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散文浅论
行香子秦观散文500字作文

行香子秦观散文500字作文
李白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即指的秦观的“行香子”,这首散文充满了秦观的对宁静人生的思考。
“行香子”是一首散文,作者是唐代婉约派诗人秦观。
散文内容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宁、自得的人物在满园的黄花中漫步、拈香抚花,嗅香抚草,目光若有所思,脚步若无痕迹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
散文中,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对宁静人生的思考,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漫天黄花的美丽和繁花似锦的景色,引发了读者的美妙情怀。
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丰富,以写景开篇,把人物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同时又用象征手法,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胜夙新愁”等,富有密意,使读者从中感受出来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怅然若失。
散文中的宁静之中隐含的着朴素的人生观和壮实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自然的情怀和美好的意境,从而感受到生活历经沧桑的温暖和淡然的豁达。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秦观通过这首散文,表达出自己对于宁静时光的眷恋,用淳朴和诗情并蓄的语言,表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温柔美学思想,让我们在读这首散文时,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淡然宁静的情怀。
行香子,是秦观非凡的宁静之作,洋溢着宁静、淡然、安详的情思,让人不禁深深感叹:宁静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汇总1篇

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汇总1篇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 1秦观又名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
__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万人难赎秦少游——浅谈秦观词一片词心胸中语,精致雅怨别东坡。
曾经豪隽无肠断,词风凄厉碎人肠。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甚好。
民间曾传苏轼嫁苏小妹与秦观的佳话,实为误传。
实则,秦观十九岁娶妻徐文美,且有子女。
范元實,范祖禹之子,秦观之婿也,做人凝重,在歌舞之席可终日不言。
曾有__问之曰“公亦解曲否”,笑答曰“吾乃‘山抹微云’之婿也”。
众人皆惊。
由此,秦观以及秦观之词在北宋流传与受欢迎程度可窥见一斑。
对于秦观及其词以上有粗略的概括,以下粗谈秦词的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煦《蒿庵词话》)。
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
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
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
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
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
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灌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
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
思乡悲绝——浅析秦观贬谪后期心态

,
乡
悲
绝
浅析 秦 观 贬 谪 后 期 心 态
卢 捷
( 卅l 学 , 东 广 卅 5 0 0 ) 广 大 广 l 10 6 秦 观 是北 宋著 名词 人 , 务经 世 。 重 当 时 , 生 不 逢 时 , 学 名 却 “ 为世 所 弃 ” 命 运 乖 蹇 , 路 坎 坷 , 生 崎 岖 。为 官 十 年 间 , , 道 一 饱 尝 党 派之 争 , 遭 贬 谪 , 望 离 世 。 少 游 钟 情 , 诗 酸 楚 ” “ 叠 绝 “ 故 , 秦 少 游 谪 古 散 藤 . 忽 忽 不 乐 ” 贬 谪 时 这 种 “ 以 自拔 ” 悲 剧 意 , 无 的 心 态 , 其 作 品 中呈 现 出 与前 期 作 品 迥 然 不 同 的情 感 特 质 。 使 对 故 土 的依 恋 。 是 其 中的 一 种 表 现 方 式 。 就 绍 圣 三 年 ( 0 6 秋 , 观 往 赴 郴 州 ( 湖 南 郴 州 ) 所 道 19 ) 秦 今 贬 中作 《 郴 阳道 中一 古 诗 壁 二 绝 》 题 其一 : 门 掩 荒 寒 僧未 归 , 萧庭 菊 两 三 枝 。 行 人 到 此 无 肠 断 , 萧 问 尔黄花知不知。
