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案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介绍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知识。
一、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科,分为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2型和脊髓灰质炎病毒3型。
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将病毒排入环境中,其他人通过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接触感染源而感染。
二、症状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35天,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恶心等。
部分患者在此期间出现腹泻或便秘。
随后,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颈部僵硬、肌肉疼痛等。
少数患者会出现脑膜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
三、诊断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病毒分离可通过采集患者的咽拭子、粪便等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水平来确定感染情况。
四、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缓解疼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呼吸、营养、康复等方面进行干预。
在疫苗出现之前,康复治疗是脊髓灰质炎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功能。
五、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其中口服疫苗采用活病毒疫苗,注射疫苗采用灭活病毒疫苗。
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和传播。
六、病例小明是一名8岁男孩,突然出现高热、咳嗽和咽痛症状。
几天后,他开始出现颈部僵硬和肌肉疼痛。
他的父母发现他走路时步态不稳,右腿的力量明显减退。
小明被送往医院,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被诊断为脊髓灰质炎。
医生立即开始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并建议进行康复训练。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

未来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的应用,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康复训 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
尽管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导致的疫苗逃逸、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 用难题以及康复训练的个性化需求等。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建议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因、症状表 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 知。
自我护理指导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包括保持个人卫生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以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肢体功能和 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及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引发肢体弛缓性麻痹。
疫苗研发
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被
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等。
02
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
些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
。
03
免疫学研究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的
脊髓灰质炎

临床分期
四.恢复期:
瘫痪后1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 月,重者6 18月,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6—18月, 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五.后遗症期:
神经组织严重损害,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 形成永久性瘫痪及肌肉萎缩, 并导致肢体或躯体畸形。
Polio ‘Last Cases’
Americas Region Luis Fermin Tenorio Peru 1991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um Chanty Cambodia 1997 European Region Melik Minas Turkey 199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 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 散发式流行, 高,无明显规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 14日(3 35日) 潜伏期:一般5—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形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第一次病毒血症期): 1.主要症状: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伴乏
力、咽痛、咳嗽及纳差、腹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2.持续时间:数小时—3、4日 2.持续时间:数小时— 3.转归: 3.转归
脊髓灰质炎病史护理PPT课件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保持营养均衡,预防营养不良 保持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 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 保持家庭支持,预防家庭压力过大
护理效果评估
01 患者症状改善程度 02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03 患 者 康 复 速 度 04 患 者 满 意 度 05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程度
护理展望
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2 早期发现: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及时治疗: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 康复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全面康复支持 5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谢谢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作息等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 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监测 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
关注家庭护理,如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等
关注社会支持,如社会资源、 社会活动等
心理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头痛、肌肉疼痛、
肢体无力等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甚至死亡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传播,也可通过空
气飞沫传播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
01
01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通 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02
0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 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03
03
易感人群:儿童,特别是5岁 以下的儿童
04
02
