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改革探索篇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探析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探析胡 豹(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的深入推广,地方政府履行其在制度实施中的责任时,暴露出了补偿比例偏低、补偿重点不够突出、基金结余比例过高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发展。
商业保险业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解决筹资机制、补偿方案、风险管控等问题,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商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中图分类号;F840.684 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08)04-0071-06D iscussi on on the Reform of C o mm er c i a l In surance Involved i n theNew Rura l C ooper a t i ve M ed i ca l Ca r eHU B ao(School of Econom ic Manage m ent,Huaiyin I 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 ’an J iangsu,223001,China )Abstrac t:W ith the in -depth pro motion of ne w rur a l cooperative m edical care in the whole country,so m e p r ob 2le m s come up particularly in local g ove r nm ents during the pr ocess of carrying out its res ponsibility in the i mp le 2m enta 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the low p r oporti on of the compensati on,co mpensati on of conspicuous lack of focus,high p r oporti on of fund balances and othe r issues .I f the se issues cannot be eff ectively solved,they will direc tly affect the long -ter m development of the rur a l medica l care .That comm ercial insurance industr y partici 2pating in the ref or m of the ne w rur a l cooperative medica l ca r e has hel ped t o exp l ore a ne w type of l ong -ter m m echanis m during the developm 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m edical insurance in ter m s of funding mechanis m s,com 2pensation p lans,risk contr ol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 ds:comm ercial insurance;rural area;cooperative m edical care收稿日期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S D )作者简介胡豹(3),男,江苏淮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商业保险。
我国新农合制度改革之道

浅析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改革之道摘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它是一项为民、利民、便民的新制度。
这项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筹资机制,运行模式,管理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了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外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借鉴来总结出我国新农合政策的正确发展之道。
关键词:新农合外国医保改革建议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它是一项为民、利民、便民的新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该项制度的推行对减轻农民看病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析与借鉴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它们在制度上的一些设定值的我国新农合政策进行吸收和借鉴,下面笔者就美国、英国、德国三个国家为例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构成。
美国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惟一不给其全体国民直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国家。
其医保险制度由以下几部分共同完成:(1)私人医疗保险:美国私人保险的一大特点是雇主为雇员支付保险金,这种情况约占90%。
(2)社会医疗保险:美国政府的医疗保险是一种特指的社会保险制度属于政府资助的社会保险项目,是仅次于社会保障项目的第二大政府财政支出项目。
医疗保险项目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各州间政策统一。
(3)低收入医疗保险:目前政府低收入医疗保险分为儿童及家庭两种。
前者低于19岁的儿童都可以享有,如果父母临时失业,政府亦会替小孩投保;后者则针对19~65岁的成人,只要收入不超过政府规定单身或夫妻俩人的的收入最低限标准,都可以获得低收入的医疗保险。
浅谈新农合医保制度的思考论文

浅谈新农合医保制度的思考论文【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各方的社会心态是其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 本文从社会心态视角切入,在政府、医疗机构、农民心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医疗消费心理、三方角色定位角度提出了笔者初浅的认识,并就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心态;社会角色;对策初探1背景医疗福利需求是社会福利范畴中的重要组成。
关注医疗福利,积极实施、推行、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重要的民心工程。
依托贫瘠国力建立起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极大地牢固了广大农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事业的赞许和尊敬。
但是,任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
1978年以来,我国一改计划经济时代坚守社会公平优先的思路,突显效率优先的原则,已取得30年来举世嘱□的成就。
但是,指导思想的转变必然会左右具体工作的形态,在农村,有关医疗保障政策的变更,就是较为明显的例证。
具体讲, 医疗保障政策就呈现出以下的演变过程:“低水平的全民普及型一选择性的剩余型一高水平的全民普及型[1]”,从过程来看,纵观全国已渐次向高水平的全民普及型阶段推进②。
这一变迁引发的冲击和震动是多方位的,反映在社会心理层面, 就是有关各方社会心态上的变化和由此表现出的相互关系上的调整,对此进行一定的分析,是进行相关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研究时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文仅从社会心态层面切入,试图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基础素材。
2制度演变下的社会心态特征2.1心理认同存在差距。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其中,安全需要就包含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
