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护士必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注意病情变化,因人而异做好情志护理。

基本方法为: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

3.饮食上辩证施食、辩药施食、因人施食、因时施食,注意饮食与疾病虚实寒热相协调,五味平衡,正确辅以药膳饮食。

4.掌握中药性能、用量、服法,以便观察效果,根据不同的药物剂型,给予相应的给药方法。

5.围绕主症观察病情,掌握舌象和脉象的观察要点,根据舌质和舌苔变化以及脉象做好记录。

6.从环境、情志、饮食、药物、运动养生等方面做好出院指导。

腹 痛中西医护理常规

腹 痛中西医护理常规

腹痛急性腹痛以胃脘之下、耻骨毛际之上部位卒然出现剧烈疼痛,而且变化迅速为主症。

病位在大肠、小肠、胞宫、膀胱,临床辨证可分为虚寒证、气滞证、血瘀证、食积证。

西医学中胰腺炎、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或肠寄生虫等引起的腹痛,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要点】1.按外科有关痛证应急处理。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候群、肠梗阻症候群、腹腔内出血症候群),如有发生应立即报告医师。

3.饮食有节、宜清淡,忌肥厚油腻饮食,勿饮酒。

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临症施护:(1)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2)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卧位,以防毒邪上壅。

(3)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证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菔子、生姜炒热熨腹部。

(4)腹胀痛者可耳穴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5)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6.耳穴调护:选取大肠、腹、神门、脾、胃、交感等穴。

7.腹痛并发便血、高热、神昏、厥脱者,参照有关章节护理。

附:【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1)虚寒脘腹剧痛:1)证治:胃脘腹部剧痛,手不可以近,痛处上冲,腹满呕吐,不能饮食,或腹中辘辘有声。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方用大建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2)护理:①病室适宜向阳,室温可以略偏高。

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因素。

虚寒型腹痛者,遇寒则腹痛加剧,故应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寒。

②安慰、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

腹痛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③合理安排饮食,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急性、腹痛甚者,要暂时禁食,痛减后适宜予温、软、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虚证者,进食适宜温热,忌生冷瓜果、油煎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食补中益气温胃之品,如扁豆、莲子、大枣等,或以良姜炖鸡块、姜韭牛奶羹、椒盐火腿等食用。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科疾病护理常规在咱们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病人常常一进门就跟我说:“大夫,你给我整点传统的,现代的也行,能两全其美最好。

”你看这要求,不低吧!其实也不难,咱中西医结合就是把现代西医的科技水平和传统中医的精髓结合起来,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这是不是更好呢?所以说,护理上也得兼顾这两者。

咱们不仅要懂得怎么给病人做护理,还得懂得如何把中西医的特色都融入到病人的恢复过程中。

先说说西医的护理吧,简单直接。

西医讲究科学、讲究规范,不像中医那么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西医护理,基本上就是做做常规的体检,打打针、吃药,观察病人的症状,确保身体没啥大问题。

比如说,病人在术后恢复时,护士姐姐得时不时帮着检查伤口,看看有没有发炎。

说实话,咱们也希望这些伤口好得快,不能让病人痛苦太久。

特别是那些做过大手术的病人,得小心照顾,一不留神可能就有问题。

这时候,西医的护理方法就像是手把手教你怎么照顾自己,不拖泥带水,立马就见效果。

你想,病人刚做完手术,身上还疼,心里没底。

这时候护士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痛苦减到最小,既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又要时刻观察病人的反应。

讲究一个“严谨”,那是没有错的,毕竟这关乎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嘛。

再说说中医的护理,哎,这可就有意思了。

中医讲究一个“调理”,不像西医那么直接动刀动药,更加注重的是养生和预防。

病人要是进了中西医结合科,护士们就得准备好各种中医治疗法了。

比如说,针灸、拔罐、艾灸,甚至是推拿按摩,每一种手法都得小心谨慎。

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会操作这些,还得和病人讲讲其中的道理,让他们了解这些传统治疗方式,增强病人的信心。

你看病人躺在那,面带微笑,艾灸后脸色红润了,心情也变好了,那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这种护理,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不急不躁,但它能悄悄帮你恢复健康。

护理不光是技术活,更多的是和病人打交道,和他们建立信任。

你说,谁不想早日康复呢?病人最怕的就是医生、护士不重视自己,一旦感觉到冷漠,就可能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简介1. 简介主管医师、护士,并告知医师。

