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1PPT课件
中风的辩证论治.PPT课件

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 •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 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肢体痠痛等, 舌苔白腻,脉浮滑。 审证要点: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苔腻。 证候分析: 病机:脉络空虚,风邪挟痰窜犯经络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茯苓半夏生 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丹参香附酒大黄; 或真方白丸子(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 全蝎木香枳壳。
邪热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 若肢体瘫软,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 • 若兼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 • 若兼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出血
发作时 昏迷 状态
常在活 多有 动时发
血压 起病 速度
多高 突然
既往史 CT
高血压, 高密 A硬化 度影
• 加减
–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
用水蛭等药; –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
中脏腑
病因病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剂
机 痰热内 闭 闭清窍 证
痰湿蒙 蔽心神
神昏燥扰不 宁,肢体强 痉,身热
神昏静卧不 烦,肢体松
中 风
的
辨 证 论 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8
病机
1风
5虚
2火
中风
4瘀
3痰
9
风
1)、外风:风邪所致,“风气通于肝”; 2)、内风: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热极生风,或久病
耗血,年老精亏血少等。表现为手足震颤,肢体麻 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
10
火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26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
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49
注意事项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活血化瘀宜早用,痰瘀同治可常选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50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病因病机复杂,重者病情危笃,变 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 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西医 各自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达 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 重占多少
21
1、症状(:—)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 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中医内科学课件_中风最终版.ppt

主讲人:钟焕周
最新.课件
1
目录
❖ 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围
❖ 病因病机:病因 病机 小结
❖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 预防调护
❖ 结语
❖ 临证备要
最新.课件
2
一、定 义
❖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 斜等症状。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 神,神机闭塞
❖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 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
最新.课件
28
2 脱证 阴竭阳亡
❖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 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最新.课件
15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等CT、MRI
最新.课件
16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 肢体不用。
❖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风病PPT课件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
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 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 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于急性期 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 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 情危笃,多难救治。
编辑版ppt
13
四、病因病机
27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编辑版ppt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28
(三)分证论治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 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
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 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 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 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 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 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 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 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 应引起高度重视。
5、应注意与痫证、厥证、痉证等鉴别 。
பைடு நூலகம்
编辑版ppt
16
六、病类诊断
中风ppt课件解析.ppt

中风ppt课件解析.ppt
文档介绍:三、分型论治(二)中脏腑【闭证】(2)阴闭证(痰浊蒙窍,痰浊淤闭)症状: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证机概要:痰浊雍盛,蒙蔽清窍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代表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中成药:苏合香丸【治疗】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三、分型论治(二)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症状: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中成药:生脉注射液等【治疗】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可加黄芪、牡蛎、龙骨、山萸肉等以敛汗固脱;若真阴亏损,虚阳浮越,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浮大无根者,可加龟板、鳖甲、牡蛎、龙骨、阿胶、山萸肉、熟地、枸杞等填补真阴以纳浮阳;若元阳渐复而痰浊壅塞喉间,欲吐无力者加菖蒲、远志豁痰降逆;若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赤,宜选地黄饮子滋阴补阳,引火归元。
三、分型论治(三)恢复期针灸等药物治疗并进 1 风痰瘀阻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半夏、陈皮、地龙、全蝎中成药:中风膏【治疗】若痰阻络脉,半身不遂日久难复,可加丹参、红花、稀签草、鸡血藤以祛风活血通络;兼有风阳,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脉弦劲,宜去白附子、羌活、木香等温燥之品,加钩藤、夏枯草、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3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虚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有镇肝熄风滋阴的功效。
现代创新方剂展示
醒脑静注射液
由麝香、郁金、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开窍醒脑的功效,适用于中风病神昏、偏瘫等症状。
脑心通胶囊
由黄芪、赤芍、丹参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 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患者。
灯盏生脉胶囊
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 脑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心痛、 中风后遗症等。
案例二
患者孙某,女,70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肢体麻木就诊。西医诊断为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讨论焦点:如何预防TIA进展为中 风及中医治疗策略?
经验教训总结
1 重视中风先兆的识别与干预
对于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症状的患者,应及 早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
家庭关爱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 对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 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在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 疗效。中医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西医则擅长急救 和对症处理。
3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留有后遗症的中风患者,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 拿、中药熏洗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预防复发是关键
中风患者易复发,因此加强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中医注 重调理体质、改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以降低复发风 险。
闻诊要点
听声音
患者语音低微、断续或謇涩,为 中风病表现。
嗅气味
口中有异味或臭秽之气,多为中 风病伴有内热或痰热。
问诊要点
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中风病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脉)弱则血不足” ――血虚 (6) “(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病因:正气不足,感受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
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
特征。
历节
概念:遍历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不可屈伸, 身体羸瘦为特征。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 而发病。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分,善
解风邪,最调木气 人参、白术、茯苓——补益中气,健脾化湿 当归、川芎——养血行血,治风先行血
细辛——本草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死肌”
干姜——温阳化湿 牡蛎、矾石——固涩敛阴、化湿开结 桔梗——化痰通络,开宣肺气 黄芩——燥湿解毒,清肝达木 酒——行药势,散风邪
邪入于腑(更重)——腑热盛,神明扰——病不 识人(意识障碍)
邪入于脏(更重)——邪并于心,神明无主—— 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障碍)
分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病位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肌肤
筋骨
脑
心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风引汤 除热癫痫
病机——肝阳亢盛,热极动风 治则: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 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泻风化之火 ❖ 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 ❖ 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阴固脱 ❖ 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 ❖ 干姜、桂枝——通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
“火郁发之” ❖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以疼痛为主证——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
加以注意。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 握,病重。
传变:日久不愈
邪气闭郁肢体关节
郁而化热 停湿留瘀。
第一节 中风病
一、脉证与病机
【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第五 1)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邪气反缓——患侧受邪,邪阻络脉,气血不畅,经脉失养 而致松弛
正气即急——健侧无邪,气血流畅,相对而急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相对紧张
向左喎者,病反在右
喎僻不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向右喎者,病反在左
邪中络脉(浅)——营气受阻,肌肤失养——肌 肤麻痹不仁(感觉障碍)
邪在于经(较重)——血气阻滞,经脉不畅—— 肢体沉重 (运动障碍)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 病轻。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中风
痹证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邪实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二、成因和辨证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第五 2)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 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 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地黄汤
阴血不足 ——虚热内扰——神不内守——如狂、独语不休 ——化燥化风——妄行、眩晕 ——阴不涵阳——脉浮 治则:滋阴养血,清热祛风 方剂:防己地黄汤 生地黄汁——滋阴降火,养血熄风 防己、防风、桂枝、甘草——酒渍轻取,疏风通
三、辨证论治
候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大风——古代的证候名称,从其症状及其用药来 看,应是阳虚血虚之体,风邪由外入内,直中脏 腑经络,病变迅速的病证。
候氏黑散
治则:益气养血,去风解毒,化痰通络 菊花——本草曰“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防风——本草曰“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
第九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中风病和历节病总的病因病机。 2.掌握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的主证、病机、
治法和方药。 3.背诵原文8、10条。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中风
概念:卒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
脉,和中祛邪
头风摩散方
头风——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外治法——药物涂擦局部,效捷便利 治则:散寒通经止痛 附子——味辛大热,散经络风寒,通经止痛 盐——味咸微辛,入血分祛皮肤风毒 本方可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
第二节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 先虚 (4)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本条从脉象进一步论述中风的发病和辨证 分型。
浮——血虚气浮,络脉空虚
寸口脉
邪留虚处,或左或右
紧——风寒入侵,乘虚留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