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美国

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教授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认为,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只要他的最初财产来路清白,且后来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那么他的富有便无可非议。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就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必然出现的,但只要收入起点清白,分配规则公正,则这种不均衡是不应该抱怨的。库兹涅茨的前半部分结论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当代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弗里德曼、诺齐克关于收入分配起点与规则的深刻洞见则不一定为公众深思。事实上,在深入探讨收入分配这一问题时,我们最有必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差距真的很大了吗?第二,我们对分配悬殊不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然后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前者我们暂且默认;而后者,则是本文拟展开讨论的。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效率,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尽管自由竞争可以带来

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无法否定的人类差别(智力、机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人们获得平等的结果(包括收入)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与公平(平均)是天然的矛盾。所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差别,包括收入的巨大差别的。从

的角度考察,我们立刻发现,人们对那些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来进行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的人,哪怕他们最终拥有了不少的财富,也是敬佩多于仇恨的;对那些冒着极大风险,把握商机从而赢得巨大利润的人,是赞赏多于指责的;甚至对于那些靠福利彩票摸取大奖的人,也是羡慕多于嫉妒的。毕竟,勤劳、勇敢和运气都不应该被诅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益没有特权做掩护,几乎是在公正的

中进行的。那么,人们究竟憎恨的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竞争的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公正所导致的收入差别悬殊。换言之,针对的主要是分配中的腐败,是以权牟利的官员和靠不正当竞争规则获利的特权阶层。与自由的概念一样,完全的起点平等和规则公正在现实中的存在是相对的,主要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事实,它为不平等和不公正敞开了价值上补救的可能性。但任何竞争赖以发生的基础毕竟有相对而言的平等与公正。社会的公平竞争精神是以起点平等而发展起来的,100 米短跑,有人偷跑,就要重来;围棋赛中的让子,也是实力悬殊导致无法正常竞争而采取的给弱者以希望的补救途径。而竞争中的公正规则也是由起点平等所奠定的。举一个例子,如果分家时采取的是首领独霸家产、掌勺者私占大锅饭并奴役众人的方式,那么首领自然不会有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众人恐怕也更在意夺回家产而不是公平竞争了。所谓结果的平等在这里一开始就无法设想。事实正是如此,当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起点并在公正的规则下进行时,它所造成的弊病要比不那么自由、起点也不那么公正的竞争好得多。使竞争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竞争过程的过分自由,而是竞争起点的过于不公,尤其是这种不公又由不公平的规则所放大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的。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竞争比较幼稚,相对而言,起点的不平等是既成的,而规则不公正与裁判不轨现象也较严重。弗里德曼主张,收入应按贡献(劳务贡献加资本贡献)分配,而不是按权力、身份、背景分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肆宣扬的原因正是由于它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中国,新体制下的起点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前市场”体制下非竞争性的结果不平等所导致。这种不平等与官本位、权力调拨、等级身份制和命令经济为内容的旧体制没有完全消解有关。可以借用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分析腐败现象的“寻租”理论来加以说明。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

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干预和管制。当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而政府官员还拥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巨大干预权力时,这种干预和管制既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又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进行不平等竞争的人凭借权力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经济学家克鲁格(A·Kruege r)在《寻租社会的