其二 : 哀 歌 巫 女 隔祠 丛 , 鼠相 追 坏 壁 中。 北 客 念 家 浑 不 睡 , 饥 荒 山 一 夜 雨 吹 风 。 ( ] 借着 “ 未归 僧 ” “ 萧 菊 ” “ 歌 女 ” “ 鼠 ” 意 象 . 观 、萧 、哀 、饥 等 秦 在 诗 中营 造 出秋 夜 肃 杀 、 院 衰 败 的氛 围 , 此 皆让 迁 客 愁 绪 寺 凡 满腹 。 首诗 结 尾 处 , 观 作 诗 人 独 有 之 痴 语 , 秦 以行 人 逐 客 “ 肠 无
( 食 荔 支 二 首 》 二 ) 我 视 此 邦 , 洙 如 沂 ” 《 陶 时 运 四 首 《 其 “ 如 (和 并 引 》 、鸠 舌 倘 可 学 ,化 为 黎母 民” 《 陶 田舍 始 春 怀 古 》 )“ (和 其 二 ) 超 越 , 如唐 圭璋 先 生 所 说 :踏 莎行 》 “ 写 旅 途 景 色 , 等 正 《 :起
行香子秦观改写成散文

行香子秦观改写成散文引子秋风淅淅,枫叶旖旎。
这个秋天的午后,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前。
庙宇虽已荒废多年,但墙上依然残留着一幅残破的对联——“行香子”。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宋代词人秦观的那首名篇《行香子》。
文章内容秦观,字幼安,南宋文学的巅峰之一,他的《行香子》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词句,描绘了一幅壮丽动人的春天画卷。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将《行香子》改写成散文,会呈现出怎样的风采。
行香子,生比金。
红槿挂绿阴。
杨柳球初緇,遥随宫殿尘。
晴来鹜翅湖上云。
柔柔的春风拂过青丝,微凉的风中带着微微的花香。
行香子踏在柔软的草地上,他身着比金更璀璨的衣袍,如同春天的太阳,辉映在红槿花丛中。
红花点缀着绿叶,映衬出行香子雍容华贵的身姿。
杨柳的球状花序初现,漆黑如墨,随着微风摇曳,轻轻地与行香子相伴,仿佛道阻且跻之后的宫殿尘埃。
阳光洒在湖水上,湖中的鹜鸟展翅飞翔,恍若一片片白云飘荡。
高楼架云岚。
珠帘峰转清欢,缭绕匝丝犀浩渺逵边楼。
班驳碧纱窥海新。
行香子来到高楼之上,四周云雾缭绕,看似剔透欲滴。
高楼之巅,有一幅珠帘峰悬挂其中,波澜不惊,宛如春天的清欢。
行香子怅然若失,眺望着远处的海洋,耳边似乎隐约传来了波浪拍击礁岩的声音。
碧绿的草地上掺杂着斑驳的青石板,宛若生长着翡翠的碧纱窗帘,透过帘子,行香子窥见了一片崭新的海洋。
天维新。
多娇都不异,翠竹空寻。
台中日月盛,寂寞长门行。
咿咿红杏枝头声。
夜幕降临,天空的星辰闪烁,犹如行香子的眼神璀璨夺目。
行香子伫立在翠竹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台上白昼如月圆,寂寞的长门中,孤独的行香子漫步。
微风拂过枝头,咿咿作响,红杏婀娜多姿。
此际非那时,玉人非故人。
天津尤解恨,未信波中人。
墙抽古藤栽得新。
行香子此时的心情并非那个时候的欢愉,而那个故人如今却并非玉人。
行香子犹如天津川流,依旧无法解脱内心的恨意。
他无法相信,他的故人如今已经变成了陌生的波中人。
墙上的古藤蔓延生长,宛若新生,仿佛在诉说着行香子心中的痛苦。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摘要]:如果说宋词是一块儿芬芳的园圃,那么秦观词就是其中一枝绚丽花朵。
作为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秦观一生著述丰厚,诗、词、文、赋各体皆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秦观以其含蓄哀婉、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创作风格,历来被称之为婉约词的正宗作家。
他善于以融情于景的方法创设凄迷的意境,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语言深婉蕴藉、纤巧雅洁,情感真挚细腻,感伤之情溢于言外。
秦观词远祖花间,近承晏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并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婉约名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我国古典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秦观婉约词深婉含蓄情韵兼胜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东坡赞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宋神宗元丰八年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终年五十一岁。
张耒在悼念他的悼词中说:‚管不过正字,年不登上寿。
间关忧患,横得诟骂,窜身岭海,陨仆荒陋‛。
或许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在词坛上的巨大成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i[①]。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意蕴含蓄,格调和雅,情韵兼胜,雅俗共赏,历来词誉甚高,堪称婉约词宗。
‚婉‛、‚约‚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然两者都有‚美‛、‚曲‛之义,‚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
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尔后晋代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繁而去滥‛。
婉约与沉郁——秦观词风格浅论

这 的不 幸遭遇 。可见这 首词在 当时 的感 情深 度 和思 想 寓意 , 也可
