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文档

合集下载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摘要】秦观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感伤意境而著称。

在秦观的词中,感伤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离别主题、孤独意境、孤寂情感描写以及悲伤氛围等元素贯穿始终。

秦观的词充满了对人生沉思的思辨,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忧伤。

他通过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孤独和忧伤,使人感受到一种深邃动人的情感共鸣。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展现出了词人高度敏感的心灵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沉浸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细腻感人之处。

秦观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引言: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正文1:秦观词的感伤情感表达正文2:秦观词中的离别主题正文3:秦观词中的孤独意境正文4:秦观词的孤寂情感描写正文5:秦观词中的悲伤氛围结论1:秦观词的感伤意境深邃动人结论2:秦观词表达细腻感人之处1. 引言1.1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秦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感伤意境而著称。

在他的词中,表达了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的沉思和感慨。

秦观的词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常常让人感叹不已。

他的词中,感伤意境深邃动人,令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秦观的词作大多表现了对人生沧桑变换的感叹,对离别、孤独、悲伤的体验,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画面,使人不禁沉浸感受其中的忧伤与美丽。

秦观的词作中蕴含着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他的词语情真意切,触动人心,展现了一种感伤意境下的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

2. 正文2.1 秦观词的感伤情感表达秦观作为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感伤情感表达,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在秦观的词中,感伤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磨难和辛酸。

他的词作通常以离别、孤独、悲伤等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世事变幻的深刻领悟。

在秦观的词中,常常运用哀怨之辞来表现出感伤情感。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

以下是秦观词的情致表现特点:
1. 忧伤哀怨:秦观的词作常以忧伤哀怨为主题,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例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 温情婉约:秦观的词作常以温情婉约为风格,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语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关切和牵挂。

3. 壮美豪放:尽管秦观的词作以忧伤为主题,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壮美豪放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宏大的气势。

例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4. 象征意象:秦观的词作常常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鹧鸪天·桂花》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桂花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秦观的词作以忧伤哀怨为主题,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万洪莲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万洪莲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万洪莲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_万洪莲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形成了自己的感伤风格。

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个人经历三方面分析秦观词感伤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感伤风格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豪放”词以苏轼为代表,相较于“豪放”词,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其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

在北宋词坛,秦观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秦观词不仅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秦观的感伤词的成因可从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词人的个人经历等方面找寻答案。

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对秦观词风的影响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积弱不振,人民负担很重,内忧之余外患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更多一些感伤情绪。

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雄阔气概。

在宋代,在边疆有所建树的范仲淹却发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感;豪放”派的苏轼也不免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

秦词善于通过“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

同是送别,唐代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尽显洒脱之气。

秦观词《满庭芳》却满是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云淡草衰,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

论秦观周邦彦感伤词的不同艺术特征

论秦观周邦彦感伤词的不同艺术特征

论秦观周邦彦感伤词的不同艺术特征论秦观周邦彦感伤词的不同艺术特征⼀. 同等重要的“意之美”与“形之美”1. 秦少游的“词⼼”说对于秦观,苏轼认为其有屈宋之才,并以“少游如美⽟⽆瑕”作为评价,将秦观列为公认的婉约词正宗!正如王国维所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同样作为“天才型”的词⼈,虽然秦观词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苏轼婉约词在“抒发⾃我⼈⽣性灵与⾏藏”⽅⾯的影响,但若论及感伤词中间的悲情,秦少游当之⽆愧“古往今来登峰造极第⼀⼈!”正如冯煦《蒿庵论词》中所说的:“他⼈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也”。

其作《江城⼦》中所描述的:“恨悠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的⼀⽣,真的可以说是浸饱载满了伤⼼的泪⽔!先后遭到流放⾄郴州,横州与雷州,11流离于烟漳之地,辗转于天涯海⾓,做客于断梦异乡...... 这“春江作泪”,挥洒出的实则是词⼈痛彻⼼扉的“别恨”!从这个⾓度分析少游词中对于情感抒发的把握,不难看出,秦观的伤⼼之笔与其说是“刻求精⼯”的艺术渲染,还真不如说是⼈⽣失意的真切流露,他不会像⾟弃疾那样发出“野兽般”撕裂寰宇的怒吼;也没有⽼师苏轼乐观旷达,“⾃贬⾃娱,⾃娱⾃乐”的⾯对⼈⽣的这般的超脱禅趣,秦观的⽂学作品,只有如少⼥在春天伤叹“落英纷飞终作⼟,姹紫嫣红总是泥”的⽆奈,哽咽的“扭捏之态”罢了。