经济学》中把这种超额收入称为“租金”(rent),而把谋求得到这种权力以取得租金的活动称为“寻租”(rent-seeking),又被称为“从直接意义上讲的非生产性利润”(DUP)。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寻求权力以营私的寻租活动的泛滥。由于行政权力可以创造寻租的条件,于是就有人在制度变迁和转轨的过程中,利用权力“设租” (rent-setting)。在关于腐败的广泛讨论中,有三点引入注目的结论:1、在资源极度紧缺的时代,政府官员拥有分配资源的巨大决定权也就拥有了重要的获利门路,尤其在责任心又很微弱时,从事腐败活动的激励因素就应运而生;2、行贿者和受贿官员的腐败行为能否被揭露和惩罚,也会影响到腐败的程度,如果个人从违法中得到预料中的好处明显大于预料中的代价时,腐败将是严重的,如果司法部门独立解决大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则司法制度本身有可能也是腐败的;3、如果腐败行为被揭露和绳之以法所产生的后果小于从腐败中得到的好处,那么腐败也会泛滥。就一般人而言,他们愿意付出非法的支付,以便从官员那里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据学者们的估计,在城市地产拍卖、金融贷款和紧俏物资价格双轨制等领域,曾经迅速造就了一个巨富阶层,这是分配起点不平等的由来。如,一个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要对外招租,由于地价的核定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该地带的招租价格实际上是由领导意志决定的,既可能是5000万,也可能低得可怕。现在设想有一位企业家试图承租,但不愿支付5000万地价而只愿支付1000万,他通过关系或直接向主管官员行贿的办法来达到目的,即使最后支付的贿赂金额高达1000万,如果事后他能以预定的地价5000万再转租,就立刻赚入3000万。在这样一个设租与寻租的过程中,同时造就了巨富的官员与企业家,当然损失惨重的是国家。同样,如果有官员或别的特权者能够批到1000吨平价1000元/吨的钢材,转手以1600元/吨的市场价格出让,则立刻获利600万;假设他支付了300万的贿赂金,则同时造就了两个收入300万的巨富。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如果挪做利息很高的私人借贷或投机,则会有巨额产出。事实上,在中国,更多的人是依靠各种复杂的关系(如亲属、战友、老乡、上下级等)来获取上述这些非生产性的直接利润的,突出的特权阶层是民间称为“太子党”的那些高层领导的子女。导致分配起点不平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或实或虚的官商一体的实体,在1988 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政府机构办的公司,他们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参与规则的竞争,自然能够依靠部门特权为小集体或个人牟取大量利益,这明显是不公正的。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大潮即将开始时,人们出于一种朴素的逻辑,即政府改革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又开始担心分流出来的公务员是否会继续依赖政权机构的庇护,在尚不健全的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的位置。当社会财富是在不平等的竞争起点和不公平的竞争规则下被分配时,公众的抱怨不但应该同情,而且值得警醒。如果专属于权贵的资本在一个国家居于统治地位时,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少数人鲸吞,广大群众就会陷于普遍的贫困中。同时由于广泛的寻租机会的存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努力,不仅会遭到在计划经济中有其既得利益的旧特权阶层的反抗,还会遇到来自在“权力搅买卖”的寻租环境中有既得利益的新特权阶层的阻碍。这种人力图保持双重体制下不公正的竞争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些人不希望回到命令经济时代,也反对加快进行彻底的改革,愿意保持这样混乱无序的状态,以便浑水摸鱼,继续谋求不正当得利。所以思考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必须追溯与前瞻。既要逐渐消除前计划时代留下的不公正的阴影,更要在建立公正有序的竞争规则方面下很大力气。实现多数人的幸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时光'

论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一)

论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一) 摘要:分配过程不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不公平和再分配过程不公平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初次分配领域,由于分配政策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平均主义和企业间收入差距悬殊并存、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滋生蔓延等;后者表现在再分配领域,由于税制不完善、社会保障存在“逆调节”等原因,反而使收入差距拉大。只有解决了这些不公平问题,才能实现分配公平。 关键词:分配过程;初次分配过程;再分配过程;分配公平 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从静态来看,以分配结果公平的形式体现出来;从动态来看,则是分配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统一。其中,分配过程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公平和再分配过程公平两个方面。初次分配过程公平核心是在生产领域,贯彻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用同一分配尺度来衡量相同要素提供者,使收入与投资在形式和数量上相适应1]27。初次分配注重的是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原则,经过初次分配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必须经过再分配来调节。再分配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再分配领域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的公平,使社会成员尽可能平等地享受发展的成果。只有初次分配过程和再分配过程都基本上实现了公平,分配公平才能成为现实,否则,即使实现了分配起点公平,若没有分配过程公平,不可能达到分配结果公平,分配过程公平是分配公平的关键环节。 从实践运行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对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并没达到预期目的,收入差距仍呈持续扩大之势,原因在于分配过程不公平制约了分配公平。 一、初次分配过程的不公平问题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机会不均等,市场监管不得力,法制建设滞后,非市场因素干扰严重,市场的基础性分配功能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导致的初次分配过程不公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配政策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平均主义和企业间收入差距悬殊并存的局面。现行企业分配政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间缺乏统一的工资收入宏观调控政策,造成:其一,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没拉开。因其劳动报酬尚未工资化、货币化,而是“一分为二”,一块以货币工资的方式分配,一块则以福利保障的方式由单位配给,导致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多重错位;其二,非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缺乏硬约束,随意性大,三资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快,工资高,私营企业“重资轻劳”现象严重存在,工资远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造成企业内部的苦乐不均;其三,不同企业间同工不同酬,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二是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甚至严重背离。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虽已确立,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基础性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缺乏法律政策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如有些有形的生产要素(资本、土地等)的贡献大小可以由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无形的生产要素(技术、管理等)的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导致实践中的分配无序,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甚至严重背离。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部分管理和技术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一般岗位职工的收入又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违背了制度经济学的稀缺规律(资本、技术、管理等稀缺要素的收益就要高于过剩的劳动力要素的收益);非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三是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滋生蔓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 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 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Y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 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张春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 ·教育论丛 160

