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合集下载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摘要】秦观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感伤意境而著称。

在秦观的词中,感伤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离别主题、孤独意境、孤寂情感描写以及悲伤氛围等元素贯穿始终。

秦观的词充满了对人生沉思的思辨,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忧伤。

他通过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孤独和忧伤,使人感受到一种深邃动人的情感共鸣。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展现出了词人高度敏感的心灵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沉浸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细腻感人之处。

秦观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引言: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正文1:秦观词的感伤情感表达正文2:秦观词中的离别主题正文3:秦观词中的孤独意境正文4:秦观词的孤寂情感描写正文5:秦观词中的悲伤氛围结论1: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深邃动人结论2:秦观词表达细腻感人之处1. 引言1.1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秦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感伤意境而著称。

在他的词中,表达了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的沉思和感慨。

秦观的词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常常让人感叹不已。

他的词中,感伤意境深邃动人,令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秦观的词作大多表现了对人生沧桑变换的感叹,对离别、孤独、悲伤的体验,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画面,使人不禁沉浸感受其中的忧伤与美丽。

秦观的词作中蕴含着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他的词语情真意切,触动人心,展现了一种感伤意境下的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

2. 正文2.1 秦观词的感伤情感表达秦观作为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感伤情感表达,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在秦观的词中,感伤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磨难和辛酸。

他的词作通常以离别、孤独、悲伤等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世事变幻的深刻领悟。

在秦观的词中,常常运用哀怨之辞来表现出感伤情感。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

以下是秦观词的情致表现特点:
1. 忧伤哀怨:秦观的词作常以忧伤哀怨为主题,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例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 温情婉约:秦观的词作常以温情婉约为风格,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语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关切和牵挂。

3. 壮美豪放:尽管秦观的词作以忧伤为主题,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壮美豪放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宏大的气势。

例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4. 象征意象:秦观的词作常常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鹧鸪天·桂花》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桂花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秦观的词作以忧伤哀怨为主题,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

秦观婉约词的悲剧意境

秦观婉约词的悲剧意境

秦观婉约词的悲剧意境秦观婉约词的悲剧意境秦观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婉约词的正宗作家。

他因自己悲惨的家庭生活,坎坷的仕途道路,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自辟蹊径,卓然名家”。

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高度成熟的语言技巧,直抒胸,写得“俊逸精妙”。

“他的词远绍西蜀南唐,近受柳永影响, 词风俊逸精妙,情韵兼胜。

”他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器重,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他的词成就很高, 在当时即负盛名,如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誉之为“当代词手“;叶梦溪《避暑录话》则说秦观“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 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他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派作家。

秦观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本人不幸身世为主, 悲剧色彩较为浓重。

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念及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情韵兼胜,回味无穷。

他将从情词中提炼出来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有机结合, 借助一定的风格来表达特殊的感情。

他的前期作品中所咏叹的恋爱不幸和女主人的哀伤,便隐藏了作者本人多愁善感的形象,贯穿着一种凄迷悲观的情调;后期词作仍采用了女子如怨如诉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细腻真切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 词风由凄清婉转变为凄厉,在自然景色和情感心态方面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1.自然景色中凄清冷重的色调。

在秦观的婉约词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凄清冷重色调数不胜数。

这就为他的婉约词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中的“梅英疏淡”、“烟暝酒旗斜”、“栖鸦”,描写的是稀疏将落的梅花、暮色苍茫中斜挂的“酒旗”、以及在夜幕笼罩下的“栖鸦”。

在秦观的婉约词中,他常借助“斜阳”、“腻云”、“残雨”、“乱红”、“衰草”、“烟霭”等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来构成一个惨淡、迷蒙、凄清的境界。

这就给他的婉约词罩上了一层凄迷、感伤的悲剧色彩。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秦观词赏析

秦观词赏析

秦观词赏析善感之心,婉转情词在整个词史上,秦观的词是一颗不太耀眼而迷人的明星。

它细腻的光线不是无穷无尽的,但只有一束光线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它,享受它的温柔与醇厚,它的真诚与深邃,它的非凡之美。

而这正是因为它的主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细腻的心灵!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政治遭遇也与老师如出一辙,一生坎坷多难。

