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科技发展综述报告

机械工程科技发展综述报告
机械工程科技发展综述报告

机械工程科技发展综述报告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在机械工程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机械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进展和成果,找出了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械工程,重大成果,发展趋势

1 引言

机械工程是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机械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修理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机械工程学包括两大领域:机械学和制造学。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制造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加工制造(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

2 我国机械工程科技发展综述

近年来,科技人员在机械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某些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2.1 机械传动学科领域

高速、高效、低能耗、低污染、高智能、微型化是近年来机械传动和控制研究的前沿。

超声电机是基于压电效应和超声振动的一种新型微电机,它突破了传统电磁效应电机原理,具有力矩重量比大、结构简单、响应快、噪声低等优点。其研究涉及振动学、摩擦学、材料学、电子学、控制和超精密加工多个学科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研究中心的赵淳生教授在新型超声电机运动机理、机电耦

合模型、结构参数优化、驱动与控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发明和研制了30多种独具特色的新型行波、驻波超声电机以及驱动器,不少产品已用于重要工程中。

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教授在高速超精密运动控制研究中,率先发现并阐明了气浮轴承气旋现象产生的机理,提出了气浮气膜的支撑刚度和阻尼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并且研发出驱动系统分析控制软件,现在已经用于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刻机驱动系统中。

针对船舶推进系统中轴承使用贵重金属以及用油做润滑剂造成河海污染问题,重庆大学的王家序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水润滑动密封轴承理论,揭示了载荷、速度、时间、间隙、温度等因素对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明了具有多曲面与直线圆弧凹槽有机组合的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这种轴承具有节省大量贵金属、减少了油润滑对河海水的污染的特点,因此在国内外船舶传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2.2 机械动力学领域

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机电系统的故障预示和智能维护是机械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天津大学的陈予恕在多维非线性系统的分叉研究中,提出了约束分叉理论、时变产生系统的安全域侵蚀理论、非线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提出了转子系统非线性故障诊断的系列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国内十几个发电机组的振动疑难问题。

东北大学的闻邦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振动利用工程的概念,提出了概率──等厚筛分理论、振动同步和控制同步理论,采用动态设计方法,设计研制了数十种工程振动机械,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的屈梁生教授针对大型机组转子振动难题,提出了全息谱的概念、发现了转子平衡过程在全息谱上的表现,提出了用全息谱技术识别和诊断机组故障、实现转子全息动平衡的方法和技术,在机组故障分析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胡海岩教授研究了三类典型的非线性振动控制系统,提出了含时滞控制系统动力学、含弹性约束的振动控制系统分叉机理和控制方法、含迟滞阻尼振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方法,被国内外学术界多次评价和引用,美国控制专家Schaechter评价为“耳目一新的系统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的翟婉明教授提出并完善了被国际学术界称为翟.孙模型的“机车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和安全性现场测试评估体系,并应用于我国铁路机车的开发设计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机器人机构学领域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是近20年来国际机构学的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也是我国

学者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

燕山大学的黄真教授以螺旋理论、李群、集合论等为数学工具,提出少自由度并联机结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自由度计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识别模型、一阶和二阶运动影响系数模型以及性能与构件尺度空间模型。利用上述理论综合出数十种新机构,开发出多维力传感器、微操作机器人、地震模拟器,并为锻造操作机、伺服压机、电铲等装备的自主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天津大学黄田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汪劲松教授提出基于线性空间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雅可比矩阵普适性建模方法,及包括运动/力传递特性和优质尺度域在内的多种性能评价与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攻克了运动学标定,轨迹规划、运动/力控制,动态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利用上述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发出5轴联动大型龙门混联机床、飞行模拟器、柔性支撑装备、高速包装机器人、5自由度混联机器人作业单元等多种工程化装备,并在大型水电叶轮加工、射电望远镜重大科学工程、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中得到成功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宗光华教授建立了一套以柔度矩阵为核心的全柔性并联

精微机构设计理论,开发出若干微纳操作/装配并联柔性微动平台。大连理工大学戴建生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希仑教授揭示了空间变胞机构中拓扑演变

规律,推动了空间结构学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孙立宁教授提出基于大行程柔性铰链的宏微一体化柔性并联微动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张宪民教授以平面3自由度并联柔顺机构为平台,提出了综合考虑固有频率、最大应力、最大驱动力等在内的低耦合精密定位机构,并在电子制造装备中得到应用。

2.4 摩擦学领域

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极端环境下的摩擦学和界面摩擦学是近年来摩擦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

清华大学温诗铸教授和雒建斌教授发现在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存在一

个过渡区,提出了薄膜润滑的概念、发明了纳米薄膜测量技术、建立了薄膜润滑的物理和理论模型。薄膜润滑研究架起了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的桥梁,被国际上著名专家GRANICK等评价为“是对润滑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来又在纳米尺度界面微观粘着摩擦与生物运动的关系中,建立了壁虎爬行中快速粘附和脱附理论模型;将分子膜气体润滑理论与表面力作用相耦合,发现了磁头运动方程中范德华力对磁头飞行特性的影响规律,使磁头滑块的承载能力和俯仰转矩明显减小,改善了磁头飞行运动的稳定性;在界面减阻研究中,提出了微旋涡、微凸体、微空泡减阻新理论及新技术,大幅度降低了表面摩擦阻力,该技术已经成功用于国家重要工程中。

西南交通大学周仲荣教授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大量微动失效问题,发现了切向微动混合区域、建立了运行工况和材料的微动图理论,提出了复合微动损伤机制,发展和完善了微动摩擦学理论;在生物摩擦学,特别在自然牙的摩擦学研究中,揭示了自然牙的微观织构及其摩擦磨损机制;结合高速铁路中的轮轨关系问题,系统开展了轮轨摩擦学研究,首次在试验中发现了轮轨波磨现象,从理论和试验上深入分析了轮轨波磨的形成机制,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将研制成功的纳米固体润滑技术用

