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蜡烛》中老妇人心理

《蜡烛》中老妇人心理

《蜡烛》中老妇人的心理描写
老妇人没有说话,她跪在战士的坟前,一边点燃蜡烛,一边想:“都是这场可恨的战争,它不仅让这片美丽的土地变得了一片焦土,而且让人们饱受战争的痛苦。

以前,我和村子里的人们春种秋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至少可以衣食无忧。

以前,我和丈夫、儿女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充满欢声笑语。

以前,我们小镇上常常看见一群群学生迈着轻快的步子朝学校走去,三五成群的人在商店里选购日用品,赶集的人们在集市上自由吆喝着……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而现在,镇上的人们死的死,逃的逃,商店、房屋、方场被法西斯侵略者炸得面目全非,遍地瓦砾。

就连我的住所也被炸塌了,我现在也只能躲在阴暗的地下室里。

我的丈夫和孩子全部离我而去了,就连我的那只可怜的猫也被刚才的炮火炸死了。

就在我们绝望的时候,你们苏联红军来了,来帮助我们打侵略者了。

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谢谢您们!这个红军战士还这么年轻,刚二十出头,他多么像我的那死去的孩子啊!如果不是发生了战争,他也许还在上大学,或者在父母面前尽孝啊!可怜的孩子!我这老太婆年老体衰,也帮不上什么忙,就让我用这珍藏的喜烛为你送行吧!”老妇人双手抱在胸前,默默地为战士祈祷。

她神情肃穆,充满无限哀伤。

读西蒙诺夫的《蜡烛》有感

读西蒙诺夫的《蜡烛》有感

我读西蒙诺夫的《蜡烛》在《蜡烛》一课西蒙诺夫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

蜡烛本为普通物,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

当这小小的蜡烛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时,当育乞西老人插在苏联军人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当点燃在饱受法西斯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

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

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

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

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

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

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

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

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吗?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

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

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

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蜡烛的故事》主要人物

《蜡烛的故事》主要人物

《蜡烛的故事》主要人物
《蜡烛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文章讲述了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结婚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并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故事,展现了老妇人的坚毅和对和平的渴望,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生命的珍视。

玛利·育乞西是一个非常坚强和勇敢的女性。

在战争的背景下,她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还被迫流离失所,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和平的追求。

在掩埋苏联红军遗体的时候,她展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厌恶。

此外,玛利·育乞西还展现出了母性的温暖和关怀。

她将结婚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用微弱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夜晚,也表达了她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她在坟头守候到拂晓,也许是在默默祈祷,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

总之,《蜡烛的故事》通过玛利·育乞西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和平和生命的渴望和珍视。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蜡烛》的写作背景:1944年9月,二战进入了最后的较量阶段,当时西蒙诺夫任军事记者,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采写战地通讯。

这篇通讯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口吻,讲述了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最后一个小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蜡烛的深意:a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b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c 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蜡烛的原文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

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

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蜡烛》的写作背景:1944年9月,二战进入了最后的较量阶段,当时西蒙诺夫任军事记者,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采写战地通讯。

这篇通讯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口吻,讲述了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最后一个小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下面是给大家的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蜡烛中老妇人的形象分析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蜡烛的深意: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c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蜡烛的原文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

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蜡烛读后感

蜡烛读后感

蜡烛读后感前苏联作者西蒙诺夫在《蜡烛》一文中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蜡烛读后感,希望对你有用!蜡烛读后感篇1“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又说话,他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他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乐的土地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

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篇2今天,老师让我们预习第三课《蜡烛》,一开始我懒得去预习,只是一扫而过,但读着读着,读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次是一字一句地读,还去了解句子的含义。

读完了,给我第一个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战友竟然不把他的尸体从方场带回去安弄葬,就算他们会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后,再安葬,如果他们一直攻不下那怎么办,难道要等烈士的尸体腐烂后再安葬吗?他们让我感到很不爽(郁闷)。

而那位老妇人让我感觉到那种一个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尸首的陌生人,竟然会冒着弹火去埋葬他,而且还拿出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来哀悼这位烈士。

而且在课文第43节,明显突出了一种感情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细体会后,会让人感动得流泪。

蜡烛读后感篇3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半截蜡烛》。

文章的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蜡烛》课文解析

《蜡烛》课文解析

《蜡烛》课文解析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忍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了,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

燃烧在暗夜里的“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

这篇战地通讯就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作者用深情含蓄的笔触,赞美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美,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篇通讯极具文学色彩。

它起笔很平,一开始就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简单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投向了那位伟大的母亲,浓墨重彩,精心刻画南斯拉夫老母亲的形象。

老妇人育乞西埋葬红军战土契柯拉耶夫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感人,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就像是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在我们面前慢慢地展开,强烈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静寂之美,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当育乞西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去安葬红军烈士。

这时一幅幅壮美的画面便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蹒跚地走在炮火硝烟中,走进方场;她吃力地翻过尸身、轻轻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弹坑里,用手掌舀干坑里的积水;她两手抄在烈士腋窝下,艰难地拖着烈士的遗体;她跪着亲吻烈士的嘴唇、前额;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把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坟头,点燃;她两臂交叉在胸前,一动不动坐在坟边……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定格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定格了一位伟大、勇敢、善良的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略)
2、学生齐读相关片段,教师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典型的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在老师的点拨下,请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教师总结: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