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防御战略
宋朝的边疆防御

宋朝的边疆防御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边疆防御策略和措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和外交手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边疆防御的重要性边疆防御对于宋朝来说至关重要。
宋朝的疆域辽阔,面临多个各具特色的边疆,如北方的辽国、西南的南诏、东南的楼烦海盗等。
如果边疆防御不力,将直接威胁到宋朝的国家安全和统一。
因此,宋朝高度重视边疆防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二、军事制度在宋朝,边疆防御主要由两个军事制度来支撑:禁军制和防备制。
禁军制是宋朝的常备军队,由禁卫军、抚军、调兵院等组成。
禁军制以禁卫军为中心,实行专业化的训练和指挥体系,严格管理士兵的纪律与装备,确保了战斗力的提升。
禁卫军主要负责京城的防守,但在边疆防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备制是宋朝为了应对边疆威胁而建立的制度。
它包括各地的保甲制度、厢军制度和仪卫军制等。
保甲制度是由农民自发组成的边防民兵组织,负责本地区的安全防卫;厢军制度是宋朝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地方武装力量,用于对抗南诏和楼烦海盗等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威胁;仪卫军制则负责护卫皇室和边疆要地。
三、军事技术宋朝在边疆防御的过程中,不断研发和运用先进的军事技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制造和运用火器。
宋朝的火器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火枪、火箭、霹雳炮等。
火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宋朝边疆防御的力量和有效性,对于抵御外敌和保护国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外交手段宋朝在边疆防御中,也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
宋朝与辽国、西夏等周边国家进行外交往来,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化解矛盾,减少了敌对势力的压力。
另一方面,宋朝也积极参与地区联盟和支持友邦,通过增强同盟关系来增加自身的边疆安全。
综上所述,宋朝对边疆防御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
通过建立禁军制和防备制,以及运用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外交手段,宋朝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岳飞与南宋抗金斗争的策略分析

岳飞与南宋抗金斗争的策略分析南宋时期,金朝的威胁日益增大,南宋政府不断采取各种策略,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飞所提出的“正面作战”和“反攻大金”等战术。
岳飞的这些策略对南宋抗金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策略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正面作战岳飞推行的“正面作战”正是针对金朝首领猛烈进攻根据地的行为而提出的。
岳飞指出,对于敌人的进攻,如果采取保守防御策略,只会使局势更加恶化。
相反,直接与敌人对抗,即“正面作战”,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进一步侵略,并给予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在岳飞的领导下,南宋军队采取“待敌于显亭”的战术,即将大军驻扎在敌人可能会通过的主要关隘处,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猛烈攻击。
这种防御性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和信心,从而使南宋军队有了一次宝贵的胜利。
反攻大金在南宋政府认为北方的守卫已经足够时,岳飞提出了“反攻大金”的策略。
他主张,应该趁着金军已经来到了南宋境内,南宋军队可以趁势发动进攻,直接向金军的后方实施打击。
岳飞认为,南宋军队的优势不仅在于兵力和战斗力,而且还在于南方的地形和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
他认为,如果南宋军队趁着金军在南方活动的机会,通过掌握这些自然条件,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战斗力和士气,并逐渐赢得胜利。
在岳飞的领导下,南宋军队开展了一系列进攻行动,如攻占金军后方重镇、袭击金军粮道等等。
这些行动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加速了南宋战争胜利的进程。
总结岳飞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在当时的南宋抗金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根据敌我实力和战争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多种战术策略,对南宋军队的作战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也为后世的军事研究提供了启示,并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乱谈南宋国防(原创)