于我国航空航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上述一系列突出的学术进展和成就,摩擦学成为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2.5 仿生机械和生物制造领域

机械工程学科与纳米科学、信息科学和生物科学的交叉是20年来学科发展的最大特点。其中仿生机械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李涤尘教授在人工骨仿生制造研究中发现了人骨组织中“Y”和“H”型结构,建立了骨组织模型,优化分析了骨组织结构,阐明了骨微组织的构建对于骨转化的作用规律;建立了骨缺损的复合结构修复方法,采用快速成形法制造了人工骨的结构框架,并在动物骨缺损修补中获得成功。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在人工细胞培育和制备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吉林大学任露泉教授在脱附降阻表面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土壤动物的表面脱附减阻现象。通过一万多只动物试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动物表面脱附减阻的形成机理;通过一千多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仿生非光滑推土板试验、仿真模拟和理论分析,掌握了非光滑表面脱附减阻的规律和技术,开辟了我国机械仿生学领域。近年来又在仿生柔性动态减阻、仿生电渗脱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明了一系列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业机械和国防工程。将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应用于犁壁、圆盘犁犁体以及深松机具工作部件等农业机械触土部件,减租效果明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生物加工成形方面,加工出了微小齿轮等零件,并揭示了生物去除加工的机理;采用微生物金属化约束成形,制备出了高介电常数雷达波吸收剂和隐身蒙皮,直接利用鲨鱼皮生物约束成形出了机械鱼减阻蒙皮;提出了脂质体基生物芯片的脂质体合成与喷射一体化微喷工艺,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操作脂质体,形成了脂质体微阵列在基片上的连接与固定,并实现了分子马达在脂质体表面上的驱动纳米镍棒旋转。

2.6 机械测量学科领域

大尺寸和微纳尺寸测量、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测量、纳米计量、无线网络测量和智能数字化测量是近年来测量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机械测量是近年来机械工程研究中原创性技术成果产生最多的领域。

仪器校准和量值传递是保证精度的最重要基础,天津大学叶声华教授发明了空间大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利用多种靶标特殊几何结构和自身基准尺寸,以及在测量空间内不同位置的量值传递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全新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能够在大范围空间进行高分辨率测微仪现场校准;提出了小分束角渥拉斯顿棱镜和直角棱镜作为反射镜的共光路自适应系统,测量结果稳定性好;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器人的柔性视觉现场误差测量技术,已经用于飞机和汽车白车身的高精度制造误差测量。

清华大学张书练教授以其发明的正交偏振激光器为核心技术,研发了多种精密测量仪器。发明了频差大于40 MHz双折射双频激光器:研究发现了双折射双频

激光器腔调谐的三偏振特性,以此为原理发明了测量位移的“激光器纳米测尺”。

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赵维谦教授在大型超精密仪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基于自身参照原理的仪器运动基准间误差分离方法,发明了一种新误差分离装置,使仪器基准间的位置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提出了差动、超分辨、复色和二次共焦扫描测量方法,发明了基于上述方法的多种共焦扫描测量装置和显微镜,使水平、垂直分辨力达到了亚纳米量级。基于上述超精密核心单元技术已经成功地用在我国航天、国防工业和精密装备制造领域;为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圆柱度和微小深孔测量仪标准装置,使我国具备了在该领域进行量值传递和溯源的能力。

重庆大学秦树人教授在虚拟仪器研究中,提出了“智能虚拟控件”概念和原理,建立了信号变换的统一模型,奠定了这一新型仪器模式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上千种独具特色的虚拟仪器开发系统和可直接用于组建仪器

产品的“智能虚拟控件”产品,已经广泛用于教学和科研测量分析中。

重庆工学院彭东林教授发明的“时栅位移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是精密测量领域少见的原始创新成果。其主要创新包括:提出了精密位移测量“时空转换”思想,把基于空间刻划的精密位移测量转化为简易精确的时间差测量问题;根据上述思想发明了全新原理的时栅位移传感器,用圆周单刻线实现了任意圆周分度精密测量。时栅角位移精密测量仪器的测量精度达0.8″,由于精度高、成本低、稳定性好,已广泛用于各种数字精密角位移测量。

大连理工大学孙宝元教授提出了新型压电石英传感器及测量技术,成功解决了机械制造中复杂力学量的测量问题。发现了石英晶体切向灵敏度分布规律、石英晶体扭转效应、多次压电感生效应,发明了系列化压电传感器与测量仪并进入国内外市场;研制成功毫秒级瞬态切削力和瞬态切削温度测控系统,解决了高能化爆材料切削加工难题,为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2.7 超精密加工领域

微电子、科学工程、国防装备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超精密加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超精密加工方法和装备不断涌现,加工精度不断提高,有的已经进入了亚纳米或原子级精度。

亚纳米级超精表面抛光技术是电子制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清华大学雒建斌、路新春、潘国顺等在计算机硬盘基片表面超精化学机械抛光研究中,提出了超精表面纳米粒子的行为机制,发现了化学与机械作用均衡规律,探索出硬盘基片超精表面新型CMP技术及先进的抛光工艺,使抛光后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均低于0.1 nm:在计算机磁头表面亚纳米级抛光方面,首次将纳米金刚石颗粒引入磁头表面抛光,解决了抛光液中纳米颗粒分散、改性等技术难点,开发出纳米金刚石抛光液及抛光工艺,使磁头表面粗糙度由原工艺的0.48nm降到0.2 nm以下,并去除了划痕、黑点等缺陷。上述超精抛光技术己成功地用于我国电子制造企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董申教授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超精密加工领域进行了系统高水平研究,研制成功多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密加工装备。在微纳米切削过程的加工机理、刀具磨损破损机制、脆性材料超精密切削去除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成功开发多台超精密切削加工专用设备,并已用于激光核聚变关键零件KDP晶体的超精密加工。提出了大气低温等离子体超精密

