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3《柳永词二首》素材 柳永秦观《望海潮》比较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3《柳永词二首》素材 柳永秦观《望海潮》比较赏析

柳永、秦观《望海潮》比较赏析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弃千钟。

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颇多共同之处。

杭州和扬州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柳、秦分别将这两个大城市当时的盛壮展现在我们面前。

上片同写所见之景,发调高亢,交待了城市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总括了城市繁华富丽的气势,接着由风物到市民到仕宦,铺叙城市景物之优美,生活之豪奢。

下片也都极尽了描摹之能事,繁盛的场景跃然纸上。

可以说,用铺叙展衍的手法来描摹城市风物景色,二人可谓同出一辙。

而柳永作为婉约词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望海潮》词调的创调者,作为秦观以前时代的词人,对秦观的影响不能说不大。

尽管秦观不愿意承认,但是他的这首《望海潮》却是反驳的最好证据。

李清照《词论》中评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但秦观这首词,故实甚多,也颇具富贵之态。

这种长于铺叙的手法,难道不正是柳永词的特点吗?当然,秦观此词也有自己的特点,与柳词有不同之处,也是高明之处。

在秦词的下片,词人将隋炀帝时之扬州与词人时之扬州作出对比,在一盛一衰的变迁中抒发古今兴亡的感叹,起伏跌宕,感慨良深。

昔日的纸醉金迷如东流之水随时光而流逝,时过境迁,情绪悲凉。

而最后一句“一饮弃千钟”,又颇具豪逸之气,展示了秦词的不同气象。

秦观词的特色

秦观词的特色

绪论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继往开来,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他通过大量悲冷凄凉的意象折射出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展现了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

他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

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

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命。

这句话其实是化用了《国风·秦风·黄鸟》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

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

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柳永和秦观词中登高题材之比较研究

柳永和秦观词中登高题材之比较研究

柳永和秦观词中登高题材之比较研究贺灵;向德俊【摘要】柳永和秦观都是婉约词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们的词音韵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被视为婉约之正宗。

这些词主要用来表达归恩情结,有着对人生苦短、光阴难再的哲理性思考。

%Liu Yong and Qin Guan graceful to se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ds, they word phonological harmonic of the Unit- ed States, the Charm chief win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as graceful as the Orthodox. The large number of the climb theme word, I will be a simple comparison that their word is mainly used to express the normalized thinking Complex; deep sustenance in the word; has a right to life is short, time can no longe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long with a brief on Liu Yong Qin Guan.【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柳永;秦观;登高题材【作者】贺灵;向德俊【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柳永(987——1053)[1]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他在词的音乐体制、词调、创作方向、情感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具开创之功,论者甚众。

秦观词赏析

秦观词赏析

秦观词赏析善感之心,婉转情词在整个词史上,秦观的词是一颗不太耀眼而迷人的明星。

它细腻的光线不是无穷无尽的,但只有一束光线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它,享受它的温柔与醇厚,它的真诚与深邃,它的非凡之美。

而这正是因为它的主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细腻的心灵!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政治遭遇也与老师如出一辙,一生坎坷多难。

然而他们的词风却大不一样,秦观笔下抒写的多是哀婉悲凄之情,这样看来他倒更像柳永的弟子。

想来这也是性格的原因。

苏轼乐观开朗,洒脱豁达,善于自我化解人生的苦难,在逆境中也能够随缘自适,因而词风豪放旷达。

秦观则不一样。

他是位天生多情,气格纤弱而敏感的诗人。

再加上仕途坎坷,一贬再贬,脆弱的他,经受不了人生的肆意嘲弄,愈加消沉绝望。

在被贬雷州的时候,竟然自作了《挽词》。

更可惜的是,这不久后秦观就郁郁离世。

可见他对自己的生命是何等绝望。

正是这种气质和性格造就了秦观词的微妙风格。

《冷斋夜谈》曾评论说,“少了爱情旅行,所以它的诗是酸涩的。

”这种“苦涩”是对他的诗歌的最好描述,他的诗歌“让人感到苦涩”,尤其“感人”。

他的诗也因其“委婉”而被视为“少女诗”和“小词”。

然而,他的词不仅仅是诗,悲怆和悲伤已经成为词情的主旋律。

在题材上,他早年只写了更多关于孩子们的柔情,专门写离别的悲伤和离别的仇恨,情绪低落而优雅。

例如,在《丑陋的奴隶》中,“当你晚上醒来时,你没有梦,你的悲伤取决于你的阑尾,露珠是轻而冷的,雨打着芙蓉的眼泪而不干”,这只是一种清晰的悲伤。

然而在被贬之后,以羁旅行役、悲怨伤感为题材,词风更见凄婉悲苦。

王国维称之“变而凄厉矣”。

著名的几句词句有“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人人尽道断肠初。

那堪肠已无。

”如海的愁绪,满江的泪水这些都以夸张的手法来写伤愁,却不让人觉得虚假。

一到飞红万点、飞絮落花时节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何等伤心的泪水和揪心的愁恨,难怪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