起点与终点)

起点与终点 2011年11月8日,对每个学员来说都是一个特殊换季节的日子,尤其我们北方人,穿着保暖内衣,还觉得冷。在吕梁是这个寒冷冬天的起点。 当我们踏上美丽的三亚海滩,沐浴凉爽海风的时候,我们感到了海岛宜人的气候,满眼绿色,鲜花盛开,空气格外清晰。在三亚这也是避寒度假的起点。 学习七天来,我反复聆听了李强老师的《敬业精神》讲座。让我们每个人都思索,回味。 “知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起点,但能改变一个人的终点”。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 季节变换有起点与终点,就像我们从北方来到三亚。而我们每个人无论生活、工作上有起点与终点吗?起点在哪里,终点又有多远? 今天,当我们拥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是一份相当稳定与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就是我们的起点与平台,我们感到幸福。在新的岗位,新的业务知识,新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带着激情成就自己,怀着感恩投入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是的,我们这批学员大多是N年前毕业分配的,假如我们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岗位吗?当初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今天知识不能改变每个人的起点,我们应该由衷的感谢社会、感谢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遇。想想没有工作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懂得珍惜,

不要遗忘过去,我们才会走到人生的终点,走的平稳踏实。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学习就会落伍,被淘汰,同样,象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还有全行竞争,别埋怨手头工作繁琐,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专注地做好了本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给自己不断注入新知识,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是“学到老,活到老”,可见现在知识更新之快,要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就得不断汲取知识,李强在北大简简单单八个字的留言,好多学子觉得幽默,想想,为什么?要做到天天学习何其不易,蕴育着很深奥的道理。如果学到老,也就达到了人生的终点。

外研版(三起点)五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外研版(三起点)五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模块 一、重点单词: life生活different不同的ago以前any任何,一些television电视机field田地us我们(宾格) grandchildren(外)孙子(女)radio收音机fire炉火grandmother(外)祖母lady女士,夫人telephone电话hope希望二、重点短语及知识点: in China在中国many years ago许多年前enough food充足的食物lots of许多watch TV看电视have got 有,拥有 every day每天four years ago四年前live(过去式)lived a television programme一个电视节目last night昨晚 talk about讨论on a(the) fire在火上in the fields在地里 a small(big) house一栋小(大)房子come(现在分词)coming are(过去式)were were(否定形式)weren’t did(过去式)didn’t change(现在分词)chinging is(过去式)was bus(复数)buses 三、重点句型: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我们住在一间小房子里。 2.It’s a programme about China.它是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 3. Life was very different in China many years ago.许多年前中国的生活完全不同。 4. There are lots of buses and cars.有许多公交车和小汽车。 5.We live in a big house.我们住在一间大房子里。 6.Yesterday I watched TV with my grandchildren.昨天我和孙子们一起看电视了。 7. Thank you for谢谢您和我们谈话。(for后面的动词要加+ing 形式) 8. She didn’t hav e a television .她那时候没有电视。 9. I watched a televison programme about China last night.昨晚我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访谈节目。 10. An old lady talked about her life many years ago.一个年老的女士谈论了她

