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一、前言豫剧在我国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除了河南当地民主非常喜欢豫剧外,豫剧也受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人们的欢迎,比如河北地区、山东地区和陕西地区等。

豫剧不仅是河南省的剧种的代表,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

豫剧以其独有的语言特色历经历史长河的发展而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也呀不断的进步,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并且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因为不同的流派分布在河南的不同地区,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豫剧具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性,这也是河南豫剧成为我国五大剧种的原因之一。

本文对豫剧和唱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河南豫剧唱腔的主要特点,对唱腔的源流和流派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语言对河南豫剧唱腔的影响作用以及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

二、豫剧简介豫剧也叫河南讴或者河南高调,原名为河南梆子,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此时才有了河南梆子的专称,之后,豫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的最大的地方戏种,广受欢迎。

三、唱腔简介唱腔是河南豫剧的最大的特色,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豫剧的关键情节通常以大段的唱腔进行,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以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整个剧情的发展。

河南豫剧的唱腔主要包括两大声腔,即,豫西腔和豫東腔,其中东西腔的划分以郑州为界限,郑州及郑州以西的为豫西腔,以东则为豫东腔。

1.源流对于豫剧唱腔的源流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其在河南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灵活不断的发展及与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豫剧唱腔。

而依据《辞海》的记载,豫剧则来源于蒲州的梆子和明代的秦腔,后来又和河南的民间小调进行了融合,最终发展成了豫剧。

2.特点豫剧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豫剧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此处重点介绍唱腔的特点优势。

豫剧的演唱有很多种风格,以大场面戏为主,因为大场面的戏气势比较磅礴,更受到民众的喜爱,当然也有委婉而又细腻的风格,也颇受民众喜爱。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概要:语言是中国传统戏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剧种特殊性存在的重要方式。

中国戏曲的创腔的首选就来自于声腔学习者的“因字成腔”。

豫剧的唱腔和语言有着当地民族的历史特点,主要依托河南方言而产生,在强调上比较生动活泼、通俗朴素,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特质。

通过豫剧唱腔和语言艺术的探究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豫剧的魅力所在。

现今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地的代表戏曲经过了不断的交叉、融合和吸收。

但是各地的剧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与地方语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各地的地方语言、土话是剧种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力量。

因此戏曲的唱腔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豫剧唱腔的源流和流派(一)唱腔的源流在《辞海》中曾经记录,豫剧的唱腔是明代的秦腔和蒲州的梆子流传到今河南地区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还有的认为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地域融合和发展而独自形成的。

由此可见对于豫剧的形成源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笔者认为我国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别分析主要是腔调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所以《豫剧源流初探》中,曾经指出豫剧来源于东路的秦腔,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在两者都是利用枣木梆子来区分唱腔节奏和音调的变化的,另外同州梆子里面旦角所用的唱腔也与豫剧呈现相似特性。

再者虽然两者的板路的名称存在差别,但是实际比较来看板路的内容也存在相似性。

因此可以看出豫剧的腔调和梆子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二)唱腔的流派豫剧唱腔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多种唱腔流派。

如豫东唱腔、豫西唱腔、高调、沙河调等。

促使豫剧也在河南整个区域中存在多样的支流。

但是到今天随着豫剧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各派的艺术家相互之间进行了吸收和融合,打破了过去豫剧的地域内部分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中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新唱腔形成的重要代表。

常香玉最开始是唱豫西调的,但是随着艺术的实践和吸收,常香玉也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融合了豫东调的长处。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

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

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

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

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

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可以分成三种方式。

一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二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

三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

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豫剧中吐字、咬字的特点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现在的豫剧是以河南开封一带的语言为标准音。

在吐字咬字方面,常派的唱腔表现得最为突出。

吐字与咬字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的区别在气息的保持、对字头的处理上以及音节的组成上。

吐字主要指韵母,咬字主要在声母,在气息的保持上,扩大共鸣,使音乐优美而响亮。

咬字要求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因此辅音的清晰,也决定着唱腔中字的清晰。

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的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

