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2)

第9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2)
第9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2)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例5,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

难点: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二、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

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筒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

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答案:1:mL L m3mL

2:4000 4.8 82 0.5 35000 2400 8.04 8040 785

0.785

3. 18÷1.5=12(瓶)

4. 400×225×300

=27000000(mm3)

=27(dm3)

=27(L)

5. 22×10×1.8

=396(m3)

6. 3×2.5×2

=15(m3)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1L=1000mL 1L=1dm3

1mL=1cm3

例5: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教学反思】

1.复习导入,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为新课的讲授起铺垫作用。

2.共同探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推导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 模块二 专题九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二专题九配套课时检测(含解 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武汉模拟)1505年,葡萄牙远征军指挥官阿尔马达率队开赴印度之前,国王亲自授旗并指示:“同穆斯林作战,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对此材料理解全面的是( ) A.葡萄牙仇恨穆斯林,不同他们做生意 B.葡萄牙只是为了发展贸易而对外远征 C.葡萄牙远征更多的是为了改造异教徒 D.葡萄牙远征兼有经济和宗教双重目的 解析:选D。葡萄牙是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的,与伊斯兰教矛盾尖锐,这是葡萄牙国王要求与“穆斯林作战”的历史积怨。“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说明其殖民活动具有经济目的。 2.(2012·淄博模拟)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选A。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3.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世界上的“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也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针对荷兰颁布了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解析:选A。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虽然17世纪一度出现了“荷兰时代”,但荷兰继续发展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是其最终衰落的主因,A 项正确。从荷兰自身分析,排除C项。荷兰商业资本发达,但17世纪的欧洲各国工业资本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八年级英语(下)第2单元第2课时 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Section A 3a—3c 一、【教材分析】 识 目标 ds are sitting in the library, but you can see in their eyes that they’re going on a different journey with each new book. 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二、【教学流程】

II. Presentation 呈现1. Learning tasks“示标定向” (1)学习并掌握新词汇: several; strong; feeling; satisfaction; joy; owner; try out; journey (2)能正确使用以下常用表达:try out (3)学会使用以下句型: 1)…give up several hours each week to help others. 2)He volunteers at an animal hospital every Saturday morning. 3) I get such a strong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whe n I see 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 look of joy on their owners’ faces. 4)Last year, she decided to try out for a volunteer after-school reading program. 5) The kids are sitting in the library, but you can see in their eyes that they’re going on a different journey with each new book. 2. Leading-in“导入新课” (1) Watch the video about volunteers. (2) Look at the picture in 3a,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 What’s the man doing? 3)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III.Practice 操练3a: 1. 速读(Fast Reading) 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does Mario want to be? (2) Does Mario volunteer at animal hospital every Saturday morning? (3) When could Mary read by herself? 2. 精读(Intensive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3b) 1) Why do Mario and Mary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2) What do they say about volunteer? 3. 朗读(Loud Reading) 1) Read afte r the tape twice. 2) Read the passage by themselves, and then give some of them show time. (4) 使用“学案”中“自主探究”部分的内容,体验语法以及语言知识点的使用方法。 IV. Consolidation 巩固1. Close the books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Mario loves ________and wants to be an animal ________, He________ at an animal hospital every Saturday morning. He believes it can help him to get his future_________ job. “It’s hard work,” he says, “but I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how to _________ for animals. I get such a strong ________ of __________ when I see 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 look of joy on their __________faces. Mary is a book ________. She could read by herself at the__________ of four. Last year,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数的组成 教材第35页的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八第4题, 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小棒、计数器,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 2.看图数数, 每箱10瓶每箱10瓶 ()() 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多少瓶牛奶,有多少瓶酸奶的, 牛奶35瓶:每箱牛奶有10瓶,3箱就是30瓶,再加上5瓶就是35瓶, 酸奶52瓶:每箱酸奶有10瓶,5箱就是50瓶,再加上2瓶就是52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 老师板书题目:数的组成, 1.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 老师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每捆十根(就是四十根),再摆六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2)老师用小棒摆出一个任意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教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看图数数,再说说数的组成, 三十五根小棒,三十五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 再次利用准备题(牛奶图),说一说数的组成, 35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 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 1.想一想,填空, (1) 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 ), (3) ( )个一是1个十, (4) ( )个十是1个百, 2 3.练习八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45(2)5757(3)10(4)10 2.9个十和6个一——96 7 个十和3个一——73 10个十——100 3.6578 教材习题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01变化和□02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03根本属性和□04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05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06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07承担者。脱离□08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续表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01固有的、□02本质的、□03必然的、□04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05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06被创造,也不能□07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08固有的规律。没有□09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10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1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12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13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14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15条件和□16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思考Ⅰ.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提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观点。主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Ⅱ.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吗? 提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 榆中县骆驼巷学校教师:张林 教学内容:直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_专题九_第2课时_能力提升