.少游的诗歌作品被元好问称为“⼥郎诗”,亦是这个道理。

秦观感伤词的动⼈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字直接渗透感染到读者内⼼深处那⽚未经现实泥沼开垦过的,充满着浪漫美好梦想的“处⼥地”。

⽐如利⽤⾃然⼭川⾔情铸境,15正是这最后⼀⽚净⼟往往由于与现实⼈⽣的脱节⽽显得虚⽆缥缈,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愈发能够唤醒⼈们⼼中对美好的那种最朴素的向往之情。

可以说,秦观是“以真⼼换真情,以真情唤真诚!”也正是因为如此,秦观在后世所拥有为数那样多的“异代知⾳”,也就不⾜为惑了。

正如其词《千秋岁》所⾔:“⽇边清梦断,镜⾥朱颜改。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学位论文-—论秦观词的感伤情怀

学位论文-—论秦观词的感伤情怀

xx大学xx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秦观词的感伤情怀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xxxx-xx班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x老师答辩日期:xx年xx月xx日xx大学教务处目录论秦观词的感伤情怀写作提纲 (1)摘要和关键词 (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3)引言 (4)一、少游词心:身世之感中的哀伤 (4)二、少游词作情怀:伤离怨别的愁苦 (6)三、少游词境:含蓄委婉见悲凉 (7)四、少游词作语言:清新雅丽出凄厉 (9)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词 (11)写作提纲:从词心、情怀、意境、语言这四个艺术特点入手,论述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之作的绝妙,发掘秦观词中的感伤情怀,揭示淮海词刻写着伤心人之伤心词的意蕴。

本论:分为四个部分(1)少游词心:身世之感中的哀伤(2)少游词作情怀:伤离怨别的愁苦(3)少游词境:含蓄委婉见悲凉(4)少游词作语言:清新雅丽出凄厉结论:秦观作词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在宋代婉约派中占据主要地位,词作达到意与境的高度融合,绮丽而不失清雅,真率而不失秀美,可谓精妙之词。

在中期词作创作中,“借佳人失时之态,寄政治失意之感”,将内心的哀伤和身不由已的遭遇溢于言表,透露忧伤哀怨。

摘要:秦观一生仕途不顺,卷入北宋新旧党争。

虽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其性情却不如苏轼那般畅达乐观,由于遭遇不平,生活压迫,加上其情绪消沉悲观,个性柔弱,所以其中期词作中浸透着绝望的哀伤,情调悲苦感伤成为其词作中的主要风貌。

少游的词创作音调哀伤,深入人心,感人深思,被认为最能体现本色当行的词手。

同时,他的这些感伤词作情韵兼胜,虽不脱艳词藩篱,但在词境和语言上独树一帜,典型的体现了婉约词之风。

关键词:秦观;词作;感伤情怀The sentimental feelings of poetry by Qin GuanAbstract:Qin Guan had a lifetime of frustrations.He was the victim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parti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lthough he was one of the Su Men Si Xue Shi ,his character was better pessimistic than Su Shi,Due to the effect of unfair encounter and the oppression of life and the personality of low-spirited mood,the poetry always in the saturated with sadness,and the sorrow became the main style in his poetry.However,his poetry s tone was very distressed,but they we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Therefore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writer.His poetry had rhyme and wins,though not out of the hedge in flowery words,his poetry was very peculiar in language and context,and reflected the gracious style.Key Words: Qin Guan; Poetry; The Sentimental Feelings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今江苏),著有《淮海集》。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赵营霞(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

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

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凄厉”的美学风格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

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一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 摘要:秦观 作为中国文学 史的杰出词人,以词名世,留下千古美名。

又因他词作的独特风格而被后人 评为“千古伤心之人”, 这种伤心凝结在词作中便表现为“愁”, 而这种“愁” 在秦观的词中似乎得到淡化从而表现为淡淡的“闲愁”, 实际却是“愁”的深化 和升华,本文将针对这种“闲愁”而展开论述。

关键词:秦观;宋词;闲愁 “闲”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 中的一种特质,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自在”、“不物于物” 以及陶潜的《闲情赋》,都体现了一种闲的生活观。

