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合集下载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

以下是秦观词的情致表现特点:
1. 忧伤哀怨:秦观的词作常以忧伤哀怨为主题,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例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 温情婉约:秦观的词作常以温情婉约为风格,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语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关切和牵挂。

3. 壮美豪放:尽管秦观的词作以忧伤为主题,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壮美豪放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宏大的气势。

例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4. 象征意象:秦观的词作常常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鹧鸪天·桂花》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桂花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秦观的词作以忧伤哀怨为主题,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

秦观词的特色

秦观词的特色

绪论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继往开来,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他通过大量悲冷凄凉的意象折射出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也展现了自己苦难坎坷的一生。

他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

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摘要:秦观词如泣如诉、绵远悠长,其词中的风意象出现频率非常高。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风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秦观那如风般的飘零生涯、忧郁哀怨的性格气质、女性化的纤细敏感都影响了他对风意象的选择。

关键词:秦观;风意象;生平;气质所谓“文如其人”,用在秦观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秦观其人,多愁善感,感受敏锐细致,而他的词,总是选取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对象进行描绘和表现,所以词中多出现纤柔、细腻、委婉的意象。

如果选择风、飞、月、花、云、梦、雨、暮、楼、水、愁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在他的淮海集八十一首词中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意象,出现在三十九首词中。

其次为“花”意象和“水”意象,分别出现在三十六首词中和三十首词中。

再次为飞、月、云、楼、梦、雨这几个字,出现在二十首词到二十六首词之间。

出现较少的是愁和暮,分别出现在九首词中和七首词中。

这样统计之后,可以看出“风”意象是他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那么,他何以特别钟爱于此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风”意象的特征符合了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作者更容易在这样一种意象中找到情感共通之处,所以在无意之中,更多地选择用这种意象书写情怀、表达自己。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

《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

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

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

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

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

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

因此,古人很崇拜风。

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

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

秦观的词学思想

秦观的词学思想

论秦观的词学思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曾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所谓“词心”者,除了认为秦观在词人之词、学人之词和才人之词三者中,乃是一位纯粹的词人外,当还包括词人对词之所以为词的独到的用心和深切的体认。

作为一代词坛大家,秦观没有词论传世,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间接的理论和作品本身来窥探其词学思想,事实上,词人创作的巨大成功,已经有力地验证了其词学思想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

秦观的词学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词的艺术表现上。

首先,他在创作上的“渐变”,使他有意识地将相思相恋的香艳题材与身世感慨的严肃主题结合起来。

《谈记》中说秦观论赋有:“言语须当用意屈(曲)折”一语,一旦引之于词学,这在北宋词坛还是极为少见的言论。

只有注意到了内容的严肃性,才有可能强调表现手法的含蓄性。

秦观关于作品要含蓄曲折的思想,在词作赋笔的运用上得到了体现。

秦观的赋论与他早年为赋的功力是密切相关的,《单骑见虏赋》、《黄楼赋》等都是他出仕前的代表作。

将抒情小赋的笔法引进词坛,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盖词之表达因其句式的长短不齐,与诗之表达颇有不同,诗一句一意,颇多跳宕,长于比兴,叙述、抒情、议论、描写无不可,词之小令以五、七言为主,故与诗相近,但随着慢词长调的步入词坛,侧重于外在描景状物之铺陈的赋笔已成为作词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然而赋笔的运用细细体会,还是有所区别的。

秦观的慢词受柳永的影响很明显,但在赋笔的运用上他更多地继承了温庭筠的外在的客观描写,从而使其作品更显曲折含蓄。

请看其《望海潮》一首词: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简述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

简述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

简述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秦观是宋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

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秦观词的风格独具一格,以其深情而脱俗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他的词作多以抒发爱情之苦、离别之痛为主题,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种凄美的描写方式,表达了深情厚意,打动了无数读者。

秦观词的特色之一是以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为主。

他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独特的写景和抒情方式,使词作更加生动、具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写到:“人看看,我看看,转眼成空。

万籁此都付阙中。

”这种精炼而生动的描写方式,使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人生的短暂。

这种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使秦观的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秦观词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生的悲欢离合,使词作更富有意境和哲理。

例如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写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法,使秦观的词作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秦观词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词作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抒发,更是对人生苦短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他在词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的感叹和思考。

例如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使秦观的词作更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对自然景物的运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词作以其深情而脱俗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宋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诗歌鉴赏】秦观的诗词作品全集

