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文化

合集下载

茂名年例文化

茂名年例文化

茂名年例文化年例,是茂名地区的特色节目。

据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茂名市志»又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实际上,“年例”是扩大到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目。

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村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时间一般头尾三天。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

茂名、电白县、化州、信宜、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

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一、茂名年例的渊源(一)史料记载按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记载,年例最迟起源于宋代,明朝时期盛行。

吴震方所著《岭南杂记》记载“高州春时,民间建太平醇,多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此祈祷,掷玫悬朱符而去”。

道光《高州府志》卷三风俗“自十二月至於月鄉人儺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光绪《化州县志》“(正月)初十后,每夜奉神出游,锣鼓喧闻,灯光如昼,放火花,烧炮竹,打秋千,直至夜底方休。

自光绪七年后,踵事增毕诸神出游,以三月而毕。

将余费于勤光门外沙洲塔厂为宴席之地,略如京都戏院式,张灯演戏,纸醉金迷,国有长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润色也”。

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茂名地区的年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个习俗不仅在今天受到茂名地区的人们喜爱,而且在古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茂名传统文化

茂名传统文化

小谈茂名传统文化首先很官方的来说一下“茂名”是怎么来的吧!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今高州地内有个潘茂名的人,他曾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

所以当地人民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

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

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

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

然后再详细的介绍一下茂名在地球上准确的位置吧。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9°-111°41°,北纬21°22°-22°42°。

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

东北距广州362公里,西南距湛江121公里。

全市陆地总面积1145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

以上是非常官方的资料,接下来呢,就让我来带着你去了解一下,在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眼中,茂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茂名传统节日:讲到茂名的传统节日,茂名人会毫不犹豫的就想到“年例”,什么是“年例”?可能很多非茂名地区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的一个东西。

然而,在我们茂名,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年例大过年”,也就是说,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是年例一定得在家里面过。

在茂名,“年例”算是茂名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吧!虽然茂名人都做年例,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做年例的时间是会不一样的,绝大部分是在每年的正月,当然做的时间长度也是不一样的,一天,两天三天的都有,但通常都是只有那么一天才是最重要、最热闹的。

在“年例”这一天,家里面会来很多的亲戚友人,有很多可能就是一年当中就这一天见一次面的,所以年例这一天也可以说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系感情的日子;当然也会有很多的传统活动,年例当天,有“游神、舞龙、荡菩萨、舞狮、飘色、做大戏”等等,但这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所有节目的,因为就算是在同一个镇上,在不同的村也是会有不同的习俗的。

茂名特色文化介绍词

茂名特色文化介绍词

茂名特色文化介绍词
茂名特色文化是指茂名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

以下是对茂名特色文化的介绍词:
茂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

茂名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茂名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茂名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茂名的海洋文化深受影响,体现在茂名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习俗中。

特色海鲜美食如牛蛙煲、沙茶鱼头、海鲜烧烤等,成为茂名美食文化的代表;茂名的木偶戏、龙船舞和渔船灯等民间艺术也具有浓厚的海洋元素;每年的海神节和海上嘉年华等活动,更是茂名海洋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其次,茂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茂名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茂名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

茂名的丹霞山、西山壁画、抱琴岩石刻等景点,展示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茂名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

茂名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茂名的当地方言——茂南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语言,富有韵味和特色。

茂名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茂名花灯、露天剧场、豆包舞等,充分展示了茂名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茂名特色文化丰富多样,充满活力和魅力。

茂名人民将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些特色文化,为茂名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茂名文化

