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作者:赵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苏轼与秦观既是师徒又是知音。

两人在众多方面都有一定契合点,但因自身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思想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师徒二人在词创作上背道而驰。

苏词豪放雄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秦词柔婉研雅,清新妩丽,哀婉凄清。

正是这不同的经历、性格和思想,使师徒两人,一个成为豪放派的领袖,一个成为婉约派的大家。

关键词:苏轼;秦观;词风;差异;成因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出自苏轼门下,是苏轼最欣赏的弟子,二人既是师徒又可谓是知音。

虽然秦观受苏轼的影响很大,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苏轼的风格模式进行创作。

相反,他却学习柳永,难怪苏轼批评其“不料却学柳七郎作词”。

苏轼的词风豪迈奔放,秦观的词风柔婉妍雅。

造成他们词风差异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仕途差异苏轼和秦观一生经历都很坎坷,后期都是一贬再贬,但是苏轼相比秦观而言,前期的仕途之路要顺利许多。

苏轼一考成名,21岁时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

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仕途生涯从此开始。

秦观虽有才华,但是连续参加两次科举考试都落第。

直至37岁才得以进士及第。

但又因党派斗争,未受重用。

再次被召回京师之后,才有短暂几年的仕途。

绍圣元年,新党执政,旧党遭受打击。

苏轼被贬到惠州,再贬琼州。

秦观也因“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而被贬。

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苏轼多有抒发急欲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词作。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苏轼任密州知州,因干旱到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會猎于铁钩附近,作此词以抒怀。

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的豪情壮志,表达词人愿为国家效力边陲的强烈愿望。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陈蓉【摘要】苏轼、秦观在词中通过泪、月、春景、秋景等意象,把个体的生命悲剧感引向命运慨叹的深度。

词里既承继艳情思致,又结合各自身世表现出各自的人生观,进而在这个外忧离愁内忧生命的模式中渗透了生命的悲剧意识。

虽然苏轼、秦观二人的家世、经历境遇大同小异,但由于人生观不同,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互有异同。

苏轼的豪放旷达,让他超越现实,使其理想、抱负酣畅淋漓地宣泄。

秦观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因而感伤凄婉,令人凄绝。

%Through the images of tears, moon, spring scenery and autumn landscape in their poems, Su Shi and Qin Guan presented the tragedy sense of individuals'life into the depth of the sigh of destiny. Their poems ex- pressed erotic ideas and their respective outlook on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This mode of conveying their concerns for life in their deep heart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ir sadness for separation reflected their tragedy sense for life. Though Su Shi and Qin Guan have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ir tragedy sense of life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views of life. Su Shi's boldness and broad- mindedness made him go beyond reality and gave utterance to his dreams and ambitions with ease and verve. On the contrary, Qin Guan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perplexity of reality. Thus, his poems are sentimental and plaintive, making readers feel his mournfulness and desperation.【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苏轼;秦观;悲剧感;人生态度;审美理想【作者】陈蓉【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姚菊【摘要】“桃源”与“扁舟”分别是秦观与苏轼贬谪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代表了绝望和希望、抵制与接受两种不同的主体心理.桃源是一种理想,通向引人绝望的虚无的世界,秦观用来指已逝的美好,情感指向于过去,最终为情所役,词中有大量的“追忆”之语;而扁舟归隐,是一种已经有前贤实践的可行的现实选择,实是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征,取向于未来,引领着主体接受并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实现超越和解脱,苏轼终至有情而不役于情,苏词中出现更多的是“归去”.【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6【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桃源;扁舟;意象;贬谪心态【作者】姚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一桃源望断无寻处:从“桃源”意象看秦观的贬谪心态“桃源”最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主题是“一个不乱而无税的理想世界”,王维作《桃源行》,桃源则成为“难见难觅的‘灵境’、‘仙源’”[1],都是代表了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后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意象固定下来,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秦观笔下的“桃源”,以《点绛唇》(醉漾轻舟)、《踏莎行》(雾失楼台)为突出代表,吸收了陶渊明和王维诗中的象征意义,并且结合了刘晨、阮肇之典,重点转移到了虚无之主题,暗含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无意中到了桃花源,后来再寻找却已不见,立意已不再是桃花源中的理想境界,而是放到了整个过程上,突出美好的转瞬即逝,一切都是虚幻一场,强调了桃源的空幻性,暗喻了秦观对贬谪生活的绝望以及否定。