她们对声腔的处理极其严格和细致,为抒发作品的情感,在语调上或高或低、节奏上时强时弱,而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

浅析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

浅析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
摘要 从演唱 万法和发 声技 巧的 角度 简
44 0 ) 6 00
喷口 传 统的河南梆 子在扮 演黑头 的口 目段中 句 后翻 高八度用假声 拖腔 扮演黑 头的代表 人 物是有 “ 黑脸王 ”z称 的李斯忠 ,由他扮 演 的包公 最为著名 他嗓音 醇厚 ,演 口 目方法
色 较宽厚 ,还有一种 是带夹 本音的大本 嗓与 这 种方法运用 的比较普遍 在 豫剧 旦 角 的现代 戏 口 中很 多 演员 目腔 都采用 了真假声结合 的口 法 ,依然保 持豫剧 目
Mo der s n cie nee
j I蕊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浅析豫 剧 各 行 当的 演唱 艺 术
◎周 璇 ( 南信 阳师范 学 院 音乐 学 院 河

腔 气 息的运用上常 用偷气 、闪气 ,行 腔多 用 跳音 、滑音等等 丰富的技 巧表现风趣 、滑 稽 的人物形象 豫剧 的每个行 当在演 口 目技巧上 都有 其独
演艺术 家唐 喜成独 创 了以假声 为主 的二本腔 可 分 的,同时运用 ,弹气就 是在吸气后 丹 田
和介于真假 声z间 的 “ 夹板音 ”相结 合的口 猛 地回 收,同时提气 ,协 调一致完成来 表现 特 的方法 ,同一行 当的不 同演员在演 口 目 目细节 法 ,中音 到 高音过 渡 的不 露痕 迹 ,高 音挺 某 种情趣 的声音效 果 这种 声音富有弹 性和 的处理上 也各有韵 味,形成 独特 的风格 和口 目 拔, 中音洪 亮,很 完美 豫 东调的红 脸演员 爆 发力 “ 托气 ”和 “ 推气 ”是在行腔 当 中 腔 流派 多种发声方 法和演 口 目技巧使 各个角 特别注重甩 腔,经 常在口 段 当中的一 句或分 由弱 到 强或延 长节 拍 、加 快速 度 的时 候运 色 行当有 着丰富 、变 化的声 音色彩 豫 剧各 目 句的尾音上 急剧下 降,带一种 “ ”音,俗 用 闺 门旦演 员 阎立 品在 《 雪梅 》 剧 中 夯 秦 行 当的划 分和其它剧 种类似 ,但在演 口 目技巧 称 “ 大锣 ”,有 时一个音一 口气能 拖很长 带 “ 吊孝 ”这一大段 口 中为了渲染悲和 愤 的 目腔 上 ,每 个角色行 当都有其 与众不 同的特 点, 时间 ,起 到华彩 的作用 有 “ 豫东红 脸王 ” 情 绪 就用 到 了托气 和 推气 “偷气 ” 也称 演 员的 口 目腔都有其独 特的 个性, 因此构 成 了 z称 的演 员刘忠河 的甩腔仓劲 有力 、高亢馓 “ 抽气” ,是在 完整的一 句当中偷偷换气 的 豫剧 口 目腔特色 的重 要因素 越② 最 早的小生不 论是文生 还是武生 均运用 二本嗓 的演 口 目方法 ,而且均是 男性 ,后来增 加 了女性 ,女小生 用大本 嗓的较多 豫剧 的 现代戏 当中男小生 也有用 大本 嗓演口 目的 了, 只是在 口腔 上有 了很大 的改进 小生 扮演 的 目 声上用假声 较多 ,音色尖 、细 ,音区 较高 , 声音柔和 在吐字 上讲究字清 板稳 ,行腔刚 柔并济 传 统豫东 调的小生在 尾音拖 腔的时 技 巧 ,口形不变 ,在 不知 不觉中偷换气 息 两肋微 张, 口鼻在 瞬间快速 吸气,使旋 律和 感 情不 问断 除此z 外还有 送气、补气 、揉 气 、断气 、颤气 、嗽 气等等 花旦演 员多用 花 腔 旦角行当除 了有 以上 多种演口 方 法与 目 技 巧 ,各演员也有 自己与众 不同的个性 如 突出 ,在 剧 目 《 人欢 马叫 》中扮演吴 大娘 的 段口 腔 中运用 了上 滑音 、上回音 、还 有下 目 回音和颤 音等来表现 人物 的情绪 此外 “ 鼻