柳永《雨霖铃》和秦观《满庭芳》对读

柳永《雨霖铃》和秦观《满庭芳》对读

柳永《雨霖铃》和秦观《满庭芳》对读
陈子良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5(000)011
【摘要】柳永和秦观都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的大家,如果把柳永的《雨霖铃》和秦观的《满庭芳》回环对读,细细玩赏,则韵味宛然。

柳永《雨霖铃》词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子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从《满庭芳》《雨霖铃》看秦柳词风之异同
2.永世不别"雨霖铃"——柳永《雨霖铃》简析
3.念雨闻铃——读柳永《雨霖铃》有感
4.千古风流一样离情——秦观《满庭芳》与柳永《雨霖铃》品较
5.授人以渔趣味教学——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1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1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秦词则是“思致绵丽,而气体轻弱”。

因而一直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秦观在婉约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在艺术形式方面,尤其音律功夫,很被当时人及后人称道,可见秦观在词的艺术形式方面是很下了功夫的,其词凄清妍丽,但格调不高。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由于身世的影响与性格的软弱,秦观没有象柳永那样在词的形式或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大胆的探讨和新的尝试。

这就使秦观只能在婉约词的传统影响之下,在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里向反映内心生活这一方面进行开掘。

所以,秦观词虽有自己的特色,艺术上也有所前进,但在那新旧交替与名家辈出的时代,他只能成为有特色与有影响的词人,却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大家。

秦观是一个感情丰富且愿意付出情感的词人,无论是突出恋情相思还是凸现“身世之感”,他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冯煦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也”,就是被秦观深深地所打动。

这与柳永对待歌妓多数时候只是戏谑、玩耍的态度不一样,柳永词容易流于肤浅、流于色情,秦观类似题材的作品就显得纯净、专情、深挚了许多。

秦观虽然承继了柳永词风,在题材、形式、作风上都不同程度地接受柳永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位“纯情”词人,秦观要远远胜过柳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与秦观词的比较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秦词则是“思致绵丽,而气体轻弱”。

因而一直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能代表其词作风格的当推那首《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往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鸭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词写得缠绵婉转,一直被视为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秦观词最大特点诚如清人贺裳所说:“少游能曼声以合律,写景极凄婉动人,然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之言。

”秦观在婉约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在艺术形式方面,尤其音律功夫,很被当时人及后人称道,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就说:“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

”可见秦观在词的艺术形式方面是很下了功夫的,其词凄清妍丽,但格调不高。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由于身世的影响与性格的软弱,秦观没有象柳永那样在词的形式或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大胆的探讨和新的尝试。

这就使秦观只能在婉约词的传统影响之下,在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里向反映内心生活这一方面进行开掘。

所以,秦观词
虽有自己的特色,艺术上也有所前进,但在那新旧交替与名家辈出的时代,他只能成为有特色与有影响的词人,却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大家。

对于词的创作,秦观首先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之特色。

其一,感情的真挚投入。

秦观是一个感情丰富且愿意付出情感的词人,无论是突出恋情相思还是凸现“身世之感”,他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他自己首先是被感动了的,当这些情感艺术地表现出来以后因之也能打动读者。

冯煦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也”,就是被秦观深深地所打动。

这与柳永对待歌妓多数时候只是戏谑、玩耍的态度不一样,柳永词容易流于肤浅、流于色情,秦观类似题材的作品就显得纯净、专情、深挚了许多。

“欲将幽事寄青楼,争耐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阮郎归》)、“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虞美人》)、“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南歌子》)、“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临江仙》)等等,都是沉挚感人的“天生好语言”,是词人情感真实含蓄的流露。

所以,秦观虽然承继了柳永词风,在题材、形式、作风上都不同程度地接受柳永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位“纯情”词人,秦观要远远胜过柳永。

上面所例举的作品,都具有“纯情”的特色。

其二,深得歌词之特质美。

词是在花前月下、酒宴之间发展起来的,传唱于歌儿舞女之口,即使是男性作者也模仿女性口吻创作,这一切注定了词的浓厚的女性文学特征。

秦观多愁善感,女性气质偏浓,这些性格特征恰恰帮助他更深入地理解词的女性文学的本质特征,更容易体察词的“要眇宜修”的幽微特性。

秦观的词敏锐细腻,精微幽美,温柔委婉,在表现词的阴柔美方面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

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

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秦观是典型的词人气质,情感丰富而又敏感。

他的性格特点,可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加以概括,即“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⑩也可以说,这两句诗既是他的人品,也是他的词品。

他不肯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处境。

这种“有情”和“无力”的揉和,使他的词自始至终充满了深沉的身世之慨,而使得他词中的寄慨对象往往是孱弱无力的闺中女子,他只能借缠绵悱恻的幽闺相思之情,来抒写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愁之慨。

在词的结构方式方面,柳词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

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词的一般结构方式,
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在写景抒情上,秦观也不像柳永用赋的手法将情景分开来加以详细地描绘抒发,而是用比兴的手法将二者融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审美意象,凝练含蓄,富于节制,从而诱发人的审美想象。

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

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是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

而秦观词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