千辛万苦过江来,
校场筑座望乡台,
襄阳府城取不得,
与他打了半年柴。
南宋坚固的襄汉,两淮防线的中心位置有一个软肋。从信阳军光州麻城至黄州蕲州的一条走廊地带,地处两淮防线和襄汉防线的交界地区。金军和蒙古军曾多次在这里突破宋军的守御。早期有建炎三年完颜拔离速耶律马五先与完颜宗弼的马家渡,在蕲黄率先渡过长江;金宣宗兴定年间,大将仆散安贞又率十余万大军攻克黄州蕲州,兵临长江;宝佑五年,蒙哥发动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塔察尔率军十万攻襄阳而不克,蒙古分塔察尔之军与忽必烈,加上忽必烈带来的援军,破信阳渡淮河,在黄陂征集民船民夫渡过长江,包围鄂州。当时吕文德率鄂州主力增援重庆,鄂州老家空虚,忽必烈很容易得就包围鄂州。这时距他渡过淮河还不到一个月。
随后东南大致维持了四大将时代建立的边防线。西线是以鄂州都统司为核心的襄汉防线,中线是以建康都统司为核心的淮西防线,东线是以镇江都统司为核心的淮东防线,淮西淮东又统称为两淮防线。
两淮防线以前线重镇为中心,数量众多的山水寨为根本的网络构成庞大的国防体系。
选择形势险峻的地方作为避祸、御敌的据点。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最大限度的削弱金军的骑兵优势,在选择据点时多半遵循“平地并村,高山结寨”的原则。在平地将数个村落连结为一体,然后选择形势险要、地理适中之地筑堡、扎寨,并储备银、钱、谷、米等物资。如果金军来犯,将老弱妇女领入堡中避难,山丁壮恃险守御。高山地区则在险峻要冲之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木石筑碉堡,随地形结寨而守。至于湖泊水泽之地,则扎寨其间,利用金军不善水战的弱点,恃险抗敌。这些山水寨大的周围七八里,可以容纳数万人,数百人的小寨更是星罗棋布。淮东多水,以水寨为主,淮西多山林,以山寨为主。除了地方民兵,有时正规军也化整为零,分散屯驻与山水寨之中,当中甚至有骑兵。
宋朝的战争史

宋朝的战争史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战争史也充满着辉煌和曲折。
宋朝的战争历史,不仅在于其对内统一和巩固,更是在应对外敌入侵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辽宋战争宋朝建立初期,与辽国的战争是较为频繁的。
辽国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宋朝对其实行了多次进攻。
其中最著名的是决定北方格局的战争——顺宗年间的“陈桥兵变”。
杨业、李守贞等将领联合谋反,成功杀害权臣高太后,推翻高宗,立顺宗,从而将辽宋战争推向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次战争虽未直接导致辽国衰败,但使得辽朝内部陷入混乱,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宋金战争金国崛起后,逐渐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金朝首领完颜阿骨打对南方的宋朝有着征服的野心,先后发动了多次战争。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的“淮西大战”。
完颜宗久率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先后攻下临安、徽州等地。
宋高宗立即下令发动全国性的总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抵抗。
最终,借助岳飞等将领的英勇抵抗,宋朝成功守住了南方的大好河山,使得金军遭受重创。
这场战争打破了金军的神秘形象,影响到了金朝后来的军事行动。
三、宋元战争金朝灭亡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元朝立即发动了对南方宋朝的征服战争。
元朝成功攻占临安,迫使宋朝南迁至临安,改元建炎。
此后,南宋与元朝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虽然南宋多次组织反抗,但由于元朝军事实力的压倒性优势,南宋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彻底灭亡。
总的来说,宋朝的战争史既有对内的巩固统一,也有对外的抵御侵略。
宋朝不断强化军事力量,通过组织严密的战争体系来保卫国家安全。
虽然与辽国、金国及元朝的冲突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宋朝始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战争中也体现了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岳飞等将领提出了“坚壁清野”战略,即在遭到强敌进攻时,采取避战补强的策略,以保全实力。
这种应对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宋朝的存续,并为后来的军事策略提供了经验。
宋朝的军事战略与国防建设

宋朝的军事战略与国防建设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军事战略与国防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宋朝的统治下,国家不仅保卫了自己的领土,而且还有效地维护了国内的稳定。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战略与国防建设进行探讨。
