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方剂各论
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3和解剂

第三章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表里之间,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
然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
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调和肠胃以治肠胃不和证。
所以本章方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三类。
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往往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
此为本类方剂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较为复杂的原因。
然而,和解剂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以防其伤正,且因兼顾正气,故纯实者亦不可选,以免贻误病情。
第一节和解少阳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组方,兼有气虚者,佐以益气扶正之品,并防邪陷入里;兼有湿邪者,佐以通利湿浊之品,导邪下泄。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等。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苏子降气汤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75g) 川当归去芦, 两半(45g) 甘草二两(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 姜汁拌炒,各一两(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喘咳痰多,胸膈满闷, 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 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 煎服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暖肝煎
• 随证加减: 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 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皮以疏肝理气。 • 使用注意: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 不可误用。
第二节 降气
• 适应病证: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 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 胸阳不振→痰浊中阻 →气结于胸→胸痹 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喘息、咳唾、短气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 君 薤白 偏温,通胃阳,也宽胸 宽胸行气,又能化痰
枳实
臣 厚朴
降气,导滞
降气,行气宽胸,苦降
佐
桂枝
温通胸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 配伍特点: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 随证加减: 寒重者,加干姜、附子以助通阳散寒之力; 气滞重者,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以助理气行滞之 力; 痰浊重者,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半夏厚朴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 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 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滑, 脉弦缓或弦滑。 • 煎服法:水煎服。
方剂学精简版重点

方剂学重点大总结(学医必学!)2017-05-09 11:15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桂枝,散中有收开中有合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期,表热轻证)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Vs桑菊饮:二者均是治疗温病初期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学发展简史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学发展简史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方剂。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是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治法和方剂。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病理,也就是以脏象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的病理学以及治法、方剂、中药,理法方药,这四个环节。
第二点,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所以它要在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
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带有桥梁课的特点。
因为作为方剂学,它的构成,运用的知识基础,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而它后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
我们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了,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组方原理、配伍规律掌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则为以后学习的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方剂基本上分为三类,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分为三类。
这三类所指是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病机方面的共性。
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他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第一,(是)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君:麻黄(三两,去节;9g)臣:桂枝(二两,去皮;6g)佐:杏仁(七十个,去皮;9g)佐使:甘草(一两,炙;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临床加减】外感风寒较轻,见头身疼痛不甚,无须强力发汗者,可去方中桂枝,或加苏叶、荆芥肺郁生痰,兼咳痰稀薄,胸闷气急者,可加苏子、橘红,以增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风寒郁热,兼心烦口渴者,可加石膏、黄芩,以兼清里热风寒夹湿,见无汗而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或白术,以发汗祛湿附【麻黄加术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9g)、甘草(一两,炙;3g)、白术(四两;9g)【用法】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热烦疼,无汗。
附【麻杏苡甘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一两,炙;3g)、薏苡仁(半两;12g)【用法】锉麻豆大,每服四钱(12g)。
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效】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附【大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5g)、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附【三拗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用法】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睡,取微汗。