新农合的日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农村居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新农合的认知和态度,其实无所谓“对”或“错”,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与启示【摘要】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农村群众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发展历程、政策支持、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启示等方面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及其在农村地区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未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这也一再强调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乡村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政策支持、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启示、未来发展、重要性、意义。
1. 引言1.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性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服务,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合作医疗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可以促进农村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实现全民医保、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开展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经济实惠的医疗保障。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口已超过数亿,覆盖面逐渐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医疗保障和帮助。
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参保覆盖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支持不足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改革,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三农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农民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农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愈发严重。
尤其对于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讲,仍旧在温饱线上挣扎,医疗状况非常差,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更是比拟突出。
农民的就医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势在必行.200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开场试点。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根本医疗卫生问题进展大规模的投入。
从2003年开场,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历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根底,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到达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21年的覆盖面到达农村的80%以上。
202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2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这份文件明确,202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围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到达70%左右。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根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农民就医问题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整个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与核心,它的特殊性和社会性直接决定了政府在合作医疗中应承当的责任。
我们首先从公共品理论入手,再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的特殊性和社会性来对其进展分析。
1公共品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其著名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首先对公共品进展了系统论述,并给出了公共品的经典定义:纯粹的公共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精选多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精选多篇)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疾病人口数量激增,在农民收入依旧比较低条件下,疾病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辛苦奋斗30年,一病又回到从前”成为许多农民真实的生活写照。
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贫困,缺医少药,有了病,却看不起的现象很普遍,许多农民只得无奈的忍受疾病的折磨。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己开始困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60年代起,党和国家着手努力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以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在保障农民的健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八十年代初,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曾派专家来我国考察农村卫生工作,考察组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群众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世界卫生组织还在另一份考察报告中指出:“初级卫生工作人员的提出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和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型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在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八十年代衰落,走过了一个倒“v”型的不平凡路程。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群众对管理粗放“大锅饭”式的合作医疗信任度降低,卫生需求的提高和医药费用的大幅上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崩溃。
伴随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自1990年起部分贫困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开始上升,全国各项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速度也远低于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要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覆盖率较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这个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可以帮助他们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制度建立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完全被摧毁,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医疗资源匮乏。
1952年,中国共产党政府开始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在此阶段,政府主要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站设立、农村卫生队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农村基层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经费不足等原因,农村合作医疗站的覆盖面依然不足。