茂名文化

• 改革开放以来,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茂名市的建设成就辉煌,现已发展成为目前全国 最大的炼油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 全国重要的北运蔬菜生产基地和广东省重要的能 源、重化工业基地。早在1994年,茂名市就已跻 身全国55个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城市行列。 茂名已形成一个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矿产 品加工和机械电子为支柱,建材、陶瓷、轻纺、 皮革、塑料、造纸、食品、医药等行业共同发展 的门类较齐、结构逐步改善的工业格局。
石油化工
• 茂名以炼油、乙烯生产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工业在 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 料和重化工业基地。茂石化炼油加工能力、乙烯 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350万吨/年和38万吨/年,拥 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原油加工能力,有“中国南方 油城”之称。预计,2005年炼油加工能力还将扩 大到18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扩大到80万吨/ 年。此外,茂名市还有400多家各类型的化工企 业相映争辉,出产的油品和化工产品品种多达 400多种 。茂名化工年创利税约20亿元。
合箩茶
• 信宜合箩茶,历史上曾列为贡品,现在被 列入中国名茶--历史名茶类,载入《中国名 茶志· 广东卷》,是广东省15个名茶之一。 特级绿茶外形紧结、多毫、呈翠绿色,汤 色呈绿色且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浓 醇,鲜爽可口,带自然花香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簸箕炊
• 簸箕炊是传统的粤西特色小吃,在茂名、高 州、化州、湛江一带非常盛行。 簸箕 炊(化州又称格籺“籺发音@”),因其采 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其 后放磨成桨的米粉于簸箕当中,待一层熟 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 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剐成格状,以方 便食客食用,最后在其表面放上香油、芝 麻与蒜蓉浆(即蒜鸡油)然后蘸着吃,入 口细腻富有弹性

粤西茂名楹联文化地方特色

粤西茂名楹联文化地方特色

粤西茂名楹联文化地方特色
粤西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茂名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楹
联文化,这是一种汉字书法艺术形式,常见于对联、匾额、楼匾等场所,传统上用于书写
吉祥祝福的文字。

茂名楹联文化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景名胜楹联:茂名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常常被用作楹联的题材。

茂名的罗湖风景区有一副楹联“峰石怒翠岑,湖山笑红蓼”,描绘了山石的雄奇和湖
水的美丽。

这些楹联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茂名独特的自然景观之美。

2. 廉政楹联:茂名一直致力于打造廉洁政府,反腐倡廉。

茂名的一些单位和政府部
门常常会在大楼的门前悬挂廉政楹联,用以警示和教育工作人员。

这些廉政楹联常言道:“诚廉保国家,清风涤民心”、“清风洒廉府,廉洁展形象”,以廉洁为主题,使人们牢
记廉洁的重要性。

3. 民族团结楹联:茂名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团结是
茂名的一大特色。

茂名的一些场所常常会悬挂民族团结楹联,以表达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
团结。

“和谐拼搏彰青春,民族团结忠爱国”、“彩辉共瑶音,团结心护澜州”等楹联,
通过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民族团结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茂名楹联文化的特色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于茂名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展示。


过楹联,人们可以感受到茂名的自然景观、廉政建设、民族团结和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魅力,也使茂名更加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茂名的特色民俗文化作文

茂名的特色民俗文化作文

茂名的特色民俗文化作文你要是想找个充满趣味民俗文化的地方,那茂名可不能错过。

我跟你说啊,茂名就像一个装满民俗宝藏的大盒子,随便打开一个角落,都能发现超有意思的东西。

先说说年例吧。

年例在茂名那可是相当隆重的节日,感觉就像整个城市在开一个超级大派对。

每到年例的时候,村子里就热闹得不行。

村民们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各种好吃的,什么三牲啊、水果啊,满满当当摆上一桌。

这可不是普通的吃饭,那是在招待各路神仙呢,当然啦,还有来串门的亲朋好友。

年例的游神活动可好玩了。

神像被人们抬着在村子里巡游,那场面就像一场流动的狂欢节。

敲锣打鼓的声音震耳欲聋,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感觉空气都被这热闹劲儿给点燃了。

大家呢,就跟在队伍后面,喜气洋洋的。

小孩子们更是兴奋得跑来跑去,他们可不管什么神仙不神仙的,就觉得热闹,还有好多好吃的。

而且,每个村的年例时间还不一样,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从这个村到那个村,热闹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呢。

再说说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可是茂名的大英雄,就像一个超级明星一样被人们敬仰。