1.(2018·南昌联考)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说明() A.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 B.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 C.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 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 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为恢复经济进行政策调整,从重工业的恢复开始,故D项正确。引进国外设备不能代表国家对外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故B项错误;从国外引进设备说明我国并未坚持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 2.(2018·怀化期中)《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的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C.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 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可知当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建立的是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 3.《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解析:选C。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及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新中国开始逐步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选C项。 4.(2018·孝感模拟)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案第二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英语第二单元2课时教案

Unit2 Colours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Let's learn (A)部分blue, green, yellow, red 等表示颜色的单词。 2. 能听懂Let's do (A)部分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语做出相应的动作。 3.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表示颜色的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教学难点:“green”一词的字母组合“gr”的发音较难把握,教师要多带读。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的blue, green, yellow, red单词卡片和图片。 2、教师准备Let’s do 部分中的有关动作的图片。 3、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4、教师准备Cheng Jie ,Mike, Wu Yifan, Sarah, Zip, Zoom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同复习所学歌曲《Hello》.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彩虹,然后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引导学生说 I see…进而教学四个单词。教师出示blue颜色的蜡笔,问,What can you see? 引导学生回答I see blue.教师反复朗读blue这个单词的发音。然后让学生跟读。待学生读熟后让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事物是蓝色的,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读。其他三个单词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特别要注意green 这个单词的发音。 (2)用blue, green, yellow, red 的单词卡片和颜色卡片再次讲授单词。学生适当跟读。 注意:“green”一词的发音较难,教师要多带读,引导学生感悟发音,从而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的知识。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边听边读,边认读边指图,做到眼、手、口、耳、心的结合。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小组活动:Listen and point 教师让学生按小组练习blue, green, yellow, red.方法是,小组的每一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 金跃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的例题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几个?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其中2个”是什么意思?“求和”指的是什么?“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受位置影响的方式——‘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1)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人摆数卡,一人负责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和最多,方法最好。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汇报自己组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有两种组合方法:列表组合法和连线组合法。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其中一种,那么老师可以说: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一听吗?(师阐述另一种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3)评议方法。 大家采用各种方法都得到了3种和。真了不起啊!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指名学生说。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种和,这是怎么回事?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和的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刚才同学们在数字乐园里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去活动乐园里走一走,看场乒乓球赛。看完乒乓球赛,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1)想一想。 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问题。 2.搭配衣服。

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课时 解决问题

第9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7,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联系,会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体会到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问题可以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量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57情境图。 师:说一说,在美丽森林的一角,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有小鹿、白鹅、蘑菇、大树、小河。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森林中不仅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植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小鹿的问题。 (1)聚焦小鹿图,完整表述题意。

师:看,已经有小动物迫不及待要和大家见面了!(出示小鹿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关于小鹿,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一共有9只小鹿。 师:你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是数出来的,教师就让学生带着大家数一数,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文字信息。 师:看来图中的文字也蕴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已经给出的信息我们就不用数了,这样不容易出错。仔细观察,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跑走了3只?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师:你们真聪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画表达的意思。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关于小鹿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表述,我们都把它叫做数学信息。(板书: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这些就是数学信息。知道了这些信息,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说出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教师要给予肯定。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加法来解决的情况,可以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明确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3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9里面去掉3,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3)检验反思。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跑掉的3只加上剩下的6只,得到原来一共有9只小鹿。 师:我们做完题之后要认真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知道了求剩余问题的方法, 在讲授这道例题时,首先通过交流获取信息并弄清题意,在集体汇报的过程中明确数量 关系,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相应的计算方法。 2.解决白鹅的问题。 出示白鹅的情境图。 师:关于白鹅,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提示】 情境图中的信 息呈现与前面的解 决问题略有不同, 这里问题的某些已 知条件直接用文字 表述,不需要通过 数数得到。要注意 引导学生发现并体 会图文问题的特 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课时图形与 几何 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3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测量.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能够沿着一条线剪出完全重合的图形. 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探究新知 1.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1米=100厘米. 2. 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