而对桃源的孜孜追求,昭示了主体抵制的心理姿态。

我们来看《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2]“楼台”代表美好之愿景,“津渡”暗示济引之道途,“失”和“迷”说明无论是目标还是路径都已不复存在,仙境已经荡然无存,再也追寻不到,而“雾失”、“月迷”说明有外界阻隔,结合秦观在党争中之遭遇及目前贬谪之处境,旨意遥深。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以秦观为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以秦观为例

情。《饮酒诗四首》 :“我观人间世,如醉。虚空为消
陨,况乃百忧身。 知此晚,
新。圣人
,得且
贤人$ ”此诗是 贬 期所作,此时期 诗作 用白描手
法接 情感,语言朴素,境高古。诗用平易的语言、
淡泊的语气描述了醉酒的情境,间接表达出了心中的淡淡
伤$ 之此诗,能人在平淡中有 心灵的力量$《
》:“ 杖来
,画
$ 月明
语言文学研究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
---- 以秦观为例
杨秀平石平群胡 洁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不能为之出力,是家国之悲,身处党争之中无法自拔,是命运之悲,个 人价值不能实现,是人格之悲。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用真 实的笔触书写自己不得意的一生。
至唯一原因,因此生命不永之忧常常与惜时同时出现,渴望
生命往往与渴望时间相伴随。
在宋代文化鼎盛之际,在政治压迫之下,士人个体的生
命悲剧意识 ,
个体生命的在。在 i担
生命最终有限性的悲剧时,
的人生
了时代的
文化精神。秦、姜夔作为政治动下的
,渴望 :
又不得不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煎熬,因此产生
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悲剧性人生
关键词:秦观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艺术表达
一、 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层根源
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无限
时间中微茫的一点,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充分体悟到人
生的有限性。生命悲剧意识的产生是个体对肉体生命必有
一死这一真相的揭露,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觉知,更是对生的

试论秦观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试论秦观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试论秦观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李佳忆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很多人对淮海词的评价多为“伤于纤弱”、“女郎词”等。

可是其词作中的忧愁、敏感只是表象,抒发人生不偶、世事无常等深层次情感才是内里。

秦观的自我和社会角色可以说是很多面的:他以“国士”和“名士”自诩,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亦时而写些“理趣诗”,四六与策论文能针砭时弊;词作以真情浇筑,又以丰厚学识和儒家涵养克制,读来韵致无穷,展现出明显“文士”、“才士”的一面。

正是在这样立体的角色塑造中,其丰富的生命意识得以展现:如原初的生死观、享乐意识,及角色意识、流浪意识、家园意识等更高层级的文化生命意识。

本文以淮海词为主,辅以诗文创作为切入点,来探究秦观作品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秦观;诗词文;生命意识一、何为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种意识,它涉及人类学、心理学、哲学、文学与艺术等众多学科。

参照杨守森的说法:“生命意识,是具有了意识活动能力的人类,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切与探寻,具体体现为生命体验、生命思考、生命策略与生命关爱等等。

从性质上来看,又可分为原初生命意识与文化生命意识两个层级。

”[1]生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它首先是体验式的,因此是个人的、感性的。

譬如对身体疾病的感知、对死亡的恐惧及由万物生长引起的生理兴奋等。

其次,它将上升为思索式的,即社会的、理性的。

譬如希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等。

再次,经过理性思索之后,它又将回归感性,表现为对如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和对灵魂的拷问。

三个过程紧密结合,体现“螺旋式上升”结构。

可以说,生命意识就是人类生存活动、创造活动及精神追求的原动力。

艺术是身为人类“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这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的一句话。

也就是说,艺术的原生动力来源于对生命的感知和思考。

可以说,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存活土壤就来源于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踏莎行·雾失楼台》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作品原文:踏莎行⑴·郴州旅舍⑵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