然而他们的词风却大不一样,秦观笔下抒写的多是哀婉悲凄之情,这样看来他倒更像柳永的弟子。

想来这也是性格的原因。

苏轼乐观开朗,洒脱豁达,善于自我化解人生的苦难,在逆境中也能够随缘自适,因而词风豪放旷达。

秦观则不一样。

他是位天生多情,气格纤弱而敏感的诗人。

再加上仕途坎坷,一贬再贬,脆弱的他,经受不了人生的肆意嘲弄,愈加消沉绝望。

在被贬雷州的时候,竟然自作了《挽词》。

更可惜的是,这不久后秦观就郁郁离世。

可见他对自己的生命是何等绝望。

正是这种气质和性格造就了秦观词的微妙风格。

《冷斋夜谈》曾评论说,“少了爱情旅行,所以它的诗是酸涩的。

”这种“苦涩”是对他的诗歌的最好描述,他的诗歌“让人感到苦涩”,尤其“感人”。

他的诗也因其“委婉”而被视为“少女诗”和“小词”。

然而,他的词不仅仅是诗,悲怆和悲伤已经成为词情的主旋律。

在题材上,他早年只写了更多关于孩子们的柔情,专门写离别的悲伤和离别的仇恨,情绪低落而优雅。

例如,在《丑陋的奴隶》中,“当你晚上醒来时,你没有梦,你的悲伤取决于你的阑尾,露珠是轻而冷的,雨打着芙蓉的眼泪而不干”,这只是一种清晰的悲伤。

然而在被贬之后,以羁旅行役、悲怨伤感为题材,词风更见凄婉悲苦。

王国维称之“变而凄厉矣”。

著名的几句词句有“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人人尽道断肠初。

那堪肠已无。

”如海的愁绪,满江的泪水这些都以夸张的手法来写伤愁,却不让人觉得虚假。

一到飞红万点、飞絮落花时节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何等伤心的泪水和揪心的愁恨,难怪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秦观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尤其是感伤词“凄婉清丽”,即“言情”凄婉,“述愁”深曲。

正是这种风格给他的词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并且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情辞兼胜”的独特风格,使他的感伤词更具特色,将感伤词的创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对后人感伤词有很大的影响。

关 键 词:秦观 感伤词 艺术特色作者简介:王仕俏,女,贵州民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0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秦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坎坷,使他后期的词具有浓烈的感伤色彩。

秦观少有大志,刻苦攻读,受到一代文学大师欧阳修、苏轼的高度评价,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

后来靠苏轼的推荐才得以中进士,满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建功立业,不料接踵而来的打击更为沉重。

首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之争。

以苏轼为代表的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在朝中执掌大权,变法派则暂时失势。

旧党内部,“蜀洛党争”也是如火如荼,秦观属于蜀党,遭洛党排斥打击,仕途很不得意。

绍圣元年,新党执政,旧党遭到贬谪。

秦观初出为杭州通判,后因“实录案”贬为处州监酒,再贬郴州,横州,雷州。

另外,秦观是一个文人气质极浓的词人,有着多情敏感的个性,使他的人生期望过高,过于偏执于那种自我满足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几乎将整个生命的价值压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

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秦观将心力倾注在词的创作上,将他的感伤都渲泄于词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也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

秦观写了大量的感伤词,《满庭芳》《浣溪沙》《踏莎行》《一落索》《如梦令》《千秋岁》《望海潮》《江城子》《水龙吟》《八六子》《菩萨蛮》《梦扬州》《虞美人》《临江仙》等词。

这些词写出了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党争的倾轧、流放,以及远离亲人的痛苦,使作者的作品之中流露出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使他的词风更加的悲楚凄厉,所以将秦观的一类词称为感伤词。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赵营霞(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

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

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凄厉”的美学风格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

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一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秦观经典词作鉴赏

秦观经典词作鉴赏

满庭芳秦观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极为哀婉凄恻,作者以男女恋人离别时的哀愁之情,寄托自己仕途蹭蹬不遇的感怀!纵目郊野,远方山脉被薄雾笼罩,若隐若现;满地枯草,铺向天际,彷佛有人故意把这枯草与天粘在一起了。

“抹”字、“粘”字用得很是传神。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怅惘,凄迷恍惚。

“画角声断谯门”不仅说明时间已晚,也交代了离别环境的孤寂凄凉。

词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时间里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的。

