才对?不对,都不要这样子去想。

中医就是中医,那西医讲的高血压中风如果有可以真的可以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那世界上没有人中风了嘛?你跑到医院去看,很多人都是中风躺那边,你问他你在中风之前有没有吃西药?有啊,可是他照样中风,所以说中医的观念里面,如果说你是了解他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到中风,那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已经出来啦,诸位以后看到,光是看这样子处方就出来了。

你说老师这个处方是什么?很简单呐气嘛......黄耆,对不对?那因为他是两虚,所以我们不会去开一个什么桂枝,去风的时候......因为桂枝有时候发汗发太多了,去风太强!所以呢我们开一些比如说独活啊,一些南派的药都没有关系,防风啊。

比较次级的去风的药,一点点微风进入身体以后就把它排掉,对不对?党参啊......能够补气,不用,人参都用不到,因为人参呢,最主要目的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肠胃胃气快没有的时候我们用人参。

那独参汤,中医我们北派像经方里面没有写独参汤,那温病派里面有用独参汤,独参汤的目的是干嘛?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用到独参汤。

那独参汤、胃气将绝,老师,你怎么知道他胃气将绝?一个是打嗝,还有脉一是如钩,摸上去脉像小鱼钩一样,一个个小鱼钩,就是这样子,一直是持续的状态,我们才会用,否则的话,用党参就好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历节第五

中风历节第五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病位分证 邪在于经——重不胜 邪入于腑——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口吐涎 鉴别 中风——半身不遂,脉微而数 痹证——但臂不遂,脉涩
成因与脉证
脉象—寸口脉 肝肾亏虚 汗出入水
沉—主骨—为肾 弱—主筋—为肝
症状—历节痛,局部黄汗出
脉象—少阴脉 血虚受风
浮—为风 弱—血不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 概述 (一)概念
1 中风病:
因正气亏虚,或偶受外邪诱发。 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
因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 经络,致骨节疼痛,遍历全身, 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病。
(二) 合篇意义:
病因— 病因—-与风邪有关 均属广义风病 风性特征——病势发 风性特征——病势发 展迅速
二药相协: 补脾培中,扶正祛 邪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缓急止 痛 以利筋 骨
〖功效〗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 2.
乌头汤为辨治寒湿历节病的主方。 本方用药特点:温经散寒药须与补气养血 药同用。为后世“从脾论治”历节病奠定 理论基础。 3. 肝肾先虚为历节病的主要内因,篇中未 出方治。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兼 症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头眩——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短气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湿阻中焦
气机不利 胃失和降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一、脉证与病机[代表原文]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1)[白话语释]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

语译凡中风病,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若只表现为手臂不遂,为经脉痹阻,筋脉失养。

由于中风属正虚邪实之病,所以可见脉微而数,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

阐释中风病是以病人半身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常见,或只有某一臂(肢)不遂者,此为中风病的轻证。

“此为痹”指出本病主要病机为经脉痹阻,筋脉失养。

其脉微为气血不足,数为病邪有余。

说明中风病虽然有半身不遂与但臂不遂的不同,但二者皆因气血不足,外邪诱发而为病。

【临床应用】[应用要点](1)“但臂不遂”属中风病在经在络的轻浅症状,具有如下特点:①发病之前或病情较轻者,患肢多表现为麻木不仁,沉重难举,屈伸不利等;②多伴随眩晕、舌强、语謇、口喁、面瘫等中风常见症状;③多恢复较快,有的几天或十几天便恢复如初;④CT检查,其定位病变多范围小而轻浅;⑤不少患者在数日、十几日,或数月以至数年以来,有过一次数次更轻型的类似短暂发作。

(2)中风病与痹证的比较证名比较中风痹证相同均有“不遂”的症状和经脉痹阻的病机病位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在经脉,肌肉,关节症状半身不遂,昏聩吐涎,口眼斜,手不能握,足不能步,不痛但臂不遂,或局部肢体麻木,必有疼痛,手足活动不便,神志清楚脉象脉微而数或弦涩脉微涩,或濡缓,或迟紧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随经络入于脏腑(正虚为主)风寒湿三气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

庚子年四月十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 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 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 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 邪,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讲解
1.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结
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其辨证 分型,并确立了具体治法。对中风的形成,责之于内外两端, 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 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根据邪入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