2. 简介病区环境及设施旳使用措施。

3. 简介作息时间及有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持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持续三天。

4. 体温不小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持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后来,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志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毕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期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测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旳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3. 及时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旳问题,实行对应旳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眷进行有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旳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旳时间、温度和措施,注意观测服药后旳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有关知识旳宣传教育。

十二、遵医嘱予以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防止院内交叉感染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旳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

(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二)食物禁忌:饮食调护,一定要根据病人得体质,病证得性质,选择不同属性得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得配合治疗目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一、中西医治疗一般护理常规1.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种多、按不同疾病护理常规。

2.注意观察有无恶寒,发热,有无出汗,时间长短,发作特点,为医生诊治提供动态信息。

3.注意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效果。

4.饮食与口味:食欲、食粮、喜冷喜热,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5.睡眠:失眠或嗜睡、入睡难易、睡眠深浅、是否多梦等。

6.二便情况:大、小便次数、形状及颜色。

7.指导用药: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服药要求,如温度、时间等和用药后反应。

8.对症处理: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除疼痛,治疗和预防便秘、腹泻、自汗盗汗、静脉炎、发热、褥疮等,治疗放化疗后口腔炎、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等。

9.将西医病情观察方法与中医望、闻、问、切相结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辨证施护。

10.注意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1.指导患者药膳饮食。

12.针对病情给予中医健康宣教,指导相应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做好出院指导。

二、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晚期重症者,卧床休息。

3.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每日记录大便次数;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5.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6.经常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疼痛者,做好疼痛护理。

7.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8.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9.关心体贴患者,注重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滋阴、补血、益气等扶正的之品。

11.预防院内交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2:做好出院指导,完成护理满意度调查。

三、中医肿瘤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一)呕吐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减轻呕吐症状,注意防范并发症。

3.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4.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

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5.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7.饮食护理: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食积者应节食;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8.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二)便秘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及穴位按摩。

4.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食物;脾虚气弱、脾肾虚、阴虚肠燥者,可是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肠道实热、畅道气高者,可晨饮冷开水一杯。

7.情志护理: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流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9.临证(症)施护;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炭: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三)痛证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4.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5.给药护理:汤药一般宜温服;癌痛根据药物滴定,按时给药,观察有无暴发痛,及时处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对症处理。

6.饮食护理:饮食官清淡、富营养;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感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7.情志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8.临证(症)施护: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观察耳部反应点,耳穴压豆止痛。

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胁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四)汗证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3.汗出后用干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被,安静休息。

4.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等情况,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和记录服药后汗出的情况。

6.饮食护理: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之品;盗汗者可给予酸性饮料及滋阴补品;自汗者,可食清淡、滋养之品。

7.情志护理: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

8.临证(症)施护:自汗者可用大采煎水代茶饮:监汗着,通医临给予止汗青入游前敷神阙穴;脱汗者,遵医嘱艾灸百会、涌泉穴。

(五)哮喘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问、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呼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燕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

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夜间喘拱、咯稀泡淋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5.给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氨茶碱等解疼止喘药,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6.饮食护理: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饮食宣清淡、富营养,不宣过饱、过甜、过成,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7.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8.临证(症)施护: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痰色黄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六)胃脘痛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胃痛持续不停、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且拒按时,观察有无呕血、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饮食护理: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7.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临证(症)施护: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艾盐包热熨中脘穴。

七)水臌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房。

3.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4.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每日测量腹围、记录出入量。

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情况,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5.给药护理: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

中药汤剂浓煎一般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

厌食者,饮食宜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物。

限制钠盐的摄入。

高血氨时禁用高蛋白饮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8.临证(症)施护:消水退肿协定方局部使用消水退肿。

(八)水肿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气垫床减低皮肤压力,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水肿部位外置中药包吸水治疗,如玄明粉。

4.观察水肿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

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6.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

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胸闷、气促、口后紫钳者,道医嘱吸氧。

恶心呕以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九)黄疸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传染性疾病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三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处理。

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6.饮食护理: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7.情志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给予心理疏导,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8.临证(症)施护:腹胀满重者排除活动性出血可遵医嘱予穴位贴敷、热熨促进肠蠕动,恶心、呕吐者合谷穴位按摩遵医嘱足三里穴位注射。

(十)泄泻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无禁忌者长按两侧天枢穴10分钟,按摩断腹污穴1分钟。

3.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遵医瞩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4.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