一、军事战略宋朝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并扩大国土。
为此,他们采用了多种军事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宋朝重视战术技术的发展。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并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战术,如使用火药武器等。
这使得宋朝的军队在战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宋朝采取了灵活的军事部署。
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防线,以保护国土免受外敌侵略。
同时,他们还注重战略性的撤退和退却,以避免过度损失或被包围。
这种灵活的战术使宋朝能够在战争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最终取得胜利。
另外,宋朝也注重统一指挥与指挥官培养。
他们建立了健全的军事组织体系,确保指挥官能够有效地指挥士兵,协调作战。
同时,宋朝还重视培养指挥官的能力,选拔优秀的将领来领导军队,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
二、国防建设宋朝的国防建设不仅包括了军事力量的提升,还有其他方面的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边防建设。
宋朝修筑了一系列的城墙和边界堡垒,以保护国境免受外敌的入侵。
其次,宋朝重视海防。
他们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用以保护海疆的安全。
宋朝还加强了港口的建设,并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人员资源。
此外,宋朝还加强了军工技术的研发。
他们发展了火药武器和弓弩等先进武器,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军队的装备和军事工程的建设。
这使得宋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三、对内安全与稳定除了对外防御,宋朝也非常重视国内的安全与稳定。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宋朝建立了健全的官员考核制度,以保证政府部门的廉洁与高效。
他们还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此外,宋朝也注重教育建设。
他们创办了一系列的学校和科举制度,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
南宋两淮:成功的防御战

南宋两淮:成功的防御战(4000字)南宋两淮:成功的防御战王卫华南宋两淮防御战,是战略防御与战役和战斗防役成功的典范。
不把这段历史写出来,对不起淮安的先人。
这是我看了周燕来先生的博士论文后的一个感想。
这段历史,周先生已有细致的研究和论文详述。
我只能把其中的精要化作故事,让普通的读者更能接受。
让这段历史得到发挥光大。
海上之盟与靖康之耻北宋一直在衰败,但灭亡的拐点是徽宗赵佶当政。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朝经神宗等国君不断变法图强,国力又强盛起来。
宋徽宗赵佶见国力已强大,便有了实现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徽宗是神宗的第十一子,北宋的第八位皇帝。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没有后代,便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帝。
虽然大臣们认为时为端王的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在向太后的坚持下,赵佶还是登上了皇位。
宋徽宗风流倜傥。
字写得好,画画的佳,爱古玩,更爱泡妞,于是有了鞠球,有了瘦金体,有了行幸局,有了与李师师的风流轶事,有了专收集古玩的宰相童贯和花石纲。
实话实说,宋徽宗当个艺术家还真行,但想当个有作为的皇帝,差远了。
燕云十六州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三个台湾岛。
当时这些土地在辽国(契丹)手中。
于是,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与金国(女真)签约,夹攻辽国。
约定,金军负责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负责攻取辽国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
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则将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金军如约攻下辽国中京,并攻下了本应由宋军攻下的西京(山西大同)及西路的州县,但宋军连辽国的燕京也打不下来,最后只得让金军来攻燕京。
攻下燕京等地后,金军看到了宋军的无能,便不想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最后再三讨价还价,金军将燕京等六个州交给宋朝,条件是宋每年给金“岁币”四十万两银,燕京每年要付金税钱一百万缗。
之后,金军将燕京等城内抢劫一空,连人带物席卷而去,将几座空城留给了宋朝。
南宋时期的三大军事战场:巴蜀战场

南宋时期的三大军事战场:巴蜀战场两宋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
