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看头痛(五)前额痛病在胃经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各种头痛,是有原因的

各种头痛,是有原因的
头痛的部位有很多,前额疼、后脑勺疼、头顶疼、太阳穴疼,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
1、前额痛属于胃经痛
前额(眉棱骨的位置)走的是胃经,一般胃部受凉或胃气被憋前这边容易痛。
如果伴有恶心,那么可以催吐,让胃气降下来,然后再喝点温开水或生姜水,人马上就能变的清爽。
当然一定要注意脾胃的保护。
2、后脑勺疼是膀胱经的事
后脑勺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经气最足的一条经络,若阳气虚弱或不足就容易引起后脑勺疼痛。
后脑勺经常疼痛的人还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这个可以试试在耳后刮痧,然后有时间可以在下午三到五点膀胱经当令的时候敲打背后膀胱经循行路线,或直接用艾条艾灸背部膀胱经。
3、巅顶疼一般与纵欲有关
头顶疼不仅是阳虚的问题,是阴阳俱虚的问题。
大部分的头顶痛与“纵欲”有关。
因为经过的头顶的经络主要是肝经,所以头顶痛还经
常会伴随眼干、眼涩等症状。
头顶痛是最难调理的,因为是阴阳俱虚,除了不能纵欲以外,最关键的是不能用脑过度或思虑过度。
平时尽量也尽量不要吃过度泄气的食物,或做过多的脚底按摩。
多吃补气养血的食物。
有时间可以用1~2根艾条艾灸百会穴,每次15分钟左右,注意不要烫伤自己!
疼痛,其实就是不通。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现代营养学认为:证明您的血管或者是神经脉络有堵塞!建议可以去补充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或者是银杏提取物和矿物质,钙镁等等。
彻底把头疼说清楚-前额痛属于胃经痛

彻底把头疼说清楚-前额痛
属于胃经痛
那么中医在治疗头痛上面,一定先要区分是哪条经脉上的事。
大家可以跟我比划一下:把手指比在眉棱骨下方(大家请记住,眉棱骨疼痛属于胃经痛),五指自然张开,这一片的头痛属于胃经痛。
胃经起于迎香至交中,然后循头角至额颅,所以额头这一块统统属于胃经。
打一个比方,大家都看过寿星的像吧,寿星额头这儿有一个包,说明他胃气特别足,而胃气特别足的人就长寿!然后你再记一句话:头上无坏骨,脸上无好痣。
过去相书上说的,头上不论哪儿有包都是好现象。
比如说你们这儿离西山近,你去看五百罗汉,罗汉的头上没有一个头是好看的,都七拧八歪的,为什么呢?只要是头上长得七拧八歪,就说明你某一个区域特别特别发达。
比如额头特别突出就是胃经特别发达。
如果眉棱骨疼或前额痛,那就跟胃经疼有关,这种疼痛经常伴随恶心。
怎么治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你找不到好医生,而又想把这个毛病马上解决掉,你可以用一根小羽毛探一下喉头,然后马上呕吐就OK了。
因为胃气被憋或胃寒,它降不下,也上不来,就让人很难受,你把它吐出去,再喝点温水,人也能马上变得清爽,这就是胃经头痛的问题。
健康自测100问解析

(3)低血压就属于元气大伤,一般先是肾气亏损,然后心脏搏动无力,再发展下去甚至会出现心跳间歇的问题
6,失眠,睡不安宁
(1)当下社会中,造成失眠的第一条原因就是心肾不交。如果人的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就形成了一个心肾分离的象,心肾分离就会造成人到晚上想睡睡不着,白天又特别疲倦,两腿发沉。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较难治疗。过去,几剂酸枣仁汤,再或温胆汤就能治好,但现在还用这些药已经没有明显效果。因为现在人的生活比古代复杂得多,很多人的失眠都与长期熬夜有关。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而人老不在此时间睡觉,就会慢慢地出现心肾不交的状况,导致失眠。
(5)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6)头顶痛为厥阴肝经头痛。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种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7) 还有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经常不自觉地摇头。
(8)还有一种是淤血头痛。如果头部内有淤血的话,就会头痛。进一步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癫痫。主要症状是出现顽固性头痛呕吐。当患者出现喷射状呕吐的话,一定要及时地找医生医治。
9,胸口烦闷
肺气被壅。
10,舌头肿胀发炎
湿气外泄,脾虚
11,牙齿松动易脱落
上齿与胃经有关,胃经入上齿中;下齿与大肠经有关,大肠经入下齿中。所以上下牙痛分别是不同的病所引起。
12,刷牙易流血
牙龈能包住牙,齿就叫土克水,牙齿是肾的花朵,是肾精的外观,肾属是水,脾为土性,这就是土克水,所以它就能够包含住牙齿,如果人的脾和肾都衰败的话,牙龈就会流血,牙齿就会渐渐松动。牙龈萎缩、牙龈干瘪都是脾虚的象。
健康自测100问解析
中医问诊——问疼痛