随着文学的发展,由“闲” 而衍生了许多“情丝”,如:闲情、闲适、闲愁等。

早在南唐时,冯延祀便作了 一首“闲情词” 《鹊踏枝》 可谓开了闲愁词的先河, 而写闲愁最为出色则是秦观, 他的“闲愁词”不是一种闲的生活观而是“不闲”, 深刻的表现了思想的复杂性。

本文将以秦观的“闲愁词”为对象来进行探讨。

一、“闲愁”的内涵 “闲愁”最为直白的解释便是因闲而生的愁,也就是辛弃疾《丑奴儿》中所 言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 状;又或略带几分富贵之气,正如鲁迅 先生说宝玉是“富贵闲人”一样,闲常和富贵相伴。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其中“一曲新词酒一杯” 便表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 “小园香径”突出了环境的优雅, 而“夕阳西下几时 回”则表现了“愁”。

这种“愁”可以解释年华易逝、 青春不再的忧思感慨之情, 也可以解释为富贵之人在为他这种圆满、 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长久而表现的哀伤 之情,正所谓“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沧海桑田又曾饶过谁?人之常情,只是 因为这首小词中夹杂了富贵之气, 而使得本应深刻的哀情淡化而趋于审美。

所以, 人们在品读时,从中往往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闲愁”的另一种解释即它不是因“闲”而作, 却是因“情多情杂”而无意识产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 这种愁不知因何而起因何而愁, 正所谓“情不 知何所起而一往情深”, 一样的莫名其妙, 难以解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 词以苏轼为代表,相较于“豪放”词,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 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其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

在北宋词坛,秦观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秦观词不仅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秦观的感伤词的成因可从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词人的个人经历等方面找寻答案。

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对秦观词风的影响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积弱不振,人民负担很重,内忧之余外患不断,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更多一些感伤情绪。

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雄阔气概。

在宋代,在边疆有所建树的范仲淹却发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感;“豪放”派的苏轼也不免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

秦词善于通过“斜阳” “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
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

同是送别,唐代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尽显洒脱之气。

秦观词《满庭芳》去口满是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 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云淡草衰,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的意
境,加重了离愁别绪。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杜鹃声声”,“斜阳迟暮”,“梅花传恨”,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 而
“失”“迷”“望”“断”“闭”“砌”等动词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

在北宋衰微的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宋代文人审美情趣也影响秦观词的感伤风格。

宋代文人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
人谦和忍耐。

佛道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

在宋代总体的思
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文人的审美倾向
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恨,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对老瘦之美的偏爱,善于描写离恨愁绪。

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
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

在这首词中,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

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锦帐重重”繁多沉重,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展现了荒凉凄冷之美,这种哀婉之情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

即使描写女子
的离愁,秦观也偏爱孤寒、凄冷的美,展现时人审美的情趣。

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琼树玉枝也成
了羡慕嫉妒的对象,因为它们还能“频相见”,流水无情,主人公的幽恨无法抒发,只能空余恨,借女子的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

秦观的个人经历
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云游各地,豪放不羁。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21 岁时,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
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然而极富才情的秦观发奋读书,却命运不济,两度科考均名落孙山。

后在苏轼的劝勉下再次应试,考取进士,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国史院编修等职。

曾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与良师益友交往,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

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
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忧国忧民的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 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

但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以及与苏轼关系的密切,使他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
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49) ,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

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忧愁,令人潸然泪下。

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
备极欢娱。

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

下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

将深浓的愁绪化为春江之泪,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处州茶盐酒税。

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

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秦观独自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但始终保持着坚忍高洁的品节和情操。

对于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成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

秦观家居高邮,隶属扬州。

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余里外的扬州游览,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俊。

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变成了天
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

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

峥嵘岁又
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词人于除夕之夜,独宿于郴州旅舍,对于故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

在与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秦观越发悲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

他在《如梦令》词中追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作者不由得感叹道:“肠断。

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直接抒发出相隔天涯的深浓愁绪。

秦观词中的伤心愁绪,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作者
遭受党争的倾轧,迁谪、流放的命运,远离亲人的痛苦,独居孤馆的幽闭,这种种的磨难严酷地摧残着词人的身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愈加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

秦观用整个心灵来填词,将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痛苦的情感体验,通过词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特别真切感人。

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秦观出身子社会下层,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

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誉。

秦观词的感伤风格,与
5g~-L 特定的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及秦观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