豫剧演唱语言性润腔技巧分析

豫剧演唱语言性润腔技巧分析

民族民间音乐0452022·3豫剧演唱语言性润腔技巧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VERBAL EMBELLISHMENT TECHNIQUE IN YU OPERA摘 要:豫剧演唱语言性润腔有字音字调润腔、咬字吐字润腔和衬词衬字润腔3种技巧形态。

字音字调润腔的主要目的是将腔词相悖的字调给予扶正,以达到音准字正;咬字吐字润腔主要目的是咬字有力、吐字清晰,以追求韵味浓厚;衬词衬字润腔主要目的是突出地域特色,以获得风格独具特色。

关键词: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语言性润腔;技艺技巧; 形态分析中图分类号: J61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3-0045-12DOI :10.15929/ki.1004 - 2172.2022.03.006豫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原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地貌、乡音言语、风俗礼仪、民间艺术等紧密相连。

一方面,在中原传统文化的滋养与陶冶下,豫剧最直接、最充分地凸现出这一地区的方言特质、风物乡俗、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也可以说它是河南乡土百姓生活语言的加工提炼、艺术夸张和情感升华;另一方面,深受群众喜爱的豫剧演唱艺术,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本土固有的言语风俗、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这种良性的互动,给豫剧演唱语言带来了新鲜甘美的源头活水,丰富了豫剧创作的素材,促进豫剧艺术的发展,并形成其演唱语言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豫剧逐渐形成了具有高亢明亮、奔放峻拔、爽朗率真艺术风格特征的豫东调和具有粗犷悲壮、深沉雄健、宽广浑厚艺术风格特征的豫西调等两大地域唱腔风格体系。

20世纪中叶,豫剧艺人由村野祠庙草台逐渐进入城市茶楼戏园,随着表演展示场所和生存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演员自身以及演员与观众之间交流频次逐渐增多、互动范围扩大,演员个人独立存在和自我价值确认意识随之衍生滋长;而行业内部戏班、艺员之间竞争日益加剧,一定程度上反而倒逼每一个从业者个体不断提高表演演唱技艺。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一、音乐特点:1.豫剧的配乐丰富多样,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

不仅有京剧的四大传统乐器,还有豫剧特有的五显、短笛、铜钹等乐器,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2.豫剧旋律流畅,音调高亢,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它的音域广阔,音准准确,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变化。

3.河南豫剧中的唱腔以豫剧单调为主,单调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强音、拖腔、指喉、冲拍等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二、表演特点:豫剧的表演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豫剧的动作夸张夺目,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力极强。

演员常常运用各种身段、舞蹈动作、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河南豫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感强烈,台前花补、红布帐,与表演行为结合的协调,舞台效果丰富多样。

3.豫剧特有的儒雅内敛,以及追求唯美、幽静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豫剧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剧本特点:1.豫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社会剧、现代剧等多种题材。

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的士人、官宦、王侯、将相、良民等人物作为主要角色,与豫剧独特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使得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2.豫剧的剧本言简意赅,白描明快,以对白和唱词为主,剧情推进速度较快,紧凑有力。

剧本语言使用地方方言,使得剧目更富有地方特色。

3.豫剧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河南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四、艺术风格特点:1.豫剧的艺术风格深受河南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了河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豫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赋予了剧目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豫剧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剧情和人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3.豫剧的艺术风格注重继承和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豫剧表演艺术风格。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豫剧花木兰的语言特点

