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详细版)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写景、写人为主,融入了儿时的游玩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为素材,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和他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理解《宿建德江》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诗歌《宿建德江》的文本和注释。
2.课堂展示素材:江河图片、孟浩然的相关写作背景介绍、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等。
3.课堂活动准备:诗歌朗诵、组织学生绘画、撰写诗歌、分组讨论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江河的图片和简短的孟浩然简介,引起学生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以及他们喜欢的自然景色。
2.整体赏析(15分钟)让学生一起朗读《宿建德江》,然后逐句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抒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孟浩然如何通过描绘江河的变化和景色的美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观察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4.个人创作(3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宿建德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受,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要点和例诗,帮助学生展开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诗体,如绝句、律诗等。
5.展示和赏析(1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并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赞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各自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描绘,帮助他们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6.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新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我们审美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宿建德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的形成与特点;2.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地质构造;3.了解宿建德江的发育过程和水文特性;4.了解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
二、教学内容: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宿建德江的地质构造和发育过程;3.宿建德江的水文特性和生态环境;4.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0分钟)介绍宿建德江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山东省泰安市宿迁市沭阳县,南北向流经泗洪县、建湖县、建德市等地,最终注入徐州市的壶阴湖。
宿建德江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
2.宿建德江的地质构造和发育过程(2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边缘,地质构造较为稳定。
宿建德江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长期的侵蚀、上升、下切和扩展过程。
曾经的宿建德江发展为洪泽湖流域的主要干流,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受到黄河冲积的阻塞,宿建德江被迫向东侧偏移,形成今天的流域。
3.宿建德江的水文特性和生态环境(3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年均降雨量较高,水资源丰富。
宿建德江上游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流速较快;下游水流平稳,水位变化小,流速较慢。
宿建德江流域土地肥沃,农田广布,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此外,宿建德江流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大,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和迁徙地。
4.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3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的水资源被广泛利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
同时,宿建德江流域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膏等。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宿建德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等方式,介绍宿建德江的形成与特点。
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宿建德江流域的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独与愁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插图等)。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辅助材料。
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那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看他又如何以秋江暮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孟浩然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教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宿建德江》就是他在旅途中,面对秋江暮色,心生感慨之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断句。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
