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教材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岛
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判断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哪里?
空气在中心区上升, 在郊区下沉
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 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城市热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A
B
C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 C )处 绿化应布局在( B )处 卫星城应布局在( C )处
卫星城:为分散中心城市过于集聚的人口 和产业,新建的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或 为其服务的独立城镇。(要求较好环境)
调整绿地和水体比例
大气热力环流
伍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 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1.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B )
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气流抬升,形成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地表冷热不均
直接:气压差异
原因 热力环流
垂直:上升易降水 下沉易干燥 水平:风
对天气的影响
分析方法: 先垂直 后水平
垂直:与冷热差异有关 热上升冷下沉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只适用热力条件)
水平:与气压差异有关 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常产生降水。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低
高
低
高
冷
郊区
热
低
市区
高
冷
郊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热力环流 说课课件

课标
教学 目标
教材
教学 方法
学情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这里的大气是指底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 (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 的 直接热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 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4)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关,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基础,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概念; ②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③尝试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 因及其影响。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七、板书设计
引起 导致 形成
气压产生什么影响?
低气压
B'
高气压
A'
低气压
C'
(高空)
高气压
B
冷却
低气压
A
受热
高气压
C
冷却
(地面)
(三)学以致用,强化理论
城市热岛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市区
城市
气温高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案例: 课本30页活动(5分钟)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 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 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中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画出图中箭头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3)如果你想去海边吹吹风,你会选择白天去还是晚上去?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湖教版《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探究点二 自然界的热力环流 核心归纳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 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2)当A地接受热量 多 ,B、C两地接受热量 少 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 上升 ,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 增大 ,
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 高 气
压;B、C两地空气收缩 下沉
,上空空气密度 减小 ,形
成
低
气压(图b)。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
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郊区站平均气温 8.94 22.18 8.66
-5.41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在夜间较强,因为夜间( D ) A.城区比郊区增温快 B.城区比郊区增温慢 C.城区比郊区降温快 D.城区比郊区降温慢 3.为缓解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合理的措施是( C ) A.缩小北京城区面积 B.铺设更多渗水地砖 C.设置城市通风走廊 D.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的差值,其变化 与城镇化进程有着显著联系。沿海地区城市的热岛强度亦受海陆风的 干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最 强的县级市。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不断加 大。读晋江市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热岛强度日变化折线图,完成 4~6题。
2.2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060hpa 1100hpa
P2
高空
1000m
P1 500m
A 地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热力环流Atmospheric thermal circulation
○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同
一
大
太 阳 辐 射
地 区 间 冷
热 差 异
空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水 平
面 的 气 压
差 异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热力环流过程小结
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②
①
③
⑤
上升气流上容升易形成雨降水,下沉气流往往下晴沉④朗 晴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压面上弯说明该处是高压,下弯则是低压 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热
• ②白天,湖泊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
冷
•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③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湖泊
• 影响湖陆风的因素:
• 答:湖泊面积。湖泊面积越大,湖陆热力差异越明显;
•
天气。晴天湖陆风更显著。
• 湖,陆风转换时间的季节差异:
冷
• 湖风转陆风,日出后一段时间;
热
• 陆风转湖风,日落后一段时间;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探讨问题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产生的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2.2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以致用] [2023·北京房山区高一模拟]读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 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符合题意的是③④,故选D。
课时2 热力环流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强化落实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大 气 运 动 有 _垂__直__运_动__ 和 _水__平_运__动__ 之 分 , 大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表 现 为 _气__流_上__升__或_气__流_下__沉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_大__气__热__力_环__流__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7.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答案:B
解析: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气流上升,利于谷 风的形成;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气流下沉,利于山风的形成。故B正确。
8.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情境材料】
[核心探究]
孔明灯(如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 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 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 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流的形成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3.常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
低
高
高
低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山谷风
热
山 顶
冷
山 顶
谷风
山 谷
山 谷
山风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
阻碍了空山气谷使的谷垂风直底运和动盆,地易内造形成成大逆气温污层染,
A
B
C
空气密度一致,不产生大气运动。
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各地温度不一 致,那么以下A、B、C三地的大气如何运动?
低压
高压
低压
收
膨
缩
胀
下
上
沉
升
收 缩 下 沉
B 高压
冷
A 低压
热
C 高压
冷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做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二、热力环流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复习提问
1.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 3、大气圈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二、热力环流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的热量差异。 2.形成:
a.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一,而且各地温度 一致,那么以下A、B、C三地的大气如何运 动?A、B、C三地气温相等,气压相同
的热量差异。 2.形成: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 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 动
规律总结:
1、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2、若冷热均匀,等压线与地面平行 3、若冷热不均,等压线发生弯曲,同一水 平面上,“凸高空为高压,凸低空为低压” 4、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5、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3
等压面
1
2
4
A
B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1_>_3_=_4_>_2_
读图完成:
A
B
(1)图中1、2、3、4、5气压相等是 1、2、3 ;
(2)1、2、3、4、5中气压最高的是 4 气压最低的 是5; (3)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
p30 海陆风的形成
城市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冷
热 不
大气的受热
运
动
热力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基本过程: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作用
最后结果:地面是大气 的直接热源
吸收和反射 等
大部分太阳 辐射到达地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