【诗歌鉴赏】秦观的诗词作品全集

【诗歌鉴赏】秦观的诗词作品全集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学家词人,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00多首,而诗有430多首,文则达到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秦观的词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望海潮》《沁园春》《水龙吟》《八六子》《风流子》《梦杨州》《雨中花》《一丛花》《鼓笛慢》《促拍满路花》《长相思》《满庭芳》《江城子》《满园花》《鹊桥仙》《迎春乐》《菩萨蛮》《木兰花》《千秋岁》《踏莎行》《蝶恋花》《一落索》《丑奴儿》《南乡子》《醉桃源》《河传》《浣溪沙》《如梦令》《阮郎归》《满庭芳》《桃源忆故人》《词笑令》《虞美人》《点绛唇》《品令》《南歌子》《临江仙》《好事近》《玉楼春》《南乡子》《临江仙》《渔家傲》》《行香子》《江城子》《何满子》《忆秦娥》《风入松》《满江红》《碧芙蓉》《念奴娇》《满庭芳》《解语花》《玉烛新》《水龙吟》《石州慢》《喜迁莺》《风流子》《沁园》《摸鱼儿》《兰陵王》秦观的诗秦观的诗共400余首,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

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

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赠女冠畅师》《秋日》《纳凉》《春日》《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泗州东城晚望》《金山晚望》秦观的文秦观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

秦观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

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

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以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愁苦类意象为例

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以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愁苦类意象为例

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以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愁苦类意象为例王小育;夏日光【摘要】意象是诗歌语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运用意象衔接理论,从愁苦类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出发,对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进行分析,以揭示该词中愁苦类意象的语篇衔接功能,为该词的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窗.【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意象;衔接;连贯;诗歌语篇【作者】王小育;夏日光【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意象是诗歌语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其衔接手段主要体现在“意”与“象”的对比和反衬的基础之上。

不过,语言学研究史上对此描述不多。

本文将运用意象的语篇衔接理论,以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以下简称“秦词”)一词为例,对其具有代表性的愁苦类意象进行语篇衔接分析。

一、意象的语篇衔接功能韩礼德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的语篇衔接手段,为衔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创了篇章结构研究的新局面,并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对语篇的衔接模式进行广泛的探索。

[1]胡壮麟先生认为,语篇的衔接大致分为六个层面:符号层(语境、语用知识)、语义层(及物性、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结构层(结构衔接、主位结构)、词汇层(词汇搭配,包括照应、指称、替代、省略)、音系层(语调、已知信息、新信息、语音模式)和字音层。

[2]张德禄先生提出了隐性衔接机制和多元意义衔接概念。

[3]在语篇中除了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出的显明的、表层的衔接手段外,还存在一种隐含的、深层的衔接方式。

笔者认为,意象衔接属于隐性衔接手段之一。

名词解释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导语:秦观,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通过名词解释的方式,逐步揭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一、多情抒怀的表达方式秦观的词作特点之一是情感丰富而激情四溢。

他善于借助形象描写、声音描写以及色彩比喻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常使用婉转细腻的语言来表达对爱情、友谊以及生活的痛苦和坎坷。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题材的选择与细腻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失去爱人的思念之情。

二、唯美词意与优美韵律的结合秦观的词作着重于唯美主义的追求,他将词境设定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体现情感。

他以极其优美的韵律配合精致的词句,使读者在欣赏他的词作时感受到一种诗意美的意境。

例如,在《约客》一词中,秦观巧妙地运用韵律节奏,将诗情与音乐结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对于光影、声音与色彩的敏锐观察秦观对于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词作中经常能捕捉到细腻的光影、声音和色彩变幻。

他运用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并以此增强情感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例如,在《驿使》中,秦观以描写黄昏时分忽明忽暗的光线烘托出驿使离别的伤感之情。

四、对于爱情的虔诚与追求秦观的词作中,爱情是其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爱情的表达既真挚又充满了虔诚与追求。

他常以自然景物比拟爱情,并以此抒发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他的爱情观念是温柔浪漫的,但又透露出对情感的坚定执着。

例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以七夕的传说来描写爱情的美好,并将自己与爱人的情感比作牵牛织女。

结语:秦观词具有浓郁的南宋文化特色,他的词作融汇了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内容、唯美的词意和韵律优美的形式,使得秦观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摘要】
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

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

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
1 燕子意象
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

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

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

《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

《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盼盼生活在高高的燕子楼上,“只有年年旧燕归”,每年春天的时候,春燕再一次飞回,春色依旧,而所爱的人却未归来,物是人非,让盼盼的相思之苦愈加浓烈,也许是想到了曾经与爱人如同燕子般双栖双飞的场景,而如今燕子归来,却留盼盼只身一人,想来实在感伤。

此时的燕子在《盼盼》这首诗中化作一种感伤的意象,表达出盼盼相思不已以及失望至极的心情,而《灼灼》中的燕子代表了灼灼内心一种在爱情里面殷切的希望和卑微的心理。

春愁是宋词中所常见地题材。

在秦观词中,除了写相思会采用燕子的意象之外,也会将它用于写春愁的词作中,将春燕与落花结合而写,以表达内心触动的愁绪。

在《阮郎归》中,以春花写出美好春景,用春燕抒写春情。

其中一句“帘半卷,燕双归”,用燕归与前文的花落相互映衬,花儿掉落,燕子归来,而作者孤身一人,引起作者的一腔愁绪。

明人李攀龙在《草堂诗馀卷》中提到:以春花点春景,以春燕触春情。

这里的春燕意象与落花意象相互作用,落花归燕,俱是抚景伤情之语。

秦观将自己内心孤独的愁绪隐藏起来,
却又通过这些意象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满庭芳其二》这一首春日游玩抒怀之作中,一句“飞燕蹴红英”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春燕肆意地飞翔,偶尔调皮地轻撩一下红花,在这里,用俏皮的春燕写出了在这大好春光里,人们闲适的心情,营造出了宜人的春日景象。