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

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作品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苏轼和秦观十四个字的诗

苏轼和秦观十四个字的诗

苏轼和秦观十四个字的诗引言苏轼和秦观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和精巧的表达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和秦观十四个字的诗,旨在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揭示其中的内涵与特点。

苏轼的十四个字的诗苏轼的十四个字的诗被称为《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诗如下:红骥群马邀离别,骅骝孤凤跃金台。

路白云无尽,言多累者回肠断。

伊人弦外净无愁,千里孤帆独自悬。

风雨未晴闲自怜,三五更多是、离人泪。

内容解读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诗中红骥、群马、骅骝、孤凤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离别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忧伤。

语言特点苏轼的这首诗通过精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绘,深入地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艺术的美感。

秦观的十四个字的诗秦观的十四个字的诗被称为《鹊桥仙·纤云弄巧》,全诗如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内容解读这首诗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抒发了秦观对爱情的思索和追求。

诗中纤云、飞星、银汉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的相会之美,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语言特点秦观的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诗句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运用了精致的意象描写和巧妙的对仗,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对比分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都是十分著名的诗作,虽然主题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主题差异苏轼的诗主题以离别为中心,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思念之情;秦观的诗主题则以爱情为中心,抒发了对爱情美好的幻想和追求。

表达手法差异苏轼善于以抒情写景的方式,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展示诗人的内心感受;秦观则倾向于用意象描写和对仗句式,通过表达情感和哲理思考来传达他对爱情的理解。

《江城子》秦观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江城子》秦观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朝廷大赦天下,52岁的秦观被移诏湖南横州,任命为宣德郎,64岁的苏东坡也被获准内迁,秦观一直牵挂着苏东坡,于是,他写信给苏东坡希望能见一面,苏东坡回信也很希望见他。

不久,他们在康海相会。

那次相会让秦观百感交集,后来,他写一首词《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来记录此事。

江城子秦观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又名“江神子”。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

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⑵“南来”句:此句仿南朝陈江总《东飞伯劳歌》“南非无却北飞鸿”句意,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

⑶绿鬓朱颜:黑发红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

衰翁:老翁。

⑷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⑸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

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⑹金钟:酒杯之美称。

钟,酒器。

⑺烟浪:雾霭苍茫的水面,同“烟波”。

唐刘禹锡《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⑻暮云重:喻友人关山远隔。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翻译我们就像从南飞来的燕子与向北而归的鸿雁,偶尔相逢,带着凄惨悲愁的面容。

想当年没有都是黑发红颜,而此时重见却是两个衰朽的老翁。

分别后世事悠悠您就不用问了,无限的事情,都在不言中。

面前的珍珠美酒滴滴红,不用行色匆匆,尽管把酒斟满在金钟。

这一阵饮酒之后,我们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样各奔西东。

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腾腾,暮云叠叠重重。

这首词后三句“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后会不知何处是”直接表达自己对苏轼西去廉州,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的担忧。