豫剧花木兰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唱词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心理。

比如“羞得俺花木兰脸上发烧,我这低下头仔细看我自己好笑,我是个女孩家怎把亲招”,一个“羞”字将花木兰的女儿家娇羞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对其神态、心理、行为的描写,使花木兰聪慧、含蓄又具爱国精神的女性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内涵深刻
唱词展现了深刻思想内涵,当花木兰得知父亲被征兵时,唱词体现出她既不忍家人受苦,又有爱国热情的复杂情感,凸显了其忠孝两全的品质。

口语化与通俗性
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像“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简单直白,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使观众能够快速进入剧情,产生共鸣。

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唱词押韵且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增强舞台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观众沉浸于剧情之中。

融合多种唱腔
常香玉在演唱时突破了传统,融合了“生角”和“旦角”的唱腔,使花木兰不同场景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新颖的演唱风格,展现了花木兰既是沙场英雄又
是深闺女儿的复杂性格。

体现地方特色
语言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使用了一些河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添了地域文化色彩,使豫剧《花木兰》更具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成为河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摘要】在我国几乎每个传统区域都有自己区域的代表剧种,因为各个地方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就造就了地方剧种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剧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际上也就是语言表达上存在不同性。

豫剧作为传统的四大剧种之一,以其独有的语言艺术,形成我国河南地区的代表剧种。

本文通过分析豫剧的源流和流派,探讨语言和豫剧唱腔的关系,分析豫剧语言的演唱艺术和豫剧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豫剧唱腔与语言语言运用特征豫剧在地方上也被称为河南梆子,顾名思义是我国河南省的代表剧种。

如果按照声腔对我国戏曲的剧种进行分类,河南豫剧则属于梆子腔中的一个代表形式。

豫剧产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除了在河南本省,在山东、河北、陕西等地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之一。

豫剧在河南的形成有着许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多种流派,并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现今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地的代表戏曲经过了不断的交叉、融合和吸收。

但是各地的剧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与地方语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各地的地方语言、土话是剧种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力量。

因此戏曲的唱腔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豫剧唱腔的源流和流派(一)唱腔的源流在《辞海》中曾经记录,豫剧的唱腔是明代的秦腔和蒲州的梆子流传到今河南地区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还有的认为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地域融合和发展而独自形成的。

由此可见对于豫剧的形成源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笔者认为我国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别分析主要是腔调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所以《豫剧源流初探》中,曾经指出豫剧来源于东路的秦腔,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在两者都是利用枣木梆子来区分唱腔节奏和音调的变化的,另外同州梆子里面旦角所用的唱腔也与豫剧呈现相似特性。

再者虽然两者的板路的名称存在差别,但是实际比较来看板路的内容也存在相似性。

因此可以看出豫剧的腔调和梆子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二)唱腔的流派豫剧唱腔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多种唱腔流派。

如豫东唱腔、豫西唱腔、高调、沙河调等。

促使豫剧也在河南整个区域中存在多样的支流。

但是到今天随着豫剧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各派的艺术家相互之间进行了吸收和融合,打破了过去豫剧的地域内部分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中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新唱腔形成的重要代表。

常香玉最开始是唱豫西调的,但是随着艺术的实践和吸收,常香玉也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融合了豫东调的长处。

所以发展成当前豫剧腔调中既有豫西调委婉柔和,也有豫东调的慷慨激昂。

例如常香玉唱的著名的豫剧作品《白蛇传》中,上部分就用了豫东调,下部分就运用了豫西调,拓宽了唱段的音域,也使豫剧唱腔得到了发展。

二、语言与豫剧唱腔的关系(一)语言与唱腔旋律豫剧的曲调有自己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豫剧的腔调与当地的方言的语调存在一定的联系。

虽然有些腔调为了追求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子的特殊效果,与当地方言存在差别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豫剧和河南方言的语调具有一致性。