2. 制度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集体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根据需求,政府于1983年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农村综合保险体系,提高了其对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做出了贡献。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监管等,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3. 制度发展阶段21世纪初,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又进一步发展。
2005年,政府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重点是从政策制度、保障范围、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改革后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进行了统筹规划和管理,增加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保障内容,提高了保障范围和医疗保障水平。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从建制阶段到完善阶段再到发展阶段,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加强管理、改善保障等手段不断提升其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究

20. 0 96(下)
{占▲ l 荨金 } J
对 我 国新型 夜树 台作 医疗 制度 的 探究
袁 瑞焕
摘 要 从 建 国初到 改革前 , 医疗保 险制度 在解 除人 民群 众 疾苦 , 经济发 展和社 会安 定方 面发挥 了重要 作用 .改革开 促进 放后, 农村合 作 医疗 日益暴露 出与 市场经济 的 矛盾 , 成 了一 系列 的后果 。从 20 年起 , 也造 03 国家开始推 行新 型农村合作 医 疗保 险制度 , 本文在 此 就新 型农村 合作 医疗制 度做 简要 的分析 和探讨 。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信誉 医疗筹资模式 医疗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9 3 C 1
以缓解不平等 的原则。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旧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逐渐退 出 突出的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 , ( 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的影响 三) 后, 旨在为解决 占全国近 23 / 农村人口的医疗保 障问题而设计 的新型
政府本身难以产 生一个使农民在经济上相信政府有关部门及其 新中国成立之初, 面对全国的严峻形势, 中国政府制定 了面向工 工作人员会在新型合作 医疗的运作过程 中充分有效 的予与合作的机 因此选择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这个 问题在 目 前的新型农村 农兵, 预防为主 , 团结中西医,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和 以农村为 制,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9(090 -7一1 10・5220 )6 6O 2
能参保 的是相对 富裕的群体, 政府对其用一般性税收收入进行补贴, 必然形成逆 向选择 问题, 加剧不平等 , 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改革探索篇各地积极实践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获得可喜成绩。
一、广东--从云浮到番禺:摸索前行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广东省1391个乡镇中的20975个行政村的4935万农业人口中,已有413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享受这一医疗保障的农业人口数占到总数的%,这一参保比例居于全国的领先位置。
1、云浮路径:合作医疗、补充医疗双轨并行云浮模式在方案设计上十分注重调动农民的参合积极性,采取分档次、积分制、优惠检查费用等,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但主管部门工作量很大。
在目前广大欠发达地区,这种模式还是比较合理的。
云浮市以其六年来在农村合作医疗领域做出的改革成绩,成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2004年初,云浮市的“创新路径”清晰显露:市县两级政府开始投入额外的财政补贴,云浮实行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的双轨并行制。
具体做法: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在缴纳10元之后,再多交5元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而在农户的5元的基础上,市县政府共补贴10元,这样一个农户就增加了15元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以提供10000元的补充医疗赔付额,补助额即可由2000元提高到12000元。
2005年起,云浮又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合并,统称为合作医疗,并实施分档管理。
实行高额补助后,当年获得最高限额12000元补助的就有348人。
2006年云浮市开始试行积分制,但凡参保两年而又从未享受过合作医疗报销的农户,每户可以累积200分,该户就能提高2%的赔付额度,享受52%的报销额度。
这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让这个“经济困难市”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上取得不菲成绩。
2007年,全市参加合作医疗已经万人,覆盖率达到%,比省制定的目标高出个百分点。
2、番禺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2007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广州市番禺区以“管办分离、商业公司托管”的基金运作模式得到中央决策层的肯定,被评为全国新农合先进试点。
此外,番禺模式被保监会、发改委、卫生部、社科院及全国50个县市的100多位政府官员评价为“标杆”,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样板,被概括为“政府主导、卫生部门监管、保险公司承办、信息化操作”。
这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金模式更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
为了“创新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实现合作医疗的“征、管、用”分离的运作,番禺模式开始于2005年1月1日的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法,亮点在于“商业保险公司的介入,从而打破了政府在整个农合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局面,又并不否定政府的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就是政府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的服务,通过招标委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承办补偿等具体业务,改变了以往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做法,使政府从繁杂的具体业务中脱离出来,专注于管理和监督。
区政府每年向保险公司支付管理费,而管理费并不来自农合基金,区、镇政府、村集体和个人每年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作医疗补偿。
在基金测算方面,农合办是秉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保险公司按照卫生局的要求,利用精算技艺,每年定时进行测算,确定当年适当的保障水平。
2005年、2006年基金节余率为%、%,都稳定地达到了预期控制的目标。
政府组织则负责推动保费的征收,直接把保费汇入区财政的基金专户,保险公司使用保费办理补偿需要根据实际支出向卫生、财政部门请款,而两部门又每月对该补偿请款进行抽查、核算、划拨。
全程实行封闭运行,各方职责明确,互相监督约束。
这种流程分工彼此制衡的机制保障了“番禺模式”的有效安全运转。
如今,“番禺模式”得到国家决策层的认可,为商业公司进入民生领域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空间。