学会自我调节,避免焦虑和抑郁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
04
学会放松和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玩具等 物品,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 环境,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呼吸道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 呼吸道后繁殖。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疼痛 、肌肉麻痹、瘫痪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 诊断。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分离、抗 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0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传播
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传播 的有效手段,通过群体免疫,可 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易
感人群。
保护儿童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儿童危害极大, 疫苗接种能够降低儿童感染风险, 避免因感染导致的残疾和死亡。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脊髓灰质炎概述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控制
01 脊髓灰质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 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 和瘫痪。
特点
脊髓灰质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 童,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在肠 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 染环境。
强化疫苗接种
确保所有儿童按照免疫规划接 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提高接种
率。
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脊髓灰质炎监测系 统,定期评估疫苗接种情况和 疫情状况。
病例管理
对疑似脊髓灰质炎病例进行及 时诊断、隔离和治疗,防止疾 病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接种成功案例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运动,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大幅减少。
印度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历程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经 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14年宣布消灭了本土传播的脊髓灰质 炎病毒。
治疗与康复案例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 经胃肠道进入血液,再侵犯脊 髓和脑干。
易感人群
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尤 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与控制
01
爆发
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多 次爆发,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 地区。
02
03
控制
消灭
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 开始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有效控制了该病毒的传播。
0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02
01
03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与病毒接触。
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
避免前往脊髓灰质炎病毒高发地区,减少外出。
疫苗接种
及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提高免疫力。
治疗方法
01
02
03
药物治疗
在感染初期,可以使用抗 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利 巴韦林等。
支持治疗
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需 要进行支持治疗,如呼吸 支持、营养支持等。
新药研发
加大投入,推动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关 的新药研发,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 治疗方法。
国际合作与全球卫生安全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威胁,确保全球卫生安 全。
全球卫生安全
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控纳入全球卫生安全战略,推动各国共同参与,形成全 球联防联控的格局。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

预防
预防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 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目前国际上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国内也有试行。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 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
检查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 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 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 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 在许多障碍和挑战。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 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后,才 未发生二代病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第6版
呼吸麻痹者 易继发支气管炎、肺炎、 易继发支气管炎、肺炎、 肺不张 尿潴留者 易并发泌尿系感染
长期卧床者 易发生褥疮、骨质脱钙、 易发生褥疮、骨质脱钙、 肌萎缩等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瘫痪期的治疗
适当的营养: 适当的营养: 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地巴唑 加兰他敏 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VitB12
第6版
瘫痪期的治疗
第6版
延髓型瘫痪: 延髓型瘫痪: 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低头位(双脚抬高成 双脚抬高成20° 采用低头位 双脚抬高成 °~25°) ° 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 每日测血压, ② 每日测血压,防治高血压脑病 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行气管切开; ③ 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行气管切开; 呼吸受损行人工辅助呼吸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潜伏期
一般5~14日 一般5~14日 3~35 日可无临床表现 日可无临床表现
第6版
前驱期
多持续1~4日 多持续1~4日 病毒血症的症状 上呼吸道症状 消化道症状 若经1~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 若经1~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 天后热退 疾病终止称顿挫型 顿挫型; 疾病终止称顿挫型;
第6版
第6版