所以说豫剧的腔调既有着“以字行腔”的说法,也存在特殊的“以字就腔”的说法。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中平仄的四声发音不同,具有阴平、阳平、去声、入声等多样声调之间相互转化的音调,由此奠定了豫剧唱腔多样的旋律性。

所以说河南方言是豫剧唱腔的旋律形成的基础。

河南方言中文字平仄的表达与普通话存在差异,所以独特的语气表达也凸显出豫剧剧目的情绪。

豫剧方言的声调有时并不是体现在一个整体的唱腔旋律中,通常也由一个小节、一个词语或一个字中表现出来。

例如豫剧《吵宫》这一个剧目中,其中正旦所唱的第二小节中,有一个“母娘”这个词,“娘”字的发音,如果按照普通话来唱“娘”字发的就是三声调,接着上面的“母”字,那么整体的旋律就是上扬的。

如果用方言来唱,“娘”字的发音就是四声“去声”调的,所以整个词语的声调就呈现下降的旋律。

由此可以看出豫剧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凸显了豫剧腔调的特殊性。

(二)语言与唱腔腔调唱腔的腔调是不同剧种在某些地区中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剧种特色的音调体系。

豫剧的唱腔会根据不同的区域和风格被分成多个流派,每一个腔调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形式和特点。

主要的有豫西调和豫东调两种区别性。

老一辈的豫剧艺术家,通常将豫西调的腔调称为“上五音”,而豫东调的腔调就被称为“下五音”,从整体的曲调特点上来看,豫东调的音域比较高,而豫西调的音域就比较低。

那么从语言上来看,豫东调的形成主要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形成的。

豫东调的语言特点就是在吐字上比较轻快,多用唇音和假音,因此构成了豫东调较高的特性,尤其是女声的发音更是较细、较尖。

豫东调中的“念白”也多为假音,体现出腔调的高昂、激情、明快的特点。

所以总结来看豫东调的整体旋律是按照sol、 la、高re、中si、la、sol、re、fa、sol的音调进行,唱腔主要集中在sol音和高音re之间。

豫西调则主要是指河南洛阳这一带的豫剧形式。

豫西调的腔调整体特征较为柔和、舒缓和委婉。

豫西调与豫东调相比整体的音域较低,唱腔的旋律是按照sol、高do、中la、sol、mi、re、do的音调进行的,豫西调的唱腔主要集中在do和sol之间。

(三)语言与唱腔风格从整体上来看豫剧的唱腔风格与北方的语言发音有着相似性。

在《顾误录》中,曾经说明北方的曲调有着多变性;且词情较多而声情较少;另外北方的曲调的特点多为衬字性。

这些特点是北方戏曲的唱腔风格存在的共性特征。

豫剧作为北方戏曲的代表也具有此唱腔风格,但是豫剧自身的唱腔风格也存在一定的个性,具有明确的地方特色。

豫剧的曲调结构较为明快,戏曲的表演者情绪较为激昂,且吐字较为清晰和干脆。

这些独有的唱腔风格,也与当地的民族语言有着一定的联系性,河南方言在发音上通常将重音落在带有阳平音调的字上,又因为阳平音调的字在发音上较高,且音调的落势较快、语气较短促,有时在豫剧的演唱中还会将阳平字用较为夸张的手法唱出来,起到语句的腔调作用。

例如在常香玉大师所唱的曲目《白蛇传》中,有一句唱词“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后,谁的是,谁的非这天在上头”,在这句唱词中“头”这个平阳字就采用了夸张的唱腔手法,运用长拖腔,凸显了唱词所表达的情感特性。

这些语言上的特性就凸显出了豫剧唱腔的独特风格。

另外豫剧的曲目中还具有贴近生活的风格特性。

河南方言中有众多的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在豫剧中也很常见。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豫剧的曲目中应用了大量的衬词和语气词,如“恩”、“呀”、“哔啦啦啦”、“呵呀嗨呦”等。

这些衬词在曲目中并不是平白存在的,而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整个唱腔的风格更趋向于平民化和生活化。