超光滑抛光加工方法,针对单晶硅片的加工试验获得了1.46mm3/min的材料去除=0.6nm的表面粗糙度,实现了重要零件的亚纳米级化学去除无损伤抛光。量和R

a

国防科技大学李圣怡教授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离子束和磁流变光学抛光技术,建立了磁流体和离子束等可控柔体介质抛光的基础理论,揭示了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状态下纳米精度表面的形成机理和亚表面质量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一整套光学镜面全波段误差控制的工艺路线。2006年研制成功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设备,可稳定实现平面、球面和非球面镜面形精度方均根(Root mean square。RMS)纳米量级的加工。

北京机床研究所研制的NAM-800型纳米数控车床是新一代纳米级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分辨率为5 nm、定位精度为±0.2 μm/400mm、重复定位精度为±0.1 μm/100nm。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出Nanosys-300非球曲面超精密复合加工系统。

2.8 加工制造学科领域

加工制造学科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高效、高精度、低成本、少无污染以及柔性数字智能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贾振元、康仁科教授提出了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针对天线罩电性能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天线罩综合电性能误差与几何参数补偿量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次安装、自动定心、真空夹紧、精密测量、数据处理、逐点可控、加工一体化的精密修磨技术、专用数控系统和数字化修磨装备,实现了任意点、环、带区域按要求去除量逐点可控数字化微米级精度修磨,解决了国防工程中的一项重大科技难题。

湖南大学宓海青教授在高速精密磨削加工领域,提出“四点恒线速法”,使非圆轮廓表面磨削力相差十几倍造成的磨削缺陷得以改善,表面质量明显提高:提出了切点跟踪磨削新方法,将磨削点的运动向法向和切向分别投影,把曲轴连杆颈的磨削转化为典型的外圆磨削,解决了曲拐类零件加工造成的效率低和误差大的难题;创新了工程陶瓷延性域磨削工艺,实现了难加工材料的低损伤高效深磨。工程陶瓷一次性进给切深达6mm,材料切除率大于120mm3/s·mm,磨削比大于l670,被磨削工件微裂纹深度小于10 μm和无微裂纹。

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邵新宇教授在曲轴磨削研究中,发现高速切入磨削端面时,冷却液无法到达磨削区,不满足“薄膜沸腾”理论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磨削表面烧伤的形成机理、理论模型、参数优化及控制策略,解决了磨削烧伤的难题,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基于被磨削点恒线速运动的凸轮磨削运动方程和非圆柱表面轮廓曲线跟踪插补技术,有效提高了磨削轮廓精度。

2.9 数字制造领域

数字制造是制造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制造技术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现在数字制造已成为信息化制造的代名词,已经广泛深入到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

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尹周平教授针对发动机类零件设计制造中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可视锥的几何推理新方法、复杂曲面轮廓误差的统一判别理论、基于线几何理论的直纹面类型判别与参数重构、复合形夹持理论及定性定量分析等数字制造基础理论,建立了集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和设计加工于一体的系统技术平台,应用于缸盖、进排气管道、叶片类复杂曲面零件快速产品开发,在汽车、国防等行业得到成功推广。

武汉理工大学周祖德教授提出的数控系统开放式体系结构理论、激光加工中基于法矢的五轴联动插补及误差补偿技术、曲轴磨削控制模型及自动测量方法等,应用于华中数控系统、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数控曲轴磨床成套系统;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内涵、体系结构和技术架构,创办了颇具特色的《数字制造科学》杂志。提出基于数字光纤光栅传感的重大机械装备实时动态监测与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港口、冶金、国防等重大机械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朱向阳教授将距离函数和伪距离函数理论应用于力旋量和运动旋量空间的定性与定量几何推理,建立了夹具和夹持机构的封闭性、稳定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最优接触点构形规划的增量算法,这是国际上迄今为止唯一的通用算法,可以应用于任意三维物体、任意接触点数的夹持规划。提出了满足定量指标约束的全部夹持构型计算方法。开发了38套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码垛和机械加工等行业。

2.10 成形制造领域

高效、精密、清洁、极端尺度成形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成形制造仍然是其主要发展方向。

快速成型制造(Rapid prototype manufacturing,RPM)是传统制造向多学科交叉和数字化现代制造发展的最具代表性制造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颜永年、黄树槐教授分别对光固化(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SLA)、薄材制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丝材熔覆(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粉材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SLS)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了快速成形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并在短期内形成了我国的自主技术,应用到汽车、医疗康复工程、农业节水器件等领域,推动了新技术的产业化。

针对中高档汽车外覆盖件模具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湖南大学钟志华、李光耀教授在汽车覆盖件模具成形理论和技术领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接触碰撞过程仿真理论和方法体系,解决了汽车碰撞安全性和车身冲压工艺分析计算中的共性技术问题。提出了能方便处理接触碰撞过程中大变形畸变的无网格计算格式,在国际上较早实现了三维复杂体积成形过程的无网格仿真。提出了模具冲压成型过程中斜拉延筋新工艺:基于碰撞理论,创建一套从冲压过程数字仿真建模,CAE 冲压分析,冲压工艺设计、优化及工艺试验,模具参数优化、到模具结构的设计制造,形成了基于CAD/CAE/CAM一体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已应用到多家汽车和模具企业,打破了国外对大型覆盖件模具技术垄断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教授在车身冲压成形过程建模与质量控制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相变对材料性能的宏微观耦合的材料本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变压边力控制技术,实现成形过程中金属流动的精确控制,建立了高强度钢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体系。大型覆盖件平均废品率由原来5%降到0.5%,促进了国产钢板的广泛应