在送别的晚宴上,觥筹交错之际,词人想起了那些与心爱女子一起走过的日子,然而这些甜蜜的过往终将在今宵离别之后化为过眼云烟,自己也只能空回首罢了。

夕阳西下,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片苍凉豪迈景象。

词人在这里将悲壮之景与凄婉迷离之情融为一体,化对立为相辅,可谓开阔了婉约词的意境,为词作增色不少!此情此景更让作者黯然神伤,极度失落!消魂,当此际。

罢了,罢了,那就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情从此逝,不可再追!而这样的离别,不仅给心爱之人带来无限伤悲,自己也徒留青楼薄幸名。

今宵别离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词人思前念后,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泪染襟袖,离情达到高潮。

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不觉间,天色已晚,远方城楼上已一片灯火。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幽怨哀愁的情思。

这是一个春日的阴霾早上,天空中飘着淅沥沥的小雨,薄薄的春寒弥漫无边,无声无息地侵袭着整栋小楼。

让人感到“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二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了天气的阴冷以及闺中女子对这种天气的厌烦,颇为生动传神。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如秋的春日无疑更让孤单的人儿滋生万千愁绪!春寒弥漫,淫雨霏霏,形单影只,作者开头就尽情的渲染着闺中人的哀愁寂寞,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婉忧伤的感情基调!阴雨不止,孤楼无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赵营霞(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

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

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凄厉”的美学风格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

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一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秦观,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的先世是南朝时代的武将,也算是将门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观年轻的时候也是豪迈英武,意气风发,平时好读兵书,盼望着有一天可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充分展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另外,秦观也是特别自信的,他也有自信的理由,他天生聪颖,过目成诵,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仅诗词文各体兼工,而且能书善画,连苏轼都曾夸他“兼有百技”。

因此他对于前途和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博取功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才子,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屡考不第,直到三十七岁才及第。

一而再的落榜,对于极度自信的秦观不能不说是一个深重的打击,对他的自尊自信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这种伤心失望在词中都有流露,在《满庭芳·红蓼花繁》中作者写自己似“泛梗飘萍”,“饮罢不防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止酒微醒,”作者希望可以一醉方休,不再去管尘事。

这一场醉卧,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无法摆脱的人生烦恼即奔波游宦的失意与不平。

在以后的几篇词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伤情”、“离愁”的抒发,在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中写到“销魂”、“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晓色云开》中有“多情”、“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画堂春·落红铺径》“杏园憔悴杜鹃啼”“放花无语对斜辉,此恨谁知?”在这些词作中除了作者表面上抒发的这些“相思”、“离愁”之外,我们还可以窥到作者对人生的失意和对宦途的不遇之叹,可以说仕途上“三举两不第”的失败是秦观伤心的第一个因由,那么接下来中举以后,官场的失意,党派之争,屡遭贬斥,形同囚犯,动辄得咎的艰难处境,就不是一个“悲”字了得了。

秦观考取进士后,次年被任命为蔡州教授,他原以为凭着一已之才,可以在政坛上大展拳脚,从此以后可以平步青云,他曾写诗说“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但命运之路在此时又一次转了弯,秦观一直在蔡州呆了五年,五年的等待对于想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秦观来说,多少有点太长了。

虽然这时期词人的创作大多是相思之作,但大多数作品里都充斥着一种伤心之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压抑与不得志。

秦观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日子除了少年时外,恐怕就要属他到达京师的四年了。

元佑五年,因范纯仁之荐,召试京师,除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宇。

元佑七年,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成就了一段文坛盛事。

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虽然生活比较拮据,受物质匮乏之苦,但他能与师友相与过从,心情还是比较好的,精神上比较愉快。

当时京城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秦观出于公心,对新旧两党的观点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但在实施过程中执法者矫枉过正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同时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

但是这些观点在当时党同伐异的激烈斗争中,是不合时宜的。

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范祖禹的特殊关系,因此秦观也受牵连被认为是旧党。

绍圣元年,新党上台,肆无忌惮的迫害旧党,秦观也不能幸免,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贬谪生活。

这一政治突变,对于苦苦追求仕途的秦观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从他的词作《江城子》中可以看出。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出京所作,一首词中,两次写到泪,更以春水喻泪、喻愁,足以可见当时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在到达杭州时又作《临江仙》、《千秋岁》: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眠微重。

寻思模样早心忪。

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

遥怜南埭上孤篷。

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断,镜里朱颜改,飞红万点愁如海。

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终日以泪洗面,终日萦绕在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飘零之感与离别之愁。

