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音韵 (1) 共106页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汉语音韵 PPT

古汉语音韵 PPT

代把206韵归为16摄。
(BACK)
《广韵》音系里相关术语图示:
( 4 )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舒声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 [-m][-n][-ŋ ]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p][-t][-k] 结尾的韵 →促声韵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
韵古 汉 语 音

第一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 《诗经》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 :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 : 《中原音韵》 现代音(五四后) : 普通话 二、传统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上古音) 、今音学(中古音) 、等韵 学(等韵图)
(二)上古音的声类
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全清 牙音:见 舌音:端 章 唇音:帮 齿音:精 庄 喉音:影 半舌: 半齿: 次清 全浊 溪 群 透 定 昌 船 滂 并 清 从 初 崇 晓 匣 次浊 疑 泥 明 心 山 邪 全清 全浊 次浊 余 书 禅
来 日







清代以后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 奉母。 逢澤: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轻唇音↘ 舌上音 正齿音 ↗
五音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五、清音与浊音
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 “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 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 ➢ 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清: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 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 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 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2)《韵集》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 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 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 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此书也早已失传。
3)《切韵》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共5卷,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 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本已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切韵》的残 卷(收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不少人为它加 字、补训。有长孙讷言笺注本(677年),工作做得较多、影响最大的是王仁昫的《刊谬补”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四------音韵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反切产生的年代,大约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第三章音韵1.ppt

第三章音韵1.ppt

唇音 舌音
4、中古声纽
宋初学者(未名)
4、中古声纽
中 古 四 十 一 声 类
第三节
一、上古声纽 二、上古韵部 三、上古声调
上古音韵
一、上古声纽
1、古无轻唇 2、古无舌上 3、娘日归泥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1、古无轻唇音
1、钱大昕 例 伏羲 庖羲 f p 文水 门水 ℅ m 佛 弼 f b
第二章 音韵
音韵(声韵)——声、韵、调
音韵学(声韵学)——辨析汉语的声、韵、 调,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即研究汉语语音系统沿革的学科。
第二节 音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学习音韵的作用 中古音韵 上古音韵 反切条例 诗体韵律 古音通假
第一节 学习音韵的作用
一、辨明声律—赏析文辞 二、解释语义—因声求义 三、整理正音—规范语言

譬况法:
常见描述用语:急言/缓言; 短言/长言;内言/外言……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 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 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
常见描述用语:急言/缓言; 短言/长言;内言/外言……
《淮南子》“其地宜黍,多旄 犀。”高诱注:“旄读近绸缪 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1、声母变读
例2:子亮切 ——z iang→j iang 变读规律2:反切上字声母 子泉切 ——z üan →j üan 为z c s,反切下字韵母为齐 齿呼、撮口呼,则被切字声 仓经切 ——c ing →q ing 母z变读为j、 c变读为q、s变 此缘切 ——c üan →q üan 读为x。 素鸡切 ——s i →x i 似鱼切 ——s ü →x 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音知识对于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传世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4、研究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要借助于古音。 历史学家考证汉代“发羌”(西羌)是藏族
的祖先,证据之一是“发”的古音[pwat], 跟藏族自称[bod]相像。Tibetan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
朱熹认为 采叶此礼反,即妻字的上声 友叶羽已反,即读作“以”
韵脚读音的改变促使叶音说产生: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经典释文》引梁末·沈重《诗音义》:
“协句,宜乃林反。” ”南“本读那含反,此章临时改读nín。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
3、《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
4、《豳风·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七音,从舌音和齿音分出的bpmf dtnl gkh jqx zcs zh ch sh r
(三)声调系统的变化 《元和韵普》:“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道遠, 入聲短促急收藏。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古代汉语音韵
音韵,指古代汉语语音
为什么要掌握音韵学的知识?
1、词汇学习中,对于字义的理解有时候要涉 及古音。
比如文字通假现象,本字和假借字的通用是 以古代读音的相同或相近为条件的。“罢” 通“疲”(並母歌部)。
再如同源词问题,“背”和“负”,“剖” 和“副”。
2、古代诗歌韵文中平仄、押韵的妙处需要古 音的知识去体会。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标注古音的方法: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音韵学用汉字作为语音 的代表符号,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或韵部,代表声母的 汉字叫“字母”,代表韵母的叫韵部。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主 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韵类聚。
隋唐时代汉语的四个调类也用“平、上、去、 入”四个字作代表。
二十世纪的现代音韵学增加了国际音标作为 语音代表符号。
明 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
傅 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 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 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 也称“声纽”或“纽”
唐宋之间(中古)的声母系统: (1)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 (2)宋人三十六字母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晓匣喻 来日
五音: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 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五音”。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古代双声联绵词“缤纷”“蟋蟀”“微 妙”“觱發”等今不双声,
今双声字先秦不双声, 如“威(零声母)望(m)”。
多数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变化情况:1、平分阴阳: (清平变阴平、浊平变阳平)
2、浊上变去; 指全濁聲母(並、奉、定、澄、從、邪、床、
禪、群、匣諸母)字由上聲變為去聲。如 弟(定母)、士(床母)、市(禅母)、静
(从母)
3、入派三声。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维《新晴晚望》押上声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