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

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 对于输在起点的人,锲而不舍才是他们的信条,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会赢在终点.语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起点与终点议论文素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人生的奋斗没有终点 终点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起点之美在于充满希望和未知,终点之美在于满载收获与回忆 人生的每一刻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到达终点要经过艰苦的跋涉 无论希望与否,终点总会到来 终点也可能就是原来的起点 应该使终点成为最辉煌的一刻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李素丽 我每看到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生活是一辆永无终点的公共车,当你买票上车后,很难说你会遇见什么样的旅伴。——爱默生 人不管被生活的浪涛冲到什么位置,都不能看作是自己的终点,而应该把这个位置当作向更远大的目标奋进的起点。——魏书生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能得到满足。像爱情一样,诗、哲学、科学的真正精神恰恰就是不断的追求,永远站在起跑线上。——赵鑫珊 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羞愧,这是第一阶段,待到终点,他也要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羞愧。——尼采 我的祖国不是派我来听发令枪声的,他们是要我来冲过终点的。——艾哈瓦里 人总是要生存、要进步的,人类必将走向更伟大、更广阔、更丰满的生活。对于这一真理丧失信心才是真正的死亡。要知道伟大的终点来得很慢,因为时间是漫长的。——杜波依斯 探索者从希望开始。希望是探索者一直到达终点的全过程中始终不渝的阶梯。——达宁 法律的终点便是暴政的起点。——洛克 每一个终点就是一个起点,当玛雅人神秘消失的时候,这个奇特的玛雅在后世人心中刻下烙印。——斯蒂芬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训 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约·德莱顿 起点处有许多人,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终点。—— 名牌对于愚者来说,已大功告成,是终点;对于智者来说,才刚刚开始,是暂时领先。—— 路再长也有终点,夜再长也有尽头。——民谚 也许,最初飘然而下的,只是一两只断了翅膀的残蝶,在融融秋意的滋润下,却变成了一阵枯黄的雨,黄得萧瑟,黄得沉寂。

“国考”公平 首先是起点公平.doc

“国考”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 2011年度国家招考公务员出新政: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虽然仅此一句话,尚无细则可言,但已足以让工人农民们欣喜不已。相较以前,此次将吃皇粮资格向更多人开放,算是进步!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实现公平。稍换个角度想想,此番工农幸得政策放行,但还是有很多非工非农非公务人员者,游离于国考序列之外而不得其入;且,就算工人农民进入国考,若出题人还是那些因循守旧,不重现实不联系基层,如何公平;纵然,有好心者吁请必须考虑到这两个阶层人群的特殊性,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年龄限制等门槛,充分尊重他们的平等竞争权利。但一深想更不对呀,如果真给工农大开政策绿灯,那对其他参考者岂不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所以,只要稍附条件,只要有所偏倚,所谓公平都只是浮云。招考者不过利用手中指挥棒,将东家盘子里的东西,往西家匀一匀,简单的利益再分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公平。 或许,在民主意识渐进的过程中,你往往会惊讶于有些国家人们的丰富就业选择,哪怕曾经看似身份低微,都不影响你有野心入主国会参选议员,或想做一个检察官 近看,自国考公招以来,大部分被招录者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根本不识草野疾苦,更无从体察为政得失。远看,数十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往往是一步定终身,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旦进入某个行当,如无特别际遇,很难轻易

更改。就算现在改行跳槽者不少,但其实多数行走于商企之间,官方招录通道,总会附加各种条件,让你无从进入。 千年帝制与新中国早期的计划体制,一度养成了中国人总将个人利益臣服于社会需求的习惯,社会动辄拿资格对个人利益指手画脚。就连1901年清政府都曾发诏自叹: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方法太密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可见,用资格限制人才流通,乃陈年病根,但至今未曾痊愈。 我们喜见新政的不懈努力,但更期待公平的真正降临,而免去任一阶层的痛苦。真正的公平应是怎样呢?它应是不分阶层不附条件,只要你能正常思维,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就是合格公民,就可公平竞争。如此无学历无性别无条件的起点公平,才是国考应作出的最好表率。