据今人研究,北宋时期主要是“圈层式”的地理政治格局,而南宋调整了地理政治格局,形成“分块式”的格局。
地理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南宋在军事地理上呈现出川蜀、京湖和江淮三大军事防御区,以对北方民族进行军事防御。
三大军事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紧密,于南宋之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巴蜀战场:主要是宋之川峡四路,即利(今陕西汉中,后移至四川广元)、益(后改为成都路,今四川成都)、梓(后改为潼川路,今四川三台)、夔(今四川奉节)四路。
四川,居于长江上游,天然形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路有剑门之瘴,水有三峡之险;东扼长江,足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沟通秦陇肘腋;西南为高原环绕,是滇藏的必经之道。
立足于此特殊的地理环境,既可以凭险据守,又能构成高屋建瓴,席卷东南之势。
自古以来取中原者必资以蜀,历来北方王朝争霸江南,“必先从事于蜀”。
赵宋王朝南渡,偏安今东南后,中原尽失,川陕四路居于上游,以秦岭与金对峙,故能在军事上起着屏障赵宋王朝的作用。
1127 年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南宋正式建立,时值金朝方强盛,且四处征战,整个中原地区一派战争的景象。
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远略,定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这就意味着南宋的统治范围仅仅局限于长江沿线及其长江以南的地区,比之北宋,南宋的地缘战略优势进一步丧失。
定都临安乃沿长江而居,而四川刚好处于长江上游,因此,自南宋定都临安起,四川于首都临安便具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从地缘环境上看,四川处于长江之上游,首都临安则居长江之下流,在战略上一旦占据四川,则可沿江而下,一举进取襄鄂,牵制临安,南宋将在战略上将会失去主动,而处于被动的境地,失去反击的机会。
其次,从战略地位上看,四川还与关陕和荆襄之间在战略位置上关系密切:从历史上看,关陕和荆襄两个重要战略要地,而四川恰好对其有牵制和支援的作用。
在整个战略上讲,四川对灭亡南宋的力量具有重要的牵制作用。
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

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历史军事与战争史承载着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宋朝时期的军事与战争史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在军事组织、战争策略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一、宋朝军事组织宋朝的军事组织主要包括守军和禁军两个部分。
守军主要负责边防和地方治安的维护,禁军则负责朝廷内部的安全和军事行动。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保甲制度和屯田制度,以便更好地调动民众参与军事防御。
二、宋朝战争策略宋朝的战争策略主要以防御为主,追求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战略目标。
在与北方的辽、金等异族国家作战中,宋朝多采取以固守为主,资源消耗战为辅的战略。
此外,宋朝通过外交手段和防御工事等手段,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三、宋朝军事技术宋朝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在兵器装备方面,宋朝发展了火药和霹雳炮等新兵器,为后来炮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宋朝还注重军事工程建设,修筑了大量的城墙、城堡和军事要塞,提高了城防能力。
四、宋朝的战争经验宋朝在与辽、金等国家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在与辽朝的战争中,宋朝采用了战略退却的策略,避免与辽军正面交战,降低了战争的损失。
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宋朝则采取了消耗战的策略,耗尽金军的战争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综上所述,宋朝的历史军事与战争史是非常丰富的。
宋朝在军事组织、战争策略和军事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些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宋朝军事与战争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思想,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的防御战略
南宋在军事上给人们的印象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懦弱。
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以金兵万人破
辽军70万的军威,面对南宋却毫无办法,完颜亮只能望江兴叹。
以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
的剽悍,面对南宋时竟顿兵40年,历经4位大汗才得以统一。