用。

多场耦合下温度、速度效应与协调控制是大型铝型材等温挤压精确成形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西北工业大学杨合教授采用仿真建模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大型铝型材挤压速度对挤压过程及其温度场变化、挤压速度随挤压行程降低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通过控制速度逐段减小实现大型铝型材等温快速挤压过程的技术路线,以及基于大型铝型材挤压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建模仿真技术,从而解决了大型铝型材挤压中温度速度效应及协调控制等重大难题,为我国100 MN和125 MN油压双动铝挤压装备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高压成形是一项典型的高效、节能、节材、短流程工艺。哈尔滨工业大学苑世剑教授系统地提出了内高压成形基础理论和工艺关键技术:建立了壁厚分界圆和塑性起皱临界应力理论模型,揭示了成形的缺陷形成机制和壁厚分布规律,发明了“有益皱纹”预制坯和降低成形压力方法,提出了超高压增压器及数字控制等核心技术,成功地研制了国内首台生产用自动化三轴数控内高压成形装备,研制生产了轿车底盘前梁、副车架、排气管件、火箭接头、“神七”舱外服通风管等零件,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大批量应用。

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领域,大连理工大学刘黎明教授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原创性的焊接技术。他发现了低功率激光诱导电弧等离子体能量增强、积聚的现象及规律,发明了控制和增强激光诱导、增强、激励电弧的关键工艺,提出了基于能源节约型低能耗激光增强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开发了低功耗激光增强电弧复合焊接集成装备,及配套焊接材料制备工艺及专业设备。

2.11 微纳制造领域

目前微型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程性能优化、智能系统集成、批量低成本:纳米制造主要研究方向是尺度效应、材料加工方法、纳米结构及系统的制造。

在微纳系统设计方面,西北工业大学苑伟政教授提出了支持任意流程的MEMS 集成设计工具,可为机械、电子等不同工程背景设计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入口的任意流程设计,支持惯性、压力、光学、射频等器件的建模、仿真与分析。

北京大学在硅基MEMS技术研究中,提出三套标准工艺流程,突破了高深宽比硅刻蚀、微结构键合强度检测、应变电阻杂质分布、薄膜应力控制等难题,建立了高水平的硅基MEMS加工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了非硅多层复杂微结构加工技术等,并应用于化学传感器、生物医学分析器件中。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发明了多层硅微机械结构一次成形技术、干法刻蚀积累电荷释放和可动结构保护技术和圆片级封装新方法,形成了基于单硅片结构的双面体微机械压阻传感器制造工艺、建立了集MEMS芯片制造和封装于一体的技术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勇教授针对喷墨、喷丝、喷液和喷雾构件的微加工,提出了微细冲压加工和微细电火花加工交叉结合的微细阵列型孔复合加工工艺,加工出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最小喷口尺寸60μm量级的喷丝头。目前正在开发面向汽车喷油嘴的批量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与设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微塑性成形工艺,制造出微型齿轮和钟表延时机构:采用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提出了微喷批量加工工艺与设备技术。厦门大学提出

了具有原创性约束刻蚀剂层技术,实现了对硅、砷化镓和金属(Cu、Ni、Al、Ti)的三维刻蚀加工。湖南大学尹韶辉教授在微小非球面模具的超精密磨削及纳米研抛加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己获得初步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刘冲教授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塑料微流控芯片自动化制造装备,进行了微结构热压成形金属模具的制作、微流控芯片制作工艺以及芯片质量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掌握了芯片批量制作的关键技术。

2.12 设计学领域

复杂机电系统及产品、大型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创新设计、虚拟仿真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近年来机械设计的重要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教授提出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是知识获取过程的观点。针对现代设计对分布式资源环境依赖性问题,提出了建立在分布智力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建设了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在互联网上合作设计。

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针对多样性、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中如何实现千变万化的设计难题,提出并实现了产品配置、变型、进化和递归4项设计技术,实现了将复杂机电产品模糊定制需求转变为产品信息模型的功能定制设计。提出了工程过渡状态、模糊状态、随机状态建模与数字样机集成的仿真设计技术,提出了分数维、整数维、高维相结合的混合维设计建模方法,有效提高了基于数字样机设计的可信度和可用度。

圆弧剪刃滚动式剪切机是中厚板剪切重要装备,以前一直是国外装备垄断市场。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教授提出了新型滚切剪非对称曲柄机构设计原理,设计发明了性能优越的中厚板剪切装备,自主设计制造的产品颇具市场竞争力,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在密封技术领域,王玉明等设计发明了双环带螺旋槽端面密封、双列双叶螺旋槽端面密封以及浮环──螺旋槽组合端面密封,使防颗粒性能、停车密封性能、密封平衡比等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大连理工大学滕弘飞教授针对航天器方案设计中解的组合爆炸及多学科设

计约束满足等复杂性问题,提出了基于人智一图形一计算的航天器布局设计方法,为航天器等一类大型、高维、动态复杂工程系统方案设计的建模、求解提供了有效方法。

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在发明理论TRIZ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多冲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与领域解转化技术,归纳了产品创新模糊前端中创新设想4种产生模式。