并 山抹 微云 ” 之下 。 谓 秦 观 对开 拓 词 风 作 了 一个 有 忆昔 西池会 , 鹭 同飞盖 。携 的影 响 , 不在 “ 鸫 手处 , 今谁在 ? 日边 清梦断 , 镜里 朱
颜改 。春 去也 , 飞红 万点愁如 海 。
屈原说 :路漫漫其 修远兮 , 将上 下而求 索 。” “ 吾
色 各异 的爱 国情怀 , 想鉴 赏这 种特 殊时 代下 的产 我 以为 : 要 学生 的古典 诗歌 的诵 读 、 赏 、 欣 品味 和 审美
物—— 宋 词 , 首先 必须 要知 道宋 词 如何将 抒情 与 写 情 趣能力 的形成是 非常需要 良好 的语文 『 习惯来 剜读 景 完美 结合 ,其次 要能 赏析 它长 于 比兴 的写法 , 借 支撑的。倒
下 含 时 要教 育 学生 对 一 些不 得 而知 的 真相 不 可 以钻 牛 此词 上片 写景 , 片抒 情 , 蓄地 抒发 了 自己思 乡 、
忧 同情 久戍不 归 的将 士们 角尖, 要掌握 住 能把握 的主题 , 再去 分析 、 赏 为主 建功立 业 、 虑和 不满 国事 、 欣
题 服务 的人 或物 。
美成之 词精邃 , 少游 之词 幽艳 , 无 成癖 , 每托 男女相 思离 别 以寄兴 。 生 活遭 遇造 就 了前 后期 不 同的词
咎之词雄 邈 ,北宋 惟五 子可称 大 因此在八 十 多首词 中,这 类题 材 风 。后 期 的秦词 ,是在 他遭遇 党 家。 这可谓 是知人 知词之 语 。 幽 占了绝 大部分 ,而这 些词 中的女 祸 , ” “ 贬官谪 居 时所作 , 约 占他 全 大
的真情 实感 。 上片用 “ ” 异 字统率 各种景 物 , 片抓住 下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 摘要:秦观 作为中国文学 史的杰出词人,以词名世,留下千古美名。
又因他词作的独特风格而被后人 评为“千古伤心之人”, 这种伤心凝结在词作中便表现为“愁”, 而这种“愁” 在秦观的词中似乎得到淡化从而表现为淡淡的“闲愁”, 实际却是“愁”的深化 和升华,本文将针对这种“闲愁”而展开论述。
关键词:秦观;宋词;闲愁 “闲”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 中的一种特质,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自在”、“不物于物” 以及陶潜的《闲情赋》,都体现了一种闲的生活观。
随着文学的发展,由“闲” 而衍生了许多“情丝”,如:闲情、闲适、闲愁等。
早在南唐时,冯延祀便作了 一首“闲情词” 《鹊踏枝》 可谓开了闲愁词的先河, 而写闲愁最为出色则是秦观, 他的“闲愁词”不是一种闲的生活观而是“不闲”, 深刻的表现了思想的复杂性。
本文将以秦观的“闲愁词”为对象来进行探讨。
一、“闲愁”的内涵 “闲愁”最为直白的解释便是因闲而生的愁,也就是辛弃疾《丑奴儿》中所 言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 状;又或略带几分富贵之气,正如鲁迅 先生说宝玉是“富贵闲人”一样,闲常和富贵相伴。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其中“一曲新词酒一杯” 便表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 “小园香径”突出了环境的优雅, 而“夕阳西下几时 回”则表现了“愁”。
这种“愁”可以解释年华易逝、 青春不再的忧思感慨之情, 也可以解释为富贵之人在为他这种圆满、 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长久而表现的哀伤 之情,正所谓“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沧海桑田又曾饶过谁?人之常情,只是 因为这首小词中夹杂了富贵之气, 而使得本应深刻的哀情淡化而趋于审美。
所以, 人们在品读时,从中往往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闲愁”的另一种解释即它不是因“闲”而作, 却是因“情多情杂”而无意识产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 这种愁不知因何而起因何而愁, 正所谓“情不 知何所起而一往情深”, 一样的莫名其妙, 难以解说。
解读秦观《鹊桥仙》

秦观的散文长于议论, 《宋史》评为“文丽 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 “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 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 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 《望 海潮》、 《满庭芳》等。
秦观著有《淮海集》40卷、 《淮海词》 ( 又 名《淮海居士长短句》)、 《劝善录》、 《逆旅 集》。又辑《扬州诗》、 《高邮诗》。其《蚕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 “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 《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 “淮东第一观” 石刻,保存至今。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从诗词的风格上看宋王安石: “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宋词三百首》: “委婉含蓄,清丽雅淡。”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 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清代王士祯说: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 间五百年。