尤其是“飞红万点愁如海”句,春日明媚的花海在词人眼中却似片片愁绪,挥之不去,可见秦观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苦啊。

一点已令人伤心不堪,更何况万点愁绪,如海一样压的人透不过气来。

秦观在贬处州茶盐酒税官时,也曾经试着超脱归隐,希望在俗世之外觅得一处精神家园,为此他经常到佛寺中与僧人谈禅论道,为寺僧抄录佛经,他在这段与佛为伴的时间里,心情也得到好转,但这点小小的愿望很快也被扼杀了,他因写诗句“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黎》),被政敌罗织成“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削秩编管郴州,此时的秦观对仕途已彻底绝望,对归隐也深感渺茫,这种情感在《踏莎行·月迷津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词被认为是秦观的“绝望”之词,在这首词中,通过以景托情,景物与情思已完美的融为一体。

雾气弥漫,遮蔽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桃源”杳茫,无处可寻,词一开头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婉迷离的意境,烘托了词人心中强烈的茫然之感。

接着“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意象不仅仅是作者描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更深深的蕴含着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贬谪之恨,情景两胜。

在下半部分,更写词人之恨,“砌成此恨无重数”,将愁绪形象化,具体化,由此可见词人心灵的负荷之重,尤其是末两句,看似即所处之地的特色景物描写抒发望远怀人之思,实则其中还寓含了词人本来尽力为朝廷效命,谁知无端被远谪潇湘的身世之痛。

至此,秦观已深深的感到无路可走的悲哀,更多的是笼罩在词人心中的迷茫、惆怅和作者一颗已死的心。

“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

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秦观后又被贬往横州、雷州,一次比一次贬的更远,都给了秦观毁灭性的打击。

秦观在此时的词作中,经常写自己“肠断”、“死”、“病”等。

年五十便要策杖而行,身体虚弱病态可见,对生活绝望之深,他甚至为自己写好了挽联,《自作挽词》想象自己死后的种种哀伤情景。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秦观应该是最贴切的吧。

虽然后来公元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登基,天下大赦,秦观也得以北归,但是这对于秦观来说,并不能带来丝毫的欢乐,笼罩在心头的依然是对前景的悲观。

六月与苏轼见面,作者作《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偶相逢。

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

莫匆匆。

满金锺。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此时遇赦得以北归,又与恩师相逢,按说是件大喜事,但在这篇词中我们却读不到丝毫快乐,有的只是愁云惨淡,沉痛悲酸,刻骨凄苦之情,加上秦观当时自呈《自作挽词》,可以想见,死亡无望的阴影已重重的压在了秦观心头了。

一个月后,词人醉卧长逝于藤州光华亭下,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对于北宋词坛来说,失去了一位多才多情的优秀词人,但对于秦观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吧,因为只有死亡才能不再让他伤心绝望,在处州参禅悟佛时,他曾做词“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好事近》),或许他早已料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吧。

综观秦观的这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客居他乡,孤苦无依,似乎所有悲伤的事情都与他沾上了边,张耒在祭文中悼念他说“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上寿。

间关忧患,横得骂诟。

窜得岭海,陨仆荒陋。

”真的是个人的真实写照。

二如果说秦观一生的悲惨经历是秦观词作伤心的外在原因,那么秦观纤细敏感的性格便是他屡次伤心的内在原因了。

虽然秦观少时志强气盛,但他天性心理素质并不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情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王直方诗话》中记载少游任正字后曾有诗表露内心的得意:“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来。

”当时有人认为“少游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远到。

”稍一挫折,便垂头丧气,经受不住挫折磨难。

据秦观的挚友陈师道回忆,熙宁元丰间,秦观是“行道雍容”“论说伟辩”。

但到了元丰末年,经历了元丰元年(1078)五年两次进士考试失败,秦观精神面貌大变,“其容充然,其口隐然”一幅悲伤失意的样子。

而且还要学乡里马少游隐居,对仕途灰心丧气(《陈师道少游字序》)。

在公园1083年所作的《长相思》中,发出了“念凄断秦弦,感深荆赋,潘点吴霜渐稠”的绝望和衰老之叹。

但是当时秦观才34岁,正当壮年便已作此无望之叹,秦观的消极之态可见一斑。

萨道曾说“每个人都是带着希望生活的”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这句话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秦观那样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的人,秦观年青时候理想高远慨然有献身疆场,报效国家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