2.13 高能束加工领域

加工尺寸及环境的极端化、加工方法交叉融合、加工技术的精密、高效及数字自动化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中科院力学所研制出生产优质冷轧板带所必须的轧辊毛化新技术—YAG激光毛化轧辊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YAG激光毛化技术成功用于规模生产,该技术

核心发明点是研制出特殊声光开关调制技术,使相同功率的YAG脉冲激光器毛化轧辊的频率和毛化粗糙范围提高数倍,提高了轧辊使用寿命。YAG激光毛化技术已成功用于我国各类优质冷轧板生产。

北京理工大学姜澜教授在飞秒激光加工有机材料的研究中,引入量子力学理论,揭示了离子云对激光的聚焦作用,预报了加工出平底沟的可能,得到试验验证,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发明了一种新型实用的金刚石圆锯片激光焊接系统、提出了基体及刀头的过渡材料的可焊性、烧结工艺及焊接工艺,研制了适合锯片焊接的激光焊接系统,产品远销欧美。

山东大学黄传真教授在硬脆材料的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加工、表面铣削加工、微细磨料水射流精密加工机理及抛光技术、磨料水射流混合管流场仿真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单磨料粒子脆性断裂和塑性剪切冲蚀动能模型,提出了工件材料脆塑转变冲蚀动能临界条件,研制成功了精密微磨料水射流加工系统,其

29nm。

抛光表面粗糙度可达R

a

3 机械工程发展趋势

3.1 机械传动学的发展趋势

(1)传动趋向于承载能力大、振动噪声小、节能高效、体积小、质量轻,高速重载条件下工作。传动设计计算采用动态设计、可靠性设计、多目标优化设计、摩擦学设计等新方法和CAD/CAPP/CAM、CAT、EMS、CIMS等最新技术。

(2)积极开拓新的传动形式。新型啮合传动,液体粘性传动,电控流变液体传动,改进现有传动元件,努力使传动具有更广泛的性能。例如;防止过载、防止冲击、大转动惯量启动、空载运行、正反向运行、迅速制动等,同时,力求简化传动产品生产,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3)传动转矩和转速的调节趋向无级化、自适应化、微机化和智能化。

(4)机械传动与电传动结合起来,组成复合传动。非圆行星齿轮与液压传动组成高性能的低速液压马达;将电传动与双自由度机械传动结合起来,组成效率既高又能无级调速的双流传动;以电磁波发生器代替机械波发生器,取代高速电机的低转动惯量步进电机。

(5)采用组合技术实现传动产品的系列化,用最经济的生产手段满足不同机械对传动的要求。

3.2 机械动力学发展趋势

机械动力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多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方向发展;

(2)注重多维强非线性系统分岔与混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3)倾向于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4)注重流体-弹性体-刚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5)向边结构动力学与碰撞振动方向发展;

(6)向微型化发展──微机电系统动力学;

(文献:胡海岩,孟庆国,张伟等,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J力学进展,2002,32(2))

3.3 机器人机构学发展趋势

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如下:

(1)现代机构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构拓扑结构“任务空间”基本功能的数学描述,机构拓扑结构设计的非数值类非线性问题的建模、求解与方案优选,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参数设计的数值类非线性问题的建模、求解与方案优选。

(2)实现特殊功能的机构设计理论以及应用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面向重大应用背景的高加速度机构的设计原理与试验技术,超高速运转机构动态设计与平衡理论,超高精度机构的设计、标定、检测与试验原理,超大载荷对象的多维微位移、微振动控制的机构设计理论及其在重大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技术。

(3)微操作和微尺度机械的机构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机构的表面效应和尺寸效应,多尺度效应和跨尺度运动的机构设计理论,微机构的动态分析与设计原理,微机构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微机构与微电子、微光学器件、微驱动、微传感和控制系统等高度集成多尺度、多维微操作机构的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

(4)机构与机器人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种形式(冗余度、冗余驱动、欠驱动、协调操作等)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柔顺及柔性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刚性及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综合,含间隙机构及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综合。

(5)新型移动与操作机器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移动与操作机器人的新构型及其设计理论,并联机器人的新构型及其设计理论,步行、多臂协调、冗余机器人的构型与性能设计,模块化移动与操作机器人的优化与重构方法,在复杂与特殊环境中移动与操作机器人的感知、定位与协调技术,多移动机器人的编队运动与作业协调方法,移动与操作机器人的遥操作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感知技术,移动与操作机器人重点应用技术。

(6)仿人与仿生机器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的新型仿生驱动、关节、感知与作业单元,新型仿人与仿生机器人结构系统及其优化设计理论,机器人的生物感官与群体行为仿生理论与技术,生物──机械──电子一体化系统的基础理论,仿人与仿生机器人的环境与人机交互感知技术。

(7)微纳机器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维微尺度机器人的新型驱动、检测单元与系统构型,微尺度机器人的微观力学建模、性能评价与分析理论,微尺度机器人的优化设计、制造与控制方法,微纳机器人规模群体交互与作业模型及其协调控制理论,微操作机器人的精度分析、标定与检测理论;微操作机器人的新构型及其系统建模与控制;生物分子机器人的分子电动机特性和信息交换机理,生物分子机器人的运动建模理论、仿真方法与控制技术;染色体微操作、微切割和微克隆机器人。

(文献:高峰,机构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机械工程学报,2005,

41(8))

3.4 摩擦学发展趋势

(1)摩擦学研究与开发的范围越来越超出一般机械领域,并与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实现大跨度的交叉与综合,形成新的学科与技术的生长点,除了生物摩擦学之外,环境设计中的摩擦学也已成为国际摩擦学会议的重要主题;