在茂名,到处都能看到冼夫人的庙宇。

每到冼夫人诞辰的时候,人们都会去庙里祭拜她。

那祭拜的仪式也是很有讲究的,人们会带着香烛、供品,恭恭敬敬地向冼夫人像行礼,祈求平安幸福。

而且啊,还有关于冼夫人的各种传说故事,老人们讲起来是绘声绘色的。

什么冼夫人带领大家打仗啦,维护民族团结啦,就像一部部精彩的大片。

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茂名的人们都充满了自豪感。

还有飘色呢。

这飘色就像是流动的艺术画。

你看那些小孩子们,打扮得像小仙子或者古代的英雄一样,站在高高的架子上。

可神奇的是,你远远看去,就感觉他们像是飘在空中一样,真的是太奇妙了。

那些飘色的造型丰富多彩,有的是神话故事里的情节,有的是传统美德的展现。

每次飘色巡游的时候,道路两边都挤满了人,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就想看看这神奇的表演。

小孩子们在上面还能稳稳当当的,不哭也不闹,真的是训练有素呢。

茂名地方文化历史底蕴

茂名地方文化历史底蕴

综述:茂名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建设成就辉煌,是全国最大的炼油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

茂名石化享誉全国,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

在文化统战方面,茂名有众多可挖掘的文化资源,传统优秀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尤为丰富,主要有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冼太文化文化简介:冼太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爱国统一精神,爱护人民精神,民族团结精神,改造社会精神,礼俗法治精神。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毕生努力维护国家统一,与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恩来曾称赞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江泽民同志颂赞冼夫人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文化受众:北起冼夫人夫家祖地丹东,南到贵州、海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

其中,最主要的人群是茂名、海南的居民。

石油文化文化简介:茂名市是全国著名的南方油城,是国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基地,石油文化底蕴深厚。

茂名的石油文化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容。

其基本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茂名目前油能力达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

文化受众:老一代以及以体验和学习石油文化为目的的青年群体荔枝文化文化简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茂名是荔枝的故乡,茂名种植荔枝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自唐朝开始,茂名荔枝就成为历朝的贡品。

根子镇的“贡园”和羊角镇的“登高坡古贡荔园”里,千年古荔达400多亩,380多棵,今日茂名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

文化受众:受众广泛,从广东省至全国乃至港澳、德国、法国、本等地潘茂名文化文化简介:潘茂名是岭南道教先驱,修道习医、济世救民,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广受百姓爱戴,茂名就因其名而来,潘茂名信仰在粤西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在高州亦有潘仙庙以纪念他的功德。

茂名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

茂名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

茂名民俗文化的心得体会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城市。

在我与茂名民俗文化的接触中,我对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茂名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岭南礼俗和节日文化。

岭南礼俗是广东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习惯,通过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岭南地区独有的一套规范和仪式。

岭南礼俗的最典型代表有婚嫁、丧葬、过大礼等,这些仪式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茂名的婚嫁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茂名,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关系的交融。

一场完整的婚礼包括迎亲、接亲和返回新娘家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

我曾有幸参加过一场传统的茂名婚礼,从热闹的婚车队伍到庄重的拜堂仪式,每个环节都显露出茂名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礼仪的严谨。

作为一个海滨城市,茂名的节日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茂名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而茂名的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端午节,茂名各个乡镇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赛。

龙舟竞渡是茂名人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茂名人民的韧劲和团结精神,也彰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除了岭南礼俗和节日文化,茂名的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方面。

茂名人崇尚劳动、敬重老人,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茂名民俗中得到了体现。

在茂名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习俗,比如农民画、杂耍、土方戏等,这些乡村文化活动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欢乐,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领略。

在接触了茂名的民俗文化后,我对这座城市更加热爱和喜欢。

茂名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茂名的传统文化传承了数千年,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更为后代注入了正能量和向上的力量。

我相信,在茂名这片土地上,民俗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茂名独特的文化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茂名民俗风情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石油化工城市。

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现辖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县和茂南区、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总人口约618万。

沿海有220公里海岸线,主要河流有鉴江、罗江、黄华河,港口有博贺渔港、茂名港。

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

如今的茂名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茂名春节风俗习惯年例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

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

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

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

亲戚朋友见见面,聚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年例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菩萨”享用,名之曰“摆忠”。