要起点公平还是终点公平

要起点公平还是终点公平 在经济活动中的起点公平就是机会均等,没有特权。你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我不能做的事你也不能做。没有什么事只有你才能做不让别人做的。你能开银行,我也能开银行。你能进口石油我也一样可以,如此等等。没有特权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这一点在中国还远未能做到。有不少行业只有国家能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办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开银行,进口石油等等。经济活动之外的特权也一样,有些人有特权,杀了一个外国人都可以伪造证据,公安机关帮助他隐瞒起来。杀中国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大家对特权非常痛恨,变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它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该到结束的时候了。 经济活动中的终点公平就是人跟人的收入水平都差不多,大家享受的衣食住行也差不多。人跟人在社会管理中有同样的机会,所能发挥的影响力都一样,在社会中有差不多的发言权。没有人有被排除在外,受压迫,被剥削的感觉。在这些平等中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的平等。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钱的威力极大,有了钱方面的平等才谈得上其他的平等。不过其他方面的平等会影响到收入的平等,所以管理权,发言权的平等也至关重要。 上面提到的起点平等和终点平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两种平等是相互排斥的。有了前者的平等势必牺牲后者的平等;反过来也一样,有了后者的平等就必须放弃前者的平等。因为在一个起点平等,或者机会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长处,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天赋的不同,运气的不同,最后的收入必定是不同的。一个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其收入能上百倍于普通人;一个杰出的歌唱家或运动员的收入比普通人也能高出上百倍。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可以在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看到的贫富差距。富人生活悠闲,消费中一掷千金;穷人为衣食奔波,仍然食不果腹。而且富人花钱可以购买穷人的劳动,让他们为富人服务,替他们劳动赚钱,替他们看小孩,做饭,开车,拎皮包。总之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的不同构成极为不公的现象;处于基层的劳动者对此感到无比愤怒,要想造反。 在现实社会中,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是很自由的,也是最富的,但是它的贫富差距也比别的国家更大。特别是香港,是全世界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也是非常富裕的地区,但是它的贫富差距甚至比大陆中国更大。我国改革的经验也说明没有起点的平等,人人追求财富的愿望被严格限制时,社会非常之穷。现在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起点的平等有了改进,国家富起来了,但是贫富差距也非常之大。这些都说明起点平等的结果是经济富裕但收入差距很大。这二者确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贫富差距不但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在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对低收入的基层群众有众多的限制。比如在社会管理方面,包括司法,治安,环境,一直到公共交通的管理者很少有收入低的穷人能够参与。有资格成为管理者的人绝不会是社会底层的人,多半是有专业知识,有社会地位的人。穷人只能望洋生叹,完全没有机会参与。在社会舆论方面穷人一样受歧视。舆论是被有知识的专家学者所控制,没有知识的底层群众只能听人摆布。他们的诉求没有人关心,因为没有话语权。有些不是穷人的人替他们说话,又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他们的真实痛苦很少有人关心。在这样的社会中,穷人焉能安心生活。所以有些人认为最合理的资本主义规则,在穷人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起点的公平造成了终点的极大的不公平。而且起点的公平或机会均等是看不见的,终点的不公平则到处可见,它引起社会极大的不满。怎么办?有人下决心要消除这种社会的痼疾。首先是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可能让穷人立刻变富,消灭差距只能是消灭富人,强行瓜分他们的财产,甚至剥夺他们的生命,以抵偿过去的罪过。对他们的子女限制他们上学,入党,参军,以防止他们的下一代再次成为富人。对一切想致富的想法和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等教育公平的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描述、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由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待向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向高等教育系统中部方面扩展研究,有待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且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东平、志忠、德广、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

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分享高等教育资源及其服务的人群比例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化进程。但从横向比较方面看,高等教育仍存在一些不