2 花意象
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大概从《诗经》开始,花的诗词开始出现,而到了唐宋时期,将“咏花”诗词的抒写推到了一定高度,用春花歌颂春天,用落花抒发愁绪,亦可用莲花来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而花似乎也象征着人生,人生有起落,花儿有开有谢,古往今来,许多词人都将花写入自己的词作中,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纵观少游的词作,大量的都写到了“花”这个意象,放佛“花”贯穿了秦观整个人生。

他爱花惜花,少游多磨难的人生使得他有太多的感悟,将自己的情感和际遇寄托在“花”上,纵然他的生命如同花一般有绽放,也有凋谢,但生命的意识依旧存在。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这一句将春花写得格外生动,尤其是一个”动“字,赋予了春花灵动的气息,春花在微风中摆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了一片明媚的春光。

”题目中“梦中作”代表这是词人的梦魂在春路上行走所见的景色,而梦中的景色便是少游所向往的生活,现实中的他遭受贬谪,每天抑郁痛苦的心情是很难以发泄的,他或许是想逃避这种现实,过上像梦中那样无限自由的生活。

通过春花,将春色写得如此富有生命力,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奇特的景象。

除了用春花来烘托春天的美景,秦观词中的“落花”、“残花”意象也大量出现在词中。

《阮郎归四首》中提到“落红成地衣”,比喻指落花厚积犹如地毯,写出了落花数量之多,而词开始的一句是“褪花新绿间团枝”,这一新绿团枝的景象与落红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这让诗人很敏感地察觉到春天渐渐离去,夏天即将到来的现实,而作者用惜别春天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伤别之情。

这一首诗写的便是暮春之景,地面满是残红的景象令人生悲,秦观心里的怨春之情油然而生。

凄凉悲伤的词尾“日长早被酒禁持,那堪更别离”更是让我回想到落红成地衣的景象,也许铺满一地的花瓣是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跟春天惜别吧。

秦观词还有一首同样提到“落红”的词作—《画堂春》,这一首词作抒发了无名的愁绪,读来却让人感动不已。

词的开头便是“落红铺径水平池”,点出了暮春之景,落红铺满了整个池子和小径,这种残败之景在少游看来又有些许的惆怅。

后又写道:“凭阑手燃花枝”,感受到无奈春归的词人,内心苦闷,也许是无意识的动作,却写出了诗人的无聊情感和一种莫名的愁绪,“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人将手中的花放下,望着天边的夕阳,心中无限愁绪,借落红抒发愁情,自然而然的由怨而悲。

《浣溪沙五首》是秦观淮海小令中的压卷之作,其中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更是写出了一种精美的艺术境界。

“飞花”和“丝雨”相结合,传达出了一种微妙的情思,“飞花”和“梦”两者有共同之处,便是“轻”,而“自在”这两个字更是妙,写出了飞花自由飞舞的感觉,如同梦一般,这种诗意美多么清幽。

吴梅《词学通论》第七章《概论》里说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等句皆思路沉着,极刻画之工,非如苏词之纵笔直书也。

秦观擅于将外在之景和内在之情相结合,在这句词中尤能体现出来。

3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秦观的词作中常用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其中著名的词作《鹊桥仙》便是典型。

这首词以牛郎织女的爱情作为背景,歌颂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它的上片是写了七
夕相逢的快乐,下片却又写分离的痛苦和悲伤,以乐景衬哀情,将哀情凸显得更为深沉。

悲伤往往是有了快乐后才更能体会得到,《秦观评传》中提到:《鹊桥仙》先从星汉迢迢联系到爱情的天长地久,再想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难舍难分。

结末点出两情的久长与否并不在于朝暮相会,可说是情高意深。

胡微元《岁寒居词话》云:“《淮海词》一卷,宋秦观少游作,词家正音也。

”可见秦观在词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青年时期的秦观怀有一腔抱负,但是却在仕途上不断遭受到挫折,无处施展才华,因此他的大多数词作都有着浓烈的愁绪,他心中郁闷不已,只能通过写词抒发自己的情感。

许多描写落第心情的词作,语意含蓄,需要读者太难过词中的意象和境界来感受少游的心境。

淮海词曲折幽深,可谓是婉约派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微元《岁寒居词话》
[2] 《秦观评传》
[3] 明人李攀龙《草堂诗馀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