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河南豫剧作文

河南豫剧作文引言河南豫剧,又称豫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周口一带的民间戏曲。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河南豫剧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表演特点。
一、起源和历史河南豫剧起源于明代末年,由明末战乱期间南京故宫某个戏园中的脱缰耍戏逃亡杂剧艺人周洞家创办,取法皖南古调,因其活跃于河南洛阳地区而得名为豫剧。
它吸收了湖南花鼓戏、河南云中说书等剧种的元素,与河南汝昌、滑世兴发展到民国时期,成为河南戏曲的主要流派之一。
1949年建国后,豫剧以其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风格,在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河南豫剧团队形成,并且逐渐扩大影响力,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演特点1. 唱腔河南豫剧的唱腔独特悦耳,以其声音婉转、柔美著称。
演员通过口腔的微妙运用,能够发出富有感染力的唱腔,使观众沉浸其中。
同时,豫剧的唱腔还注重表达情感,歌唱时会适当地变换音调,以传递角色心情和情感变化。
2. 化妆和服饰豫剧的化妆和服饰都非常精细,以突出角色的身份和外貌特点。
演员的脸谱精致而鲜明,采用特殊的技法绘制而成,能够凸显角色的性格和气质。
服饰方面,则注重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还原,以增加戏剧的观赏价值。
3. 动作与表演豫剧注重动作与表演的综合运用。
演员通过精准的身体动作、灵活的舞台移动和精心布置的道具等手段,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同时,豫剧还注重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揭示,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的细微变化,能够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深处的纠葛。
三、经典剧目1. 《韩湘子》《韩湘子》是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它讲述了晋代诗人韩愈与湖北湖淀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具有精彩的唱腔、婉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演,被誉为豫剧的代表作之一。
2.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剧,讲述明代抗倭英雄穆桂英率军抵抗倭寇的故事。
这部剧在剧情紧凑激动人心的基础上,还通过唱腔和表演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1.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豫剧家乡焦作市,起初是民间艺人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场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曲形式。
2. 豫剧的剧种特点:豫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闻名,它是一种以河南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元素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 豫剧的剧目和演出形式:豫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魔幻剧、爱情剧等各种题材。
豫剧的演出形式以传统的舞台剧为主,但也有街头表演和电视剧等形式。
4.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起伏,但在现代豫剧家们积极探索、创新,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豫剧的影响和国际传播:豫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豫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总结: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
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一个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豫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豫剧的分析与研究报告

豫剧的分析与研究报告
豫剧是中国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及周边地区。
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报告将从豫剧的历史沿革、音乐特色、表演技巧以及流派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历史沿革
豫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初始形式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并在清代才正式定名为“豫剧”。
豫剧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传统阶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
二、音乐特色
豫剧音乐以曲调丰富、音域宽广、音色独特而著称。
其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曲调的变化和唱腔的表现力上。
豫剧的音乐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旋律,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
三、表演技巧
豫剧的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唱腔是最为重要的表演技巧之一,豫剧中的唱腔有高亢激昂的大腔和细腻柔和的小腔,通过运用不同的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四、流派演变
豫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板式,如郑派、潘派、何派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曲
目类型,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内涵。
综上所述,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豫剧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促进其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调研报告一、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豫剧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豫剧调研。
本报告旨在对豫剧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促进豫剧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我们对豫剧的调研结果。