4.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5.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6.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解决疑难问题。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宿建德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的表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举例:指导学生运用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3)诗歌意境的体会: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野旷”、“江清”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宁静夜晚。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4)诗人背景与时代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举例:介绍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分析其与唐代诗歌的关联。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寓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举例:解析“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所蕴含的诗人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向往。
(2)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比我预期的要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并主动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讲授诗句的修辞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对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如让学生现场创作诗句,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韩愈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通过韩愈的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掌握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4.进行韩愈的诗歌创作,写作一篇与《宿建德江》相关的作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2.品味韩愈的诗歌,感受其胸怀壮志和豪情顿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与江河相关的图片,并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是什么?二、温故知新(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宿建德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2.询问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导读《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逐段讲解(25分钟)1.讲解诗歌的第一至第三段,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讲解诗歌的第四至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讲解诗歌的最后一段,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情感和自我表达。
四、诗歌赏析(15分钟)1.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景抒怀、形象描写、意象运用等;2.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感悟和认同。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整理对诗歌的感悟和反思,然后展示给全班;2.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评测,选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篇,并说明理由。
六、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宿建德江》为题材,也可以自拟题目;2.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创作中所学的基本功,如形象描写、对景抒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风,解诗题。
1、我们先来猜一位诗人,这位诗人是唐朝诗人,家住襄阳城,世称孟襄阳,请问他是?孟浩然,孟浩然的古诗,你们会背吗?(春晓过故人庄……)我们不难发现,孟浩然,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写山水田园,所以他被成为哪个派别的诗人?山水田园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另外一首古诗,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强调:“德”字,不要忘记中间的这一横2、会读课题吗?我表示怀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老师给你们一个小的提示,建德江,是浙江省一条江水的名字,你来读,会读了吗?一起读一读,对了,再读一读。
我们划分节奏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来划分,对吗?读懂题目了吗?我依然表示怀疑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苏轼住宿的意思,诗人的身份是什么?游子二、读全诗,悟诗情。
1、(1)想读一读这首诗吗?PPT出示整首诗,谁来试一试?你可以读得字正腔圆吗?一生读。
师评价:确实是字正腔圆,特别是有一个非常难读的词,他读得很对,这个词语是“烟渚”,谁知道“烟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掌握了一种学古诗的重要方法。
诗经里面是这样说的:“江有渚,之子归。
”“渚”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上的注释,“渚”的意思是预备起!看一看图片,那“烟渚”就是,烟雾蒙蒙的水中的小块陆地。
(2)谁还想再读一读。
你能读出节奏吗?确实有节奏,谁还想再读一读?你对自己的读有什么要求吗?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你的要求是?有感情,有节奏,字正腔圆。
学生读,果然名不虚传,掌声送给他!(3)你想表现出什么感情呀?孤独,谁还想再读一读,我想请咱们班同学平常读书,有一点点困难的同学来读。
学生读,谁来表扬表扬他?我觉得他今天发挥得特别好。
谁能给他一点点建议呢?那你给她做一次示范好吗?你再试试好吗?有没有进步?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掌声送给他这位同学。
读得这么好,还能教,很好。
那我想他肯定是不仅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现在老师想请你当主角,把你的感情带到这句话中读“移舟泊烟渚”确实读得好。
“移舟”何来的孤单?“移舟”的时候,何来的孤单?连问几个同学。
“移舟”时候非常的慢,毫无目的的找着,所以觉得他非常的孤单,一个人划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那这舟这句话怎么读?起!2、同学们,移舟泊何处?移舟泊烟渚。