·从文学史上的地位看沈祖菜《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 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文史知识》: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 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 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 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引自惠淇源 《婉约词》
《鹊桥仙》的词牌格律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 中平中(韵)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 中平中(韵)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观散文浅论
华师汉语言文学俞明海
摘要:秦观的文名一向为词名所掩,而实际上他的散文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秦观策论广泛论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并有深刻的政治见解。
其议论文“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善于旁征博引、以古证今,譬喻形象、妙语连珠,语言典雅,词采飞扬。
其游记洗练清秀,题跋兴趣盎然。
关键词:秦观散文策论游记题跋
秦观因其婉约清丽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事实上,秦观的散文也是颇有成就的。
可遗憾的是秦观的文名一向为词名所掩,散文颇少被人提及。
而实际上,秦观的散文其早期即有较大的影响。
苏轼在徐州遇见秦观时,秦作《黄楼赋》以献,“轼以为有屈、宋才”。
《宋史》对秦观的评价是:“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
”
秦观的散文中议论文是所占比重最大、为他赢得赞誉最多的文体,他议论的才华主要集中在五十篇策论中。
这些策论包含了秦观深刻的政治见解,体现了秦观高超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的书简、序跋、传、记等小文章也写得摇曳生姿,这些杂体文展现出秦观细腻的个性、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文试图浅析策论、游记级题跋等的散文特色其风格。
一、策论文
《宋史·秦观传》对秦观的文章有很高的评价,尤其强调他“长于议论”。
吴曾也说“鲁直长于诗辞,秦、晁长于议论”。
秦观策论文内容方面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有感而发,长于议论。
《淮海集》中完整地保留了他备考制科所作的策论50篇,是其散文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文体,他能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也是议论文的功劳。
秦观50篇策论中,30篇进策为政论,广泛论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个领域,从《国论》、《治势》、《朋党》、《官制》、《财用》、《边防》、《法律》、《盗贼》等篇名就可见一斑。
进策对现实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秦观在《序篇》中自称:“不闻庙堂之仪、帷幄之谋,独耳剽目采,颇知当世利病之所以然”,“条其意之所欲言者为三十篇以献”。
张虫延在其《秦少游先生淮海集序》评价秦观30篇进策:“灼见一代之利害,建言揆策,与贾谊、陆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之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
20篇《进论》评说汉唐人物,大有新人耳目之处,而且文章博辩俊伟,词采飞扬。
如《韩愈论》在依次论述了论理之文、论事之文、叙事之文、托词之文后,提出韩愈的“成体
之文”,“实积众家之长”,揭示出韩文“集大成”的特点。
秦观策论对现实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道潜曾经极力称赞秦观策论的实用性:“当时所献策,考致第一流。
论高追贾谊,气胜凌马周。
胜理非空文,灼可资庙谋。
”
在《将帅》、《兵法》、《边防》等篇章中,秦观对战争的历史和现状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形成了一套精辟的军事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宋代主帅频频调动,以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秦观在《将帅》建议朝廷放开手脚,在西北二边“各置统帅一人,用大臣材兼文武、可任天下之将者为之。
凡有军事,惟以大义上闻,进退赏罚,尽付其手,得以便宜从事。
”
从其策论中,可以看到秦观重视人才。
他认为人是决定天下万事的重要因素,他在《李训论》中指出:“天下无易事,非其人则难于登天;天下无难事,得其人则易于反掌。
难无定势,易无常形,惟其人也。
”既然人能左右万事,那么人才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了。
他在《袁绍论》说“士,国之重器,社稷安危之所系,四海治乱之所属也。
”由此他得出结论,人主统治的要领不在其他,“其要在乎能任政事之臣与议论之臣而已。
”(《主术》)秦观敢于在策论中揭露社会弊端。
熙丰变法,青苗法本来是为救济农民。
但由于利息太重,强行摊派等原因,原青苗法很快变成了只利公不利农的另一种剥削农民的政策。