二、苏南昆山市“四合一”模式苏南作为全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所显示出的先导性,对其它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南全面改进“福利?风险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合作医疗基础上实施市(县)乡(镇)两级统筹的大病风险医疗制度,进行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并与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并轨,实行城乡一体)试点工作,逐步推广。
在这方面,昆山市推行了“四合一”合作医疗新模式,即“家庭储户+住院风险统筹+大病救助+预防保健基金”。
在具体实施上,建立家庭储户卡制度,对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以户为单位,建立家庭储户卡,将合作医疗基金中的40~50%存入家庭储户,供参保人员在村卫生室使用,超支自负,如有积余可转入下年度。
住院风险统筹基金,占筹资标准的40~50%实行以镇为单位统筹,以量入为出,略有积余为原则,实行分段结报,原则上80%左右的住院风险基金用于参保人员在本镇卫生院住院使用。
大病救助基金,原则上从市、镇二级财政补助,按年人均各项提取大病救助经费,实行以镇为单位的统筹,主要用于对一些因急病、重病外转就诊的参保人员以及因病返贫的特困家庭给予重点的救助。
预防保健基金,占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标准的10%,主要用于对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教育材料。
这一运行新模式的优点是:账户的形式使农民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出的钱大部分直接用于自身看病,而支付少量的钱又能享受较大数额的大病风险补偿,增加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民每次看病均需记账签字,从而直接对乡村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江苏省赣榆县--滚动式预缴费制度江苏省赣榆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通过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筹资难问题,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这种模式更适合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滚动式预缴费制度是指参合农民结报医药费时,本着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预缴该户次年医疗资金的制度。
这种筹资方式现场预缴手续简便,可操作性强,保证了资金筹集与进入专用帐户环节的资金入口安全。
而且减轻了镇村干部的收费任务,降低了筹资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筹资难的问题。
赣榆县在2003-2004年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期间,用三个季度的时间,运用滚动式预缴费方式,共筹集农民参合资金800多万元,占下一年度农民应缴资金的80%以上。
经粗略估算,新筹资方式在赣榆每年只需40万元左右费用,较传统模式节约75%左右的成本。
在报销过程中将报销费用扣除为农民下一年度的参合资金,要比从口袋里掏现金更容易让农民接受。
这也正是滚动式预缴费制度的生命力所在。
四、江西省镇赉县--地方性尝试:村医代收吉林省镇赉县通过村医代收的办法,探索出降低征收成本、提高效率的筹资新方式。
从2005年底开始,镇赉县选取60个村做试点,将村医纳入新农合医疗体系,农民到定点村医处看病,可以报销8元医药费;定点村医负责新农合的宣传和本村村民的收费工作。
镇赉县合管办对定点村的村医组织了多次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还为村医建立了热线电话,一些报销手续不清楚、需要重新核定的患者都交由合管办帮助核定。
在村级设定点医疗机构给农民报销8元钱,既保证了参合群众的利益,又兼顾了村医的利益。
由定点村医收缴参合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另外,这种筹资方式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紧密挂钩,让农民在有形的医疗服务面前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参合,改变了以往“宣传?发动”的传统筹资模式,也有效防范了一些地区借新农合筹资之机搞捆绑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
镇赉县在试点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成本加大;二是村医参与宣传新农合等工作没有经济回报;三是一些刚毕业的村医和技术不高、群众不认可的医生所在村的缴费进度较慢。
今后还会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探索以村医为主,当地村支部、村委会等为辅的缴费方式。
五、四川省绵竹市--医疗机构垫付结算补偿金在绵竹市,农民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出院时一个窗口结账,一个窗口报销,可以直接拿到新农合补偿款。
这笔支出由医疗机构垫付,每月底到市新农合服务中心报销。
但是,并非所有的垫付款都能报销,如果被发现有违“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情况,医疗机构就要自己“埋单”了。
为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防止医疗机构过度治疗,全市成立了合作医疗专家指导组,每月抽调多名专家对住院费用超过1000元的病例进行审查。
同时,市新农合服务中心担当“把门人”的角色,每月对所有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逐一审查。
如今,“违规风险由医疗机构自己承担”已经成为一条“铁律”。
结算补偿由医疗机构垫付制度,既方便了农民就地住院就地结算,又制约了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使农民就医需求明显增长。
2006年,绵竹市参合农民常见病单病种费用下降14%?43%。
门诊住院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长20%,总费用仅比2005年同期增长1%。
2006年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的平均住院费用为680元,而2005年为1090元。
参合农民在平均住院费用减少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合作医疗补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是否安全,补偿能否及时兑现,操作是否公正,是农民最关心、也最担心的问题。
为此,四川省强化了对医疗各环节的监督管理,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赖。
六、重庆市--不让一个“缺席”,推行贫困医疗救助在贫困地区,很多家庭连每人每年10元钱也缴纳不起。
为此,重庆市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新农合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新农合制度与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贫困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他们的做法是:由民政医疗救助金资助农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仅2006年就资助万贫困农民参合;取消了贫困参合农民住院起付线;在年底新农合基金有节余的情况下,对因大病住院的贫困人口给予了第二次补偿;在新农合补偿基础上,提高贫困家庭补偿比例。
在很多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设有起付线,农民先自付、后报销。
渝北区对部分困难农民实行了住院支付“零门槛”。
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按新农合规定报销后,患者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给予全额救助,使困难群众生病后能及时入院治疗;费用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按新农合规定报销后,由民政部门对患者自付部分救助60%,年最高救助金额控制在3000元以内。
七、山西省长治市--市医院“托管”乡卫生院,卫技人员“领办”村卫生所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较差、“参合”农民舍近求远就医难等状况,山西东南部长治市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采取市县级医疗机构、卫技人员“托管”和“领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方式,部分解决了基层卫生机构的“缺医”之渴。
这种“支农”很必要,基层就缺这种既有证书、又有技术的好医生。
长治市规定“托管”人员管理乡(镇)卫生院不少于三年,双方要签订协议书,三年之后“被托管”乡镇卫生院应达到一定医疗服务标准。
承担托管任务的人员原单位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不变,同时可参与乡镇卫生院收入分配,并享受每月市财政800元至1200元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