【功效】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
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者。
附【华盖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二钱(9g),水一盏,煎至一分,去渣,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
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桂枝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君:桂枝(三两,去皮;9g)臣:芍药(三两;9g)佐: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佐使:甘草(二两,炙;6g)【用法】上五味,㕮咀二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并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或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临床加减】邪羁卫强见发热明显,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卫阳不足见恶寒明显,增加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附子卫气虚甚见漏汗不止,加黄芪、白术营弱见汗多脉细,增加芍药、甘草用量营气虚甚,再加当归营卫俱弱见身痛、脉沉迟,加人参卫虚肺滞,见鼻痒流涕者,可加黄芪、防风、苍耳子、辛夷附【桂枝加葛根汤】【出处】《伤寒论》【组成】葛根(四两,12g)、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甘草(二两,炙;5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解肌散邪,舒利经脉【主治】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去皮;9g)、芍药(三两;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二两,炙;6g)、厚朴(二两,炙,去皮;6g)、杏仁(五十枚,去皮尖;6g)【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覆取微似汗。
【功效】解肌发表,下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附【桂枝加桂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五两;15g)、芍药(三两;9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擘;4枚)【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发表解肌,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附【桂枝加芍药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擘;4枚)【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效】解表和里【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表证未罢,兼见腹满时痛者。
【九味羌活汤】【出处】《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组成】原书未标注剂量君:羌活(10g)臣:防风(6g)、苍术(6g)佐:细辛(2g)、川芎(3g)、白芷(3g)、生地黄(3g)、黄芩(3g)使:甘草(3g)【用法】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入;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者。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临床加减】无口苦口渴者,去黄芩、生地黄苔白厚腻者,去黄芩,生地黄,重用苍术,加枳壳、厚朴之类,以增强行气化湿之力附【大羌活汤】【出处】《此事难知》【组成】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连、黄芩、苍术、甘草(炙)、白术(各三钱;各9g)、知母、川芎、生地(各一两;各30g)【用法】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
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治】表里两感,外寒里热,症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者。
【香苏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君:紫苏叶(四两;120g)臣:香附(炒,去毛,四两;120g)佐:陈皮(不去白,二两;60g)使:炙甘草(一两;30g)【用法】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
【功效】疏风散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临床加减】风寒表证较重,鼻流清涕,加葱白、生姜寒阻经脉,头痛较重,加细辛、白芷风邪上扰,头目不清,加蔓荆子、白蒺藜内停湿浊,胸满苔腻,加苍术、木香肺气不降,咳嗽痰多,加苏子、半夏肝胃气滞较重,胁脘胀痛,加青皮、厚朴妇女肝郁血滞,经水不调,加当归、川芎、乌药附【香苏葱豉汤】【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制香附(钱半至二钱;4.5-6g)、新会皮(钱半至二钱;4.5-6g)、鲜葱白(二三枚)、紫苏(钱半至三钱;4.5-9g)、清炙草(六分至八分;2-2.5g)、淡香豉(三钱至四钱;9-12g)【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妊娠伤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附【加味香苏散】【出处】《医学心悟》【组成】紫苏叶(一钱五分;5g)、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各4g)、甘草(炙,七分;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各3g)、川芎(五分;1.5g)、生姜(三片)【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理气解郁【主治】四时感冒,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君: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去皮,三两;6g)臣:干姜(三两;3g)、细辛(三两;3g)佐:芍药(三两;9g)、五味子(半生;3g)、半夏(半升,洗;9g)佐使:甘草(三两,炙;6g)【用法】以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滑或紧。
【方歌】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临床加减】外邪表闭重,恶寒无汗,重用麻黄、桂枝外寒已解,喘咳未止,去麻黄、桂枝寒痰水饮重,胸满痰多,重用细辛、半夏里饮郁热,喘而烦躁,加石膏郁热伤津见口渴,去半夏,加瓜蒌根里饮偏重见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附【射干麻黄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射干(三两;6g)、麻黄(四两;9g)、生姜(四两;9g)、细辛(三两;3g)、紫菀(三两;6g)、款冬花(三两;6g)、大枣(七枚;3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3g)【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解表剂——辛凉解表】【桑菊饮】【出处】《温病条辨》【组成】君: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臣:杏仁(二钱;6g)、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钱;6g)佐:连翘(一钱五分;5g)、苇根(二钱;6g)佐使:甘草(生,八分;2.5g)【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临床加减】气分热甚,气粗似喘,加石膏、知母以清泄气热肺热重,咳嗽频频,加黄芩以清肺止咳津伤较重,口渴较甚,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可加茅根、藕节、牡丹皮以凉血止血咳痰黄稠,不易咯出,加瓜蒌皮、浙贝母以清化热痰【银翘散】【出处】《温病条辨》【组成】君:连翘(一两;9g)、银花(一两;9g)臣:薄荷(六钱;6g)、牛蒡子(六钱;9g)佐:苦桔梗(六钱;6g)、竹叶(四钱;4g)、荆芥穗(四钱;5g)、淡豆豉(五钱;5g)佐使:生甘草(五钱;5g)【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