蒙哥汗还命丧钓鱼城下。
可见
对南宋的防御,军事不可简单以懦弱概之,这里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谈谈南宋的防御战略。
面对北方强大的敌人和漫长的长江防线,南宋主要采取了分区防御
的战略。
将长江防线分为3个大军区。
两淮战区:直接掩护南宋行在(陪都〕临安和江浙重要的经济区。
设两淮制置使(后分为淮东,淮西两个制置使〕。
防御长江下游。
为贯彻“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将主力置于江
淮之间。
制置使治所也在江北。
四川战区:守卫四川天府之国,防备敌军迂回或是占据长江上游。
设四川制置使。
主防御线在秦岭,大巴山一线,但在四川腹地也广筑山城,形成纵深防御。
钓鱼城就是山城之一。
京湖战区:连接两淮,四川二战区,防御长江中游。
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位置十分重要,蒙古灭宋就是从京湖战区进行中央突破而成的。
设京湖制置使,治所在军事重镇襄阳。
当然这些只是总体划分,与实际还是有些出入的。
比如南宋初年实行的是驻屯大军制就并不是严格的分区。
但这个框框还是有的。
当时,两淮战区是韩世忠和刘光世等军。
京湖战区主要是岳飞军,襄阳就是岳飞最早经营的。
四川战区是吴玠,吴璘兄弟。
但是驻屯大军制兵为将有,深犯朝廷之大忌。
后来各大将除吴氏兄弟外均被削去兵权。
岳飞更惨死风波亭。
其实朝廷的这种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吴氏兄弟的下一代就拥兵自重,企图谋反,为朝廷所灭。
而岳飞在两淮事件中也曾表现得有些军阀味道,使赵构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南宋的这种分区防御战略经住了许多次考验,得以支撑了南宋150年的江山。
金军最早是将攻击重点放在两淮战区。
金军南下时曾经一度突破宋军防线,渡过长江。
但由于后方十分不稳,汉族义军遍地,又有大批没有肃清的宋军,再加上金军战略不当,这次极为难得的灭宋机会被断送了。
成了一次大掠夺,而饱掠而归的金军在黄天荡又碰到了韩世忠的水军,被打得一塌糊涂。
随着岳飞等军收复建康和其它失地,南宋的防御又建立起来了,而且金军再也没有能够突破。
第一次南下失败后,金军采取了两翼突破的战略。
重点进攻两淮和四川,只以伪齐为主的杂牌军对付京湖方向的岳飞等军。
在四川方向,金军在富平之战中虽然击败了宋军,攻取了陕西的大部,但在继续向四川挺进的过程中,在仙人关与和尚原遭到了吴氏兄弟的迎头痛击。
始终没能突破宋军的山区防线。
而两淮的金军则在顺昌大败,金兀术的主力遭到了刘崎军的沉重打击。
这次打击之重,超乎金人的想象,以致于后来完颜亮南下时,分配任务,完颜亮每说一个宋将的名字,就有一个金将自告奋勇去对付,但说到刘崎的名字时竟没有一个金将敢出声,完颜亮只好表示亲自出阵。
在金军两路皆败之时,伪齐又被岳飞军击溃。
这一段时间是南宋在军事上最得意的时期。
无怪以岳飞为首的许多宋将都认为可以北伐中原。
随着绍兴和议的达成,岳飞为首主战派被南宋打击下去。
宋金之间出现了一段和平时期,直到完颜亮南下。
完颜亮以从前两翼突破兵力分散为鉴,决定以主力40万人,突击两淮战区,直扑临安。
但金军面对长江天险和宋军在水上的绝对优势毫无办法,采石一战金军大败。
而宋军的水军甚至直入山东,把金军水军消灭在港内,简直没把金军的水军放在眼里。
金军再一次失败,完颜亮也被部将所杀。
此后金军再没有对南宋发动大的进攻。
继金军之后,蒙元又对南宋的防御考验了40年。
与金军南下十分相似的是,蒙军的第一次南下也是在与宋联合灭金之后不久。
就象当年守燕云16州的宋军瞬间崩溃一样,刚刚收复东京和中原旧地的南宋军在蒙军的突击之下一败
涂地。
蒙军很快突至南宋3大战区正面。
但由于兵力不足,而且分散于整个正面,以及水军仍然不过关。
窝阔台汗一举灭宋的企图落了空,南宋的分区防御再次发挥了威力。
窝阔台汗之后的贵由汗在位时间不长,也就没有大举南下。
直到蒙哥汗即位。
蒙哥吸取了完颜亮的教训,在水军不过关的情况下要突破两淮战区是不可能的。
他打算采取大迂回,以军迂回西南,灭大理,抄宋军之后;自己率主力突击四川战区,占据长江上游,再顺流而下。
蒙军果然比金军厉害,突破了宋军的秦岭,大巴山防线,进至四川腹地。
然而,宋军筑于纵深的一座座山城却成了蒙军无法逾越的障碍。
而迂回的蒙军虽然成功灭亡大理,但也没能突破宋军防御。
蒙哥亲自上阵,猛攻宋军要塞钓鱼城。
而他的弟弟忽必烈则率军突击京湖战区。
数万蒙军在钓鱼城下束手无策,直到大汗蒙哥也陨命城下。
而此时忽必烈在京湖方向也建树不大,蒙军只得全线撤退。
在击败了阿里不哥,稳定了权力之后,新的大汗忽必烈又开始打算南下。
有蒙哥的前车之鉴,他认识到让蒙古骑兵去一座座啃四川的山城是没有出路的。
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中央突破,击破京湖宋军。
于是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襄阳围城,以机动灵活著称的蒙军竟然耐下性子一围就是好几年。
吕文德再厉害也经不起这样的打法呀,加上朝中贾似道为首的奸臣误国,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襄阳在多年的英勇奋战之后终于陷落了。
襄阳的陷落不是简单的失去一座城池,而是蒙军中央突破战略成功,宋军京湖战区覆灭,防线瓦解的标志。
蒙军于是顺流直下,击破宋军水军,直抵临安。
而宋军四川战区实际上已经被合围,在几年之后终于被消灭。
而两淮的宋军,一半被夏贵率领降蒙,另一半虽然在李庭芝的指挥下继续抵抗,但也无力回天。
张士杰带领一部分宋军向东南海上撤退,终于也在崖山最终全军覆没。
可见,能否保障分区防御的完整是南宋能否存在的关键,战区在宋在,战区亡宋亡。
当然,南宋初年金军也曾突破宋军防线,但终于没能灭宋。
金军与蒙军的突破究竟有何不同,结局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也是很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