②“烟浪”“暮云”是写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这两个意象迷离而又苍茫,极写两人分隔后的时空遥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轼; 秦观; 悲剧感; 人生态度; 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 I206. 2 /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12x( 2012) 03 - 0028 - 04
“意象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所 蕴 涵 的 一 种 重 要 的 艺术质素。在诗词中,凡是涉及到写景叙事等,所有 心曲的外在表现都可以用意象来表达。正如刘勰在 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玄解之宰,寻声律以 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432 。同时在生命 与自然、社会等各种关系的相处中,具有一种必然的 不得已的悲剧感。悲剧感,它源于人们在现实中展 开对生命的思考,是个体因现实抗争而产生的一种 无法超越现实但是还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一种无奈 和惆怅。王富仁教授在谈到悲剧意识时说道: “这 种抗争融合着人的一种激情,表现着人的一种意志 力……这种激情和意志力的结合体,就透露出一种 悲剧的精神。”[2]32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苏门学士中苏 轼与秦观词中的主要意象,来比较其生命悲剧意识 之异同。
一、两者生命悲剧意识的共同性
苏轼、秦观作为师徒同处宋代文化鼎盛时期,俩 人都出身中 小 地 主 家 庭,喜 爱 文 学,中 过 进 士 做 过 官,也都入过狱、遭贬、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我们从 家世和经历上可以发现苏轼、秦观的悲剧意识有相 同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
( 一) 由逆境所引发的生命悲剧意识 “情之悲乐,由 于 境 之 顺 差。”“此 非 强 而 致,伪 而为也。”[3]3451 人生活在一定时空中,人的情思特征 与活动范围有一定关系。苏、秦的悲剧感意识与境
第一,词中景物里的孤独者。苏轼、秦观词中存 在着显在状态的“景中人”,有 的 则 直 接 用 妾、我、 君、侬等人称代词来指称,但他们更善于描绘潜在的 “景中人”,或以装饰、环境、心事等暗示人物的身份 及状况,词中之景也多随“景中人”身心活动而 移 动,因此景中藏人更能突出表现“景中人”的孤独悲 感。如苏轼《水调歌头》:
而在秦观《浣溪沙》中: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淡流水 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 银钩。 这首词无一句直接写人物,但又无一句不是在 写人。“景中 人 ”即 一 位 女 性 在 春 荫 的 怀 抱 里 产 生 了无边的 寂 寞 和 漠 漠 的 哀 愁。 “宝 帘 闲 挂 小 银 钩 ” 中“闲”字,传神把女主人公那百无聊赖的神情和不 知如何排遣是好的满怀忧思表现了出来。这首词虽 写闺中女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也凸显出作者梦的渺 茫难寻,愁的千丝万绪,以及自身的无穷的生命孤独 感而引发的悲剧意识。 第二,四季变化所引发的孤独意识。四季变化 的描写是唐宋词传统题材,也是当时词人带有集体 性、咏叹性质的主题。苏轼、秦观也是一样,在四季
2. 淡泊闲适如意顺境。当时来运转生活如意 时,坡翁 会 追 忆 黄 州 东 坡 雪 堂 而 赋《如 梦 令 · 春 思》,感叹“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同时东 坡还时常自省,叮嘱自己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 水”; 当要擢升京官,辞别所杭州知州时所填《八声 甘州·寄参廖子》,慨叹“谁 似 东 坡 老,白 首 忘 机。 记取 西 湖 西 畔,正 暮 山 好 处,空 翠 烟 霏 ”,即 便 是 仕 途得意当尽欢之时,苏东坡仍然一如既往的淡泊,好 像置身世外,悠然自得,此种恬淡诚实可贵。
秦观的《画堂春》词中有此同样的心绪: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 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这是首由春归之景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 情,从“手 捻 花 枝 ”到“放 花 无 语 ”,却 是 如 此 自 然, 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 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起花枝时,是 何等爱花的 深 情,当 其“放 ”下 花 枝 时,又 是 何 等 惜 花的无奈。所 以 放 花 之 下,是“无 语 ”,便 正 因 为 此 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 微的感动,而 后 又 以“对 斜 晖 ”三 个 字,便 更 增 加 了 一种伤春 无 奈 之 情。 写 了“落 花 铺 径 ”与“无 奈 春 归”的句子,是花即将残,春亦 将 尽,而 今 面 对“斜 晖”,则 一 日 又 复 将 终,表 现 词 人 伤 春 之 情,凸 显 词 人的悲剧意识。