教育公平问题

阅读资料八教育公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4:01:47 阅读3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09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很自然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活动,但却没有系统地提炼过。在这一中,教材通过纸蛙跳远比赛作为学生学习比较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习比较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再者为纸蛙确定起点和终点,最后通过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比较的真谛。此外,纸蛙跳远活动只是学习的载体,切莫一味关注胜负,反而丢失起点终点以及记录比较距离之重点内容。 在本单元第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确立起点和终点的意识。当然,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有着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经历,比如跳远、跳高等。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实都是学生开始正真学习比较知识的宝贵经验,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启关于比较的新学习篇章是本的核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跳远比赛分析,学生知道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生明白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通过堂最终的距离比较,学生可以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 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通过堂的学习,落实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的科学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识纸蛙的起点和终点,记录和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纸蛙所跳的距离,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距离的长短。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各类微视频,大纸蛙2-3只,大纸带一条、剪刀。 学生:两人一条纸带,每人一只纸蛙,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

小学新标准一年起点第六册重点短语及句型

小学新标准一年起点第六册重点短语及句型重点短语: help people 帮助人们 a bit shy 有点害羞 make e-cards 做电子贺卡another friend 另一个朋友 do her Maths 做她的数学 do his Science 做他的科学 write a word 写一个单词 look at this book 看这本书 a book about London 一本关于伦敦的书from London 来自伦敦 the River Thames 泰晤士河 Big Ben 大本钟 a very old clock 一个很古老的钟this big wheel 这个大轮子 the London Eye 伦敦眼 a big round eye 一个大的圆眼睛visit London 参观伦敦 Tower Bridge 塔桥 go on the London Eye 登上伦敦眼 this weekend 这周 go to the zoo 去动物园 in the countryside 在乡下lots of pigs 一些猪 play with me 和我玩phone me 给我打电话play with toys 玩玩具 read books 读书 watch TV 看电视 go swimming 去游泳 in the future 在将来 a film star 一个电影明星bad children 坏孩子 come to the police station 来警局an astronaut 一名宇航员fly a kite 放风筝 fly a plane 飞飞机 fly a spaceship 飞宇宙飞船 go to a fruit farm 去水果农场pick fruit 摘水果 pick apples 摘苹果 at this fruit farm 在这个水果农场my favourite fruit 我最喜欢的水果there is +单数名词某处有某物there are+复数名词某处有某物 重点句型: She always helps people. 她总帮助别人。 She’s a bit shy. 她有点害羞。 He can make e-cards. 他会做电子贺卡。 What’s Parrot like ? 鹦鹉是什么样的? Xiaoyong wants to fly. 小勇想要飞。 He’ll fly a spaceship. 他将飞宇宙飞船。 He won’t fly a plane. 他将不飞飞机。 Xiaoyong wants to be an astronaut. 小勇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What will you be in the future? 将来你要干什么? Maybe I’ll be a writer. 也许我将成为一名作家。 This weekend, I’ll go swimming. I won’t go to school. 这周末,我将去游泳。我将不去上学。Xiaomei will read some books. She won’t watch TV. 小梅将会看书。她将不看电视。 I’ll see some boys playing with toys. 我将会看见一些男孩在玩玩具。 Will you play with me this weekend? 这周末你会和我一起玩吗? No,I won’t. 不,不会。 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他住在农村。 There isn’t a phone there. 那没有电话。 Where does Daming’s grandpa live ? 大明的爷爷住在哪里? Will Daming phone Sam? 大明将会给山姆打电话吗? We’ll see lions and tigers. 我们将会看见一些狮子和老虎。