(2)摩擦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将从宏观向微观两个方向延伸,Holmberg提出了包括从原子到宇宙尺度的所有的最基本的摩擦学现象在内的构想,即从分子摩擦学到宇宙摩擦学的构想;

(3)摩擦学主要研究方法将从面向现象与摩擦学元件的定性描述的简化法向面向摩擦学系统的系统分析法发展;

(4)摩擦学研究与开发的机制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强化学科间的沟通与合作,发展集成技术,这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发展趋势。

(Homberg K, Reliability aspects of tribology 2001(12);张嗣伟,我国摩擦学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润滑与密封,2003,2)

3.5 仿生机械和生物制造发展趋势

基于蓬勃发展的快速成型技术和生物生长因子培养和控制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内,基于快速成型的仿生制造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产品具有生物活性;产品具有全天然生物材料特性:产品中可添加缓释的各种药品或保健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功能;理论上可以成形任意复杂零件;具有高度柔性,即无需任何工夹具,可快速成形出具有一定精度和强度、满足一定功能的原型;高度集成化:无环境污染;生产周期较短等优点。因此,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制造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综述报告模板

综述报告模板: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高度近视眼的治疗方法综述 班级:2017级医院药学1班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年月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内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4) 2检索策略 (4) 2.1 选择检索工具 (4) 2.2 选择检索词 (4)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4) 3.1 万方数据库 (5)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5) 3.3超星数字图书馆 (6) 3.4 实体图书馆搜索平台 (6) 3.5 国外文献数据库 (7) 4.文献综述 (7) 5.参考文献 (7) 6.自我总结评价 (7)

1.课题分析 2检索策略 2.1 选择检索工具 2.2 选择检索词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结课报告-柔性制造系统FMS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前沿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机械工程 所在院系机电学院 类别:B.硕士 日期:年月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柔性制造系统(FMS) 摘要:柔性制造系统(FMs)系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制造系统。目前所谈及的FMS通常是指在批量切削加工中以先进的自动化和高水平的柔性为目标的制造系统。随着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FMS发展颇为迅速,并且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也促使柔性制造技术日臻成熟,80年代后,制造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即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制造(CIMS)时代,FMS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 Abstract: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refers to a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currently talking about usually refers to the batch machining of advanced automation and a high leve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or the target. With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low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shorter manufacturing cycle increasingly urgent, FMS develop quite rapidly, 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achinery and control equipmen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turity, after 80 years,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into a new era, that computer-base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S) era, FMS has become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development priorities. Keyword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mputer-aided design applications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对机械工程概论的认识和总结

对机械工程概论的认识和总结 一、机械概论 “机械工程概论”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非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必修课。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的成形工艺及设备、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及设备、特种加工等方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对于机械工程概论的学习和认识 就像每个人有各自独特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机械工程概论就像学机械在这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数理化是将先辈得出的正确的理性化的数字化的世界观授予我们,那么机械工程概论就是将一个专业方面的总的知识体系授予我们。 在《机械工程概论》一书当中如此写道:“机械工程是关于研究、设计、制造和运用各类机器和机械设备的工程科学,涉猎范围机器广泛”学习数理化,我们得到的知识运算技巧,对于怎么将这些技巧应用到真正的机械生产制造上,我们可以很基础的先提出问题再假设再论证再实践再完工。 三、总结 机械工程概论这么课程使我们能够对未来机械专业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机械的学习积极性,就像一本书的目录一般,让人知道将来要学习什么,却又半现半隐,极大开发同学们的兴趣,而且工程概论使我们更了解机器以及机械设备的结构,

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课程极为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我们的个人能力打造敦厚的专业基础,在未来的世界里,全新的设计必然与计算机分不开,模拟仿真、辅助设计、制造等各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的前景是光明的,而工程概论就像是给了我们一张上船的船票太多毒鸡汤告诉你,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可它没告诉你,你想要的,岁月凭什么给你!

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前沿报告

学校代码: 学号: 机械工程技术 发展前沿报告 报告作者: 学科:机械工程 报告提交日期: 2015年1月20日

目录 1并联机构机器人 (1) 2 汽车缓速器 (3) 3 机械工程中的工程力学 (5) 4 工程中的动力学及控制问题 (7) 结束语 (9)

1并联机构机器人 并联机构(Parallel Mechanism,简称PM),可以定义为动平台和定平台通过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一种闭环机构。并联机器人和传统工业用串联机器人在哲学上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和串联机器人相比较,并联机器人具有以下特点: (1)无累积误差,精度较高; (2)驱动装置可置于定平台上或接近定平台的位置,这样运动部分重量轻,速度高,动态响应好; (3)结构紧凑,刚度高,承载能力大; (4)完全对称的并联机构具有较好的各向同性; (5)工作空间较小; 根据这些特点,并联机器人在需要高刚度、高精度或者大载荷而无须很大工作空间的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军事领域中的潜艇、坦克驾驶运动模拟器,下一代战斗机的矢量喷管、潜艇及空间飞行器的对接装置、姿态控制器等;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细胞操作机器人、可实现细胞的注射和分割;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姿态调整装置;混联装备等,如SMT公司的Tricept混联机械手模块是基于并联机构单元的模块化设计的成功典范。 1931年,Gwinnett在其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球面并联机构的娱乐装置(图1);1940年,Pollard在其专利中提出了一种空间工业并联机构,用于汽车的喷漆(图2);之后,Gough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六自由度轮胎检测装置(图3);三年后,Stewart首次对Gough发明的这种机构进行了机构学意义上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应用为飞行模拟器的运动产生装置,这种机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并联机构,被称为Gough-Stewart机构或Stewart机构(图4)。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442613.html, 1