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细胞- 瘫痪前期:细胞-蛋白分离 前蛋白- 瘫 痪 期:前蛋白-细胞分离期 呈细胞蛋白分离。 呈细胞蛋白分离。 病毒分离 临床实用价值不大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 感染后10-15天出现 持续 特异性 抗体: 感染后 天出现,持续 抗体 天出现 1月后消失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月后消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月后消失 中和抗体: 起病时出现, 周达高峰,持 中和抗体 起病时出现 2-3周达高峰 持 周达高峰 续终身 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中和抗体迟, 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中和抗体迟,不能早 期诊断,但仅持续2-3月,表示 期诊断,但仅持续 月 近期感染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口传播: 粪-口传播: 为主要途经 呼吸道飞沫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 早期途经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第6版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 卫生措施: 卫生措施: 加强水、 加强水、粪、食物管理 患者排泄物与用具消毒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第6版
格林巴利综合征 绝大多数无 常无 + 远端重于近端 + - 蛋白细胞分离 - 大多无后遗症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第6版
无特殊治疗, 无特殊治疗,所有措施均是对症处理 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
减轻恐惧 减少骨骼畸形 预防及处理合并症 康复治疗
AFP( AFP(acute flaccid paralysis) paralysis) 急性弛缓性麻痹
第6版
定义: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定义: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 体运动障碍为主, 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 性麻痹(软瘫) 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病例:任何15岁以下 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 岁以下, 的儿童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第6版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按抗原性分Ⅰ 按抗原性分Ⅰ、Ⅱ、Ⅲ型,各型 间很少交叉免疫, 间很少交叉免疫,以Ⅰ型病毒最 易致瘫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王秀英 黄丹琳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第6版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90%为 的急性传染病,90%为5岁以下儿童
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 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 缓性肌肉麻痹, 缓性肌肉麻痹,可瘫痪后遗 症
人群普遍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对同型病 毒产生持久免疫 力;4个月以下 婴儿很少患病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第6版
保护易感者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OPV) (OPV) 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喂服减毒活疫苗
第6版
第6版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前驱期的诊断:单靠临床症状无法诊断 前驱期的诊断: 瘫痪前期的诊断:此期临床表现、脑脊 瘫痪前期的诊断:此期临床表现、 液细胞蛋白分离、 液细胞蛋白分离、血 清学检查阳性
第6版
瘫痪期的诊断:典型临床表现、 瘫痪期的诊断: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蛋 白细胞分离、 白细胞分离、血清学检查 阳性
第6版
脊髓型
近端肌群瘫痪较远端出现得早且重, 近端肌群瘫痪较远端出现得早且重,下 肢受累最常见, 肢受累最常见,大肌群较小肌群更易受 常无感觉障碍; 累,常无感觉障碍;
第6版
颈胸部脊髓受累可致膈肌、肋间肌麻痹; 颈胸部脊髓受累可致膈肌、肋间肌麻痹;
第6版
延髓型
颅神经运动神经核受损 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呼吸中枢受损
第6版
瘫痪前期
第6版
双峰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 头痛明显 呕吐 脑膜刺激征
瘫痪前期
第6版
感觉过敏,颈、背、四肢肌肉强直疼痛; 感觉过敏, 四肢肌肉强直疼痛; 三角架征( sign) 三角架征(tripod sign) 吻膝试验阳性 头下垂征( sign) 头下垂征(head drop sign)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第6版
发病机制
病毒 口或上呼吸道 肠道粘膜上皮细胞 局部淋巴组织
第6版
病毒增殖
咽分泌物及粪便排病毒 免疫力强 隐性感染 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 血液:
潜伏期
顿挫型
全身淋巴组织中 血液: 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 毒 毒 力 多 强
第6版
前驱期
血脑屏障
NC受损轻 NC受损轻
CNS
瘫痪前期
NC受损重 NC受损重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的治疗
卧床休息(重要治疗方法 : 卧床休息 重要治疗方法): 重要治疗方法
第6版
持续至热退1周 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 持续至热退 周,避免体力活动至少 周。 可减少瘫痪的病发数或减轻其程度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退热镇痛剂、 ①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 和疼痛 湿热敷, ②湿热敷,热水浴
瘫痪期的治疗
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 睡平板床, ① 睡平板床,卧床时身体成一直线
第6版
② 瘫痪肢体置功能位, 膝部稍弯曲, 瘫痪肢体置功能位 , 膝部稍弯曲 , 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 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 踝关节成90° 踝关节成 ° 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 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 , 以防骨骼畸形。 以防骨骼畸形。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 功能恢复治疗: 功能恢复治疗:
按摩 针灸 主动和被动锻炼 其他理疗措施
第6版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第6版
管理传染源: 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 传染源: 各型患者及病毒携 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隔离 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少40日 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少40日 带者。 带者。 方式:第1周呼吸道+消化 方式: 周呼吸道+ 以后消化道管理; 道,以后消化道管理; 密切接触易感者, 密切接触易感者,医学观察 20天; 20天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鉴别诊断
脊髓灰质炎 瘫痪时发热 头痛 对称性瘫痪 肢体麻痹程度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早期CSF检查 早期CSF检查 脊灰病毒分离、 脊灰病毒分离、抗体 预后 都有发热 可有 - 近端重于远端 - + 细胞蛋白分离 + 有后遗症
第6版
脑
型
高热 烦躁不安 惊厥 昏迷 上运动神经元痉体温正常后,病情不再进展 恢复从肢端开始,逐渐向上 恢复从肢端开始,
后遗症期
病程18个月后, 病程18个月后,恢复可能性已不大 个月后
第6版
可形成永久性瘫痪和肌肉萎缩,导致 可形成永久性瘫痪和肌肉萎缩, 受肢体畸形
无瘫痪型
瘫痪型
瘫痪期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第6版
第6版
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以脊髓受累最多见,并以颈段与腰段 脊髓受累最多见, 受累最多见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受损最严重 其次是脑干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
瘫痪期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4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4型
脊髓型(spinal 脊髓型(spinal form) 延髓型(bulbar 延髓型(bulbar form) 脑 型(encephalitic form) 混合型(mixed 混合型(mixed form)
第6版
脊髓型
最常见 弛缓性瘫痪(flaccid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 不对称 肌张力减退 腱反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