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美国 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教授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认为,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只要他的最初财产来路清白,且后来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那么他的富有便无可非议。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就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必然出现的,但只要收入起点清白,分配规则公正,则这种不均衡是不应该抱怨的。库兹涅茨的前半部分结论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当代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弗里德曼、诺齐克关于收入分配起点与规则的深刻洞见则不一定为公众深思。事实上,在深入探讨收入分配这一问题时,我们最有必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差距真的很大了吗?第二,我们对分配悬殊不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然后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前者我们暂且默认;而后者,则是本文拟展开讨论的。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效率,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尽管自由竞争可以带来 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无法否定的人类差别(智力、机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人们获得平等的结果(包括收入)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与公平(平均)是天然的矛盾。所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差别,包括收入的巨大差别的。从 的角度考察,我们立刻发现,人们对那些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来进行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的人,哪怕他们最终拥有了不少的财富,也是敬佩多于仇恨的;对那些冒着极大风险,把握商机从而赢得巨大利润的人,是赞赏多于指责的;甚至对于那些靠福利彩票摸取大奖的人,也是羡慕多于嫉妒的。毕竟,勤劳、勇敢和运气都不应该被诅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益没有特权做掩护,几乎是在公正的 中进行的。那么,人们究竟憎恨的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竞争的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公正所导致的收入差别悬殊。换言之,针对的主要是分配中的腐败,是以权牟利的官员和靠不正当竞争规则获利的特权阶层。与自由的概念一样,完全的起点平等和规则公正在现实中的存在是相对的,主要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事实,它为不平等和不公正敞开了价值上补救的可能性。但任何竞争赖以发生的基础毕竟有相对而言的平等与公正。社会的公平竞争精神是以起点平等而发展起来的,100 米短跑,有人偷跑,就要重来;围棋赛中的让子,也是实力悬殊导致无法正常竞争而采取的给弱者以希望的补救途径。而竞争中的公正规则也是由起点平等所奠定的。举一个例子,如果分家时采取的是首领独霸家产、掌勺者私占大锅饭并奴役众人的方式,那么首领自然不会有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众人恐怕也更在意夺回家产而不是公平竞争了。所谓结果的平等在这里一开始就无法设想。事实正是如此,当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起点并在公正的规则下进行时,它所造成的弊病要比不那么自由、起点也不那么公正的竞争好得多。使竞争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竞争过程的过分自由,而是竞争起点的过于不公,尤其是这种不公又由不公平的规则所放大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的。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竞争比较幼稚,相对而言,起点的不平等是既成的,而规则不公正与裁判不轨现象也较严重。弗里德曼主张,收入应按贡献(劳务贡献加资本贡献)分配,而不是按权力、身份、背景分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肆宣扬的原因正是由于它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中国,新体制下的起点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前市场”体制下非竞争性的结果不平等所导致。这种不平等与官本位、权力调拨、等级身份制和命令经济为内容的旧体制没有完全消解有关。可以借用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分析腐败现象的“寻租”理论来加以说明。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