中医问诊——问疼痛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各科均可见到。
问诊时,应问清疼痛产生的原因、性质、部位、时间、喜恶等。
(1)疼痛的原因: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其病机有虚有实。
其中因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2)疼痛的性质: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临床可见如下几类。
①胀痛:痛且有胀感,为胀痛。
在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但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
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②刺痛:疼痛如针刺,称为刺痛。
其特点是疼痛的范围较小。
部位固定不移。
多因瘀血所致。
全身各处均可出现刺痛症状,但以胸胁、胃脘、小腹、少腹部最为多见。
③绞痛:痛势剧烈如绞割者,称为绞痛。
其特点是疼痛、有剜、割、绞结之感,疼痛难以忍受。
多为有形实邪突然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而成。
可见于心血瘀阻的心痛,蛔虫上窜或寒邪内侵胃肠引起的脘腹痛等。
④串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串痛。
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或者感觉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
多为风邪留着机体的经络关节,阻滞气机,产生疼痛。
气无形而喜通畅,气滞为痛,亦多见串痛。
可见于风湿痹证或气滞证。
⑤掣痛:痛处有抽掣感或同时牵引它处而痛,称为掣痛。
其特点是疼痛多呈条状或放射状,或有起止点,有牵扯感多由筋脉失养或经阻滞不通所致。
可见于胸痹、肝阴虚、肝经实热等证。
⑥灼痛:痛处有烧灼感,称灼痛。
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热,如病在浅表,有时痛处亦可触之觉热,多喜冷凉。
多由火热之邪串人经络,或阴虚阳亢,虚热灼于经络所致。
可见于肝火犯络两胁灼痛,胃阴不足脘部灼痛及外科疮疡等证。
⑦冷痛:痛处有冷感,称冷痛。
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凉,如病在浅表,有时触之亦觉发凉,多喜温热。
多因寒凝筋脉或阳气不足而致。
⑧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称重痛。
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
多见于湿证。
⑨空痛:痛而有空虚之感,称空痛。
其特点是疼痛有空旷轻虚之感,喜温喜按。
头痛是内脏在警告:头顶痛是肝头痛、前额痛是胃头痛

头痛是内脏在警告:头顶痛是肝头痛、前额痛是胃头痛...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
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
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
这副药里需要用到黄芪和当归两味药,而黄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
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黄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
那么既然是血虚头痛,为什么补气的黄芪的用量反而要大于补血的当归呢?这其实就是中医里一个很重要的医理,叫做“气为血之帅”。
血需要靠气机往上带,如果气不能够把血带上来的话,就补不了血,达不到治病的疗效。
所以有这样一个玄机在里边。
如果头部内有淤血的话,就会头痛。
进一步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癫痫。
主要症状是出现呕吐。
当患者出现喷射状呕吐的话,一定要及时地找医生医治。
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1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
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具体方法:请先用您的大拇指找到头部的痛点,然后边揉边推,先把里面的筋给推开,再赶紧揉外关穴,头痛马上就能缓解。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
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前额痛的诊治一得