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3. 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全国卷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第2部分专题9课案4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分值:59分;时间:45分钟) [对点突破练] 1.译准关键实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译文: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译文: [导学号29530218]答案:(1)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关键实词:“科”“榜”“俾”“赋”) (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关键实词:“常平”“发”“缓急”) 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是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

0615.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Period 2 课时目标 1. 能听、说、认读单词“cooking”。 2. 能听懂、会说句子“What do you have on Thursday?”,“What do you do on Thursday, Grandpa?”,“I have a cooking class with your grandma.”。 3.能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任务。 4. 能与同学谈论一星期的课程以及所做的事,加强学生对彼此的了解,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1. 能听、说、认读单词“cooking”。 2. 能听懂、会说句子“What do you have on Thursday?”,“What do you do on Thursday, Grandpa?”,“I have a cooking class with your grandma.”。 教学难点 1. 单词“with”的用法。 2. 能与同学谈论一星期的课程以及所做的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词卡。 2. 学生准备人物头饰、白纸。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1. Free talk 2. Review Step 2、Preview 1. 教师说出一个表示星期的单词,如“Saturday”,全班学生迅速说出与其相对应的下一个单词,如“Sunday”。 2.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玩上面的游戏。 Step 3、Presentation A. Let’s talk 1. New words

2. Let’s talk 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药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分角色跟着录音读。 第三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What does John have on Thursdays? ② Who’s John’s music teacher? ③ What does John’s grandfather do on Thursdays? 4.Pairwork Step 4、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 A. Let’s try (1) 明确听力任务 T: John and his grandpa are talking.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blank. (2)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播放教学录音。 播放第一遍录音师,学生选出正确的图片;播放第二次录音时,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2. 小调查 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白纸,制作下面的表格,在四人小组内做一个小调查. Step 5、Summary Step 6、Homework 同桌合作,仿照“Let’s talk”部分的对话编写一段新对话。 Blackboard Design Unit 2 My week A. Let’s try A. Let’s talk cooking cooking class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解决问题(2)电子教案

第1单元分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二年级数学(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九课第2课时 增强生命的韧性精品教案

第2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增强生命的力量。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能采取有效措施发掘自身力量,增强生命韧性。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认识到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了解战胜挫折,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和看待挫折。 难点:如何发现,挖掘自己的生命力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不愉快”的事件? 2.这些事件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怎样面对它们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增强生命的韧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人们常说的挫折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些__阻碍__、__失利__和__失败__。[来源学科网] 2.面对挫折,产生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__认识__和__态度__不同。 3.面对挫折,产生负面的情绪是很__正常__的,但我们需要及时__调整自己__,__正确__看待挫折。 4.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__生命成长__的一部分。 5.面对挫折,各种损害生命的应对方式都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需要发现,挖掘__自己的生命力量__。 6.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__承受__力,__自我调节__和__自我修复__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活难免有挫折 探究一:教材P105探究与分享 在上面这些情境中: (1)你认为哪些是挫折,哪些不是挫折?为什么? (2)你认为的挫折,在其他同学眼里也是挫折吗? 答案提示:每个人对挫折的认识不同,有些可能对自己来说是挫折,但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可让学生据实回答。 探究二:教材P106探究与分享 (1)请选择你面对挫折时感受。(可以多选) (2)面对挫折时,你会采取哪些行动? 答案提示:(1)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如,惊慌无助、烦恼、焦虑、紧张、沮丧……[来源:学。科。网Z。X。X。K] (2)面对挫折,我会及时调整自己,愈挫愈勇,挫而不折,勇于战胜挫折;也可能会采取不恰当行为;等等。 探究三:教材P107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4612146904.html,] (2)爱迪生经过几千次的实验,终于成功发明了电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1)略;(2)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面对挫折,我们不能一味消沉,而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看待挫折,并能愈挫愈勇,战胜挫折。[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4612146904.html,] 知识模块二发掘生命的力量 探究四:教材P108阅读感悟及探究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