公正极其原则

摘要:公正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它深入人心却又难以界定。本文在梳理古今中外学者们对于公正的研究基础上,尝试对公正进行界定,以求探明公正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关键词:公正;界定;内涵;基本原则 一、公正的内涵 作为一种观念和准则,公正(Justice或译为正义)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的。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于公正的论述,到近代西方和中国学者们对于公正的探讨,对于什么是公正——即公正的概念在学者之间从未形成共识。学术界对于公正的探讨,论著颇多,观点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a proteam face)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隐藏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1]然而,并不能因此放弃对公正进行界定的努力,在对公正的研究现状和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公正的一般涵义是可能的。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先哲们表达了各自对于公正的理解。《荀子·正论》中说:“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这里的“公正”是客观、正直、不偏私的意思。《管子·任法》:“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意思是说君主若能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依法度判断是非,那么他治理天下就能得心应手,没有负重的感觉。汉朝班固《白虎通义》日:“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意思是:所谓公,就是公正无私。宋朝苏轼在《后正统论三首·辨论三》中认为“至公大义之谓正”,即公正就是至公大义。《朱子语类》卷二六则认为:“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有些思想家在表述“公正”思想时,通常只用“正直”,或只用“正”、只用“直”。比如,《韩非子·解老》中说:“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私也”,汉朝韩婴说:“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治,公平无私”。概而言之,中国古代对于“公正”的基本涵义: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去私立公;三是遵循一定的道理、规律说话做事。即它所着重强调的是行为处事的态度、立场[2]。 在西方伦理史上,公正来源于古希腊文“Orthos”一词,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就引申来表示公正。柏拉图将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他认为个人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国家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因此,“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3]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4]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最先提出公正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此后,古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给出了公正的经典定义:“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5]。这一经典定义一直是西方公正思想的主流,按照这个定义公正是行为对象应得的行为,是给予人应得而不给人不应得的行为;不公正是行为对象不应得的行为,是给人不应得而不给人应得的行为。14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把正义视为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一种永恒不变的意志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6]。当代伦理学家麦金太尔也认为:“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他所应得的东西以及不宜于它们的应得不相容的方式对待他们的一种安排。”[7]从麦金泰尔对公正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公正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包含三重涵义:一是机会平等,“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是结果公正,强调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东西”;三是程序公正,“不宜于它们的应得不相容的方式对待他们”。 西方对公正的定义围绕着一个简单的理念:公正就是得其所应得。受此影响,国内学者王海明认为:“所谓公正,就是给人应得,就是一种应该的回报或交换,说到底,就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等利交换和等害交换的善行是公正的正反两面;所谓不公正,就是给人不应得,就是一种不应该的回报或交换,说到底,就是不等利害交换的恶行:不等利交换与不等害交换的恶行是不公正的正反两面。这就是公正的精确定义。”他进而指出:“交换是个外延极为广泛的范畴,它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存在于一切人际关系之中”。[8]在王海明看来公正包含两个方面:等利交换和等害交换。等利交换是公正,等害交换也是公正,只要不超出同等程度的交换范围,报仇、报复、惩罚就是公正的。等害交换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牙还牙”“一报还一报”。香港学者慈继伟指出,按照这种观点来推论,“只要我们不允许例外(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就可以公正地伤害每一个人”,然而“正义的目的就是不伤害任何人”,因此“‘公正地伤害每一个人’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9]葛晨虹认为,“‘公正’一词,常与‘正义’、‘公平’通用,表达一种人类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在一般意义上,社会公正往往被理解为‘给每一个人所应得的’。这首先意味着公正是一种应该的、合理的价值选择”[10]因此,“公正、正义、公平、公道是同一概念,是行为对象应受的行为,是给予人应得而不给人不应得的行为;不公正、非正义、不公平、不公道乃是同一概念,是行为对象不应受的行为,是给人不应得而不是给人应得的行为”[11]。钟

终点就是下个起点

终点,就是下一个起点 终点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 花儿会凋零,但来年会再吐新芽;生命会逝去,但同时会有更多新生命的降临;比赛会结束,但终点,对每一名运动员来说是下一场比赛的起点。 奥运会上刘翔摔倒后亲吻栏架然后带着伤痛黯然离去的背影给了我们太多的落寞与伤感,没有太多的解释,他就这样带着伤痛离开,一瘸一拐的顽强走到了赛道的终点,给这次奥运之行划上了句号。但这次奥运亦是他的起点,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抚平创伤后继续接受身体的磨炼与考验继续自己的事业与梦想,开始踏上下一届奥运会的道路,开始越过伤痛,走向未来。 然而只有比赛中才有终点么?不,生命的旅程中,同样有着终点。 记得早先荧幕上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曾被黄皮小子暗算打伤后已经被当时的医学界确认不可站立,更不要谈练武功了,他近乎瘫痪后,多少人为他惋惜,多少人以为,轮椅会是他武术生涯的重点。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不相信所谓的医学权威,他用他顽强执著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轮椅,成了他新生命的起点。是的,一切都必须重来,只有经过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磨难,他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这也使他更有勇气与毅力,去面对未来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考验。

人生没有绝对的起点。失败了,站起来继续努力,摔倒了,我们爬起来,继续前进,经历了失败与痛苦的历练,才能愈加坚强,更加自信。学习居里夫人,随时为自己的实验竖起起点,学习张海迪,随时为自己的生命竖起起点,只有学会不断竖立起点,才会不断触碰成功的那一点,只有随时为自己竖立起点,才会憧憬下一次成功,我们在不断努力。终点并不意味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让我们以终点作为新的起点开始,为梦想而进发,为理想而奋斗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