二、豫剧的历史传承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多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演进,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
经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豫剧的历史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传承,其中包括家族传承和学院传承两种形式。
家族传承是指豫剧艺术家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形成艺术家家族,如豫剧名家傅全香家族。
学院传承则是指豫剧艺术家通过开办学校、培训班等形式,传授艺术技巧和知识,培养新一代豫剧艺术家。
三、豫剧的现状分析1.市场需求:豫剧在中国古典戏曲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着日益减少的市场需求。
这主要由于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新一代观众对豫剧的接受度降低。
2.演出形式:豫剧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有大戏和小戏两种。
大戏以长篇剧目为主,演出时间较长,观众参与度相对较高;小戏则以短篇剧目为主,流行于农村和乡镇地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快速,观众对长时间演出的接受度下降,这对豫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传承与创新:豫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难题。
一方面,豫剧需要传承和保护其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技巧,以保持其传统魅力;另一方面,豫剧也需要积极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四、豫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出和支持,豫剧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豫剧的发展。
2.文化交流:豫剧可以通过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并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提升豫剧的艺术水平。
3.社会认同: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豫剧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培养新一代豫剧观众,是豫剧发展的关键。
浅谈豫剧旦行流派的发展史

凤对 《 桂 英挂 帅 》做 了认真 的 修改 。所 以 ,我们 可 以从 中看 穆 出一 些京 剧 的神 韵 。 冯 金 凤 的 唱腔 属于 豫 东调 。在 豫 剧演 唱 中独树 一 帜 。音质 圆润 纯 净 ,清 脆悦 耳 ,吐 字清 晰 真切 ,干 净利 落 ,行 腔 自然松
弛 ,舒 展娴 熟 。 以小 嗓 为主 ,多在 中 问区运 行 。旋 律 很少 做大 的 跳 跃 ,很 少 甩 腔 ,字 多 腔 少 ,节 奏 平 称 。 很 符 合 河 南 人干 脆 、利 落 、爽 朗 的性 格特 点 。这 是 马派 唱 腔为 群众 喜 爱的 重要
● 、垒 鱼 _ 旦 ! 垒
垦鱼
:! !: 里 ! 兰
浅谈豫剧旦 行流 派的发展 史
◎ 颜 永 恒
( 中平 能化 集 团 ,河南 平 顶 山 4 7 0 ) 600 中 图分 类号 :I 3 .1 J 0 2 66 8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号 :1 7 — 9 2( O 0 -1 4 1 3 09 2 1 6 0) 4 —0 O
旦 这位 明星 的艺 术风 格 被 众 多豫剧 演唱 者追 随 、模 仿 ,便形 成 为 一个 豫剧 流 派 。 解放 前 ,豫 剧 并没 有形 成 以 演员 个人 风格 为代表 的豫 剧 流 派 。新 中 国成 立后 ,由于 豫 剧 的繁 荣发 展 ,演 员 间相 互交 流学 习的 机 会增 多 ,一 些 豫剧 明星 的演 唱风 格 为众 多 演员 模仿 ,就 有 了以 演员 个人 风格 为 代表 的豫 剧流 派 。 人 们 在 谈 论 豫 剧 旦 行 流 派 的 时候 ,总 是 首 先 说 到 “ 、 常 陈 、崔 、 马 、阎 、桑 ” ,指 的就 是 “ 常派 ”、 “ 陈派 ”、 “ 崔 派”、 “ 派”、 “ 马 阎派 ”II 派 ”。 ‘ 桑 在豫 剧 史 上 ,常 香玉 这个 名 字恒 久地 散 发着 艺 术芬 芳 。她 是一 位 卓越 的表 演家 和 演 唱家 ,是 一位 有 胆识 的 改 革 家 ,是 对 豫剧 有 着 深远 影 响的 一代 宗师 。 常香 玉是 “ 常派 ”的创 始人 , 9 学戏 ,开 始 学 唱豫 西调 ,曾拜 豫 西 的豫 剧 名 家 翟 燕 身 、周 岁 海 水 为师 。初 学 花旦 、小 生 、武 生 ,后来 专 习旦 角 ,并 以 韵味 醇厚 、声 腔优 美 而著 名 。成 名 后 ,又 学 了 “ 东 调 ” 、 “ 符 豫 祥 调 ”和 “ 沙河 调 ” ,并 吸 收 曲剧 、京 剧 、 山西绑 子 、河 北梆 子 的 音 乐 语 汇 形 成 了 自 己 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 她 演 出 的 《 木 花 兰 》可 以说 是 誉 满 全 国 , 《 娘 》、 《 红 断桥 》、 《 祭 桩 》 大 广 受 豫剧 观 众 的 喜爱 ,不 受常派 弟 子 亦 因演 出这些 剧 目成 名或 获奖。
论豫剧特点及其唱腔

论豫剧的特点及其唱腔摘要:通过研究地方戏曲的唱腔特点,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实用意义,更其可以更好发挥好的作用,进一步发扬、传播。
也可以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南豫剧;唱腔;运用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12-01一、豫剧1.豫剧起源河南豫剧诞生在中原大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它丰腴灿烂的文化中,戏曲文化独具魅力。
像剧,原名河南梆子,简称像梆。
又有河南讴、靠调气土梆戏、高调卿等俗称。
豫剧之称谓,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因其指代较为宽泛(含有河南时存诸剧种之义)而没有被时人普遍接受,直至20世纪50年代,经由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确定、民众认可后,方成为河南梆子之专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在几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不断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主要流行于黄河、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2.豫剧的剧种特点在我国民族民间曲艺中,有众多极具特色的优秀戏曲剧种,豫剧作为一个很大的戏曲分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艺术特点,它是我国最大地方戏曲的剧种,极具代表性。
3.五大流派及代表人物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流派。
流布于开封周围的称祥符调;流布于商丘周围的称豫东调;流布于沙河一带周口、漯河一线的称沙河调;流布于登封、密县、荥阳以西的为豫西调,也称西府调;流行于安阳、濮阳、鹤壁一带的成为豫北调,也叫高调。