目录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4) 第一节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概述 (4) 一、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内涵 (4) 二、工业互联网的功能作用 (5) “互联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 1.互联网创新发展引发变革 (8) 2.互联网创新发展案例解析 (11) 3.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价值流” (16) 三、工业互联网的五大应用 (17) 四、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17) 第二节工业互联网相关概念分析 (19) 一、工业4.0 (19) 二、两化融合 (21) 三、中国制造2025 (22) 四、相关概念比较 (24) 第三节工业互联网的构成要素分析 (28) 一、智能设备 (28) 二、智能系统 (29) 三、智能决策 (30) 3)推理机 (32) 四、要素整合 (32) 2.产品性能改善模式 (33) 3.顾客培训模式 (34) 4.产品功能拓展模式 (34) 2

第四节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要素分析 (35) 一、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要素 (35) 二、实现工业互联网的管理要素 (47) 三、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成功要素 (50) 3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第一节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概述 一、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内涵 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让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且更经济。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属于泛互联网的目录分类。 工业互联网最早由GE公司提出,GE公司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R.Immelt)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由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组成的庞大的物理世界,能够在更深层面与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力图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加强异地协同制造,以数据驱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破解制造业空心化发展难题。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可以从构成要素、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三个层面去认识它的内涵。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从构成要素角度看,机器、数据和人共同构成了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组和设施通过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和应用系统与网络连接,构建形成基于“云-管-端”的新型复杂体系架构。随着生产的推进,数据在体系架构内源源不断地产生和流动,通过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实现向信息资产的转换和商业化应用。人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领导者和远程协同的研究人员等,也包括企业之外的消 4

机械工程概论学习心得教学内容

机械工程概论学习心 得

学习心得 班级:机械(卓越)1001 姓名:李俊峰学号:3100305007 机械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我们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本工艺方法,培养我们工程素质的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机械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的成形工艺及设备、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及设备、特种加工在内的各方面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工程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和基本理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机械的真正内涵,其中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而关于机械工程学科的战略地位,钱学森先生曾说过:“技术科学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新部门。”作为一门技术科学,机械工程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研究人造的机械系统与制造过程的结构、组成、能量传递与转换、构件与产品的几何与物理演变、系统与过程的调控、功能形成与运行可靠性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机械与制造工程中共和性和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机械的原理,机械的加工,机械的设计,机械的应用以及机械的分类,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机械是什么。其实,机械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个玩具,可能是一个零件,也可能是一个航天器。机械的应用之广,设计方法之丰富无疑给我们后来人在继承先辈的传统时可以借用现代的科技和方法来设计一件新的产品或零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械的设计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迎合时代的需求和世界的变化需要,应以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导方向,进一步加强与网络的结合,凸显更人性化、智能化、方便化的特点。 在21世纪的世界里,全新的设计必然与计算机分不开,模拟仿真、辅助设

机械类英文参考文献

Int J Interact Des Manuf(2011)5:103–117 DOI10.1007/s12008-011-0119-7 ORIGINAL PAPER Benchmarking of virtual reality performance in mechanics education Maura Mengoni·Michele Germani· Margherita Peruzzini Received:27April2011/Accepted:29April2011/Published online:27May2011 ?Springer-Verlag2011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ities of virtual reality(VR)to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It is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roper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up whose performance matches mechanical design learning purposes,such as assemblability and tolerances prescription.The method consists of two main activities:VR technologies benchmarking based on sensory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how VR tools impact on learning curves.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ol-ogy,an experimental protocol is de?ned and an testing plan is set.E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divided into performance and usability metric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The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 up is tested on student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col. Keywords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Virtual reality·Experimental protocol·Learning curve· Mechanics education 1Introduction Modern society is dominated by continuous scient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s.Special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ablers for industrial improvement.As a result,nowadays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job-oriented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ssuming greater importance.In this context both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are collaborating to create high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The?rst disseminates M.Mengoni(B)·M.Germani·M.Peruzzin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rche, Via Brecce Bianche,60131Ancona,Italy e-mail:m.mengoni@univpm.it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methods while the second pro-vides a practical background for general principles training. The main problem deals with the effort and time required to improve technical learning,whil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forces companies to demand young and high-quali?ed engi-neers in short time.Therefore,the entire educational process needs to be fast and ef?cient.No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and emerging virtual reality(VR)systems provide a possible answer to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in mechanical design?eld,are the investigation of such technologies potentialit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achievable bene?ts in terms of product desig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While IT has been deeply explored in distance education,i.e.e-learning,VR still rep-resents a novelty. VR refers to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pow-erful visualization and direct manipul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t is widely used for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s it provides novel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s to interact with digital mock-ups.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virtual technolo-gies can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 the senses of vision by providing stereoscopic imaging views and complex spatial effects,of touch,hearing and motion by respectively adopt-ing haptic,sound and motion devices.These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respect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The observation of students interpreting two-dimensional drawings highlighted several dif?culties: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geometric and dimensional tolerances chains,the detection of functional and assembly errors,the recognition of right design solutions and the choice of the proper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These limitations force tutors to seek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ble to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综述开题报告

综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带来三篇开题报告的范文,希望大家有所帮助! 综述开题报告篇一: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 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综述报告格式

综述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以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机械工程前沿讲座