三、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在我国戏曲的发源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戏曲最重要的特征分别就在于其不同的方言特色,以及这些地方方言和土语孕育出的特殊的唱腔系统。

豫剧原被称为河南梆子,这种戏曲艺术在中原腹地辽阔的疆土和丰富的文化特性的支撑下,在戏曲形式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乡土气息和人文风貌。

同时豫剧在当地的传唱和发展也必然给当地的语言风格和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推动下,给豫剧的唱腔和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提供了豫剧曲目创作和发展的素材,促使豫剧的语言艺术进一步的提升。

具体的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如下所示:(一)语言通俗性著名的戏曲评论家李翎,曾经这样评价过戏曲的通俗性。

他认为“通俗就是通众,所谓的大俗也就是大众”,他认为戏曲得以存在的关键就是受众,戏曲艺术得以发展的生命源泉则在于它的自然通俗性,实际上通俗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戏曲的发展要达到“大俗即大雅”的高度。

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也就有这一特性。

豫剧唱腔语言运用的通俗性不仅推动了豫剧唱腔的传承力度,也给演唱者的创造带来了便利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豫剧唱词中所用的通俗、浅显的语言可以让演唱者深入的了解唱词的内涵,通过内涵的掌握可以深情并茂的进行戏曲的演唱,以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和传唱力。

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的通俗化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口语化。

豫剧的唱词多采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是当地口语特色的凝结。

例如曲目《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时候与刘大哥进行争论的一段唱词,就直接口语化的表达除了男女劳苦清闲的问题。

(2)生活化。

豫剧的生活气息较为浓烈,比较贴近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说豫剧的语言艺术,是当地社会生活的凝练。

(3)性格化。

豫剧曲目中会根据唱词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设计出多样的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

例如《花木兰》中花木兰曾经有一段唱词家喻户晓,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段唱词就表现了花木兰为人豪爽、正直、不甘人后的性格特色。

(二)格调乡土性豫剧的唱腔的语言,大多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创作而来,这种形式就使得豫剧的唱词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作词者必须大多从自己的身边寻求素材,要以乡民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当地的民俗生活,并在固定的乡民思想上去评价是非曲直,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就算是曲目中帝王将相的人物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具有乡土气息。

例如在《劈殿》中,已经成为定国公的程咬金的唱词就带着浓烈的河南村夫的语言特色,从唱词“俺眼睛红了认不得人,当殿劈一个满天红…”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豫剧唱腔的语言表达所呈现出来的乡土气息。

豫剧就是以这种乡民的眼光去表达感情,以乡民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用乡土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特色的形式,才让豫剧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语词地域性豫剧曲目中的语言和唱词有着浓烈的地域性特征,所谓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语言和唱词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性的语言特色也是地方戏曲独特性的存在的重要基础。

豫剧产生的基础语言河南方言在词汇上有着一定的特色,且词语的句式表达较为简短,语音的节奏较为明快清晰,具有生动、俏皮、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豫剧的语言和唱词中所表现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1)豫剧的曲目中增加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能够将这些地方语言巧妙的运用到唱词中。

(2)豫剧的唱词中也有一些当地的民谚和歇后语,起到点睛作用。

例如《收姬昌》的唱词中,出现的“明晃晃”、“老妈子”、“半拉”、“失急慌忙”这些当地的民俗词语,使豫剧更加贴近普通大众。

结语:语言是中国传统戏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剧种特殊性存在的重要方式。

中国戏曲的创腔的首选就来自于声腔学习者的“因字成腔”。

豫剧的唱腔和语言有着当地民族的历史特点,主要依托河南方言而产生,在强调上比较生动活泼、通俗朴素,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特质。

通过豫剧唱腔和语言艺术的探究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豫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1]郭德华.论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差异性的史地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92-97.[2]周璇.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11):59-61.[3]王磊.河南豫剧文化中四大行当的艺术特色分析[J].音乐大观,2013,(2):20-21.[4]李红彬.浅析豫剧演唱中的艺术特点[J].魅力中国, 2014,(1):102-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