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郁,而与京剧、评剧、越剧并驾齐驱为中国四大剧种。
豫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熟,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更令人瞩目,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不同的唱腔流派,如奔放豪迈、大气磅礴的常派唱腔(常香玉)、华丽端庄、细腻典雅的陈派唱腔(陈素真)、哀怨淳朴、甜美深沉的崔派唱腔(崔兰田)、高亢明亮、清脆婉转的马派唱腔(马金凤)、含蓄秀丽、淳朴甜美的闫派唱腔(闫立品)、俊俏乖巧、俏丽多姿的桑派唱腔(桑振君). 她们各具特色的唱腔既华丽又朴实,也正是因为豫剧质朴的本色,才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深受大众的喜爱。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河南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发源地
在河南。
其唱腔以“高腔”为主,又称“河南梆子”,因流行地
区不同而分为豫东调、豫南调、豫西调、豫北调和豫东调等;表
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著称;戏曲服装以素色为主,也有鲜艳
色彩的,称为“红装”。
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各地的唱腔、道白、舞美风格也各有差异。
河南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当
时在全国有九个省都有其流布地区,其中以河南最为普及。
到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所有剧种中,豫剧是唯一还在全国
流行的剧种。
豫剧剧目有四千多个,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
其
中《花木兰》《五世请缨》《朝阳沟》等剧目被拍成了电视戏曲片。
豫剧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兰春、常香玉剧团、张振岭剧团、马金
凤剧团、陈素真剧团等。
河南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主要发源于河南。
河南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
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
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
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
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开封是中原有名的商业重城,文化交往非常昌盛,如《清稗类钞》中所记:“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
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
清末民初,豫剧已经成熟,不仅有了班社、名演员、剧目,而且因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豫剧的兴旺发达时期。
此时战争频仍,军阀混乱,灾祸不断,而豫剧却靠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
20年代后期,豫剧班社开始从农村乡镇的“地摊”、“高台”进入城市,并建立固定的演出剧场。
30年代初,涌现出大批女演员如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常香玉、汤兰香等“五大坤伶”,为豫剧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常香玉,把豫东、豫西两大唱腔流派揉为一体,使豫剧音乐面目一新。
解放后豫剧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60年代,涌现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作,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李双双》、《朝阳沟》、《冬去春来》、《杏花营》等。
近年来,豫剧艺术更为精湛,79年,由省豫剧二团的牛得草、吴碧波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参加北京国庆30周年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三:豫剧的文化底蕴豫剧产生于河南的腹心地带,地处河洛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是以黄河、洛河相交的内外三角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域。
特别是在夏商周这几个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河洛地区都是国都的所在地,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豫剧的艺术品格是河洛文化精神在具体艺术门类上的拖放。
其特色是与河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河洛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艺术的吸纳力和辐射力。
由于河洛文化在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时间是国都所在地,河洛文化具有国都文化的性质。
丰富性、包容性是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
产生于河洛文化土壤中的豫剧继承了这种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
它吸纳了罗戏、卷戏、戈阳腔、昆曲、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语汇和剧目,吸纳了鼓子曲、河南坠子、大量的民间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营养,正是由于它的包容性,泰山不辞小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能容万物者必为众物所近,具有兼容性的文化艺术必然具有极大的辐射力。
豫剧秉承了河洛文化那些为炎黄子孙都能接受的深层意识,同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仅能够在河南的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山西、陕西安家落户,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落户。
其次,河洛文化的崇尚道德伦理与豫剧剧目的惩恶扬善。
河洛文化是一种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
河洛地区是一个具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地区,也是一个长期保持宗法制度的地区。
为了维持农业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和谐,让大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人们找到了以“孝亲”为中心的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在河洛文化土壤中出生成长的豫剧,从母体中带来了崇尚伦理道德的意识,把惩恶扬善作为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豫剧舞台上,不关善恶伦理的剧目极少,大都是些宣传爱国、爱民、集体主义、自我奉献和其他体现孝亲伦理的剧目。