前额痛的诊治一得
前额属阳明,头痛局限于前额、眉骨、太阳、印堂等部位者,多遵古法用葛根、升麻、石膏等药,疗效并不理想。
笔者多年摸索,凡前额部位疼痛,经五官及X线、CT等检查排除颅内感染及占位痛变者,不论有无鼻流浊涕,均仿鼻渊证论治。
用祛风宣窍、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法,拟定苍耳银翘散,往往获效。
苍耳银翘散方:苍耳子12g,辛夷、白芷各8g,金银花30g,连翘15g, 桔梗10g, 皂刺15g, 薏苡仁30g, 薄荷、甘草、蔓荆子各6g。
每剂水煎2次共600ml,分3次温服。
舌尖红或目赤加焦栀子6g,黄苓、鸡内金各10g:痛甚难忍加延胡索20g,细辛5g,泽泻30g。
病例:林某,女,19岁,97年1月4日诊。
自诉2周前感冒,服西药好转,但前额疼痛日夜不止,鼻畅少涕,痛连耳道,双眼巩膜微红,舌边尖红,脉浮数,纳便尚调,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发现,X头预正位片无特殊征象。
中医诊为:前微头痛症属风寒留滞清窍,日久化热阻络,瘀浊内生,不通则饰。
处方:苍耳子12g,辛夷8g,金银花30g,连翘20g,蔓荆子12g,皂刺15g,焦栀子6g,黄岑12g, 白芷8g,鸡内金10g,甘草薄荷各5g,煎服3剂,喜告痛止,又服3剂病愈。
笔者30年来用此方治愈不明原因前额痛数十例,往往有外感六淫病史,其症头部沉闷而痛无休止。
怪病多痰多瘀,用药着力于涤痰解毒,通络宣窍。
重用银翘以清热解毒,皂刺透达痰毒,薏苡仁利湿排脓,苍耳子、辛夷引达病所,白芷、蔓荆止痛治标。
若用芩栀苦寒,必佐鸡内金护胃。
慎用辛燥助火,或漫施寒泄,戕伤清阳之气。
(2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看头痛(五)前额痛病在胃经
前额痛:病在胃经。
从早晨7点到9点的这两个钟头叫辰时,胃经当令。
在十二生肖中,龙对应着辰。
龙的生机是十二生肖动物中最旺盛的。
相应的,辰时也是人的一天中生机最强的。
这时头前额痛,表明胃经出了问题。
胃经是人体前面一条重要的经络。
胃经起于迎香穴(鼻翼两侧),向上走到鼻骨根,在这里一分为二。
一支走脸面,从面部、腹部、腿正面下行至脚。
另一支沿着头角至额头。
前额头痛就是这一支经络发出的警告。
除了前额痛,胃经功能失调还会有以下症状:1. 哆嗦,打寒战。
这是由于胃火不旺,人体自救逼出寒气的反映。
2. 频频打哈欠。
这是由于胃寒、胃气虚,人体自救逼出寒气,提振胃气的反映。
3. 口臭、口腔上火、口歪、唇外翻。
这是胃火过旺的表现。
4. 上牙痛。
因为胃经入上牙齿中。
5. 面黑。
因为血不能上达面容滋润皮肤。
6. 额头和脸颊上长痤疮。
常喝冷饮或精神郁闷导致胃寒,人体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会生热驱散胃里的寒气。
这种热是虚热、是躁火,使人感觉更渴,于是喝更多的冷饮,体内生出更多的热。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燥火表现在脸上,就是痤疮。
7. 流鼻血,包括女子经期流鼻血。
8. 喉干,下半脸和颈部出皱纹。
9. 水肿,尤其是腹部肿大。
10. 膝盖肿疼。
因为胃经经过膝盖,
胃经不通,“不通则痛”。
11. 易饿。
胃火太旺的人特别容易饿。
胃经实热和胃经虚寒都会反映在为人处世的风格上。
1. 胃火燥热太过,导致癫狂症。
口出狂言,以为自己是大人物。
还有“弃衣而走”,即裸奔。
2. 相反,脾胃精气严重不足的人,会为周围的一点点小动静而心惊肉跳。
有些人出了门还要折回去几次检查门是否锁好、水龙头是否关了,等等。
这是脾胃精气不足导致的惴惴不安。
3. 胃气虚严重的人会闭门不出,拒绝与人交往。
这样看起来,胃经导致的问题似乎比其它脏器更重。
比如,前面说了肺经不强大,人不过是有些虚;胆经不强大,人不过是有些优柔寡断。
而轮到胃经,不是导致癫狂,就是导致自闭了。
中医认为,“胃主血”。
我不知道西医如何解释血管里的血来自哪里,在中医看来,血是脾胃消化食物后提取的精粹液体。
胃造血,脾“统血”。
如果胃不能制造血,身体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医还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这个气不是空气,而是真气、元气。
而这个“气”是由胃提供给肺,再由肺向全身输布的。
因此,胃是身体中的仓库保管员,负责把食物和饮水进行分类,送给脾脏提取精华。
仓库爆满要出问题,仓库空空也是问题。
有些人因消化不良去看中医,大夫往往说“脾胃不和”。
意思是,胃的功能尚可,到点就饿。
但脾弱,不能消化食物。
于是引起腹胀。
所以养胃就是养脾。
如何养胃?1. 早饭吃饱、吃好。
早饭正是
胃经当令的时候,此时吃下的食物能被脾胃最大程度地吸收。
2. 忌喝直接从冰箱里拿出的冷水。
因为长期喝冷水会导致胃寒脾虚。
3. 忌暴饮暴食,不增加脾胃的负担。
晚餐清淡简单,减肥之人可以晚饭时少吃或不吃。
4. 常按摩双膝、常敲“足三里”穴。
这是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是长寿穴。
5. 在夏至或冬至时,连续多日(至少前后5日,多达前后50日)用艾灸灸胃脘、肚脐一带(现在也有美容店推出这项服务)。
能够减少面部皱纹、瘦身、强身健体。
或用盐袋热敷(用粗布或牛仔布缝袋,装入粗盐。
用时在微波炉里加热三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