“烟渚”又如何?烟渚空荡荡,那我要住哪呀?那烟渚又如何?今天晚上他只能住在水中的一块小陆地上,愁不惆怅?怎么读,预备起!何时客愁新?日暮客愁新,日暮何来的忧愁呀?太阳都落山了,孟浩然还没有找到一个住的地方,所以非常孤独。
是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而人自己却无归处,怪不得“日暮客愁新”。
日暮谁愁心?客愁新,客是谁?孟浩然,为何自称为客?(家乡在远方,所以说他就觉得自己是客人),他的心情是孤寂的我,们一起来都日暮……3、你们刚刚说的孤独、寂寞、孤寂、惆怅等等,其实它们全部都融在了诗中的一个字里,这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叫做“诗眼”这个字是“愁”,同学们,把这个字圈出来。
(教师板书:愁)三、1、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古往今来,有着愁绪的诗人比比皆是,比如PPT崔颢的“愁”是这样的:读!转眼时至黄昏,太阳都已落山,不知家在何处?……学生读后半句。
在马致远的笔下,愁是这样的PPT,学生读。
学生读后半句的意思。
马致远的秋思里“愁”是这样的,PPT学生读诗句,教师读诗意的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
在孟浩然的笔下,还有愁,PPT这种愁便是学生读诗句,老师读诗意的第一句,学生借读第二句。
2、而在本诗当中,诗人的”愁“是:PPT读完这些诗句,你们会发现这所有的愁绪都和一个景物有关,这种景物是:夕阳用文中的词语说,这种景物是:日暮,请把这个景物圈起来.3渐渐地,渐渐地,夕阳西下,暮色下沉。
孟浩然一个人独坐孤舟上(音乐箫声起)从远方传来了长长的箫声,这是从故乡传来的歌吗?那悠长的风载着孟浩然的心一直飘啊飘啊,飘到了家乡,飘到了襄阳。
孟兄啊孟兄,你还记得那情那景吗?你想起了什么呢?学生说孟兄啊孟兄,你还记得那情那景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孟兄啊孟兄,你还记得那情那情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孟兄啊孟兄,你还记得什么呀?4是啊,那情那景,怎能忘记?回忆起故乡,点点滴滴是甜蜜,丝丝缕缕是幸福,而此时此刻只有PPT,学生读,一二句诗。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语乡音,此时此刻,唯有,学生读一二句诗。
此时这一幕幕情是因为什么呢?这原野是那么的空旷,所以才更加的思念家乡,你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了孟浩然对家乡的思念,思乡,请把这两个字写在书的旁边?四读诗句,感悟愁。
1是啊,故乡在千里之外,而自己是如此的思念,天渐渐的暗了,暗了,这新愁还能向谁诉说呢?(向水中的月亮……),或许你还是可以诉说的,或许你还是有一个更好的朋友,一直陪伴着你的,虽然他此刻很远,但是他的影子一直陪伴着你,他就是,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请把“月”字圈出来。
2天上的这一轮明月古往今来,他陪伴过多少人,勾起过多少人的情怀呀?月在窗下,它陪伴着李白PPT;此时它萌生的是一种思乡情怀;月在海上,它陪伴着张九龄PPT,此时的月他们生的是一种壮阔的情怀;月在边关,它是这样的PPT,这时的月萌生的是一种……月在中秋,它陪伴着苏轼PPT,这时的月萌生的是……PPT今人不见古时月,一月曾经照古人你看到了,怎样的月亮呢?你知道有关月亮的什么诗句呢?学生说有关月的古诗,你看到是怎么样的月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清幽之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稚子眼中的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渴盼团聚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老师很兴奋,你们都看到了月亮,月亮是天上的月亮,可是月亮仅仅是月亮吗?它成了中华民族厚重情感的寄托,它成了人们心中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可是心中有春者,所见之处都是花,所思之处都是月,若心中春,那这一轮明月变成了杯中之月,那在诗中,在宿建德江之中,这一轮明月为何月?(孤寂之月)这月还为何月?思乡之月,为何月?这情为何情?寂寞之情,为何情?思乡之情此景为何景,读,PPT这天,这树,这江这月这心,你们懂了吗?五悟诗人,深品读。
1PPT请同学们试着填一填作这些空,不会填的,可以讨论。
怎么树比天还高呢?他看树很高,是因为树很近,他看天很低,是因为天很远。
因为自己在小船上,所以远远地看去,树太高,显得天太低,心就更惆怅。
野外太空旷,显得人太,渺小,心就更孤独,江水太清澈,显得影子太明亮,心就更孤寂,显得故乡太远,心就更思念家乡。
思念,忧愁,孤独,孤寂,此时都是孟浩然的心境,看来你们都读懂了孟浩然。
2那作者就是借着野旷,这天低,这树,这江,这夜,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这仅仅是思乡之情,可诗人明明是这样写的读PPT:日暮客愁新。
这个“新”字说明了这愁新增添了,不单单是孤寂,孤单,他还有新的忧愁啊,这新的忧愁是什么呢?老师给你们一点资料PPT叫一个学生读一读资料一。
少年时便意气风发。
资料二,叫一个学生读。
老师再给大家一点点小资料,但是他有好多好朋友啊,他的好朋友是王维,王昌龄。
王维18岁就高中状元,王昌龄是唐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资料三,你来读。
自此后与仕途绝缘因为他过于清高。
资料四,一起读。
3如果说旧愁是思乡,那新愁是什么?他想干什么呀?他想走仕途之路,他想去朝中做官,他的愁就是因为他仕途不顺。
我们是通过还原了诗人当时的背景,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是因为他仕途不顺。
思乡情切,前途渺茫,仕途不顺,新愁旧愁,交织难解,在此种情况下,孟浩然提笔写下了宿建德江(箫声起)PPT学生齐读古诗。
一个愁字男壮之机书难书之情一个字融在了这一首诗中读晃晃30年,就让这千愁万绪融入这滚滚的江水,融入这茫茫的月夜吧!在读字幕出示诗句:移舟泊烟渚这宛如置身于天涯海角,无人之境蓦然回顾,离别家乡之远兮客愁新。
4千年之后,如果你去娶了这个地方,哪个地方?建德江,你一定会想起那一轮如残雪的暮日,一定会想起那一轮挂在天上的明月,一定会想起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叫作孟浩然。
你一定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他一个人划着小船…学生接着说诗的情境。
哪里是看到了孟浩然?你明明就是孟浩然啊!如果你已经跟他共情了。
如果你去了那里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孟浩然他一个人坐在那……学生说完诗的情境。
到了日暮,看到了月亮,看到了孟浩然,也许已经有一首诗在心中孕育开来,这便是宿建德江,(字幕模糊)学生读全诗。
暗了暗了,天已经黑了,该睡了,孟浩然闭上眼睛,是不是会有另外的想法在心中应运而生了?这天地是如此的空旷,显得这人是如此的渺小,既然如此,那人的悲喜,在这豁达的宇宙当中,是否变得更加渺小了呢,那野旷,这仅仅是原野的空旷吗?他难道不是内心的一种寂寞吗?这是我的想法,这是成年之后的老师的想法。
又有谁说这“泊”就仅仅是船的停泊?而不是孟浩然一生的漂泊吗?这“烟渚”就仅仅只是一个终点而不是另外一个起点吗?倘若不是如此,李白又怎么会说孟浩然的诗意义深远,若不是如此,他为何又被称为了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如果你去读一读孟浩然,其他的诗,你会发现此人就是一个任性的诗人,他的成就源自于任性,他的仕途也也是因为任性,他的深思也源自于任性,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箫声结束)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孟浩然感兴趣了,请课后搜集他的古诗,背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