再次,河洛文化尊重自然与豫剧的自然之美。
河洛文化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对于自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更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就自然产生了崇尚自然的社会心理。
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天生一副朴素自然的本性。
豫剧是一个贴近生活、具有泥土气息、乡土气息的剧种,这是其令人感到自然质朴的基本原因。
它的演唱常常唱中有说,半说半唱,唱中有笑,唱中有哭;它的表演,不像其他大剧种有那么高的程式化,常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节奏华,纳入表演语汇;语言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妇孺能懂。
最后,河洛文化的恢宏大气与豫剧的阳刚之美。
河洛文化恢宏大气的风格的形成与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状况关系甚密。
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山陕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有苍莽的大山、高原,有无际的平原,不同于南方的青山秀水,也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单调、荒漠,能够给人既雄浑又开阔的感觉。
从历史渊源上看,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又让人自然有了崇拜英雄、崇武好斗的心理。
在这样的文化、自然背景下形成的与豫,也无疑要有和这一文化相一致的艺术风格。
它的唱腔激昂,以呐喊为主调,不同于南方戏的莺歌燕语,不用于陕北高原以哭泣为主调;它的表演幅度大,力度强,最善于营构热烈红火的气氛、激昂慷慨的场面。
四:豫剧大师常香玉说到豫剧,就不能不说豫剧大师、人民的艺术家——常香玉。
常大师是河南巩义人,九岁学戏,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福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常大师的代表作为:“红(《红娘》)、白(《白蛇传》)、花(《花木兰》)”。
在50年代后期创作的《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也是影响广泛、遐迩闻名。
她演出的现代戏《人欢马叫》、《李双双》、《红灯记》、《杜鹃山》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拷红》是常香玉的成名作。
她在这出戏中最出色的表现是,塑造了红娘这个古代小女子机智勇敢、热心快肠的可爱性格。
她把红娘对崔莺莺的忠诚与调皮,对张君瑞的同情与调侃,对崔老妇人的顺从与以理相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是豫西调与豫东调融合的结晶,不仅曲调优美,而且通过改革了的音乐唱腔,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原特色的红娘的艺术形象。
常香玉先生的另一代表作《花木兰》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
当时,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
常香玉的伴侣、剧作家陈宪章先生凭着他政治上的敏感和写作才华,以及对香玉表演艺术的熟悉,将马少波先生编写的京剧剧本《木兰从军》改编成适合豫剧演唱的脚本,搬上舞台,果然一炮打响。
1951年,常香玉在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一架飞机的180多场义演中,仅《花木兰》一剧,即演出120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都很高。
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12年的英雄行为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紧密吻合,尤其是常香玉真情投入、豪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一系列韵味悠长、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人百听不厌。
《花木兰》一剧对于豫剧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至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成了流行曲,在全国各地到处传唱。
《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1957年,是常香玉艺术创作的丰收年。
继《五世请缨》上演之后,常香玉又排演了《破洪州》,进一步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杨家将从严治军、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
此剧由常香玉演25岁的穆桂英,赵义庭演杨宗保,赵锡铭演寇准,郭兰生饰八贤王,名角集中,满台精粹,可谓珠联璧合。
剧中有文有武,亦庄亦谐,表演难度很大,但演出效果特佳。
从9岁开始学戏走上舞台,至常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经72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常香玉演过的剧目上百,演出的场次愈万。
她本着“戏比天大”的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反复磨砺、不断创新,在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豫剧诞生至今300年间,一直走着一条顺畅平坦的道路。
当前豫剧与其他剧种一同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各种音像制品以其快、精、活充满市场,戏曲相对来说就成了慢而笨拙的传媒了,在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中,市场越来越小,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
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时代变革促使对自身的冷静审视。
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上曾说过:“如果我们看不到戏剧界这点不景气,那是盲目,我们看到了,而不敢正视,就是懦弱。
我们看到了,而又不去探讨、研究、解决它,那是不负责任。
看见了,敢讲了,但又拿不出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这个时代”。
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并充满信心地看待和审视豫剧以及各种剧种的变革与发展,真正以足够的勇气看待当前豫剧的现状,让豫剧沿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生命力及变革能力都很强的豫剧,定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参考文献1.王幸勋·浅谈豫剧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戏剧2.刘景亮·河洛文化精神与豫剧艺术特色·东方艺术·2005 3.荆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中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