之后是放鞭炮,鞭炮声伴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

第二天是菩萨出游巡门,人们这天摆的是生果素菜,一个道士,扬着一把生锈的“利剑”,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场面滑稽热闹。

此时有花灯观赏,有木偶演唱,有电影公映,有烟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狮献艺或粤剧上演。

他们各占一方,各行其道,庞杂而相对有序,独立而相对统一。

客人既可各择喜好,又无需四处奔走,转身变项,移步换景,浏览细赏相当方便。

“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一年的年例也随之结束。

茂名婚姻习俗[这个贴子最后由雨鹤寒梅在 2007/04/28 09:15 第 1 次编辑]茂名婚姻习俗茂名旅游信息网人生一大事习俗何其多在我的家乡信宜农村,解放前的婚姻习俗,大体都经历相亲、订婚、结婚三个程序。

相亲。

除一部分由父母包办外,一部分经媒人介绍,约定时间,男女到一个地方见面,俗叫相睇。

男方要给女方一些相睇钱,并接待吃饭。

订婚。

经媒人将双方意见告诉对方,男女双方同意后,男方筹备礼物订婚,叫“回成”、“酒担”、或叫“去定头”。

一般男家要行帖,送去衣服、手镯、槟榔、糖果、饼等物品,女方回送一对新油罂,一对鸡,两条裤,或一丈二尺布。

结婚。

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帖,报送结婚日子单,定下某月某日迎鸾,俗叫“过礼”。

帖中讲究礼仪,全讲套话。

如“德禽”几翼(鸡)、“家雁”几掌(鹅)、“鲁酒”几埕(米酒)、“龙凤”团圆饼几对(父母饼),还有“桂子”饼、“龙头”饼等若干。

男方除送礼物外,还封礼金、乳金(给新娘母亲钱)、冰人(媒人钱、女方封的称月老)。

此外,还有“百福花红”(给新娘姐妹钱)、“祝神花红”(烧纸的钱)、“刀砧花红”(送厨师的钱)、“行脚花红”(指新娘的家具上车费),还有“贽仪”(新郎第一次到女家见女方的叔伯兄弟封的钱),女方的叔伯兄弟回礼给新郎叫“扇金”。

结婚那天,新娘尽情打扮。

出门时,由子女多、生活好的人给新娘梳头。

边梳边唱“梳头歌”,新娘唱“哭娘歌”。

迎亲这天,男家要送礼物,一般送米、肉、酒、饼4担,最少也要送两担。

礼物送双不送单。

旧式礼节,迎亲用花轿,轿门要贴上对联,一般是男方贴上联,女方贴下联。

有钱人家请“八音班”,或大小吹打一路奏乐。

新娘到家后,男方鸣放鞭炮表示欢迎,由新郎或牵轿娘带入新房“拜灯”,然后“合灯”(把两支合成一支),再吃“和顺酒”,晚餐吃“圆房饭”。

新娘接回后,次日早上拜堂,小两口先拜天下,后拜祖宗,再拜家公家婆和宗族长辈。

拜时只两跪两拜,表示好事成双,受拜者要给红包。

婚后3天,新郎、新娘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叫“会面”。

解放后,随着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自主自愿。

这些习俗,已经成为历史。

茂名过年时候的习俗主要有:1.正穷节吃艾(米乞)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

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

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米乞) 。

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米乞)。

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米乞)也称“正穷,吃了“正穷 ”,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米乞)吃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 吃的习惯。

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

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

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

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米乞)”了。

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 ,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米乞),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米乞)式样很多,有煮汤(米乞)、菜包(米乞)、寿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挞(米乞)、灰水粽、艾(米乞)、糯米糍、发(米乞)等。

各种(米乞)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米乞)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 以“摆年”(即将(米乞)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

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

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

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

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

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 、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

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

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备办茶酒果品等,烧纸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达对灶君的尊敬之情。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

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在粤西茂名,过年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结束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地方习俗有祭灶、扫尘、做(米乞)、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炮竹、分压岁钱、守岁、拜年、派利是钱、做年例、唱大戏、吃艾(米乞)等。

5.做年例睇大戏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

但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

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