机械工程前沿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科在各大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繁荣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对 ?前机械工程前沿技术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其重要进展和成果,并对 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 、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写提纲 一、立项的背景与意义 简述本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申请立项的必要性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进行对比说明。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 2、重点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创新等。 3、说明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知识产权归属情况。 4、说明项目完成后预期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技术水平及相应技术指标等。产业化项目可以是成果工程化或中试成果,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是学术论文、著作等。 四、应用或产业化前景与市场需求 主要说明本项目技术或产品市场需求。目前主要使用领域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预测。分析项目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预测市场占有份额。 五、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说明本项目已开展的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在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方面具备的条件和优势,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条件。 六、项目实施方案与组织方式 简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方式、管理措施等。 七、进度安排与年度计划内容 分年度列出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年度主要工作内容和主要目标。 八、承担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简况 说明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产业化项目还应重点说明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项目负责人情况。同时应列出项目负责人及专家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学历、职称及从事专业简表。 九、经费预算来源、使用计划及还款能力分析 简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渠道,根据项目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申请周转金的,应对还款来源、还款能力进行分析。 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基础研究和单纯科技攻关项目可对项目完成后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简要分析。中试和产业化项目,应对项目完成后的规模及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情况的估算、新增产值、利润、税收、创汇、投资回报情况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并就项目的风险性进行分析。 十一、其它 相关奖励及证明。

如何撰写综述性论文

如何撰写综述性论文 第一部分什么是综述?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写文献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论文(轧机方向)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内容名称:轧机方向 院系:机械学院 班级:研1402班 姓名:李启宇 学号: S2******* 授课教师:王建梅 时间: 2015.7.6 太原科技大学

一、我国无缝钢管技术装备现状 热轧无缝钢管设备从1953年在鞍钢建成投产φ140mm自动轧管机组以来,我国陆续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和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小型(φ50mm~100mm)穿孔机和自动、三辊、连轧、圆盘(狄塞尔)等轧管机组,随后又引进并建成投产了一批顶管、周期(大中型)、大型自动、扩管、三辊等类型的轧管机组(含二手设备),之后又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三辊、精密和连轧管机组等(含软件技术和部分设备)。1999年前拥有的生产供冷拔、冷轧用的热轧无缝毛管、荒管的设备,计有5大类111 台(套),主要是穿孔机、≤φ90mm自动轧管机组和少量三辊、盘轧管和挤压管机组。现有的(含在建的)热轧成品无缝钢管机组。 由双老师的讲课内容我得知,国现有(包括在建)的热轧成品的轧管机组计有10大类39套,即连轧管、自动轧管、周期轧管、热扩管、精密轧管、圆盘轧管、三辊轧管、顶管、挤压管和行星轧管机组。可以说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拥有的热轧管机组的种类和规格最齐全。 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上海建有螺丝式拉拔管机,40年代开始建有链式拉拔管机(LG-0.5-120),50年代开始建有二辊三辊冷轧管机(LG-30~200;LD-8~180),60年代开始建有旋压管机(可生产的钢管规格最薄壁厚为0.07mm,最大直径为700 mm),80年代开始建有液压冷拔管机(最大为4000KN),80

年代开始引进先进、快速、高效、大直径冷轧管机,如KPW25VMR、SK75V-MRCK、XIIT-450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各种冷轧管机987台,其中国产二辊327台、多辊617台,引进43台冷拔管机估计有千条链以上,也可算是种类、规格齐全。 其装备特点为:1一种规格的轴承管用一种规格的管坯,一套加热制度,一套穿孔工具和轧制工艺、一套冷轧管工具、工艺和一套球化热处理制度以及一套检查检测仪器、制度和规范。2用冷轧孔型保证成品管的尺寸精度,用轧制(热和冷)和热处理工艺、制度及检查检测保证成品管性能和质量。 我国无缝钢管设备设计、制造,按照过去的体制规定:主机设备(包括电气配套设备)由国家钢铁设计研究院(如北京、重庆、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提出设计任务书,交由国家专业设备制造厂(如太原重型机械厂、太原矿山机器厂等)进行设备设计和制造;辅助机械设备(包括电气配套设备)由冶金设计院设计,交机械制造厂制造。分工明确,力量(研究、开发)集中。 现在已发展到所有有关设计单位和设备制造单位互相渗透、互相替代或相互联合,同时钢管生产厂也向设备设计和设备制造发展,成立了一些设计院所、设备制造公司或联合公司。现在无缝钢管设备设计、制造单位之多,难以统计。国家大的钢铁设计研究和设备制造单位在与小的分散的设计制造单位的竞争中,没有形成专业相对集中的设计、制造集团,力量分散,

机械工程概论1-5

第一次作业 [判断题]电动机、内燃机和风力机是加工机械。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汽车、飞机和轮船是运输机械。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和绘图机是信息机械。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从18世纪起,机械设计计算从材料强度方面和机械结构的分析方面提高了精确度。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刚体的简单运动有平行移动和定轴转动。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运动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的三定律。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拉伸或压缩变形的变形特点是杆件的变形沿着轴线方向伸长或缩短,同时,伴随着横截面方向的相应减小和增大。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剪切变形的变形特点是构件沿两力作用线之间的某一截面产生相对错动或错动趋势。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扭转变形的变形特点是杆件各横截面绕杆的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弯曲变形的变形特点是杆件的轴线由原来的直线变为曲线。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按对流体力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流体力学又可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和实验流体力学。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振动力学主要是研究系统、输入激励和输出响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 [填空题]1、一部完整的机器基本由、和三部分组成,较复杂的机器还包括。 2、机械按用途可分为、、和。 3、动力机械的用途是。 4、加工机械的用途是。 5、运输机械的用途是。 6、信息机械的用途是。 7、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和。 8、强度是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能力。 9、刚度是构件或零部件在确定的载荷作用下的能力。 10、稳定性是构件或零部件在确定的外载荷作用下,保持的能力。 1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有、、和。 12、构件在常温、静载作用下的失效,主要失效方式有:、、、、和。 1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有、、、、、、。 14、机械设计的主要类型有、、、。 15、机械设计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