如宋陈舜俞所言,青苗法“虽分为夏秋二科,而秋放之月与夏敛之期等,夏放之月与秋敛之期等,不过展转计息,以给为纳,使吾民终身以及世世,每岁两输息钱,无有穷已,是别为一赋以敝海内”。
一旦背上青苗钱的重赋,农民甚至永远无法翻身!秦观也清醒地看到了变质后的青苗法对农民的掠夺,指出熙丰间“言利之臣,析秋毫矣!江、淮则增煮海之息,闽、蜀则倍摘山之赢,青、徐则竭冶铸之利。
其他希风旨,效记数,无名之取,额外之求,盖不可胜数,而天下之财大半归于公室矣。
”
秦观的策论在当时以文采飞扬,议论老道赢得了好评。
黄庭坚曾经在诗中称赞道:“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
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
”
秦观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秦观善用寓言、典故来为议论服务,旁征博引,以古证今。
《眇倡传》寓言独眼倡女之事,引南朝刘邕嗜痂成癖的典故,对现实中这种播糠迷目、四方易位、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不正常现象进行批判,指出“夫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多矣,何特眇倡之事哉”。
应该说,这种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揭露和批判是非常深刻、尖锐而又辛辣的。
秦观譬喻形象,妙语连珠,常用丰富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理形象地表述出来。
他在《边防》中说“且天下之形势,固有不相关而实相待者。
飞者以翼,而絷其足则不能飞。
走者以足,
而缚其手则不能走。
瓶罄则罍耻,唇亡则齿寒矣”。
在这里他连用四个形象的比喻极生动地说明了横山灵武与兰、会、熙、河两个地区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上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秦观散文语言典雅,词采飞扬。
其文稳健而豪迈,高雅而脱俗,于素淡中显飘逸,平易中见潇洒。
他在《序篇》中说“臣闻春则仓庚鸣,夏则蝼蝈鸣,秋则寒蝉鸣,冬则雉鸣。
”用一系列的排比引出自己要发议论的合理性,既有气势又形象生动。
如在《李陵论》《王导论》等文中,秦观为了说明事理,叙事简净明了但却从容不迫,雅而不俗,简而有韵,颇有古风,具有大家风范。
张耒在《赠李德载二首》中称赞到“秦文倩藻舒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
”
二、游记
秦观的山水游记善于用洗练清秀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景象,营造出幽奇的意境。
作于元丰二年的《龙井题名记》就是一幅西湖夜游图,充满了诗情画意,堪称游记中的珍品。
文章先叙受辩才法师之邀入会稽山,因失期而未遇;再写至普宁遇道人参寥,“杖策并湖而行”。
接着,便是一段山光月色的描写和一路寻访辩才法师的交代,充分体现了秦观散文文字优美、“无一字乱说”的特征: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毛发……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
入灵石坞。
得支径上凤凰岭。
憩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经佛寺十。
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音堂。
三、题跋
秦观所作题跋文虽只有14篇,然不拘一格、圆活流转、兴趣盎然。
《书晋贤图后》便是其中代表作。
《书晋贤图后》有如一篇杂文小品,风趣幽默。
画中为“晋贤”,“有古衣冠者十人,唯一人举杯欲饮,其余隐几、杖策、倾听、假寐、读书、属文,了无沾醉之态”。
而权威人士大画家说是“醉客”,“龙眠李叔时见之曰:‘此《醉客图》也。
’”。
明明是妄言,但因为他是“善画”者,遂众口一词接受了这种“指鹿为马”的评说,“叔时善画,人所取信。
未几,转相摹写,遍于都下。
皆曰:‘此真醉客图也,非叔时畴能辨之?’”接着,秦观用僧之愚来映射李龙眠之误。
就写作而言,作者不是去正面反驳其荒谬,而是举僧人之例,细嬉笑为文,与貌似轻松之中见辛辣,诙谐幽默,别有情趣。
宋代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有不少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但自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于世后,“唐宋八大家”之说更是妇孺皆知。
于是,后人在评论、研究宋散文
时,集中在欧苏的身上,甚多时连曾巩、苏洵、苏辙的文章都常常被忽视,再加之秦观名为词名所掩,秦观的散文就更是少人涉及研究。
而事实上,秦观策论“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其游记、题跋等小品文也是洗练清秀、别有情趣。
因此,在论及秦观之时,我们也应该对其散文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肯定。
参考文献:
周义敢《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朱迎平《宋文论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宋雪松《秦观散文特色初探》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金振华《苏门四学士散文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中华书局2008
李艳《中国古代散文史》青岛出版社2007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