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 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 亦不能知也。”[8]4 这不仅是坡翁的作文之道,同时也 是其为人之道。一切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无为而 治,水到而渠成。此即苏东坡奉为圭臬之生活法则, 正因推行这一准则,坡翁方可全面细致的去触摸大 地,品味人生,从而突破自我,超越悲剧意识。这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 湿青红。长 记 平 山 堂 上,欹 枕 江 南 烟 雨,杳 杳 没 孤 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 白头翁。堪 笑 兰 台 公 子,未 解 庄 生 天 籁,刚 道 有 雌 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郑文焯认 为 这 首 词“妙 能 写 景 中 人,生 出 无 限 情思”[6]4325 。苏轼玩味景中人的行为和情意,“杳杳 没孤鸿”,词人把“孤鸿”的形象摄入景中,是别有深 意的。孤鸿的超世拔俗,高举独行,正是恩师和朋友 高尚品德的象征,也是词人自我人格的写照,在苏轼 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到了孤鸿,如“人生到处知 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谁 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卜算子》) 。
承继艳情思致,又结合各自身世表现出各自的人生观,进而在这个外忧离愁内忧生命的模式中渗透了生命的悲剧
意识。虽然苏轼、秦观二人的家世、经历境遇大同小异,但由于人生观不同,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互有异同。
苏轼的豪放旷达,让他超越现实,使其理想、抱负酣畅淋漓地宣泄。秦观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因而感伤凄婉,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 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 之花为“有思”之人,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 了带有普 遍 性 伤 春 离 愁 的 悲 感。 “春 色 三 分,二 分 尘土,一分 流 水。”杨 花 与 春 色 并 存,杨 花 飞 尽 就 意 味着春已归去,杨花经雨或沾泥,或落水,混入泥土, 终归无迹可 寻,“遗 踪 ”难 觅,无 限 惋 惜、怅 惘,表 现 出思妇 伤 年 华 易 逝、青 春 虚 度。“细 看 来,不 是 杨 花,点点是 离 人 泪。”把 思 妇 伤 春 之 情 推 到 顶 点,梦 想、希望寻觅都不存在了,同时也升华了作者的悲剧 感意识,在现实中梦想的飘渺和迷茫。
二、两者悲剧意识的差异性
苏词以豪放大气为主基调“超然乎尘垢之外”, 秦词则是“思致绵丽,而气轻弱”。师徒俩由于人生 观的不同,其生命悲剧意识也表现出不一样的方面, 这主要表现在:
( 一) 苏轼以适意的人生观来超越生命悲剧意 识
关于为文之道及如何作文,苏东坡曾有深入体 会,其《文说》有云: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 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
收稿日期: 2011-12-20 作者简介: 陈蓉( 1973 ~ ) ,女,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
·28·
闺”,因 而 他 的 词 是“将 身 世 之 感,打 并 入 艳 情”[4]1652 ,无疑加重了“古之伤心人”的分量及浓郁 的生命悲剧感。
( 二) 由孤独感所引发的悲剧意识
2012 年 3 月 第 31 卷 第 3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2 Vol. 31 No. 3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陈蓉
(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 苏轼、秦观在词中通过泪、月、春景、秋景等意象,把个体的生命悲剧感引向命运慨叹的深度。词里既
3. 困境逆流从容自如。《定风波》作于元丰五 年。此时苏轼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苏轼在黄州 处境十分 险 恶,但 他 仍 旧 很 坦 然 乐 观。 “莫 听 穿 林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 任 平 生。”词 人 用 象 征 手 法 写 出 自 己 在 突 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 磨 难,以及泰我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 无风雨也无 晴 ”丰 富 了 词 的 主 旨,展 示 出 词 人 处 变 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从这首词里,我 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 生观。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处处洋 溢着浪漫主义气息,作者的心灵上穷碧落下黄泉,寻 寻觅觅皆可见,时而飞翔于“万里云无留迹”的浩渺 太空,时而“拍 手 狂 歌,举 怀 邀 月,对 影 成 三 客。 起 舞徘徊风露下”感悟人间冷暖,而其中的“便欲 乘 风,翻 然 归 去,何 用 骑 鹏 翼 ”数 语,称 得 上 想 像 灵 魂
·29·
变化的题材中,或浓或淡地描写伤春和悲秋,流露出 独特 的 孤 独 体 验,由 此“流 连 光 景,惆 怅 自 怜,盖 亦 飘飏于风雨”[7]885 。如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 杨花词)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 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遇之顺差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他们都着力 以“泪”的意象,来表达对身处逆境的认识而产生的 悲剧感。如苏轼塑造的“孤鸿惊泪”式悲剧形象: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 江阴。故山知好,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 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